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化合物NDH01的调脂作用及其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88.86 KB
- 文档页数:4
第22卷第1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2,No .1 2007年2月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Feb .20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王晓梅1, 曹稳根2(1宿州市立医院药剂科,安徽宿州234000;2宿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安徽宿州234000)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多种植物中广泛分布的多酚化合物。
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肿瘤、抗癌、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抗衰老等药理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07)01-0105-03收稿日期:2006-08-26作者简介:王晓梅(1963-),女,安徽宿州人,药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药性。
黄酮类化合物亦称类黄酮或生物类黄酮,主要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目前黄酮类化合物已达8000多种[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均有一个三环的核心,其基本结构式由两个苯环(A 和B)通过中间杂环的吡喃或吡喃酮(C)相连接[2]。
根据C 环的氧化状况和B 环所连接的位置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如芦丁、槲皮素;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如陈皮苷;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如葛根素;黄烷醇类,如儿茶素;花色素类,如飞燕草素;双黄酮类,如银杏素;查耳酮类,如红花苷;其他黄酮类,如异芒果素[3]。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除传统意义上的抗炎、抗变态、抗病毒、解热和保肝作用外,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又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自由基(Free radical)是一类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4,5]。
生物体内常见的自由基有超氧自由基(O 2·-)、羟自由基(·O H )、烷氧自由基(R O ·)。
最新发现: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可减轻神经炎症和记忆障碍老龄化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高水平的ROS 损伤DNA、蛋白质和脂质,诱导细胞损伤,导致神经变性,因此氧化应激被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靶点之一。
在基础研究中,常使用D-gal获取神经变性动物模型。
D-gal是一种单糖,在较高浓度下,D-gal可被半乳糖氧化酶转化为过氧化氢和醛糖,进而引起细胞损伤。
慢性施加2个月D-gal,会累积ROS,导致线粒体缺陷,诱发神经炎症和记忆障碍。
最近的研究发现一种天然的黄酮类——漆黄素显示出了强烈的抗氧化、抗炎、神经营养以及针对不同神经变性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
因此,来自韩国的研究人员在本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漆黄素对D-gal模型小鼠ROS、神经炎症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1. 漆黄素对D-gal所致脑内氧化应激的影响通过分析漆黄素的抗氧化效果,研究人员发现D-gal增加了脑内LPO(过氧化脂质)和ROS水平,而施加漆黄素可降低二者水平。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gal小鼠脑内SIRT1、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漆黄素处理可以明显升高上述三种蛋白的表达水平。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与WB实验结果一致。
这提示我们,漆黄素可以对抗D-gal所致的脑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
图1:漆黄素调节小鼠脑SIRT1/NRF-2/HO-1信号通路2. 漆黄素对D-gal所致脑内神经炎症的保护作用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评估了不同处理条件下p-JNK、IBA-1、GFAP、NF-κB、IL-1β、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
结果显示,在D-gal处理后,大脑中上述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上升,而漆黄素显著降低了这些炎性标志物的表达。
图2:漆黄素改变了JNK及其相关炎性介质在D-gal小鼠脑内的表达3. 漆黄素对D-gal所致脑内细胞凋亡的影响当p-JNK被激活时,其可以介导凋亡信号。
专利名称: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在治疗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宋萍萍,吴旭东
申请号:CN201410009289.3
申请日:20140109
公开号:CN103705502A
公开日:
201404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酮类化合物5,7,3’,4’,5’-五甲基二氢黄酮作为活性成分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的用途。
5,7,3’,4’,5’-五甲基二氢黄酮(PMFA)作为抗炎活性成分,具有毒性小、疗效好的特点,对炎症因子尤其是巨噬细胞因子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可作为抗炎制剂用于其它多种巨噬细胞参与的炎症性疾病,如脓毒症、关节炎、免疫型肠炎、糖尿病等,特别对难以治愈的脓毒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申请人: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大学
地址: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前湖后村1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发表时间:2018-03-16T13:12:45.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孙华[导读] 黄酮类化合物有助于提升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会抑制成乳酸,在抗脑水肿及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 200011)【摘要】目的: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方法:将95只小鼠分成5组,每组19只,A组为常规模型组,B组为正常对照组,C、D、E 为观察组,为观察组的小鼠分别灌注300mg/kg、600mg/kg、900mg/kg的黄酮类化合物,而A、B组灌注等体积的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灌注1周,对小鼠的临床药理反应进行记录。
结果:A组、B组、D组、F组与C组对比,缺氧存活时间、SOD、LD、MDA、大脑含水率、肺部含水率有显著差异;C组在缺氧存活时间、SOD、LD、MDA上与D组有显著差异;C组在SOD上与F组有显著差异;D组在缺氧存活时间上与F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酮类化合物有助于提升小鼠的耐缺氧能力,会抑制成乳酸,在抗脑水肿及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缺氧会加重恶性循环。
黄酮类化合物中包含大量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广泛存在,应进一步加大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抗癌【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02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flavonoids. Methods 95 mice were divided into 5 groups, 19 rats in each group, group A as normal model group, group B as normal control group, C, D, 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Flavonoids in mice were perfused with 300mg/kg, 600mg/kg, 900mg/kg, A, B and distilled water group perfusion volume the 1 times per day, continuous infusion for 1 weeks. The clinical pharmacological response of mice were recorded. Results A group, B group, D group, F group and C group, survival time, SOD, LD, MDA, brain water content, lung water content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up C hypoxia; hypoxia survival time, SOD, LD, MDA and 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group C, SOD and the F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D group; anoxia survival time and F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Flavonoids can enhance hypoxia tolerance in mice, inhibit lactic aci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 brain edema and lung, and hypoxia will aggravate the vicious cycle. Flavonoid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their bioactivities are widespread. Therefore, we should further study and analyze the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 of flavonoids. 