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弘治中兴名臣李东阳
- 格式:pdf
- 大小:289.00 KB
- 文档页数:3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明史?李东阳传》云:“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
”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茶陵(今属湖南)人。
生于北京。
天顺八年(1464)进士。
李东阳是明中叶文坛继杨士奇之后的又一盟主,他领导的茶陵派是台阁体之后在文风转型期起关键作用的一个重要流派。
身份的相似性、文学的继承性决定了这两个文坛流派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批评并非泾渭分明、壁垒森严,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文献的模糊与缺失,内在关链的紧密与背离都使这两个流派的关系忽明忽暗,难以清。
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的关系的研究也就成为学术界一个争执不休的焦点问题。
本文试以李东阳与台阁体生存的社会环境入手,对李东阳与台阁体进行对比研究。
文学风气的发展并非孤立的,它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社会环境的变化需要新的文学风气出现,旧有的文学风气必然以调整、变化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使之得以延续。
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正是时代变迁的需要,这两个文学流派的产生和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
研究文献可知,台阁体诞生的背景有三方面因素:首先是时代背景的变迁。
从永乐初进入内阁的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胡俨几位台阁体代表作家出生年月看,都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战乱和兵燹,同时目睹了由此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
这在他们的文集中多有描述:“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
”(杨士奇《东里集?万木图序》)而到了明朝,他们深切体会到朝代更替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元季兵乱,向之盛者,一旦沦谢殆尽,……我国家弘靖海宇,涵育生息,未几,槁者复苏,仆者复起,盖际乎循环复治之运矣。
”(《东里集?素行轩记》)永乐以来,明王朝经过整修调治,政权相对稳定,国力渐趋强盛,所谓“海内晏安,民物康阜”(杨荣《文敏集》卷一四《杏园雅集图后序》),社会呈现出比较安定繁荣的局面,史学家们称之为“仁宣之治”,主要包括明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封建统治的鼎盛时期。
《明史·李东阳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
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
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
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五年,旱灾求言.东阳条摘《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
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
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
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①,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
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
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
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注]啙窳:zǐyŭ,疏懒。
译文: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凭着戍籍居住在京城。
四岁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来放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
明朝李东阳简介李东阳,明朝的出身。
他属于元朝的李家,是李家建安支系的从子,是明朝文学艺术的宗师。
他擅长文学、书法、画画、琴棋等书画艺术,是明朝传统文化的精髓。
李东阳生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368年),少年时期就接受了有关文学、书法、画画、琴棋等书画艺术的高等教育,领会了明朝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桃花源中,李东阳拥有了众多的文学作品,包括《西湖集》、《清明上河图》、《金山寺图》等等,这些作品的风格独特,色彩鲜明,常令人着迷。
作为明朝文学艺术的宗师,李东阳的作品风格多变,主要表现了宋代文人特点,极为才华横溢。
他在书法上用力而有力,极具层次,每一笔描绘出融合着诗词之美的书法,然而,也有抒发深情的习字,如“水墨苍茫行”的书法,令人难以忘怀。
在画画上,李东阳更加突出其山水画的特点,如《清明上河图》,风景清新、活泼生动,色彩浓郁,犹若仙境。
李东阳终身致力于文学艺术的研究,除了传承中国文学艺术的古典精髓外,还发掘运用了当时各种新兴精神。
他将西湖之美、上河之趣融入到作品中,表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学景象。
李东阳也是一位琴棋之爱好者,他以琴棋与苍茫行,将诗词与书画相互衔接,塑造了一个充满别样韵律的文学世界。
李东阳活跃于明朝时期,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为我们的今天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创新,在今天仍然是一股潮流,影响着无数的读者,也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他的作品被视为明朝文学艺术的精髓,令后人惊叹不已,景仰不已。
