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鲁教版化学九年级《2.3原子的构成》PPt课件(方案一)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4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 教学新知
1、简介原子的发现史。
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 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天地2-3。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怎样?
(3)、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活动天地2-3。
教师提出问题:
(1)、 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
(2)、 原子中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
(3)、 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设计意图: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活动四、 教师课件展示原子与乒乓球、乒乓球与地球的体积比。
安心 热心 舒心 静心 - 1 - 课题: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 总第10课时
●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也具有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认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1、认识一种表示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初步认识科学计量的方法。
4、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5、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史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 教学难点:
通过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得出原子的结构;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 考点、易错点:
原子结构及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的等量关系
●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从围观的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张上述认识,但学生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只是基础,因此适宜用动画模拟来完成,变抽象为直观,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帮助其理解。
●课 时:第1课时
●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通过对分子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那原子内部有没有复杂的结构呢
【课件】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也具有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思考、回答。
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回忆分子和原子,进一步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认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其基本特征。 活动一:通过道尔顿“的实心球”学说,初识原子 活动二:通过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和@粒子散射实验,打开原子 活动三:通过对原子质量很小的认识,学习相对原子质量。 安心 热心 舒心 静心 - 2 - 【质疑】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否就说明原子就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呢?
2.3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原子的结构:
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④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piē、氘dāo、氚chuān其结构如图:
⑤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⑥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⑦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⑧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通常省
略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四、离子(重点)
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但原子 。由此可得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二、自主学习指导: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
1、英国科学家________发现了________,他意识到,________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著名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________在________外一个“很大”的空间里运动。
2、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的体积________,既是这样原子核仍是可以再分的。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因此原子核带________,其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________。不同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________,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3、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分类
有的物质是由____微粒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__________微粒构成的。注意分子、原子在图示上的区别。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 氢气 氧气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组成(第一课时)教课设计 1 / 8
课题一 原子的组成
教材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 物质组成
的神秘。课题一 原子的组成,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研究原子的
组成和学习相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
课标要求:
标 准 活动与研究建议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写科普小论文: 我想象中
组成的。 的原子构造。
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
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能充足利用教材供给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课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经过议论与沟通,启示学生的思想,逐渐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的教育。 教材剖析与设计思想 教材剖析
物质组成的神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行少的工具。而原子的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所以,原子的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要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
第1页/共8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组成(第一课时)教课设计
2 / 8
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剖析
学生在前方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累积的感性知识不充足,而原子的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表达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课的难点。教课策略剖析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
1 .小丽同学在学完“原子的构成〞之后,形成了以下熟悉,其中错误的选项是
A.原子由居于中央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C.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2 .如图是核聚变燃料氮的原子结构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B.氨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
C.氯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D.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3
3 .以下相关的解释或结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A.自行车轮胎暴晒后炸裂一一分子间间隔变大
B.水通电分解一一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C.木柴架空燃烧会更旺一一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变大
D.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火焰熄灭一一瓶中气体一定是
A. X的常见单质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X2
B. X的常见单质具有可燃性
C.酒精在X的常见单质中燃烧生成 CX2和H2X
D.在人体组织里,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跟 X的常见单质反响产生共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能量 4 .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成绩:
A. 表示的是质子
CO2 5 .稀土元素镐〔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以下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镐属于非金属兀素
B.镐原子的质子数为 66
C.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2.5
D.稀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
6 .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进行稳固 ,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 ;下
列选项中与a、c相对应的是〔 〕
A.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
7 .以下图为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1-
A.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2价
8 .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生物体死亡后,体内含有的碳 -14会逐渐减少〔称为衰变〕,在衰
第 1 页 共 64 页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共64页)
目录
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
1.1节 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
1.2体验化学探究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课时)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课时)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2.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
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
2.2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
2.3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2.3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2.4 元素(第一课时)
2.4 元素(第二课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3.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3.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
3.2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二课时)
4.1 空气的成分
4.2 物质组成的表示
4.3 氧气
5.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5.2 化学反应的表示 5.3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6.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6.1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6.2 化石燃料的利用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
第 2 页 共 64 页 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具备化学现象和化学制品的认知描述能力。
2.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能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描述两者的不同。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学习《1.1节 化学真奇妙 》(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册共64页)目录
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
1.1节化学真奇妙(第二课时)
5.3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6.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1.2体验化学探究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课时)
6.1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课时)
6.2
2.1运动的水分子(第一课时)
6.3
6.3
2.1节运动的水分子(第二课时)
2.2水分子的变化(第一课时)
2.2水分子的变化(第二课时)
2.3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2.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2.4元素(第一课时)
2.4元素(第二课时)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3.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3.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一课时)
3.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第二课时)
4.1空气的成分
4.2物质组成的表示
4.3氧气
5.1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5.2化学反应的表示
熄灭与灭火(第二课时)化石燃料的利用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二课时)1.1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
【研究目标】
1.具备化学现象和化学成品的认知描述能力。
2.把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分歧。
【讲授重、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基本特征。
2.能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描述两者的分歧。
【研究课时】
一课时
【研究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相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来研究《1.1节化学真奇妙》(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如何才干当堂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讲义P2-6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
