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2016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17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最开始呢,在先秦时期,那时候可没有啥特别强的中央集权。
就拿周朝来说吧,周天子看起来是老大,可下面分封了好多诸侯呢。
这些诸侯在自己的地盘上就跟土皇帝似的,自己能收税,能练兵,还能搞自己的小朝廷,周天子想管也有点力不从心。
就好比一个大家族,族长是周天子,可那些分家出去的诸侯们各有各的主意,不太听族长的话。
到了秦朝可就不一样喽。
秦始皇那可是个厉害角色,他就想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
他统一了六国之后,就开始搞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都收到中央。
就像把那些不听话的分家都给取消了,直接在各地设官员,这些官员都得听中央的,也就是听他秦始皇的。
这样一来,中央集权就大大加强了。
汉朝呢,刚开始的时候,又有点走回头路。
刘邦搞了郡国并行制,既设了郡县,又分封了好多诸侯国。
结果呢,诸侯国势力慢慢变大,就开始跟中央叫板。
后来汉武帝上台,他可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啊。
他就用各种办法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什么推恩令之类的。
这推恩令可有意思了,就像把一个大蛋糕,以前只能一个儿子吃,现在让诸侯的每个儿子都能分一点,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就没能力跟中央对着干了,汉朝的中央集权又加强了。
再往后到了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把这个制度完善了。
这三省六部啊,就像是给中央权力分配工作一样。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面还有六部管各种具体的事儿。
这就把中央的权力分得更细致了,皇帝在中间就更好掌控大局了,中央集权又进一步发展。
宋朝就更绝了。
宋朝的皇帝老是担心武将权力太大,就像被蛇咬过一样,老是害怕武将造反。
所以他们就拼命地抬高文臣的地位,打压武将。
在地方上,设了好多相互牵制的官职,让他们谁也不能单独做大。
而且收了地方的财权、兵权啥的,都收到中央来。
这宋朝的中央集权啊,那是强得很,但也有个毛病,就是军队战斗力有点弱,为啥呢?权力都在中央,地方上想干点啥都得听中央的,等命令一来,黄花菜都凉了。
元朝呢,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1. 封建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封建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始于周朝的创立,周文王时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
周族一统天下,把各地的封建制度联系在了一起,建立起有中央集权特点的政治体系。
周朝以分封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他把各国封建公爵之间的平等关系变为尊卑关系,并以神的号召维持继承权,实行中央统一的一元多地的统治体系。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裂开始,强大的家族诸侯分统治添加了新的形式,但中央集权制度仍在运转。
先后以楚、燕、秦、魏、赵等大国为核心的称霸统治,时而林立,时而联盟,相继发展出了君主专制、分封制度、租庸制度等政治体制,实行最终把六国灭亡统一天下,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 秦朝的建立与发展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秦时期中央集权的强势发展,中央集权遍及了整个政治体系。
秦王实行独裁统治,并采取集权政策,把上至皇帝的权力和下至百姓的权利完全收归于中央。
并采取庞大的税收制度,严格控制地方诸侯的行为。
同时,秦王又努力实行统一行政区域、法律规范、货币制度、路线制度,使中央集权到达历史最高点。
4. 汉朝中央集权的特点汉朝时期,中央集权持续实行。
漢王以直接統治和分封山谷等方式实行中央集权。
汉朝实行专制帝王制,最大化了帝王权力,封建王朝各政府机构等处实行以中央政令统一操作。
此时的中央集权也进入到历史的最鼎盛时期,制定的政策被统治者和普罗大众上下认同,使得这种制度一直活到了隋唐时代为止。
5. 隋唐中央集权的衰落隋唐时期,中央集权明显出现衰落。
此时,出现了大量地方割裂的现象,宗族势力、宗教势力崛起,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的统治能力,使得中央集权制度在该时代告终。
另一方面,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如民生医改、岁布数狱改革等,这些也是日后中央集权的重要发展基础。
6. 宋明中央集权的演进宋明时期,中央集权又回归,宋朝重新恢复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一种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秦朝时期:创立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它通过取消诸侯分封和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这一阶段的中央集权体现在秦始皇所实行的集权制度,如分封制度改为郡县制、徭役制等等,强制推行语言文字、法制等统一化管理。
二、唐朝时期:典型的中央集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唐太宗推行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了高中低三级州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强制征发军士等措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积极扩张疆土,实现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三、明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虽然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由于先前朝代的严格集权已经造成了地方权力的反叛,朱元璋在建立国家之初对地方授予一定的自治权,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的局面。
明朝时期也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军队管制,但是还体现一定的地方自治制度,如屯田制度、县村自治等等。
四、清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清朝时期,由于先前较为宽松的地方自治制度已经触动了中央集权利益,因此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权力控制和巩固。
这个时期,中央推出了一些基础性法律法规,如《大清律》、《大清会典》等等,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掌控全国各地的政务,如吏部、户部、礼部和兵部。
此外,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掌控,实行差役制度和关口官制等等以控制人口流动和商业往来。
以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历史进程后,中央集权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夏商周时期的初步形成:在夏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夏朝时,夏王作为中央权力的代表,通过世袭来维持统治。
商朝时,商王通过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来加强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周朝时,周王实行封建制度,通过分封诸侯来管理各地,但中央王权仍然是核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体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更趋复杂。
国君通过封地来委任诸侯,形成多个小国割据的局面。
中央政权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治权。
秦朝的强权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实行强权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取消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各地设官员直接受中央政府控制。
秦始皇大力推行统一的法律、货币、文字等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的相对宽松:汉朝时期,由于秦朝的集权政策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汉高祖刘邦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恢复了封建制度,设立诸侯王,以安抚各地的豪强势力。
中央政府在军事、财政、司法等方面仍然保持较大的权威,但地方诸侯的权力也相对较大。
唐宋时期的强化与衰落: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朝廷实行统一的官僚制度,设立了完善的机构和职位体系,统一税制和度量衡等。
