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鉴别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颈椎椎管狭窄—搜狗百科(1)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颈椎由于发育因素,各颈椎的椎管容积较正常狭窄。
颈髓横断面,中央部较厚而两侧较薄。
在成人的颈髓中部前后径为8~10mm,椎管前后径如过于狭小,可以直接压迫颈髓、神经根及硬膜,支配部分软组织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容易被压迫而引起血管痉挛。
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是引起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因素。
病人在青少年时期,虽然有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的现象,但由于代偿功能,一般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成年以后,因为颈椎发生退变,而头颈部经常受到外伤或劳损,样可逐渐出现一些脊髓症状。
颈椎的X线片检查,多数病人颈椎排列良好,无明显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或移位,主要表现为椎管前后狭窄,在颈椎中下部椎管狭窄的程度较重。
无症状的成年人,颈椎2~7椎管的前后径在14.5mm以下属于发育性椎管狭窄。
(2)骨质增生性椎管狭窄病人年龄为40岁以上,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引起椎管前后呈不同程度的狭窄,为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或脊髓型颈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椎管狭窄部位在颈椎4~颈椎6,部分病人在颈椎3或颈椎7。
椎管狭窄还可以因为压迫脊髓而出现症状。
临床上不少成年人或老年人,虽然椎体骨质增生明显,但因为其椎管前后径较大,而没有任何症状。
(3)失稳性椎管狭窄颈椎失稳多为中年以上的病人,因颈椎间盘、韧带及关节囊等组织退变或损伤造成;年纪较轻的病人可因为颈部外伤而致颈椎半脱位;少数病人因颈椎病手术之后,相邻颈椎因为代偿性活动增大而失稳。
颈椎屈曲性损伤的病人,由于寰椎横韧带损伤,前曲时寰椎向前移位,寰齿间距达3~10mm。
后伸活动时,失稳颈椎可后移位1~4mm,后移颈椎的椎体下后缘和下一颈椎椎弓上缘形成椎管狭窄区。
症状较重者,颈部后伸活动常常受限,后颈部肌张力增高或肌肉痉挛;部分病人作颈部后伸活动时,肢体和躯干部有麻木感,下肢可出现肌肉抽搐,这是因为颈髓受压迫的病理现象。
(4)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椎体后面有后纵韧带附着,其韧带骨化后,由于体积增大,可使椎管前后径狭窄。
颈椎管狭窄诊断标准
颈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颈椎管内径减小,导致颈椎管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以下是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神经学检查等方面。
1.临床症状
颈椎管狭窄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以及上肢放射痛、麻木、无力等。
在病情较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下肢无力、走路踩棉花感等神经功能受损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长时间低头、颈部过度屈伸等情况下加重。
2.体征
颈椎管狭窄的体征主要包括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紧张、压痛等。
在神经受压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上肢感觉障碍、肌力减退等体征。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反射异常,如霍夫曼征阳性等。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颈椎管狭窄诊断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X线平片、CT和MRI等。
X线平片可以显示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改变,但难以判断椎管的狭窄程度。
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椎管的形态和骨性结构,有助于判断椎管狭窄的原因。
MRI可以显示颈椎管内软组织和脊髓受压的情况,对于判断神经受损程度和原因具有重要价值。
4.神经学检查
神经学检查是颈椎管狭窄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包括肌电图
和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
肌电图可以反映肌肉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判断神经受损程度和部位。
神经传导速度可以反映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程度,有助于判断神经受损类型和程度。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全面评估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和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椎管狭窄诊断标准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椎管狭窄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椎管狭窄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种疾病。
一、椎管狭窄的定义椎管狭窄是指椎管内空间狭窄,导致神经根、脊髓或脊髓血管受压,从而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椎管狭窄可以发生在颈椎、胸椎或腰椎水平,其中以腰椎椎管狭窄最为常见。
二、椎管狭窄的症状和体征椎管狭窄的症状和体征取决于椎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1. 颈椎椎管狭窄:颈部疼痛、肩背痛、上肢无力、手指麻木、步态不稳等。
2. 胸椎椎管狭窄:胸部疼痛、胸闷、呼吸困难、下肢无力、排尿障碍等。
3. 腰椎椎管狭窄:腰痛、下肢疼痛、下肢无力、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排尿障碍等。
三、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为了准确诊断椎管狭窄,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其中,最常用的是北美脊髓学会(NASS)和北美神经外科医师学会(AANS)制定的诊断标准。
以下是NASS和AANS共同制定的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上述所述。
2.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椎管内空间狭窄和神经根或脊髓受压等。
3.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可帮助确定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
4. 治疗试验:如椎管减压手术等治疗试验,可帮助确定症状和体征的原因和治疗效果。
四、椎管狭窄的治疗椎管狭窄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对于轻度和中度的椎管狭窄,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对于严重的椎管狭窄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术等。
五、结论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
颈椎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为颈椎间隙变窄
导致。
这种疾病通常会引起上肢麻木、无力、疼痛等不适症状,甚至
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供读者参考。