2.什么叫物理性质?什么叫化学性质?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第三节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硫黄 B.氯化钠晶体 C.铁 D.蒸馏水
2.将100 mL水与100 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 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3.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变大
B. 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 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 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5.日本近海强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导致环境出现碘131超标。已知碘131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相对原子质量为131,则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31 B. 127 C. 78 D. 53
6.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7.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 A.分子重新组合 B.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C.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 D.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8.对于图示理解错误的是(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并不是不可再分的。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一)质子
质子带正电荷,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相等,但电性相反。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二)中子
中子不带电。
(三)电子
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
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元素
(一)元素的概念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的分布
1、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2、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碳、氢、氮。
(三)元素符号
1、 书写规则:一大二小。
2、 表示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物质。
(四)元素周期表
1、 横行(周期):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
2、 纵行(族):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三、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 分层排布: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排满后再排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2、 排布规律:第一层最多排 2 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 8 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 8 个电子(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 2 个)。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
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三)离子的形成
1、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2、 阳离子: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带正电荷。
3、 阴离子: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带负电荷。
(四)离子符号
1、 书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及电性。
2、 表示的意义:
第 1 页 共 9 页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课本上要教学的内容,说课稿能帮助原子的构成的教学工作进行。下面是WTT为你整理的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本节课包括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电性、电量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不同种类原子的差别和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第二部分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元素、离子、化学式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经初步知道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观察分析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感性上认识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因此,本节课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学生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 2 页 共 9 页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2、初步了解相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以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分析比较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再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用眼看、动嘴说、用脑想,主动以多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评价。 第 3 页 共 9 页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第1页 共4页 原子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原子结构示意图
• 概念:
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 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的含义:
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原子核的构成:
第2页 共4页 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
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27kg
中子的质量为:1.6749×10-27kg
• 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 对原子构成的正确理解:
(1)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绝大多数由质子和中构成 (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含有1个质子,无中子),体积极小,密度极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2)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了的种类。
(3)在原子中:核电荷数二质子数二核外电子数。
(4)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干中子数,如钠原子中,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5)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6)在原子中,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且电性相反,因而原
第3页 共4页 子中虽然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原子在整体上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的排布:
①电子层核外电子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②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通常用电子层来形象地表示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离核越近,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电子层数、离核远近、能量高低的关系如下所示: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离核远近 近→ 远
能量高低 低→ 高
初三化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1化学变化是指 ,也叫 。物理变化是指 。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 、 、 、 、
等现象。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 ,还会伴随着 。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 、 和 的释放或吸收。
4.镁带燃烧的现象为 ,化学方程式为 。
5.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本质区别: 。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 ,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 。
6.化学就是在 、 水平上研究 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能指导我们更好的 、 和 物质。
7.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
8.从微观角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 、 等微粒。从宏观角度,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如: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大量的 构成的;1个水分子又是由 个 和 个
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 和 组成的。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1. 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Word文档
1 / 6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质量和体积都特殊小,彼此间有间隔。初中化学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如何预备呢?下面是由学习啦我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神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转变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行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准备支配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
(1)学问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转变,有了确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在转变及其缘由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确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试验技能,加之在平常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阅历〕,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试验、多媒体关心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构成
主要内容:
分子和原子 原子的构成
【知识要点】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一.分子和原子
1.分子
(1)分子的特点:
① 小。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一滴水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分子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某些分子的照片,证明它真实存在着。
② 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大量的生活事实,如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会晾干、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所有这些事实,都会使我们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总在不断运动着。分子的运动速率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的能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大。如:100℃时,氢分子的平均速率能达1.987 km/s。气体分子的相互碰撞的次数是受条件影响的,压强大了,分子挤在一起,碰撞次数多;分子轻,分子的运动速率大,碰撞次数也多。据推算,标准状况下,每秒钟每个氢分子可能碰撞150亿次。 ③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物质呈三态变化的原因: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小发生变化的缘故。“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减小也是由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原因。
④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说明:①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②此定义只适用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概念:
①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距离。
②化学变化:分子的本身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的分子。
③纯净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④混合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或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
3.粒子构成物质的方式:
(1)
例如: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初中化学(鲁版)知识要点(上册)
目录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三单元 溶液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各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一、水
水的组成、水的化学性质、水的污染、水的净化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4、氢能源
三、分子与原子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2、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1、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基本粒子构成
2、直接由原子构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3、物质的分类
五、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六、元素
第三单元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溶液 、饱和溶液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
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化合价、化学式:
三、 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
(4)氧气的制备: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一、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
1、书写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3、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4、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六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