李东阳的作品和他的思想,仍然是让人沉思的主题,每一幅画作,每一笔书法,都散发着晶莹剔透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经历、思想和文学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素材,也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烙印。
李东阳,明朝的文学宗师,他的丰功伟绩,历久弥新,永垂不朽。
李东阳——明朝茶陵诗派代表人物
李东阳介绍
本名:李东阳
字号:字宾之,号西涯
所处时代:明朝
主要作品:《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
主要成就:茶陵诗派代表人物、入内阁十八年
正统十二年(1447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西浒,李东阳的父亲时年三十一岁。
景泰元年(1450年),李东阳能作径尺大的书法,被称为神童,明景帝下召验试,并赐给李东阳菓钞。
景泰三年(1452年),明景帝召请李东阳讲读《尚
书》大义。
景泰四年(1453年),李东阳跟从老师展毓读书学习,稍长,拜展毓为外傅。
景泰五年(1454年),明景帝再次召请李东阳讲《尚书》大义,并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学为诸生。
景泰六年(1455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
景泰七年(1456年),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生母刘氏去世。
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复位,李东阳在顺天府学读书,受教于翰林院的黎淳。
天顺五年(1461年),李东阳与刘大夏、杨一清同在老师黎淳门下读书。
天顺六年(1462年),八月,李东阳参加顺天乡试,中举。
本次顺天府试陈鉴为主考官,刘宣为副主考官。
天顺七年(1463年),二月,李东阳参加会试礼部,陈文为主考,柯潜为副主考。
因为试院火灾考试延期举行。
八月,延时的会试中李东阳中第一百八十五名。
本次会试彭时为主考,钱溥为副主考。
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殿试中李东阳取得二甲第一,被选为庶吉士。
在翰林院中受教于刘定之、柯潜。
弘治十二年科举名单
(实用版)
目录
1.弘治十二年科举名单的背景和意义
2.科举名单中的重要人物
3.科举名单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正文
弘治十二年科举名单是中国历史上一份重要的文件,它记录了明朝弘治十二年 (1499 年) 科举考试的合格考生名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
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始于隋朝,终于清朝,历经千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份名单中,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李东阳、杨廷和、徐霞客等。
李东阳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历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是弘治年间重要的官员之一。
杨廷和是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是万历年间重要的官员之一。
徐霞客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的《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弘治十二年科举名单对当时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份名单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严格和公正,为选拔优秀的官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其次,名单中的许多人物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对明朝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这份名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和人物。
第1页共1页。
明朝李东阳在明朝,少年时代便显露才华而后成为大官僚的人不多,成为大官僚又成为文坛领袖的人就更少。
李东阳却走过了一条神童—学士—首辅—文坛领袖的道路,这是其独特的人生之路。
从学士至首辅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
西涯是北京海子的一个地名。
李氏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后迁居京师。
①祖父李允兴在京师服兵役,后居于此。
李东阳生于京师,以西涯为号,说明他对祖父的感情很深。
李东阳自幼即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因而名声大振,在四岁、六岁、八岁时三次被召入宫中,这多少得利于身处天子脚下。
因其年幼矮小,过殿阁需要内侍搀扶。
内侍嘲笑道:“神童脚短。
”李东阳随声应道:“天子门高。
”一次,他和另一位很有才华的童子程敏政同时被召见,皇帝出了一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对曰:“蜘蛛满腹经纶”,都很贴切工整,且有味道。
有人说,后来程敏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当了首辅,都兆于他们所对下联。
①这种宿命的立论固然荒谬,但李东阳在官场上确实要自如得多。
①焦竑:《玉堂丛语》卷七《夙惠》。
在京师的庠学读了几年书,天顺八年(1464),十八岁的李东阳高中二甲传胪(二甲第一名),选为庶吉士。
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
成化十年(1474),升侍讲兼詹事府左庶子,十九年升侍讲学士。
编修是正七品官,侍讲是正六品官,侍讲学士是从五品官,十九年中,品秩只升三级。
