曲艺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7
形容“曲艺高超”的词语
形容“曲艺高超”的词语如下:
1.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无法超越。
2.技艺超群:形容某人的技艺卓越,超越常人。
3.登峰造极: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界,无人能及。
4.炉火纯青:比喻技能或功夫达到了纯熟和完美的境地。
5.巧夺天工:形容技艺非常精巧,似乎超越了人的能力。
6.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非常精巧,超乎人的能力。
7.匠心独运:形容在技艺和创作上有独特的构思和表现。
8.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毫不费力。
9.挥洒自如:形容书法、绘画或表演等技艺非常娴熟流畅。
10.一鸣惊人:比喻在某一方面突然表现出色,超出众人。
11.才华横溢:形容人才华出众,多才多艺。
12.无懈可击:形容技艺非常高超,没有瑕疵或漏洞。
13.登堂入室:比喻技能或学问达到很高的水平。
14.千锤百炼:形容经过多次反复磨练和锤炼,技艺非常精炼。
15.神至之笔:形容文笔、表演等技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仿佛神助一般。
曲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曲艺是中国优秀民间艺术的代表,流传广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起源于唐朝,经过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曲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和表演形式,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门类。
在其发展历史的早期阶段,曲艺主要以“评话”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剧情、故事、人物等进行评述和讽刺,以达到娱乐观众、传播知识的目的。
这一形式最早出现在唐朝,以民间曲谣、说书人的口头表演为基础,形成了唐代的北曲、南曲等流派,逐渐发展为宋代的评话。
明清时期,曲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表演形式。
在明代,曲艺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有评话,还有说唱、腔调和说书等。
清代时,曲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形成了京剧、昆曲、越剧等多种流派,有着丰富精彩的演出内容和技艺。
到了20世纪,曲艺的发展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变革、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等。
曲艺的表演形式逐渐走向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评话、说书等,还有各种新形式的曲艺演出,如小品、相声等。
曲艺在现代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传承和创新。
然而,曲艺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年轻观众的减少、市场竞争的增加等。
为了促进曲艺的发展,许多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设立曲艺继承人、开展曲艺培训和演出交流等。
同时,曲艺艺术家也积极创新,尝试将曲艺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通过改编、演绎等方式使其更加贴近现代观众。
曲艺虽然在现代面临一些困境,但其具有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依然使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曲艺传承的努力,曲艺仍将在未来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曲艺类节目有哪些1、讲故事:讲故事的特点是会说不会唱,一个演员讲故事。
2、相声:相声是从中国民间讲笑话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轻松、活泼、滑稽、诙谐。
还可以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增加大众的知识面,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的要求。
3、快板:快板包括快板书、对口快板(几宝)、山东快板书、天津快板书、竹书等歌曲4、架子鼓:架子鼓音乐性很强,以唱歌为主。
三分之二的音乐艺术属于这一类。
5、说唱书:大书是中长书。
说话唱歌,表演时说话唱歌。
延伸阅读潮流合伙人几点更新1.《潮流合伙人》每周五8:00更新。
《潮流合伙人》是爱奇艺独创的趋势管理体验程序。
节目由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伟制作,爱奇艺副总裁车车担任总制作人。
2.《潮流合伙人》节目内容。
《潮流合伙人》校长和合作伙伴将通过潮电的运营表达中国年轻人的潮流态度,与世界潮流文化交流碰撞,输出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展示当下的青年潮流生活和潮流观点。
除了经营新潮店,五个新潮伙伴和飞客一起开始了吃、播、玩、创等丰富多彩的生活。
乘风破浪的姐姐一共几期1.目前还没有宣布2.《乘风破浪的姐姐们》的发布引来热议。
首播分为两集,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让观众上瘾。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不同于青年才艺展示,需要通过培训和考核,一个接一个淘汰,最后选出5名成员组成一个小组。
1.《王牌对王牌》:浙江卫视推出,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制作的大型原创室内竞技真人秀。
每期节目围绕一个主题,邀请两个王牌团队。
两个队的固定队长各自带领一批受欢迎的ip嘉宾进行pk。
通过天赋竞争和游戏竞争,决定王牌的王牌。
第四、五季,沈腾、贾玲、华晨宇、关晓彤担任固定王牌mc。
该节目于2023年1月29日在浙江卫视首播。
2.《明日之子水晶时代》:是腾讯视频推出的为未来音乐树立榜样的节目,共10期。
节目的半决赛和决赛部分由张大主持。
在这个节目中,斯蒂芬妮、华晨宇、宋丹丹、龙丹妮、毛步碧、孟美琪是明星推官。
六星推官坚持不同的专业领域和选拔角度,共同帮助女性的音乐梦想,创造未来的音乐典范。
《曲艺一词的意思》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曲艺”这个词。
“曲艺”呀,就是各种各样有趣的表演形式。
比如说,咱们在电视上看到有人说相声,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就是曲艺。
还有评书,一个人在那讲古代的故事,讲得特别精彩,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这也是曲艺。
就像我上次去看的一场表演,有个叔叔表演快板,他的手特别快,板子打得“啪啪”响,嘴里还说着有趣的词儿,可有意思啦!
