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与翻译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274.50 KB
- 文档页数:91
课程教学大纲《英汉对比与翻译》(英文名称:English-Chinese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码:05510131042、学分:2学时:363、课程类别:专业学位基础课4、开课学院:翻译学院5、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翻译硕士(包括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学位基础课。
课程力求以对比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语篇分析和跨文化交际等理论为基础,在全面梳理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文化各自的特征并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生的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贮备,使学生基本掌握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增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跨语言文化的沟通能力、进行双语转换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研究能力。
6、预备知识:翻译概论、基础笔译7、教学目的与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启发意义,具体包括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篇章、文化和修辞等层面的上异同,并初步掌握在这些层面上进行语言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8、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方法:考试9、教材与参考书:教材: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Xiao Liming. 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参考书目:Chen Dezhang.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陈志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英汉翻译教程--汉英语言对比第一部分汉英语言对比翻译教学和研究的经验表明:翻译理论和技巧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基础上。
英汉互译的几项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选词(Diction)、转换(Conversion)、增补(Amplification)、省略(Omission)、重复(Repetition)、替代(Substitution)、变换(Variation)、倒置(Inversion)、拆离(Division)、缀合(Combination)、阐释(Annotation)、浓缩(Condensation)、重组(Reconstruction),以及时态、语态、语气、习语、术语等的译法,都集中地体现了英汉的不同特点。
机器翻译是让计算按照人们所制定的程序和指令进行不同语言的对比转换,也离不开对比分析。
翻译之所以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因此,对比、分析和归纳这些差异,便是翻译学的重要任务。
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
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纪德是最理解莎士比亚的法国作家之一。
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作家比莎士比亚更值得翻译”,但同时,“也没有任何作家比他更难翻译,译文更容易走样”。
纪德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是双重的,既是精神的,也是语言的。
他在与莎士比亚的相遇与相识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
对他在翻译中经历的这番历史奇遇,他曾在为七星文库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的前言中作了详尽的描述:描述了两种文化与两种语言之间的遭遇,也揭示了翻译中译者所面临的种种障碍。
纪德首先看到的,是语言与文化层面的逻辑性,这涉及到不同语言的思维方法。
他说:“莎士比亚很少考虑逻辑性,而我们拉丁文化缺了逻辑性就踉踉跄跄。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讲义(一)一、西方圣经翻译纵观西方翻译史,有几件大事尤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是罗马人征服希腊以后,发现希腊灿烂的文明远远高出罗马,于是翻译之风大盛,代表人物有西塞罗(Cicero,106-43B.C.)、贺拉斯( Horatius,65-8B.C.)、昆体良(Quintilianus,35?-95?),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创造性翻译,翻译和创作之间没有根本的界限。
我们今天发现罗马神话很多不过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原因盖出于此。
第二件大事:7、8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世界,雅典成了翻译中心。
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别亚语,带回巴格达;巴格达的翻译活动也非常活跃,翻译成古叙别亚语的译品和一些希腊原作被译成阿拉伯语。
但在10、11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开始走下坡路,阿拉伯语作品于是大量涌向西班牙,托莱多取代了巴格达,成为欧洲的“翻译院”,书写于阿拉伯语的大量希腊作品又被译成拉丁语。
还有就是贯穿西方翻译史的《圣经》的翻译。
《圣经》的《旧约》(Old Testament)成书于公元前,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为希伯来语(Hebrew)。
《新约》(New Testament)成2世纪下半叶,原文为希腊语。
公元前3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应埃及国王的请求,派人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工作。
于是,在285~249 B.C.年间,有72名高贵的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城,从事这项翻译工作。
据传,这72名学者来自12个不同的以色列部落,每个部落6名。
他们来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两人一组,分在36个地方进行翻译,译出36篇彼此极为相似的译文。
最后,72人结合在一起,对36篇译稿进行对比,在措辞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个译本被称之为《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或《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
这个文本成了“第二原本”,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语文本而成为第一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