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认识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8.55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流程”教学设计课题:认识流程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通用技术必修2》(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1课认识流程)教材分析:本教材将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和控制与设计设置为4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来讲述,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一些典型的和有代表性的技术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技术问题;通过经历将基础知识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学生会养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习惯,运用规范的技术语言和设计制作过程去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
该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概念清晰、讲述的内容实用与针对性强。
本书由4章和一个综合设计与制作活动组成,。
每一章为相对独立的技术与设计专题,每个专题下有若干节。
每一章都是从同学们身边的或典型的实例入手,引导大家了解相关技术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在对实例的探究中,理解4个专题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在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中,初步掌握运用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去进行技术的设计和实施。
正文和栏目中的版式编排生动、活泼,书中还附上了许多生动、贴切、有趣的图片,这些都是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概念和内容而设置的。
本节是流程与设计的第一节,内容主要用于介绍流程的含义、表达及意义。
本节课能否上好,是流程与设计这一章能否学好的关键一课,因此本节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出发点,采取演示法、兴趣教学法和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对流程是有过肤浅的认识,再加上本节教材内容难度不大,会引起学生轻视对本内容的学习。
要引起学生对流程含义的认识提到理论高度上来,只要认真组织教学,是会引起学生重视的。
本教材主要讲运用技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在技术与设计1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技术的相关知识,另外本教材中各章的内容都是相对独立的,并且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较容易理解,高中学生从知识素养和年龄阶段来分析,是属于对本教材内容已接受的群体。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了解流程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了解流程一、案例背景信息1、模块: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22、年级:高二年级3、学时数:2课时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流程的涵义及作用。
②通过对典型的工作流程、生产工艺流案例的分析,理解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涵义及区别。
③学会阅读、制作简单的流程图。
④体会流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激起学生学习流程与设计的兴趣。
2、过程方法目标①懂得流程分析应用的一般方法。
②懂得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并总结其运行过程的规律,科学准确地得出合理有效的流程。
3、情感态度目标①培养学生利用流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通过上节课的造纸实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及科学意识。
③通过案例和造纸实验,体验其工艺流程、工作流程,明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二)、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在此章节中,其本身的基础知识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所涉及到的专业背景知识却很难。
本节的重点在于掌握流程的涵义;流程的作用;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的定义和区别。
2、学生分析①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中对一般流程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流程的涵义和如何应用却比较陌生。
②在工业、农业和商业等方面流程被广泛运用,但由于高二学生对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缺乏,理解具体的流程的设计将会有一定困难。
3、应对策略①充分利用在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和经历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流程的涵义,并选用一些已学过的化学实验作为案例来分析和理解实验流程的产生。
②对于面向全体高二学生而言,工作流程容易理解,多举一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流程;而工艺流程,为了避免在教学中涉及太多的专业背景知识,我选用教材中造纸的例子,开展造纸实验,让学生熟悉工艺流程,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来帮助理解。
③流程既可以是经验的总结,又可以根据某种需要去进行流程的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
我尽量组织那些简单,可操作性强的工作让学生们完成,从而体验流程的设计。
认识流程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章节:第二单元结构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认识流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程的含义、流程的表达方法及其对生活、生产的意义。
(2)学会认读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环节、时序、流程的含义、流程的表达方法。
初步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流程的思想和方法,体会流程的作用和意义,并能运用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流程在生活的作用,增强时间观念,形成运用科学合理的流程提高生活的效率的思想意识。
通过对流程的理解,培养学生优化生活和工作流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流程的含义,分析、理解流程的环节和时序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分析具体事例中的环节和时序,采用科学合理的流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五、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是《技术与设计2》中4个专题模块之一的“流程与设计”的第一节内容。