1.症状:颈椎椎管狭窄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肢麻木、无力、疼痛以及手指冰冷等。
如果在患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这些症状,可以考虑颈椎椎管
狭窄的可能性。
2.体征:医生在体检时通常会注意查看患者的颈部压痛和颈部活动范围。
此外,如果患者出现了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等体征,也可能是颈椎椎
管狭窄的表现。
3.影像学检查:颈椎椎管狭窄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
X 线、CT和MRI都是常用的检查方法。
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展现颈椎
间隙的形态和大小等基本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4.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肌力测试和神经传导速度测试等。
这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功能是否正常,对病情的
评估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以上的诊断标准,颈椎椎管狭窄的确诊不应该只依赖某一个标准,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姿势
和适度的运动可以有效预防颈椎椎管狭窄的发生。
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还应该强调,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
进行注射等医疗行为,因为这可能会加重病情。
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鉴别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椎管狭窄系患者出生前或生后椎弓发育障碍造成的椎管狭窄,以仅限于椎弓发育障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最常见,亦称特发性椎管狭窄。
后天性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是脊柱退行性改变。
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颈4~6节段最多见,发病缓慢。
根据病因疾患均属的不同,颈椎管狭窄症共分为四类,那颈椎管狭窄症怎样诊断与鉴别呢?广东金康医院的专家解析说:●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
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
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
腱反射亢进,Hoffma征、Babiki征阳性。
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
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
重者大、小便失禁。
正侧位X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有颈椎不稳表现。
CT及MRI可观察到椎管狭窄及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颈脊髓肿瘤:表现为脊髓进行性受压,患者症状有增无减,从单肢发展到四肢。
小便潴留,卧床不起。
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同时出现。
X线平片可见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变薄、距离增宽,椎体或椎弓破坏。
如瘤体位于髓外硬膜下,脊髓造影可见杯口样改变。
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CT或MRI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脊髓空洞症:好发于青年人,病程缓慢。
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尤以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更为突出,脊髓造影通畅。
MRI检查可确诊,见颈脊髓呈囊性改变、中央管扩大。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程缓慢,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临床表现同颈椎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仅以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确诊,必须借助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80%患者可确诊,表现为颈椎管前壁呈条状或云片状骨化阴影,必要时加摄断层片多可确诊。
CT扫描可确诊,并可观察和测量骨化物形态分布及其同颈脊髓的关系。
对本病的诊断MRI从影像学角度上其图像不如CT扫描。
椎管狭窄的检查诊断很多中老年人因为走路缓慢或者走不了远路到医院就诊,除了因为年龄大、体力下降等原因外,医生会告诉患者有“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是指椎管的容积变小,因椎管内壁向内突入,导致椎管管腔狭窄,压迫椎管内的脊髓、神经所致,常见于腰椎和颈椎。
一般表现为腿部、手臂或躯干疼痛、麻木,肢体无力、一瘸一拐、大小便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如何诊断椎管狭窄?需要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其中老年人的患病概率比较高,大多和患者的年龄以及生活习惯有关。
这种疾病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使得患者出现背痛、腰痛、咳嗽、下肢麻木等症状,严重时出现站立或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椎管狭窄根据狭窄的部位,分为腰椎管狭窄、颈椎管狭窄和胸椎管狭窄,其中腰椎管狭窄最常见,但颈椎管狭窄更危险。
腰椎管狭窄时,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腰背部疼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腰部后伸受限,随后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
严重者造成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为小便排不干净,大便不能自控,会阴区麻木,性功能下降。
最常见的症状是走路时出现间歇性跛行,具体为行走一定距离(数米至数百米)后出现一侧或者双侧腰腿疼、下肢麻木无力,当弯腰、站立或蹲坐休息后数分钟后又可以继续行走。
跛行的间歇距离因病情加重而缩短,严重者行走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症状与体征多不一致,所谓体征就是医生体格检查的情况。
对腰椎管狭窄而言,一般症状重而体征轻,尤其是住院患者经卧床休息后往往无明显体征。
这个时候就需要“负荷试验”来进一步检查,即请患者行走,诱发出平时的症状之后再行体格检查,往往能获得定位诊断。
椎管狭窄需要做哪些检查一般来说,椎管狭窄可以通过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脊髓造影来进行诊断。
X线检查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平片,可以显示椎骨形状的变化情况,如椎体移位、关节退行性变等。
现在X线检查更多的是作为诊断的辅助检查,X线上可以观察脊柱曲度的改变,椎间高度的变化,有无椎体边缘骨赘,关节突关节形态,有无椎体不稳或滑脱。
颈椎椎管狭窄诊断标准
颈椎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肩背
部疼痛、上肢放射痛、手部麻木等症状。
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首先,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患者
常常会出现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痛、手部麻木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提示医生注意可能存在颈椎椎管狭窄的可能性。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直观地显示颈椎椎管的狭窄程度和椎管内结构
