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哲学》第五课第二节意识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5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学科素养】政治认同:1.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人类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
2.理解意识活动的特性,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和意义。
3.多了解时事热点,增强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科学精神:正确认识和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树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意识活动的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教学难点】1.理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港珠澳大桥是人们借助智慧创造出来的,这说明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意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堂。
明确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三分钟。
讲授新课: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案例】为什么要建设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极大地缩短了三地间的距离。
通车后,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这对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师】上述材料体现意识活动的哪个特点?(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什么事意识活动的目的性?【生】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师】体现意识活动目的性的标志性词语有哪些?动物的活动有没有目的性?(学生思考并回答)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案例】2005年,孟凡超带领团队完成了大桥三种总体设计方案:全桥、全隧和桥岛隧组合方案。
但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各类专家意见严重不统一,每一种方案都会被质疑。
但最后港珠澳大桥选择了桥、岛、隧三种方式的集群组合方式。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节意识的作用作者:冯锋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20期一、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作用》,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意识的本质》这一框题,了解了意识的本质,这为过度到本框题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难点,也是整本书的重难点,尤其是意识的作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辩证唯物论中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很重要的知识点。
要落脚于理解和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学情分析1、从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欠缺,理解本课的哲学原理比较困难。
意识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这个内容深而难理解,有高度,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障碍,怎样突破这个难点是关键。
2、从身心特点看,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容易产生偏激,要澄清学生一些认识偏差,特别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上好这堂课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2、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培养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3、通过学生讨论,培养思辨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并把握和运用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的重点都是意识的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尤其是难点,意识的作用,是怎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要重点突破。
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采取的是案例教学与话题教学相结合的教法,整个课程以一个故事贯穿始终,一上课给大家发阅读材料《人类的太空之旅》。
阅读后回答问题,总结出材料的核心思想,针对老师给的问题,学会总结和归纳核心思想,抽取材料的有用观点的能力。
备选设计第二课时意识的作用复习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全面地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依赖于物质,即物质决定意识。
另一方面,意识反过来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因为意识虽然依赖于物质,但并不等同于物质,它具有相对性,相对性的重要表现就是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推进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意识对物质究竟有什么样的能动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名言:罗素说,除了文明人以外“没有一种动物,也没有一种野蛮人会为了冬天吃粮食而在春天工作”。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第38页)问题探究:罗素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农民在春天劳作,他的目的不在当下的春天而在未来的冬天。
这说明了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选择性。
这个目的是人们劳作和忍受苦难的动力和观念支撑。
板书: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对该行动作出相关的计划。
而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表面看起来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其实不然。
它们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年10月12~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过115小时32分的太空飞行,在完成我们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顺利返航,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问题探究:“神舟”六号为什么能发射成功呢?学生回答略。
板书: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39页探究材料)问题探究:科学家关于电脑的设计理念是从哪里来的?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学生回答略。
《生活与哲学》第五课第二节意识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作用》,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意识的本质》这一框题,了解了意识的本质,这为过度到本框题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个知识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难点,也是整本书的重难点,尤其是意识的作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辩证唯物论中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很重要的知识点。
要落脚于理解和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学情分析
1、从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欠缺,理解本课的哲学原理比较困难。
意识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这个内容深而难理解,有高度,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障碍,怎样突破这个难点是关键。
2、从身心特点看,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容易产生偏激,要澄清学生一些认识偏差,特别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的作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上好这堂课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2、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培养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讨论,培养思辨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并把握和运用好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都是意识的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尤其是难点,意识的作用,是怎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
要重点突破。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采取的是案例教学与话题教学相结合的教法,整个课程以一个故事贯穿始终,一上课给大家发阅读材料《人类的太空之旅》。
阅读后回答问题,总结出材料的核心思想,针对老师给的问题,学会总结和归纳核心思想,抽取材料的有用观点的能力。
接着针对材料中的人类的飞天梦想,为此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实现太空之旅的行动,从中国的飞天历程,提问:中国人怎样实现飞天梦想?为了实现飞天梦想,人们在探索太空的行动中受到那些因素的制约,通过阅读,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意识是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然后,针对材料,我们提出思想和行动的关系:你认为思想有多
远,行动就有多远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吗?小组交流讨论,用推理、论证、摆事实等方法,提出自己的论据。
最后,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何运用思想和行动的关系?在国家的远大理想与目前我们的现阶段具体行动中,怎样处理思想和行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从而达到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政治学科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过程性评价占50%,终结性评价占50%(主要指期中和期末考试),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考勤、阅读、讨论、质疑、其他等五个方面。
每堂课过程性评价基本相同,每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加分,总分50分。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质疑精神,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
哲学的教学,设置新鲜的、有创意的情景、呈现多元丰富、多角度的资源,用鲜活的案例来探究问题,阐释生活,在分析与探究的思维碰撞中,享受到热烈、多彩的情感体验,达到思维方式的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提升。
让学生自己思考质疑的精神是我所需要的。
话题教学和书本知识点的结合,对于学生思维的开阔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如果再讲这课,我会放手,一上课就给一个话题,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吗?在这个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论证这个命题,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可以摆事实、讲道理,也可以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更能够达到开阔学生思维的目的。
在讨论过程中,学会知识点,运用知识点。
当然,这个难点有点高,既要摆脱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还要体现教材知识点,让学生真正自主思考,让思想的火花、质疑的精神在学生的大脑里生根、开花。
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8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