流程是技术的核心概念之一。
主要内容有:流程的含义及其对生产、生活的意义、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意义、流程的表达方法。
本节内容是学习“流程与设计”全章的导入与基础,所以本单元第一节认识流程部分从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入手,通过具有生活气息的事例,从时序和环节两个角度,引入和揭示了流程的概念、意义及流程的表述方法——流程图。
流程与生活表达了科学合理的流程能保证生活的质量和安全,提高生活的效率的思想。
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流程的含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意义,体会流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流程与设计流程的兴趣。
学习流程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实践能力2.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技术课程,有了一定的技术素养,这就为学习本单元内容奠定了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学习设计制作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流程的知识,学生凭借经验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流程的基础知识,但还没有上升到技术层面上,还不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科学地认识、理解、分析、组织和运用流程。
《认识流程》的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认识流程》的教学设计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倡导“做中学”和“学中做”,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让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试验、操作体验等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获得技术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自经历,利用“做中学”和“学中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重、难点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认识流程是本单元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后面将要学习生产与流程、生活与流程、流程的设计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学习掌握流程优化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时序和环节的概念,掌握流程的含义,并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2)、能力目标学会用文字、表格、图示等方式表达流程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参与课堂亲身经历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②通过流程中时序的学习,培养学生优化组合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概念,掌握流程的含义。
难点:描述简单的流程图。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简单的流程操作,对流程的理解只认为是做一件事情的顺序,这样的理解不够准确,对如何表达流程还不清晰。
为了使学生准确的理解流程的含义,学会表达流程,本节课力求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比较、分析、归纳理解流程的含义,掌握流程的表达。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四、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比较归纳、自主合作探究、动手操作。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六、教学流程图:激情导入探究新知课外延伸学习和掌握流程的表达实践应用巩固提升及时应用(一展伸手)手)认识和学习流程课堂小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用宋丹丹的小品《大象装冰箱》分几步?(引入课题)(设计意图: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认识流程单击此处下载认识流程第二流程与设计第一节认识流程一、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必修)的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中的第一小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
本单元相对于其他三个单元而言,内容较易理解,并为后一单元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而这一节从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入手,从时序、环节两个角度,紧紧抓住时间这个核心使学生理解流程的概念。
本人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兴趣的实际案例入手,不按本排列次序,但依照其内在联系,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的感情升华,达到新标的理念。
当然通用技术是新标下的新程,在实施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好的方法,希望此案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认知性学习目标:(1)掌握流程的含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时序和环节的意义。
2 技能性学习目标:(1)流程是技术活动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流程和流程的改进设计,改进的思想和方法同样是技术设计的共性。
(2)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现象、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等。
3 情感、态度学习目标:(1)不仅教给学生有关流程的知识,还要与学生一起探究有关流程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这些思想和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
(2)通过对流程的理解,培养学生优化生活和工作流程的能力,使学生体验革新的成功感和革新可能带的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收获。
三、教学设计:情景设置:假如我们要给客人泡茶。
当时的条是:没有开水;水壶要洗;茶杯也要洗;茶叶也有了。
该怎么办?(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泡茶过程引出新和流程的概念)1、流程的含义:理解为为了一定的目的去做事情的顺序。
情景设置:小黄骑自行车上学,突然发现车胎没气了,小黄送到修理部,如果你是修理师傅该如何处理? (再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补胎过程)扒胎-----查漏-----研磨洞周围胎皮----研磨补丁----涂胶-----贴补丁------装胎引出环节和时序的概念过程的全部,包容了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认识流程(精选2篇)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认识流程篇1单击此处下载认识流程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认识流程一、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必修)的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中的第一小节“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