的变化,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其次,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颈椎椎管
狭窄的临床症状与其他颈椎疾病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病变等有一定的重叠,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排除这些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有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症状,因此在诊断时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最后,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可能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老年患者常常伴有颈椎退行性病变,而年轻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
因此,在诊断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以避免漏诊或误诊。
综上所述,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诊断标准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颈椎椎管狭窄,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颈椎椎管狭窄诊断的标准化方法颈椎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其病因包括芳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外伤和颈椎畸形等。
对于诊断颈椎椎管狭窄,标准化方法可以提供准确的评估,帮助医生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围绕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对该疾病的观点和理解。
一、颈椎椎管狭窄的定义颈椎椎管狭窄是指颈椎椎管内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到压迫或挤压,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异常,出现颈痛、手臂麻木、无力以及行走不稳等症状。
它通常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包括骨赘形成、椎间盘突出和椎间关节增生等。
二、颈椎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颈椎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主要表现为颈痛、肩背痛、手臂麻木、无力、行走不稳以及尿便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同时存在。
患者常常会感觉到颈部僵硬,手指感觉异常或肌肉无力等不适。
这些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明显影响。
三、标准化的诊断方法为了确诊颈椎椎管狭窄,医生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标准化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和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病症的起始时间、症状的特点以及患者的家族史。
通过对症状的评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颈椎椎管狭窄的可能性。
2.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颈部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颈部的活动度、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症状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确定诊断。
3.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X线可以用来评估颈椎的结构和畸形,MRI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可观察到骨赘、突出的椎间盘以及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的情况。
CT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骨赘测量,用于评估椎间关节的增生情况。
四、对颈椎椎管狭窄诊断的观点和理解颈椎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对于医生而言,熟悉颈椎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高准确诊断的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颈椎管狭窄诊断标准颈椎管狭窄(Cervical Spinal Stenosis)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通常由于颈椎骨骼结构的改变导致颈椎管内径变窄,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引起一系列症状。
颈椎管狭窄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
一、临床症状。
颈椎管狭窄患者常常出现颈部疼痛、手臂疼痛、手部麻木、无力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颈椎管狭窄引起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所致。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信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颈椎管狭窄的可能性。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颈椎管狭窄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力、感觉、反射等方面的评估。
特别是对颈椎管狭窄患者常见的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
此外,医生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神经系统检查,如颈椎牵引试验、颈椎牵拉试验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颈椎管狭窄的诊断离不开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包括X线片、CT、MRI等。
X 线片可以初步了解患者颈椎骨性结构的情况,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管的形态和大小,MRI则可以直观地观察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这些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颈椎管狭窄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医生明确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四、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颈椎管狭窄的辅助手段之一,通过检测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等参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这对于一些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五、其他检查。