【Key words】Flavonoid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ticancer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后,所产生的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低分子天然物质,分布于蔬菜及水果等植物中,现阶段被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总量有上万种。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研究吴玉洁化学专业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等活性,由于其对细胞的毒副作用低,故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简单地概括国内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字: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The research of Flavonoids antineoplastic Class 2 of chemistry Wu yujie 1113010237 Chemical and material science college Chemistry specialty Abstract: Flavonoids existed widely in various plants; there are some good activities, such as autoxidation, antineoplastic, ant aging, antivirus, etc. Because of their low toxicity, they caused the widely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es on the flavonoids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in the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flavonoids antineoplastic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布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化合物[1]。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大部分与糖形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图1:OOO图1 黄酮类母核结构2-苯基色原酮结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被子植物中,尤其是存在于芸香科、菊科、玄参科、伞形科、苦苣苔科以及豆科植物中居多。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XiXi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是色原烷的衍生物,其特点是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并可根据中间吡喃环的不同氧化水平和两侧A、B环上连接的各种取代基,而分为不同的黄酮类型,属于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分为10多个类别:黄酮、黄烷醇、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噢弄、黄烷酮、花色素、查耳酮、色原酮等,现已发现约4 00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果实、根、皮中,实验证明其具有广泛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包括抗病毒、抗癌、抗氧化、抗炎、抗衰老等),因此对该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是一类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均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1.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作用1.1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作用自由基被认为与炎症、自身免疫病、肿瘤、衰老等疾病的成因有直接关系。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有人研究了从4种大麦麦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得出随着黄酮浓度的增加,清除率呈上升趋势的结论。
还有用化学荧光法对不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分析测定,确定了它们的强抗氧化性。
1.2 调节心血管系统作用在心脏功能调节方面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体现在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冠脉循环方面。
在血管功能的调节方面,芦丁能协同增效维生素C一起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维持毛细血管稳定性。
在调节血脂血压方面,山楂黄酮、大豆异黄酮等能降低高脂血症人群中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并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黄酮类化合物降低血压主要表现在促进一氧化氮(NO)的生成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凋亡的双向调节作用上。
在抗血栓方面,黄酮类化合物能改善血液流变性,以及对内皮细胞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黄酮类化合物在调节心血管作用方面与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是分不开的。
综合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在功能化妆品中的应用姓名: 孙明 学号: 1011080214 专业: 应用化学 班级: 0802 同 组 人: 裴丽娜 王朋娜 孙 明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1.11.28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理化学院综合化学实验室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目录摘要 (2)1 绪论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仪器和药品 (4)3.1 实验仪器 (4)3.2 实验药品 (4)4 实验过程 (4)4.1 侧柏叶中黄酮的提取及定性分析 (4)4.2 侧柏黄酮洗发香波的配制及性能定 (6)4.3 侧柏黄酮雪花膏的配制及性能测定 (7)5 结果与讨论 (7)5.1 侧柏叶中黄酮的含量 (7)5.2 侧柏叶黄酮提取物的紫外—可见分析 (8)5.3 洗发香波和雪花膏的性能测定 (9)6 结论 (10)参考文献摘要采用超声波法和索氏提取法从侧柏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
芦丁中也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根据不同溶度的黄铜提取液对应不同的吸光度,作出标准曲线,得出吸光度关于浓度的方程,然后再测得侧柏提取液的吸光度,根据方程计算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用于激活毛母细胞和促进血液循环,使毛发生长能力衰退的毛囊复活和促进血液循环后补充营养成分而发挥出养发、生发的作用。
去屑止痒的机理在于抑制头发表皮细胞蜕化的速度,延迟脱落,减少脂溢性皮肤病的产生。
因此,广泛应用于洗发香波的制备中。
同时它还有很好的美白效果,可添加到雪花膏中。
关键词:侧柏;黄酮类化合物;洗发香波;雪花膏1 绪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系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别名扁柏、香柏、片柏、片松。
喜生于湿润肥沃的山坡[1],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侧柏叶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对肺炎、痢疾、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黄酮类化合物的促氧化作用及其细胞毒性研究进展
龚金炎;洪辉;吴晓琴;张英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2008(39)12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化学素中的重要类别,其膳食摄入对人体心脑血管保护和健康维护具有特殊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促氧化作用和细胞毒性。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黄酮类化物促氧化作用与细菌毒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黄酮在天然药物和功能食品领域的靶向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5页(P1905-1909)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植物化学素;促氧化作用;细胞毒性
【作者】龚金炎;洪辉;吴晓琴;张英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杭州尤美特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鲁晓翔
2.黄酮类化合物酶促衍生化的研究进展 [J], 肖咏梅;毛璞;栗俊田;杨亮茹;屈凌波