本单元相对于其他三个单元而言,内容较易理解,并为后一单元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而这一节从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入手,从时序、环节两个角度,紧紧抓住时间这个核心来使学生理解流程的概念。
本人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兴趣的实际案例入手,不按课本排列次序,但依照其内在联系,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的感情升华,达到新课标的理念。
当然通用技术是新课标下的新课程,在实施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好的方法,希望此案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认知性学习目标:(1)掌握流程的含义,学会阅读简单的流程图。
(2)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中时序和环节的意义。
2. 技能性学习目标:(1)流程是技术活动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流程和流程的改进设计,改进的思想和方法同样是技术设计的共性。
(2)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现象、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等等。
3. 情感、态度学习目标:(1)不仅教给学生有关流程的知识,还要与学生一起探究有关流程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这些思想和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的运用。
(2)通过对流程的理解,培养学生优化生活和工作流程的能力,使学生体验革新的成功感和革新可能带来的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收获。
三、:情景设置:假如我们要给客人泡茶。
当时的条件是:没有开水;水壶要洗;茶杯也要洗;茶叶也有了。
该怎么办?(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泡茶过程引出新课和流程的概念)1、流程的含义:理解为为了一定的目的去做事情的顺序。
情景设置:小黄骑自行车上学,突然发现车胎没气了,小黄送到修理部,如果你是修理师傅该如何处理? (再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补胎过程)扒胎-----查漏-----研磨洞周围胎皮----研磨补丁----涂胶-----贴补丁------装胎引出环节和时序的概念过程的全部,包容了若干个小过程,称这些小过程为环节。
第二章:流程与设计第一节:认识流程[问题引入]对于“流程”这个词,大家可能不会像“结构”那样熟悉,不知同学们能不能凭直觉说一说你们对“流程”的理解?为了说明什么是流程,我们先来看两个实例。
一、两个实例1.照片的冲印仅管目前数码照相机已经非常流行,但传统的模拟照相仍然占有很大的份量。
为什么?一是因为原来的模拟相机已经大量存在,二是电脑的普及还有一个过程。
你们知道模拟感光相片是怎样冲印出来的吗?冲印照片有如下的过程:(1)将潜影变为显影——显影。
装入相机的胶卷经过拍照曝光后,得到的是“潜影”。
这种潜影不经过化学处理,是看不出影像来的。
由此,首先需要将潜影片泡在“显影液”里,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拍照的影像才能在胶片上显现出来。
这个过程,通常叫做“显影”。
(2)将显现的影像固定——定影。
经过显影的胶片,还不能用来印制照片,因为这种胶片的影像容易被摸掉,不能保存。
由此,要将显影后的胶片放在定影液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才能用于照片的洗印。
以上两个过程,合起来称为冲片。
它的作用是将感光胶片变为底片。
(3)从底片洗印出照片——印相。
首先将感光纸通过底片进行曝光,再经过显影和定影处理,就了得到照片。
2.土豆的种植过程土豆,学名马铃薯,土豆通常是用它的地下块茎来繁殖的。
在每个马铃薯上都生长有许多个凹坑,俗称为芽坑,当条件合适时,这些芽坑内就会长出小芽来。
人们用刀将一个马铃薯切成很多块,每一块上保留一个芽坑。
这样的一小块,就是马铃薯的一颗种子。
俗称“土豆栽子”。
种植土豆的第一个程序就是切出“土豆栽子”,这个程序叫做切种。
1.切种——准备“土豆栽子”。
2.布种。
先将疏松的土地“起好垅”,再在每条垅上按植株要求的距离(株距),挖小坑,然后逐个将“土豆栽子”放入小坑内,这就是“布种”。
3.掩种。
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是,用就近的土将土豆种盖上,并轻轻将其压实。
其目的是不让种子受到伤害,还可以保护未出土的嫩芽。
二、流程的涵义1.对实例的分析:上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看起来相距甚远,一个是和化学有关的技术,一个是农业技术,但是,这两个过程却有着两个相同点,请同学们找一找,它们有哪两点是相同的?(首先,它们的全部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过程,每个小过程,都有明确的任务。
这些小的过程,我们叫它们为“环节”。
比如显影环节,定影环节,切种环节等。
其次,我们看到,在过程的进行中,各环节都按时间顺序先后完成,不完成前一个环节,就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这种时间顺序,我们称为“时序”。
)小结1:环节:分法不一性,可分解性。
练习:请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时序是不可颠倒的?如:世界杯足球赛,小组赛->8分一->4分一->半决赛->决赛时序,除了这种不可颠倒的以外,还有一种是可颠倒的,也就是说,几个环节的出现,谁先谁后都可以,都没影响。
例如:我们将完成作业看成一个过程,那么完成第一题是一个环节,完成第二题又是一个环节,------,当所有的环节完成,也就是完成了所有的题目。
那么,这些环节的出现没有必须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先完成哪一道题目都可以。
练习:请同学们举例,还那哪些时序是可颠倒的?如:段考要考9科,每考一科看成一个环节,先考哪一科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由学校安排,这种时序是可颠倒的。
练习:请同学们举例,还那哪些时序是可同时进行的?如:一边听音乐一边看报纸小结2:时序:可颠倒、不可颠倒、可同时进行2.流程的涵义在对上面的实例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很多过程都有这种共同点,由此,我们就把“具有若干环节,且各环节是按时间顺序先后完成的过程”叫做流程。
3.为什么要研究流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流程?这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和工作、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后多的流程问题,而流程又是和时间、目的直接相关的。
如何以较短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显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结果;同时,流程又是由环节组成的,不同环节又有其自身的任务,怎样改进环节,提高质量,又我们应该追求的。
也就是说,学习和研究环节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提高质量。
我们举一个学习的例子。
2)又比如,早上起来,你有三件事必须做:晨练、早餐、洗漱,如果从有益于健康及提高效果的角度出发,这三个环节应该怎样安排?可以肯定,早餐必须放到最后,晨练放到最前面。
由此可以看到,流程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和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生产直接相关。
如果再把“流程”和“程序”联系起来,那流程的意义就更重要了。
在汉语中,事件进行的过程叫程序,事件进行的先后顺序叫程序,计算机的控制编码也叫程序,这些程序其实都和流程相通,因此,如何安排事件的过程,都得了解流程。