除了上述常见的诊断手段外,有时医生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检查,如颈椎穿刺、颈椎造影等,以帮助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颈椎管狭窄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多种手段,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发现并诊断颈椎管狭窄,对于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颈椎管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四肢麻木、疼痛、痛觉过敏、步态不稳、走路有踩棉花感、躯干部有束带感等症
状,中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考虑到颈椎管狭窄的可能性。
2. 影像学检查:X线、CT和核磁共振是互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可以看到颈椎管和椎体的比值,椎体后缘
到棘突的基底部,主要是椎管的矢状径,椎体的矢状径就是椎体前后壁的距离。
若这个比值小于0.75或椎管矢状径小于10mm,可以诊断为颈椎管狭窄。
核磁可以显示多个节段的椎管狭窄,以及硬脊膜被压成的凹陷。
3. 运动障碍:多在感觉障碍之后出现,表现为椎体束征,四肢无力、僵硬不灵活。
大多数从下肢无力、
沉重、脚落地似踩棉花感开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稳,易跪地,需扶墙或双拐行走。
4. 大小便障碍:一般出现较晚。
此外,还需要考虑是否有颈椎病中脊髓型的影响。
颈椎管狭窄症的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大多数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具有上述症状,且为始发症状。
颈椎病的分类及诊断治疗原则近年来在颈椎病的研究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仍缺乏一种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合理的分类标准。
因此,在诊断、疗法选择和预后判定等方面也难以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
事实上,由于每例颈椎病患者的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特点不同,其症状与体征当然差异较大。
反之,取两份颈椎退变及骨刺生长相似的X线片,再去追查患者的临床特点,亦可发现其临床表现相距甚大。
由此看来,要想全面地、正确地判定患者的病情,必须对其分类与分型加以研讨。
在临床上,对颈椎病分型方法很多,各有其优缺点,现就临床常用而容易掌握的分型方法介绍如下。
它是根据患者的症状或症候群特点来确定的一种分型法。
首先归纳患者的症状特点,看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邻近何种组织受累,再将此受累组织冠以“型”即谓之。
按上述标准,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各种类型:I颈型——以颈部症状为主。
Ⅱ神经根型——主要累及颈脊神经根而出现上肢症状。
Ⅲ脊髓型——因脊髓受压而引起四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IV椎动脉型——表现为椎动脉供血不全及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症状。
V食道压迫型——以吞咽困难为主要表现。
VI混合型具有前者两组以上症状者。
现将以上各型分述于下。
一、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以颈部症状为主。
1.病因、病理与发病机制在颈椎退变开始,主要表现为髓核与纤维环的脱水、变性与张力降低,进而继发引起椎间隙的松动与不稳。
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
椎节的失稳不仅引起颈椎局部的内外平衡失调及颈肌防御性痉挛,且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窦椎神经末梢,并出现颈部症状。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颈部不适感及活动受限等;少数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过性上肢(或手部)症状,其范围与受累之椎节相一致。
当机体通过调整及代偿作用,并使颈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后,上述症状即消失。
因此,大多数病例多可自愈,或仅需采取一般性治疗措施即可。
2.临床特点①年龄:以青壮年为多。
个别也可在45岁后首次发病,后者大多属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
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鉴别
椎管狭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椎管狭窄系患者出生前或生后椎弓发育障碍造成的椎管狭窄,以仅限于椎弓发育障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最常见,亦称特发性椎管狭窄。
后天性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是脊柱退行性改变。
颈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部位为下颈椎,以颈4~6节段最多见,发病缓慢。
根据病因疾患均属的不同,颈椎管狭窄症共分为四类,那颈椎管狭窄症怎样诊断与鉴别呢?广东金康医院的专家解析说:
●脊髓型颈椎病:
主要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引起的脊髓压迫症状,多发于40~60岁。
下肢先开始发麻、沉重、随之行走困难,可出现痉挛性瘫。
颈部僵硬,颈后伸易引起四肢麻木。
腱反射亢进,Hoffma征、Babiki征阳性。
感觉常有障碍,多不规则。
浅反射多减弱或消失,深感觉存在。
重者大、小便失禁。
正侧位X线片颈椎变直或向后成角;多个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尤以椎体后缘骨刺更多见;颈椎侧位过屈过伸片,可有颈椎不稳表现。
CT及MRI可观察到椎管狭窄及颈脊髓受压、病损表现。
●颈脊髓肿瘤:
表现为脊髓进行性受压,患者症状有增无减,从单肢发展到四肢。
小便潴留,卧床不起。
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同时出现。
X线平片可见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变薄、距离增宽,椎体或椎弓破坏。
如瘤体位于髓外硬膜下,脊髓造影可见杯口样改变。
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
CT或MRI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脊髓空洞症:
好发于青年人,病程缓慢。
痛温觉与触觉分离,尤以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更为突出,脊髓造影通畅。
MRI检查可确诊,见颈脊髓呈囊性改变、中央管扩大。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病程缓慢,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临床表现同颈椎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仅以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确诊,必须借助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80%患者可确诊,表现为颈椎管前壁呈条状或云片状骨化阴影,必要时加摄断层片多可确诊。
CT扫描可确诊,并可观察和测量骨化物形态分布及其同颈脊髓的关系。
对本病的诊断MRI从影像学角度上其图像不如CT扫描。
●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
系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症状先上肢后下肢,呈进行性、强直性瘫痪。
无感觉障碍及膀胱症状。
椎管矢状径多正常,脊髓造影通畅。
●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
系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症状先上肢后下肢,呈进行性、强直性瘫痪。
无感觉障碍及膀胱症状。
椎管矢状径多正常,脊髓造影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