小朋友们,这下你们知道曲艺是什么了吧?
《说说曲艺》
小朋友们,咱们来说说“曲艺”。
曲艺啊,包含了好多好玩的表演。
比如,有唱大鼓书的,演员拿着鼓槌,一边敲鼓一边唱,声音可好听啦。
还有演双簧的,前面的人做动作,后面的人说话,配合得特别默契,能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位爷爷表演皮影戏,那些小皮影在爷爷的手里活灵活现,一会儿跑一会儿跳,就像真的一样,这也是曲艺的一种呢。
小朋友,你们是不是对曲艺有点了解啦?
《讲讲曲艺》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曲艺”。
曲艺呀,是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表演。
像有人表演口技,能模仿好多声音,比如小鸟叫、火车跑,特别神奇。
还有变戏法的,能从空空的帽子里变出鸽子来,让我们都瞪大了眼睛。
我给你们讲哦,我邻居的大哥哥会说绕口令,说得可快了,一点都不打结,大家都给他鼓掌,这也算是曲艺哟。
小朋友们,曲艺是不是很有趣呀?。
曲艺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
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动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
这个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持续涌现,很多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说唱艺术虽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均为宋代民间演伎场地)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等民间娱乐场地实行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实行表演。
据调查统计,我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流布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
其表现为:(一)以“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说的如相声、评书、评话;唱的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鼓曲;似说似唱的(亦称韵诵体)如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等;又说又唱的(既有无伴奏的说,又有音乐伴奏的唱)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又说又唱又舞的走唱如二人转、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花鼓等。
正因为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所以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洗炼精美并易于上口。
(二)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实行表演,而是由不装扮成角色的演员,以“一人多角”(一个曲艺演员能够模仿多种人物)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各种各样的故事,表演出来,告诉给听众。
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
只要有一两个人,一两件伴奏的乐器,或一个人带一块醒木,一把扇子(评书艺人所用),一副竹板儿(快板书艺人所用),甚至什么也不带(如相声艺人),走到哪儿,说唱到哪儿,与听众的交流,比之戏剧更为直接。
(三)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
曲目、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自编,自导,自演。
与戏剧演员相比,曲艺演员所肩负的导演职能,尤为明显。
比如一个曲目、书目,或一个相声段子,在表演过程中故事情节的结构、场面的安排、场景的转换、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出没、人物心理的刻划、语言的铺排、声调的把握、节奏的快慢等等,无一不是由曲艺演员根据叙事或抒情的需要,根据对听众最佳接受效果的判断,来对说或唱实行统筹安排,实行调度,导演出一个个令听众心醉的精彩节目。
(四)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人们听觉的艺术。
也就是说曲艺是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形象思维构成的意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
曲艺表演能够在舞台上实行,也可划地为台随处表演,因而曲艺听众的思维与戏剧观众相比,不受舞台框架的限制,曲艺所说、唱的内容比戏剧具有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
为了把听众天马行空的形象思维规范到由说、唱营造的艺术天地之中,曲艺演员对听众反应的聆察更其迫切,也更为细致,因而他与听众的关系,比之戏剧演员更为密切。
(五)为使听众享受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美感,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并需具有高超的摹仿力。
只有当曲艺演员具有了活泼泼的动人技巧,对人物的喜怒哀乐刻划得惟妙惟肖,对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才能博得听众的欣赏。
而上述坚实功底之底蕴是来自曲艺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积累,以及对历史生活的分析、研究和理解。
这个点对一个曲艺演员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是400来个曲艺品种艺术特点的不同水准的近似之处,是它们的共性。
而400多个曲种各自独立存有,自有其个性。
不但如此,同一曲种因为表演者之各有所长,又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为表演者的差异各有特色,这就形成曲坛上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中国曲艺是由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的艺术特征,是通过说唱敷衍故事和刻画人物形象。
