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68
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由疆域的扩张到行政管理的规范化,以及从天子的个人统治到官僚体系的形成。
首先,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与疆域的扩张密切相关的。
随着中国历代王朝的不断征服和扩张,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各个地方的地方豪强被中央政权所削弱,行政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
其次,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还在于行政管理的规范化。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包括各级官员的任命与监督,法律的制定与执行,税收的征收与分配等。
通过这样的制度建设,中央政权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全国各地。
最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还表现为从天子的个人统治到官僚体系的形成。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天子依然是最高统治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僚体系逐渐形成。
各级官员通过考试晋升,以官员的等级划分职权和责任,逐渐减弱了天子的个人统治力量,使中央政权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疆域的扩张、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官僚体系的形成。
这些趋势共同促进了中央政权的巩固和稳定,保障了中国古代的统一和治理。
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繁荣和衰落、变革和崛起的历史进程。
它的演变史,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史,分别是从中原王朝到南北朝的初步建立、从唐朝到元朝的完善和巩固以及明清两代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第一部分:从中原王朝到南北朝的初步建立随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文化交流,中原一带逐渐形成了政治中心,先后建立了秦、汉、隋、唐、宋等朝代。
这期间,初步形成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早期,凭借自身的实力和魅力,中原王朝较为顺利地建立起了对周边民族和地区的管辖。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问题。
在汉代时期,以仁寿年间为代表的王莽新制,一度意欲推行一系列改革,使地方官府受到中央控制。
但是这个改革并没有得到成功的实施,相反还招致了百姓的不满。
在唐朝时期,随着天下一统和对外扩张的潮流,唐朝政府则开始积极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对中央官僚制度进行了完善。
相应的,地方的自治和民间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这种趋势在宋代尤其明显,不但加强了对民间社会的掌控,更实行三司都督府、州、县、乡、村五级管理体系,在地方权力制约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尝试。
第二部分:从唐朝到元朝的完善和巩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盛世的时期之一,而唐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巩固,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全国分设了九个道,此时的中央集权制度将国家分成了两级,通过设立行政上级机构,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唐朝还不断开发和利用各地的水利资源,加强了对重要交通线的关键地区的控制,加强了对南北朝、边疆地区的统一治理,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时期,中央集权再次得到了新的发展。
元朝创立之初就推行了遍布全国的行省制度,建立了多部门、多层次的行政管理体系。
此时,中央集权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不仅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还对民间社会进行了严格管理,限制了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开展。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一种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秦朝时期:创立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它通过取消诸侯分封和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这一阶段的中央集权体现在秦始皇所实行的集权制度,如分封制度改为郡县制、徭役制等等,强制推行语言文字、法制等统一化管理。
二、唐朝时期:典型的中央集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唐太宗推行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了高中低三级州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强制征发军士等措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积极扩张疆土,实现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三、明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虽然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由于先前朝代的严格集权已经造成了地方权力的反叛,朱元璋在建立国家之初对地方授予一定的自治权,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的局面。
明朝时期也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军队管制,但是还体现一定的地方自治制度,如屯田制度、县村自治等等。
四、清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清朝时期,由于先前较为宽松的地方自治制度已经触动了中央集权利益,因此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权力控制和巩固。
这个时期,中央推出了一些基础性法律法规,如《大清律》、《大清会典》等等,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掌控全国各地的政务,如吏部、户部、礼部和兵部。
此外,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掌控,实行差役制度和关口官制等等以控制人口流动和商业往来。
以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历史进程后,中央集权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一、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开创“中外朝”制度①“中外朝”制度: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
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从“权,钱,兵”: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
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1.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2.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明朝出现内阁;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在中央,强化皇权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_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萌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
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2.建立(秦朝)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设立县制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在思想上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巩固(西汉)西汉初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通过设立中朝、外朝来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汉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思想上,董仲舒适应汉武帝的要求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终于找到了一套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4.完善(隋唐)隋唐时期,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相权一分为三而且互相牵制和监督,从而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中央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5.加强(北宋)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的历程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中最为显著和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负责对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本文将回顾和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1. 古代封建制度与中央集权的萌芽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于夏商周时期,这一制度中贵族通过封地和封爵等方式获取特权和权力。
然而,这种制度下的权力分散导致了政权不稳定和内外交困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朝在建立时秉持“天命”思想,通过封国和宗室征服各地,形成了初步的中央集权格局。