宋朝时期,尽管有所弱化,但中央政府仍然保持较高的权威和控制力。
然而,到了宋朝末年,官僚腐败、内外战乱导致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不同的演变。
从初步形成到分封体制,再到强权统一和相对宽松,最后经历强化和衰落的过程。
每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都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产生了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总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权力较地方逐渐增强
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
秦朝,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北宋,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
元朝,行省制度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
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
(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
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权力大都由内阁和宦官控制,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加入这些内容
8、顶峰(清):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
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君权独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历程
引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君权独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
始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这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汉朝设立地方官吏来管理地方事务,并设立中央官吏来监督和控制。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确保了国家统一和政权的稳定。
三、唐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最为完善的朝代之一。
唐朝建
立了府州县制度,将地方行政划分得更加细致,加强了中央政府对
地方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设置了尚书省来管理国家政务,进一步
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明清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明朝设立了六部
来管理政务,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和权力。
清朝延续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并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
地方的统一。
结论:
中国古代君权独揽的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
秦朝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
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题05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解读考点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分理朝政。
(2)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3)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4)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并在中央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同时,将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
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从而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后来,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同时,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臣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
此外,两汉政府还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成为我国正式的地(3)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
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4)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两个基本矛盾:矛盾一: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矛盾二:中央内部君权和相劝之间的矛盾。
两大基本趋势(特点):趋势一:相劝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强化;趋势二: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影响:(1)皇权的加强有利于中央政局的稳定;中央集权制度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2)皇权极度的膨胀,易形成暴政,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皇权的加强,不利于科学决策,容易使国家走向歧途。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1、萌芽——战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实践: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2)理论归纳: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
①他反对空谈仁义;②强调以法治国;③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他的思想后来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
2、建立——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1)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
(2)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C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特点:皇帝掌握各种大权。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③交通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国的历史悠久,古时帝王政权更替是极为频繁,被权臣,大将或者外戚所夺权的有:西汉,东汉,东晋等;被其它民族所攻灭的有:西晋,北宋,南宋等;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有:秦朝,隋朝,元朝,明朝等。
因此,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防止权力的分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了。
帝王通过专制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达到控制臣民以及国家的目的,并且保证中央政府以及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朝历代都不断从财政,政治,司法,军事等制度上不断完善。
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这样,分工合作,又互相牵连监督,消弱了相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后来六部制度为各朝所沿袭。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完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是黄袍加身夺取兵权,所以怕历史重演,于是将军权过于集中,军队力量加强,边防力量减弱,虽然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但是造成长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从而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