地位显贵和初期升迁缓慢是明代翰林院官的两个特点。
李东阳幸运的是,升侍讲学士后的第二年,被选为东宫讲官。
受知于皇储和受知于皇帝一样,是进身的重要阶梯。
成化二十二年(1486)底,李东阳的父亲李淳病故,他依制守孝。
一年以后,即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为修实录,吏部题,将在京住坐的纂修誊录官员移文行取。
李东阳上一道奏疏声称右股及足为寒湿所侵,行步艰难,不便鞍马,需要在家暂行调理。
是否真的有病,以及病情是否如此严重,暂且不说,上了这道奏疏,他终于争取到了三年守丧。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医戒》文言文原文及译文整理《医戒》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赏析是观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熟悉,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依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艺术观点和艺术爱好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医戒》文言文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原文: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
其证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
渐节渐寡,几至废食。
气渐薾,形日就惫,医谓为瘵也,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
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
若春木旺,则脾土必重伤。
”先君子忧之。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而解。
”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
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
子无乃有愁闷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
”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悲怆交集,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唯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
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
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乡不此医之值,而徒托诸所谓命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
因录以自戒。
——选自岳麓书社排印本《李东阳集》译文: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
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饮食,后来越节越少,几乎将废食了。
精神日渐衰颓,外形也日益显得憔悴。
医生说“这可是痨病呢”,便用补药来补。
病更加利害,补就更加加重。
快到年终,医生说:“我的方法也想尽了,假如来年春木旺,那末,脾土必受重伤。
”父亲为此很耽心。
这时恰有老医生孙景祥先生来看病,说:“到了春天就没事。
”我感到惊奇便问他,他说:“病在心火,所以得木而消逝。
那个医生当作脾病来医,这就没有摸到它的根。
您莫非有什么哀痛的心事么?”我恍然说:“哟!对啦。
”由于我这时连续碰上妻和弟的丧亡,悲怆交集,积年累月,因病而疲。
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视了。
【诗人大全】李东阳简介_李东阳的资料介绍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
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
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
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生平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六月初九李东阳出生于北京西涯村,父亲李淳是个饱学之士,以教私塾为生,因家贫,甚至还当过摆渡的船工。
幼年就显现出非凡的才华。
李东阳4岁时随父亲在北京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被京城中人视为神童。
顺天府官员把李东阳推荐给景帝,李东阳当着景帝写下“龙、凤、龟、麟”等大字,景帝非常高兴,赐给李东阳珍奇水果和金银元宝。
之后,并两次召见准予李东阳进顺天府学读书。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李东阳十八岁即中进士(跨级直接考),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不久授编修,参与修撰《英宗实录》。
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书成,升从六品俸。
后迁侍讲,旋入经筵侍班。
十六年,为应天乡试考官。
二十年,再迁侍讲学士,辅太子诵习。
二十二年丁父忧。
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补原官加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
书成,升太常寺少卿。
弘治五年大旱,孝宗敕群臣言天灾事,东阳条摘有关《孟子》,以天灾与时政阙失相联,天降灾福与人事有关,望皇帝勤习经文,以诚意动天意。
而其他“凡事关祈祷,悉加屏绝。
”疏上,孝宗称赏。
迁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事。
八年,以本官入文渊阁参预机务。
十一年,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十六年,纂修《大明会典》成,进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时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颇有刚直之名,刘健善断,谢善持论,而东阳性温而多智谋。
