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学案(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52.02 KB
- 文档页数:21
青年学习目标:1、通过背诵积累文中的经典词句。
2、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悟优美的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体会语言凝练、一位隽永的特色。
教学重点:1、感悟优美的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内涵,体会语言凝练、一位隽永的特色。
2、能仿写文中优美有哲理性的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请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严峻()憧憬()()妥协()坚贞()魅力()歧途()懦弱()潦倒()查你觉得还有那些字需要掌握请写出来:2、查词典,记住下列词语的含义吧。
矢志不移:孜孜以求:赴汤蹈火:包罗万象:见异思迁:随心所欲:志存高远:3??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作者------------------,-------------(国)作家、学者。
4??请搜集一些关于“青春”的名言并记住。
二、导入课文,整体感知1、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师:对,青年时期。
处于青年时期的你们对“青年”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说。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准备: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
??鲁迅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
??加里宁青年时代是培养习惯,希望和信念的一段时光。
??拉斯金一个懒惰的少年将来就是一个褴褛的老年。
??英国谚语师:今天我们学池田大作的《青年》,看看这位日本作家是如何理解青年的。
2、检查预习3、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4、学生自由朗读5、朗读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点评,也可分组计分比赛。
6、默读课文,找出你欣赏的句子,并试着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学生可从修辞入手,不必拘于统一的答案,能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即可。
自由讨论之后,请学生自由发言。
7、背诵比赛:把你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看看谁的记忆力好!三、学效测评有人说:青春就是一首歌,有低沉舒缓、有高亢嘹亮。
在不同的旋律中,我们收获成长的果实,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争脱的苦难。
2021年⼈教版七年级语⽂下册学案含答案⽬录第⼀单元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2 爸爸的花⼉落了 (4)3 丑⼩鸭 (7)4 诗两⾸ (9)5 伤仲永 (11)写作训练:成长的烦恼 (13)单元⾃我过关检测(⼀) (16)第⼆单元6 黄河颂 (21)7 最后⼀课 (23)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26)9 ⼟地的誓⾔ (28)10 ⽊兰诗 (30)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 (32)单元⾃我过关检测(⼆) (35)第三单元11 邓稼先 (40)12 闻⼀多先⽣的说和做 (43)13 ⾳乐巨⼈贝多芬 (46)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50)15 孙权劝学 (52)写作训练:我也追“星” (55)单元⾃我过关检测(三) (58)第四单元16 社戏 (63)17 安塞腰⿎ (66)18 ⽵影 (69)19 观舞记 (71)20 ⼝技 (73)写作训练:戏曲⼤舞台 (76)单元⾃我过关检测(四) (78)第五单元21 伟⼤的悲剧 (83)22 荒岛余⽣ (86)23 登上地球之巅 (90)24 真正的英雄 (93)25 短⽂两篇 (95)写作训练:漫话探险 (98)单元⾃我过关检测(五) (100)第六单元26 猫 (104)27 斑羚飞渡 (106)28 华南虎 (109)29 马 (111)30 狼 (112)写作训练:马的世界 (115)单元⾃我过关检测(六) (117)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标】1.品味学习⽂章⽣动、准确传神的语⾔,丰富⾃⼰的语汇,提⾼⾃⼰的语⾔表达能⼒。
2.把握本⽂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学习重点】1.品味学习⽂章⽣动、准确传神的语⾔,丰富⾃⼰的语汇,提⾼⾃⼰的语⾔表达能⼒。
【学习难点】把握本⽂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课时⼀、课前⾃学(⼀)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字豫才,伟⼤的⽂学家,思想家,⾰命家。
作品有⼩说集《彷徨》、《呐喊》,散⽂集《朝花⼣拾》,散⽂诗集《野草》。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以小见大,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知识链接】(5分钟)《黄河颂》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写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语文版主编: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重点难点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拓展链接:传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1.鲁迅的家世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
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一)课前预习1、说说你所知道的鲁迅。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自传.乞.食彷徨..侮蔑..3、熟读课文。
(二)课堂探究1、快速读课文,概括每一段介绍的内容。
2、按时间顺序说说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
年份主要活动3、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哪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思想?4、速读课文第2段及课后附文“《呐喊》自序”,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这次转折在他一生中有什么重大意义?5、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三)课堂小结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
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四)当堂检测1、“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为什么“我”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2、“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指什么?3、“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加点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反思常德市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总课时第节)姓名:审核人:第5课鲁迅自传(第2课时)主编:学习目标1、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2、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下新课标[人]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初稿(NO.8)第5课黄河颂一、学会朗读,感悟诗歌的节奏美1.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二、再读诗歌,感悟诗歌整体美1.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大意。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两岸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代表着英雄的中华民族。
2.悟读诗,体会诗歌的整体美。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三、研读课文,欣赏诗歌的语言美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怎样的作用?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6.概括本诗的语言特点。
四、个人反思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澎湃.(pài)发源.(yuán)屏障.(zhàng)B.浊.流(zhú)流泻.(xiâ)构筑.(zhù)C.哺.育(bǔ)山巅.(diān)劈.开(pī)D.体魄.(pî)宛.转(wǎn)扮.演(bàn)2.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释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并作简要分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5 黄河颂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片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有所感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品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班级:课时:课型: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培养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了解爱国的丰富内涵。
2.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爱国意识。
3.通过开展“天下家国”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爱国热情。
1.搜集整理爱国名言、诗句。
2.搜集爱国诗词,并朗诵。
3.搜集整理爱国故事,并试着讲述其中一则。
1.写下你所喜欢的爱国名言及诗句,并说明理由。
2.摘抄你所喜欢的爱国诗词,并试着朗诵。
1. 朗诵技巧整理:2.讲好故事心得:3.何为爱国?作为青少年如何爱国?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共同探究】1.爱国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爱国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
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
——钱伟长——蔡元培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慧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华罗庚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2.《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单元写作学习抒情教材分析本单元就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
应联系所学课文,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善模仿。
七年级下学期,各种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
但是,记叙文中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切不可喧宾夺主。
因此,将“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学情分析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在写作中,学生若能恰当地抒发真情实感,定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题。
但是,现在的学生在写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单薄支撑不起主旨的问题,要么存在抒情过度情感不真实的问题,主要还在于不会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
引导学生区分两种抒情方式,并且能够灵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难点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