2. 秦朝统一秦国与初步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秦朝统一六国的事件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节点。
秦始皇通过强力统一六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推行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郡县制、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大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3. 汉朝的皇权与地方豪强势力的对抗随着秦朝的灭亡,汉朝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汉朝初期的皇权并未能完全压制地方豪强势力。
在汉武帝之后的汉朝时期,地方豪强势力逐渐抬头,与中央政府产生矛盾和对抗。
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手段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如设立太尉、太子太傅等高官,实质上扩大了皇帝的权力与控制范围。
4. 隋唐时期的高度中央集权统治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巅峰时代。
隋文帝和唐太宗等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权力。
例如,隋朝实行明断陈规、推行均田制等,而唐朝采取了察举制、科举制等措施,使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选拔与任免更加严格,并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5. 北宋时期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格局,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并存。
北宋政府设立了大量的地方官员,使得地方政权对地方事务有较大的自主权。
这种局面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又出现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1、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
2、确立(秦朝):秦统一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
政治上,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在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又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纲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巩固(西汉):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时创立,唐太宗时完善)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设枢密院、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派文官担任地主高官,并设通判与之相牵制。
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权;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吏,集中司法权。
发展科举制(严格程序;完善方法;增加名额)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他地方设置行省,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7、强化衰落(明清):(1)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2)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总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权力较地方逐渐增强
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北宋,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君权独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历程
引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君权独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
始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这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汉朝设立地方官吏来管理地方事务,并设立中央官吏来监督和控制。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国家统一和政权的稳定。
三、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最为完善的朝代之一。
唐朝建
立了府州县制度,将地方行政划分得更加细致,加强了中央政府对
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设置了尚书省来管理国家政务,进一步
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明清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朝设立了六部
来管理政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和权力。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
地方的统一。
结论:
中国古代君权独揽的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
秦朝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
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两个基本矛盾:矛盾一: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矛盾二:中央内部君权和相劝之间的矛盾。
两大基本趋势(特点):趋势一:相劝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强化;趋势二: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影响:(1)皇权的加强有利于中央政局的稳定;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皇权极度的膨胀,易形成暴政,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皇权的加强,不利于科学决策,容易使国家走向歧途。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实践: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2)理论归纳: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
①他反对空谈仁义;②强调以法治国;③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他的思想后来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
2、建立——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1)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
(2)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C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特点:皇帝掌握各种大权。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③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专题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专题概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正式建立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2000多年。
其基本特征是国家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到皇帝和他统率的各级官僚机构手中。
其演化过程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一隋唐三省六部制一明朝内阁一清朝军机处。
考点串讲归纳分析:(1)纵观整个古代,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小,直至宰相被废除;权力越来越集中到皇帝手中。
(2)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地方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二、科举制的发展过程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①皇帝制。
②中央行政制度。
③地方行政制度。
其核心是皇帝高度集权。
其发展趋势是:皇权日益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心也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该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一“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焚书坑儒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明清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B.压制知识分子C.巩固封建统治D.统一思想3.下列属于秦、隋两朝新创立的政治的有( )①分封制②中央集权制③科举制④军机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从秦始皇设立丞相,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再到清初设立军机处,这一过程表明( )A.君权日益加强B.地方权力过大C.君权日益衰落D.丞相权力增大5.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致命的打击”源于( )A.商鞅变法B.秦始皇“焚书坑儒”C.陈胜、吴广起义D.汉武帝削弱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