一时有“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侃”之赞。
孝宗对三大臣意见颇多采纳,并常召入宫中议事,“呼先生而不名。
明朝李东阳简介
李东阳,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原籍地山西省太原市。
他是明朝时期一位储相,曾受过朱元璋的重用,受到明帝朱棣的尊重和信任。
李东阳生于明代中叶,他的父亲李思政乃明朝宰相,母亲宋氏乃明朝的御史。
因此,他出身名门,自幼受到优良的教育,他尤其擅长诗词,与文学家陆游、王安石、苏轼等形成一道风景线。
李东阳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为中叶之前,他在写诗方面受到张溥、欧阳修等人的影响,以“金花艳”、“烟花绮”等诗歌而闻名,这一阶段的文学特点是多面向、多彩繁;第二阶段为中叶之后,在朱元璋的重用下,他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一种政治性的色彩,侧重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文学表现形式也从浪漫抒情转向理性客观;最后一阶段为朱棣时期,他的文学表现形式已经趋于成熟,他把政治性和浪漫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李东阳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他还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
在朱元璋时期,他曾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担任过两次储相,在处理政务上给予了朱元璋很大的帮助。
在朱棣时期,他担任宰相,曾参与到朱棣的兴修宫苑的工程,为
朱棣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他在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朱棣也对他非常重视,尊重他的政治见解。
李东阳的文学创作风格,以浪漫抒情为主,又带有一定的政治意味。
他的诗作繁复精致,思想深刻,极具文采,被誉为“明代文学奇葩”。
他的诗作中,不仅充满了浪漫的情怀,更抒发出了人生的渴望,对未来充满了期许,是一部真正的文学杰作。
李东阳在文学方面成就卓著,在政治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是明朝末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著作“李东阳集”,也被誉为明朝最杰出的文学著作之一,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明朝历史】李东阳李东阳(1447~1516) 汉族,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
明代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生平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代宗曾召试,喜而抱至膝上,赐果钞。
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
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
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阁中疏草多出其手。
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
武宗立,太监刘瑾专权,老臣、忠直官员放逐殆尽,屡遭迫害,独李东阳依附周旋,委蛇避祸,颇为当世气节之士所不满和非议,但他未曾助纣为虐,反"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明史・李东阳传》),遭刘瑾迫害的官员,东阳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尽力保护和营救。
后刘瑾诛,李东阳上书责己"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帝慰留之。
赠太师。
死后谥文正。
明永乐、成化间,文坛流行"台阁体",内容贫弱冗赘,形式典雅工丽,文运极衰。
至弘治中期,前七子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
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间,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
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李东阳的诗作以拟古乐府较著名,咏怀史实、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虐政,或同情人民疾苦。
如《筑城怨》,极写秦始皇时事:"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
"又如《三字狱》,指斥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害岳飞:"三字狱,天不服,服不服,杀武穆。
隐忍
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这是《明朝那些事儿》中评价李东阳的一句,很经典。
我很佩服李东阳,做为内阁大学士,不迂腐,有远见,忍辱负重多年,确实,有时候活着比死了更痛苦,留下比离开更痛苦,那是需要勇气。
这位托孤老臣,不在乎自己的清誉受损,忍辱负重多年,终于铲除刘瑾,他比刘健,谢迁更值得人尊重。
迂腐的读书人一味子强调骨气,在关键的时候甩手不干,告老还乡,留下一堆乱摊子。
李东阳是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三大学士,两人离去,他确独独支撑明朝的政局,被自己的门生摒弃绝交,气的吐血,苦心无人能理解,然而这位老臣依然坚强,多次力挽狂澜。
刘瑾伏诛后,论功劳,这位老臣堪居第一,可是,他却在人生的巅峰毫不眷恋,安然而退。
李东阳终于解脱了,他挨了太多的骂,受了太多的委屈,吃了太多的苦,等了太久
太久。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所有人都指责他的动摇,没有人理会他的痛苦。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李东阳完成了他的事业,实现了他的心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