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二、写作指导(一)感知抒情1.出示任务:什么是抒情?2.反馈指导:(1)学生交流:抒情,是指在文中自然真挚地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引起读者共鸣,使其受到感动或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2)教师补充:抒情是一种表达方式。
6* 黄河颂【目标导航】一、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洗星海;了解黄河的有关历史与文化。
二、能力目标: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感;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树立以热爱祖国山河为荣、危害祖国山河为耻的意识。
【导学在线】《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我们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艺术的好材料。
【自主先学】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山巅.()澎湃..()()..()()屏障狂澜.()哺.育()九曲.连环()附答案:Diān pãng pài píng zhàng lán bǔqū二、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部分,也可以投入地尽情歌唱,然后闭上眼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构建一幅图画,用语言描述出来,看谁描绘得好。
答案略三、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附答案: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你还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句?请至少写出三句。
①②③答案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自我检测】一、“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层次,有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二、说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附答案:一、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二、1、比喻,形象地突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时代炎黄子孙。
2、反复,强调了作者赞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
【交流展示】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合作探究:各小组学习组长将组员罗列的问题进行归类,并组织探讨,实施同伴互助。
第二单元学案:预习检测和达标检测参考答案《黄河颂》一、基础知识题2.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气魄:魄力;气势3.第一层: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第二层: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优势第三层: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4.B(“望”字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二、阅读测试题1.望2.巅、南、澜、转、环、边、面a n3.先是近镜头特写,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最后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最后一课》1.法都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2.“我”的见闻感受上学路上→上课→下课小弗郎士3.郝诧祈哽懊 5.①拟人②比喻③反复 6.祖国文字祖国语言祖国能力提高(1)语言、动作(2)C (3)钟声、号声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4)高潮和结局(5)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6)不好,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法国的感情之深,他永远都不会忘记、放弃自己热爱的祖国。
(7)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小弗朗士感到他不仅是法语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
四、1、比喻“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因此,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2、⑴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
⑵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⑶小弗朗士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三、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1、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解释说明)2、……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递进)3、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6 黄河颂【学习目标】1.有表情朗读诗文,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把握诗文基调,理解诗歌内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找出诗中美妙诗句,养成鉴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魅力。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一、课前自学(一)了解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二)解题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基础训练: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山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2.解释下列词语。
(1)巅:(2)澎湃:(3)狂澜:(4)屏障:(5)哺育:(6)九曲连环:(四)通读课文,思考问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哪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内容是什么?二、课堂导学(一)明确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情况(三)研习课文⒈整体感知(1)全文分两部分:朗颂词与歌词,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2)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2.句段品读(1)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屏障”?(2)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3.探究质疑(1)“望黄河滚滚”,“望”统领哪些内容?写出黄河的什么特点?(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三、达标练习⒈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②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⒉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词,注明作者和诗题。
⒊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⒋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7 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习重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特定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自学(一)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链接《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基础知识。
1.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作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词注音。
哽.住( ) 祈祷..( )..( ) 踱.步( ) 郝叟懊.悔( ) 惨.白( )3.解释词语(1)哽:(2)喧闹:(3)肃静:(4)懊悔:(5)磨损:(6)祈祷:(7)惨白:二、课堂导学(一)明确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1)这篇小说按情节结构划分为四个部分,请说出各部分的起止小节,并概括意思。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小说的主人公是谁?2.句段品读A.阅读小说1-6段“开端”部分,回答问题。
(1)“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段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什么性格特点?(2)“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B.认真阅读7-10段,最后一课与平时有什么不同?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3.探究质疑(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又出什么事啦?”这句暗示了怎样的时代背景?三、达标练习1.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2.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四、巩固提高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第一段单句成段,其作用是什么?2.第二段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深厚感情。
3.第二段中三个“这些”各指代什么?4.“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这句话说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五、布置作业划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把握他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研习课文1.句段品读A.阅读课文11-23自然段回答问题。
(1)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的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2)怎样理解韩麦尔所说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大的不幸”?2.探究质疑(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中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发给我们写有“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三、达标练习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2)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2.《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
四、巩固提高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速读“下课”部分,说出对韩麦尔先生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为什么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3.韩麦尔先生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4.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二、三题。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习目标】1.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学习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1课时一、课前自学(一)作者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
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