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22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出现的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即“目的决定论”。
译文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译文是否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信息,也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了译者本人想达到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翻译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同一译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翻译。
因此译者不但要深刻把握原作者的意图,而且要非常明确自己翻译活动的目的,才能决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
但是这一理论是否适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呢?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存在不少争议。
“语言学派”认为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固定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的字面美以及潜在含义,在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译者本人的其他目的,因此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经过研究发现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同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诗歌、散文和小说等的翻译方法就很不相同。
即使对同一体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译者也往往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这种不同除了由译者的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外,还往往源于译者所希望达到的不同的翻译目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导致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翻译。
本文采用庞德(Ezra Pound)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杨宪益夫妇(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的英译《红楼梦》和林语堂的英译《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20世纪初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华夏集》的出版更加使他名声大作。
但是庞德翻译中国诗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把中国诗歌介绍给英语读者或者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意象派运动”( imagism movement)的创始人和代表人,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使命是借助中国古典诗歌丰富、清新的意象来冲击当时在美国诗坛上充斥着的在庞德看来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呻吟的维多利亚诗歌风格。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文学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学类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而翻译理论则是关于翻译的学问和方法的理论。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用另一种语言工具,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感受。
翻译自然不应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切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进而在自己思想、情感、生活体验中找到关于原作内容的最适合的印证。
同时还必须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的再现出来。
翻译理论是关于翻译的学问和方法的理论。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水平。
同时,翻译理论还可以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翻译理论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1.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严复在其所译的《天演论》中提出的“信、达、雅”理论,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义,通顺流畅,同时具有文采。
2.鲁迅的“直译”理论:鲁迅主张直译,即要求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的文字和意义。
3.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理论:茅盾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造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艺术魅力。
4.钱钟书的“化境”理论:钱钟书认为翻译应该达到“化境”,即将原文转化为译入语的最高境界。
5.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应该实现功能对等,即译入语应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功能。
6.多元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到其他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7.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该理论关注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强调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8.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该理论关注后殖民时期的文化交流和翻译问题,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和政治意识。
这些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和提高翻译质量。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几点体现作者:王岩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0期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
文学翻译一直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能够通俗易懂的运用翻译理论去翻译文学作品是翻译者的最高追求。
文学翻译涉及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因素,翻译者自身的文化定性对作品的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文学翻译的几个细节来求证,通过翻译理论的实际理解及实施,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不断分解和融合翻译理论的指导精神,将文学作品的翻译引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翻译理论译者文化翻译策略文学解释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13-021 文学翻译的本质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的宗旨依然是一种交流和人类的社会活动。
我们研究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进行交流,使其产生新的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从而引导人们对世界新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活动,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意义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还涉及到正确传递原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重任,也就是说翻译要用目的语的语言去再现具有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原语言的意义和内涵,更明确的说就是要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文学翻译因为涉及到翻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政治立场、民族以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对译者的文化身份要求具有特定的限制。