与刘健和谢迁相比,他付出了更多,他的一切行为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天地良心。
李东阳,难为你了,真是难为你了。
正德七年(1512),李东阳申请退休,获得批准,他的位置由杨廷和继任。
四年后,他于家乡安然去世,年七十。
明代李东阳简介
李东阳(1447年7月21日-1516年8月17日),字宾之,号西涯。
祖籍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因家族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
明朝内阁首辅。
李东阳八岁时以神童入顺天府学,天顺六年(1462年)中举,天顺八年(1464年)举二甲进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1495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
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他仕宦五十年,入阁十八年,死后赠太师,谥文正。
李东阳在文学与政治上均有很大建树,但他在正德初年刘瑾乱政时妥协退让,饱受争议。
李东阳评价尹选波【摘要】李东阳是明朝中期内阁首辅,既是诗人,更是政治人物,但政治上颇具争议.其虽也有一些作为,但没有砥柱中流的本领,不是救时的宰相,只能依附强力人物,与时浮沉.虽其品德清廉,守住了为人、为官的底线,不是助纣为虐的奸臣,更没有主动害人、乱政,虽与刘瑾等同流却没有合污,但其对正德年间朝纲紊乱却要负有主要责任.因此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内阁首辅.【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45)001【总页数】10页(P111-120)【关键词】李东阳;明朝中期;作用;争议;评价【作者】尹选波【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明朝中期内阁首辅李东阳,是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举世公认,其在正德年间的政治作为则颇有争议。
可以说,李东阳生前就是有争议的人物,死后也争议不断。
盖棺近五百年了,誉之者说他有匡扶社稷之功,毁之者说他容忍刘瑾之恶,委曲求全,伴食中书。
① 如杨一清给李东阳极高评价,他认为,李东阳“孝友天至,其素行金完玉粹,名满天下,而自视欿然。
虽位极人臣,而乐善如不及。
履常应变,恒介持不易所守。
盖其文章与功业并懋,断乎有以立乎世者。
”——李贽《续藏书》卷11《李东阳传》。
而明代史学家陈建则对李东阳颇有微词,他认为,“李西涯(李东阳号西涯)之在内阁,贪位恋禄,媚附权奸,脂韦浮沉,贻讥伴食,不正莫甚焉。
”——陈建《皇明通纪》之《皇明历朝资治通纪》卷32,正德十一年七月。
那么,李东阳究竟是怎样的历史人物呢?这里,不揣浅陋,从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出发,联系李东阳的个性和作为,予以适当评价,以就正于方家。
一、李东阳其人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长沙)人。
洪武初,李东阳的祖先以军籍在燕山左护卫服役,于是定居北京。
作为湖广人,李东阳却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为官40余年一直在朝廷内任职,只是短暂地回到过祖籍长沙。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明史) 阅读答案附翻译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
四岁能作径尺书,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
后两召讲《》大义,称旨,命入京学。
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旱灾求言。
东阳条摘《》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数千言,上之。
帝称善。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
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
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
盗贼纵横,青州尤甚。
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
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呰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
事变之生,恐不可测。
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
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
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
臣在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
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
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
帝嘉叹,悉付所司。
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
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
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
疏出,天下传诵。
(节选自《李东阳传》)[注]呰窳:zīyǔ,疏懒。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充:担任B.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遄:速疾C.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载:负载D.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包庇1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A.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户口消耗,军伍空虚B.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C.冗食太重,国用无经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D.鬻贩穷民所在骚然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李东阳幼时聪明颖悟,擅书法,深得皇上喜爱。