它臻于成熟的标志,是产生了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艺人,并以地区、民族和曲艺艺术流派的差异发展衍变成多种曲种,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曲艺的起源与形成古代艺术中的曲艺艺术因素曲艺与古代民间的说故事、笑话和叙事诗歌的歌唱有一定渊源关系。
古人或以为说书源于汉代的稗官小说。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家”著作,包含:(1)稗官采集的民间里巷风俗,其中有的带有故事因素,因为是“残丛小语”,而被称为“小说”;②以巫医魔祝为业的方士所说的神仙故事;③战国游说之士借故事、笑话以为譬喻,来阐述自己的学说。
凡此对后世说故事、笑话均有一定影响。
有人以为先秦时代的成相已为曲艺的形成肇其端。
《汉书·艺文志》将成相歌辞列于杂赋之类,作品已无传。
从苟子《成相篇》来看,它是能够联章歌唱的。
先秦民间流行的“赋”,是用经过艺术加工的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朗诵的文体,后被汉代文人利用,增加了格律、对仗等雕琢文采的成分,成为文学体裁而流行甚久。
文人赋的艺术特色,被后世曲艺艺术所继承。
也有人以为说唱故事源于汉代的乐府诗。
乐府诗歌中有一些叙事诗,如《王昭君》、《秋胡行》等,其中相和歌辞的歌唱,是由一人执节而歌,旁有丝竹相和,已类似于曲艺演唱的形式。
但从《晋书》、《宋书》申《乐志》所载,采诗入乐常有任意增删诗句,不顾词义,只图迁就曲调规格的现象,只求悦耳,并不以表现作品内容的情感来感染听众为目的,所以与说唱艺术还有相当距离。
曲艺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有人认为溯源于古代宫廷中的徘优。
徘优是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艺术活动包括歌、舞、乐、优四项,说故事、笑话也是重要的一门。
史书中记载的多是徘优以谈笑实行讽谏的情况。
徘优的诙谐嘲弄为曲艺所继承,并成为后世曲艺艺术重耍的构成因素。
但曲艺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形成大约在唐代中叶。
唐代市人小说的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他在大和末年观“市人小说”的情况。
市人小说相当于宋代的说话伎艺。
《高力士外传》有唐玄宗退位后常与高力士一起听转变、说话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艺人供奉宫廷。
唐元稹在《酬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捉到他与白居易在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研究者或认为是听民间艺人讲述,或认为是白后易本人在讲述。
“一枝花”的内容就是白行简所作传奇《李娃传》的故事。
这个故事能说上三个时辰左右,可见共叙述细致生动,与当时市人小说的发达有一定关系。
唐代寺院中俗讲的兴盛俗讲是由南北朝僧人唱经演变而来。
俗讲不同于唱经,而以面对俗众开讲,招徕香客职得布施为目的。
俗讲童在以佛经故事宣传宗教。
唱经虽然源于印度,但经文既经翻译,曲调就已经难与“梵音”合拍了。
梁代僧人慧皎《高僧传》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
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
”到唐代道宣《续高僧传》,则说经师的讲唱已经是“淫音婉娈,娇弄颇繁”,为了俗众妇女的悦耳,只得采用民间曲调,俯就新声了。
佛家的唱经,对唐代的讲唱变文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唱经中的“散花乐”也直接演变为后世的莲花落、三棒鼓等曲艺形式;唱经所用的法鼓、响钹等击节乐器,也一直为后世曲艺所使用,形制无异。
俗讲的底本称为变文,近代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甚多,文体是散文与韵文相间,与梵文佛经的文体相同。
另外还有通篇韵文的《舜子至孝变文》和一韵到底的《季布骂阵词文》,既继承发展了民族形式的传统,又为后代曲艺的鼓曲唱词开了先河。
僧人俗讲在敷衍佛经故事以招徕听众时,为适合俗众的要求,也讲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歌颂当朝英雄事迹。
韩愈的《华山女》一诗,描写了华山女的歌唱把俗讲听众全部吸引过去的盛况。
这也必然促使俗讲更多地向讲唱世俗内容的方向转化。
寺院里不仪开了俗讲,而且为了更广泛地吸引俗众,形成了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场,很多民间艺人前来演出。
僧人们的演唱技艺持续精进,产生了艺术造诣极大的著名俗讲僧人文溆。
他的表演对后来的戏曲、曲艺演唱技巧和曲调很有影响。
从晚唐诗人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一诗可知,唐代末年已有民间女艺人在讲唱变文。
这是变文走出寺院、面向民间的显著发展。
曲艺的繁盛与发展曲艺艺术到了宋代开始表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
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长期战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宋王朝,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城市繁荣,人口增长很快。
北宋的京城汴梁(今开封)成了“八荒争奏、万国咸通”的大都市,到了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更形成了特殊的繁荣景象。
城市经济的昌盛,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壮大;特别是废除了唐代用围墙隔绝市民居住的坊区和商业集中的市区“坊市制”,解除了宵禁制,使说唱艺人得以在瓦肆勾栏和街头日夜献艺,遂使市民阶层能够充分得到艺术享受,自然形成了曲艺艺术大繁荣的局面。
说话的繁荣发展宋代说话艺术最为发达。
北宋京城汴梁的瓦肆伎艺中,已有说《三分》、《五代史》等讲史题材。
到了南宋,则形成了小说、讲史、说经等家数。
据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南宋说话艺术需具四项伎艺:“曰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
”使砌就是穿插噱头说话艺人还组织了会社,称为“雄辩社”,同时,还有一些下层知识分子参加了书会,协助艺人实行创作。
南宋说话艺术中最发达的是小说一家,他们广泛吸收唐代和北宋的传奇、志怪小说,用民间传说故事编撰话本,特别是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更为发达。
《醉翁谈录》著录的宋代说话名目有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等作品117种,其中已经包括了一些梁山英雄,杨家将,宋太祖开国,韩世忠、岳飞抗金等当代的故事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