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我们对于文学表达,一定要体现其文学性,并且是通过一定的文本表现出来,这是文学翻译的文学表达要求。
所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必然有审美系统的介入,这是文学翻译的艺术创作和美学体现,但是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学翻译依赖原作品的本性来翻译,对艺术创造的发挥有一定的控制,并不能随意发挥美的想象和勾画,必须在原作品的意境中来实现这一美的理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对这些内涵的统一认识,我们得出了人类对于文学活动需求的相对—致性。
翻译理论与技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作者:陈予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3期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高要求,且耗时较长的文学创作的过程,它是让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过渡和传播的最基本途径之一。
而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理论与技巧极为重要,故而本文将结合翻译理论与实际翻译为大家讲述几种应用技巧。
关键词:翻译理论文学作品技巧应用一、文学作品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总是认为某个在国外生活很多年的人他的翻译水平也会非常高。
其实这种想法一直便存有争议,而相当的一部分人觉得这是一个悖论。
因为翻译不同于日常对话,翻译是极为严谨,而且耗时,耗力的一项工作,它不仅要求译者对其翻译的语言有非常熟练的掌握能力,而且要求译者在一定程度上要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有一些留学的学生或者在国外生活过很长时间的人,他们或许会有很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或者对某一方面专业和工作极为精通,但是这并不代表他能做一名合格的翻译。
翻译是建立在对理论基础牢靠的掌握上,只有那些深诣翻译理论的人才能明白在翻译一项作品的时候,他需要如何去翻译,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如何翻译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理论的指导可以说是翻译的灵魂,在翻译工作中,没有了理论指导,就算通篇翻译之后,作品也像没有了灵魂的骨架。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只做到对语言的熟练掌握还不够,他必须去熟知每一项重要的翻译理论,这里的熟知并不意味着能够流利背诵就可以,而是应用,只有真正地将翻译理论应用到实际才能算是一名好的译者。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特定时代所发生的事情的最直观的体现。
拿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来说,其文化造诣,影响深远程度不需赘述,它们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的瑰宝,而我们将它们翻译成各个语言传播到国外,以供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传播。
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则是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外国的文化,体会其他国家的特定历史事件,以及文化的演变和其国家的发展历程。
交际翻译理论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交际翻译理论是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理论,这项理论主要是针对目的语读者来说的,为目的语读者排除阅读及交际上存在的障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交际翻译理论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就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以及交际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运用不同的语言翻译方法,意译法、减译法、增译法等,通俗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地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促进不同国家文化交流。
标签:交际翻译理论;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交流;翻译方法交际翻译理论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他提出了两种翻译理论分别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法把重点放在原文的语义内容上,交际翻译法重点放在读者上。
本文重点介绍交际翻译,交际翻译理论的重点是关注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使用方式。
通俗来说就是不照搬原文翻译,根据语言文化,语用交际来进行易懂自然地翻译。
交际翻译理论要运用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去就要找到合适地翻译方法,不能照搬原文直译,要运用到意译法,根据情境,语用交际来意译,也要运用到增译法、减译法,这主要是根据目的语地语言习惯来适当增减进行翻译。
一、意译法交际翻译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就要注重目的语读者本身的语言使用习惯以及语言交际运用方式,可以采用意译法克服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困难,帮助目的语读者读懂并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意译法就是在翻译文本原文基础上,变换语言陈述方式,摆脱原文语言结构但是要符合原文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方法来翻译文本内容。
比如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提到的“铁槛寺”其实象征着死亡,是贾府暂时停灵办丧的地方,那么在对这一回进行翻译时不能直译为“建筑”或者“死亡”应该意译为“去天堂”,翻译出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符合西方文化对于“死亡”的理解,达到东西文化的共通之处,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中的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翻译是沟通的桥梁,是跨越语言、文化和国界的桥梁。
翻译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外国文化和知识,还能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翻译领域中,文学翻译一直是最具挑战性和最受瞩目的领域之一。
本篇文章将探讨翻译中的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重要分支。
它要求译者能够将作者的文学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重新表达并传达到目标语言中。
通过文学翻译,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
但是,文学翻译并不简单,因为文学作品中深层次、抽象、多义、文化和历史背景等因素都会对翻译造成挑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翻译,需要有大量的文学知识、精湛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的文化传承。
此外,译者还需要能够领悟作者的深层意图,识别出其隐喻和隐晦性表述。
同时,译者还要注重细节,比如句法和语气等方面,以实现在目标语言中的表达效果最大化。
文学翻译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的翻译各种情感和感觉。
这些情感和感觉往往由作者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决定。
因此,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情境非常重要。
例如,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所写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充满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象和道德标准。
作为阅读者和翻译者,我们需要了解并理解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并进行销毁。
在文学翻译方面,翻译理论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翻译理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翻译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翻译理论之一是埃克阿兰的功能翻译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翻译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关注目标受众,因为目标受众是翻译的最终用户。
还有一种较新的文学翻译理论被称为卡尔弗(Karen),该理论认为,文学翻译必须实现“文学方法”的相似性。
在这里,文学方法特指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相似性表明翻译不仅需要翻译文学作品的表面意义,还需要译者理解和表达作品背后的真正意图和文学形式。
此外,不同的文学体裁也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