天子门高典故在古代,人们经常拿对联考对方的才学,也不乏有人用对联讽刺他人,就像明朝的储巏就曾被一位学官误解,甚至出了上联侮辱他,然而储巏对出的下联让学官刮目相看。
明朝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明英宗也曾出对联为难他人,不过却被对方巧妙地避开了。
明英宗为难的人正是号称“神童”的李东阳,李东阳八岁进入顺天府学习,十五岁的时候中举,十七岁就以二甲进士第一被授庶吉士,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最难得可贵的是李东阳为官几十载一直清节不渝,刚正不阿,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还能做到这样实在令人折服。
古代的文官几乎都是寒窗苦读数十年才一举高中,而李东阳才华过人,早早地就一举成名,因此他当官的时候年纪尚小,身体还在发育中,难免比别的官员矮一些,因此明英宗经常说笑李东阳腿短。
有一次,明英宗出了一个对联让李东阳来对,上联是“书生腿短”,这明显又是皇帝拿李东阳说笑。
在现代看来一直说人短处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其实古代也是这样的,但奈何说你短处的人是皇帝,因此你不得不忍。
可是李东阳还是很生气,但是他却不敢表现出来。
聪明绝顶的李东阳不甘心就这样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负啊,于是他灵机一动,巧妙地对出了下联:“天子门高”。
这个下联可以说是恰到好处,一来表明并不是自己腿短,而是天子的门太高了,在这种对比之下才显示出自己腿稍有些短。
简简单单四个字将自己不卑不亢的态度完全表达了出来,从侧面说出不希望别人拿自己腿短说笑。
二来又表明天子选拔人才的门槛过高,将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能人远拒千里之外,这样不利于明朝的发展。
从侧面告诉明英宗应该多招贤纳士,广聚天下人才,做到任人唯贤。
旁边的人听了李东阳对出的下联都赞不绝口,感叹着李东阳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气魄,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神童啊!明英宗没想到他只是出了一个嘲讽的上联,李东阳竟然想得这么多,对出的下联让他不禁反思自己的过错,从此之后明英宗再也没有嘲笑过李东阳腿短了。
名臣李东阳
曲辰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南茶陵。
四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十八岁中进士,人翰林院,历任编修、侍讲、侍讲学士等职。
翰林院地位虽高,但不预政事,但李东阳总是心系国家,常借
给皇帝讲读经史之机,
结合当时社会利弊、时
政得失向皇帝进言,有
时则上疏直谏。
他在翰
林院近三十年,历经宪
宗、代宗、孝宗三朝,
史称他“以讲官直谏知
名”,为国家兴利除弊
作出了很大贡献。
弘治
六年,久旱不雨,孝宗
诏求直言,李东阳从((孟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邱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极为宠信,尤其是刘瑾更得到他的欢心。
这八人时称“八虎”。
他们弄来鹰犬、歌妓天天跟武宗击球走马,弹射钓猎,还经常引诱武宗出
子》一书中摘录了有关李东阳所著《.环麓堂全集》的刻板治国恤民的言论,结合
当时一些弊端,列成数条进谏,因切中时弊,受
到孝宗赏识。
弘治八年(1495年),孝宗命李东
阳入内阁参预机务,他与另外两位阁臣刘健、谢
迁,同心辅政,时称“三公”,当时朝野上下流传
一首歌谣:“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形
象地说明了这三位阁臣所起的重要作用。
由于孝
宗任用贤臣,注意纳谏,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
经济走向繁荣的新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作
“弘治中兴”。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皇帝一病不起,
临终前将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人召人乾清宫,
遗命他们三人用心辅佐新皇帝。
孝宗死后,十五
岁的朱厚照继位,是为武宗。
武宗最大的爱好就
是游玩逸乐,对善于迎合他玩乐的宦官太监刘瑾、宫游玩,进而干预朝政。
朝臣们见此极为担心,李东阳等三位顾命大臣更是忧心忡忡,纷纷上疏要求将“八虎”明正典刑,潜消祸患。
武宗接疏后,为“八虎”伤心哭泣不食,但迫于阁臣们的压力,派司礼太监王岳、陈宽去与阁臣商议,刘健、谢迁等坚持要处死刘瑾等人,李东阳则认为不能操
之过急,恐逼极生变。
太监王岳平时看不惯刘瑾专横拔扈,亦主张诛刘。
谁知吏部尚书焦芳系刘瑾党羽,暗中将阁议情况透露给刘瑾。
刘瑾大惊,于是来了个恶人先告状,跪在武宗面前哭诉,说他如何尽心尽力事君,谁知司礼太监王岳勾结阁臣要陷害于他,其名是反对他,其实是反对陛下,阻止陛下外出散心,况且鹰犬猎狩对政事有何妨碍?主要是司礼太监不得人,若得人阁臣们怎敢如此?昏庸而幼稚的武宗顿时大怒,立即命令逮捕王岳等人,随后任命刘瑾为司礼太监,兼提督京营;任命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
一时形势大变,“八虎”分据要职。
阁臣们见此,纷纷上疏要求辞官回乡,武宗在刘瑾的怂恿下,照准刘健、谢迁等人辞职,独命李东阳留任。
刘瑾
明代"弘治中兴"名臣李东阳
作者:曲辰
作者单位:
刊名:
档案时空
英文刊名:ARCHIVES SPACE
年,卷(期):2008,""(7)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ask200807008.aspx
授权使用:陈燕霞(wfcngxu),授权号:e0bba49e-b797-460c-bd27-9e080182f08f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