当然,我们最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因为流程是技术活动的核心要素来学习和研究流程的。
三、流程的表达教材p42列举了常用流程的表达方式,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并归纳出有哪些表达方法。
并各自再举出一个实例。
文字表达:工序、会议程序。
(优:清楚,明确。
缺点:烦琐。
)表格表达:课程表、列车时刻表等。
(优:简单,明了;缺:只能描述简单的、线性的流程。
)图示表达:公交车的线路图、公园游览线路图等。
程序图表达:计算机编程。
结构图表达:比赛程序(世界杯)。
四、生产中的流程生产活动是技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份,而流程又是技术活动的核心要素,因此,流程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在工农业生产中,是根据什么来组织生产呢?在技术与设计1中,我们已经知道,工厂中的加工活动,都是根据工序来进行的,工序实际就是一个流程的文字表达。
所以,流程就是企业管理、生产组织的依据。
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各式各样的流程,比如,加工流程、装配流程、包装流程、检验流程、原料采购流程、产品仓储流程、销售流程等等,教材p45列举的软皮椅的生产流程,请同学们看看教材。
生产中的这些流程,都是一种物质资料的流动:原材料——零件——部件——产品——商品,物质资料的这种流动称为“物流”。
“物流”是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门知识。
什么是物流?简单地说,物流就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一种物理性流动。
这种流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流动。
也就是说,生产中的流程是一个增值的过程。
这种增值,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
时间价值:时间价值的获得有以下几种方式:(1)缩短时间创造价值。
缩短物流时间,可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转,节约资金等。
马克思从资本角度早就指出过:“流通时间越等于零或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
这里,马克思所讲的流通时间完全可以理解为物流时间,因为物流周期的结束是资本周转的前提条件。
这个时间越短,资本周转越快,表现出资本的较高增殖速度。
现代物流学着重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采取技术的、管理的、系统的等等方法来尽量缩短物流的时间,从而取得高的时间价值。
这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流程的价值之一。
(2)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
需要和供给普遍地存在着时间性差。
例如:粮食生产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即使人类已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创造人工条件使粮食种植不受季节影响,但周期性仍是改变不了的。
这就决定了粮食的集中产出(一般是在秋天收获粮食),但是人们的消费是一年365天,天天有所需求,因而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时间差。
又比如,水泥工厂、钢铁厂一旦点火,生产就必须连续进行,每时、每天都在生产产品,但是其消费却带有一定时间隔的集中性。
也就是说,有时需要很多,有时又不需要。
再比如,凌晨磨制的鲜豆浆只能在上午出售;前日采摘的菜、果只能在次日上市等等,都说明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通的客观存在。
如果弥补了这个时间差,商品就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就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
但是商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集中生产出的粮食除了当时的少量消耗外,就会损坏掉、腐烂掉,而在非产出时间,人们就会找不到粮食吃;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集中施工季节就会出现水泥供给不足,造成停工待料,而其他不消费季节生产出的水泥便不会无处可放,最终损失掉。
由此就必须安排“仓储流程”和“保鲜流程”。
用以弥补,或者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3)延长时间差创造价值。
前面说的“加速物流速度,缩短物流时间”这一规律,以尽量缩小时间差来创造价值,这是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的。
但是,在某些具体情况下也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待价而沽”。
当然,一般来讲,这是一种特例,不是普遍的规律现象。
场所价值: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往往处于不同的场所,也就是说,“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由于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创造的价值叫做“场所价值”。
物流创造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
“场所价值”的获得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1)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之一,往往是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一个小范围集中生产的产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地区,有时甚至可覆盖一个国家乃至若干国家。
通过物流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位区转移到分散于各处的高价位区有时可以获得很高的利益。
例如,现代生产中钢铁、水泥、煤炭等原材料生产往往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吨的大量生产密集在一个地区,汽车生产有时也可达百万辆以上,这些产品、车辆都需通过物流流入分散需求地区,物流的“场所价值”也依此决定。
(2)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
和上面一种情况相反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少见,例如粮食是在一亩地一亩地上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规模集中,一个大汽车厂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得非常广,但却集中在一个大厂中装配,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场所价值。
(3)从甲地生产流入乙地需求创造场所价值。
现代社会中供应与需求的空间差比比皆是,十分普遍,除了大生产所决定之外,有不少是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因素决定的,例如农村生产粮食、蔬菜而异地于城市消费,南方生产荔枝而异地于各地消费,北方生产高粱而异地于各地消费等等。
现代人每日消费的物品几乎都是相距一定距离甚至十分遥远的地方生产的。
这么复杂交错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差都是靠科学合理地安排物质资料的流程来弥合的,同时也就创造了商品更高的价值。
应该指出的是,“物流”和“流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在生产中的某些阶段上,它们是可以相融的。
[练习]:a、在生产活动中,针对各种不同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要求,往往会有响应的流程。
b、流程有几个或多个环节组成。
d、流程是指若干环节随着时间变化,依序完成的进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