3.臭牡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 [J], 冯纪南;黄海英;余瑞金;邓斌
4.柳蒿芽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条件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J], 白晓艳;赵忠喜
5.石松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构成为C-C-C方式,广泛存在于包括众多植物中,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来源广、生物活性多、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古味伍绛木樨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如下。
1 心血管系统作用1.1 抗心律失常作用ﻫ动物实验表明,黄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轻发作频率,能对抗乌头碱、哇巴因和氯仿诱发的心律失常,其可能的机制为总黄酮可降低心室肌1.2 抗动脉粥样硬化ﻫ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进程动作电位幅值(APA),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
ﻫ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LDL氧化作用,抗平滑肌增殖,清除自由基,从而有效地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1.3扩血管作用总黄酮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素( ET)的生成,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的血氧供应,对心血管系统起到改善作用,从而1.4抗凝血作用总黄酮体外给药可抑制花生四烯酸和胶原纤维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
ﻫ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延长凝血酶原时间。
动物试验表明,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和冰水浸泡法,造出急性血瘀证大鼠模型,即血流变性呈轴稠状态的实验动物,通过饲喂山楂叶总黄酮(HLF),可显著降低红细胞(RBC)聚集指数、血浆比轴度,从而改善血瘀状态。
银杏黄酮单独应用其抗凝作用不如蚓激酶,两1.5 抗血脂作用维生素D3加脂肪乳剂造成大鼠高脂者合用后抗凝效果加强,但溶栓作用并没有改善。
ﻫ血症模型,在给予了麦胚总黄酮类后,可显著提高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实验性血清总胆固醇和2抗炎调节免疫作用三酚甘油含量。
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作用机理为作用于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过程,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分泌过程,抑制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释放慢反应致炎物质,如中性粒细胞溶酶体酶、白三烯、组胺、前列腺素等,调节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直到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燕晓婷;陈华国;周欣【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滑膜病变为主要表现,此类不仅疾病影响关节及周围小关节,还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目前还未发现能完全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发病机制也尚未清楚.近年来黄酮类成分因其高效、安全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抗RA黄酮类成分来源、发病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研究RA及所引发的并发症提供更好的研究思路,并为脂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9(031)006【总页数】8页(P1101-1108)【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作用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因子;NF-κBp65【作者】燕晓婷;陈华国;周欣【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药物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工程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天然药物质量控制中心,贵阳55000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550002;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药物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工程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天然药物质量控制中心,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药物质量控制及评价技术工程实验室;贵州师范大学天然药物质量控制中心,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1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关节病变为主并伴有多系统受累的慢性炎症疾病,表现为滑膜增生、关节破坏、功能丧失等,主要特征是手、腕及对称足关节炎症[1],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至今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被探明。
发达国家估计有0.5%~1%成年人受RA影响,RA发病风险女性是男性的三倍[2],根据治疗方法不同,RA患者寿命在发病20年后会有所降低。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80% RA患者将会严重残疾,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还会给社会带来负担。
目前临床上治疗RA主要有镇痛类、黄酮类、非甾体类、抗炎类、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及植物药物等,其中黄酮类被认为是新型的抗炎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动学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方一杰;徐岩成;安毛毛;王芳;姜远英
【期刊名称】《幸福生活指南》
【年(卷),期】2015(15)1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特殊的化学结构,使其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氧化、调脂等作用,研发该类药物对防治疾病、维护健康有积极意义。
本文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及机制等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方一杰;徐岩成;安毛毛;王芳;姜远英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黄芪中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张东霞
2.补血草属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罩勋达;张妍;马凯念;艾莱孜尔•阿布都沙拉木;龙玲
3.苦参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于娜
4.苦参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 于娜(综述);范红艳(审校)
5.黄酮类化合物药动学研究进展 [J], 张国辉;马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酮类化合物调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尤翠兰;苏佩清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卷),期】2006(013)012
【摘要】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elerosis,AS)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及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脂血症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凝血活性增强及纤溶系统的抑制、血栓形成等导致AS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防癌抗癌、调节免疫、抗衰老、抗菌杀菌等诸多生物学活性。
笔者现就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黄酮类化合物调节血脂、保护心血管系统作用及其机理作一综述。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尤翠兰;苏佩清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扬
州,22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2
【相关文献】
1.黄酮类化合物的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 [J], 周长征
2.中药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马锐;吴胜本
3.牡蛎降脂胶囊调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J], 邹贤刚;付书婕;黄兴振;巫玲玲;蒋伟哲
4.泽泻醇类化合物调血脂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J], 徐飞;于慧;陆彩;吴启南;谷巍;陈军
5.黄酮类化合物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 [J], 韩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