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的担当-曾国藩济世辅国做重臣
- 格式:docx
- 大小:122.5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
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双峰县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字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素有湘军之父之称。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览一之修身曾国藩他克已唯严,少年便立下远大志向,6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当然他依然奉行自己所“忍”以自勉,他曾夜读《荀子》三篇,四时即醒,又作一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生有乐处终生有忧处”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生忧以终生。
”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
曾国藩八字家训:做到其中3条,你的家族,定会财源滚滚曾国藩是宗圣曾子的七十世孙,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成为晚晴四大名臣。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我国有了第一艘轮船、第一所兵工学堂,连第一批去美国留学的国之栋梁,都是在他的安排下走出国门。
尽管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进学,但也曾两次会试不中。
可曾国藩却并没有放弃,而是再接再厉,终于成为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名臣。
大图模式让曾国藩坚持下去的底气,其实来自曾家的祖训。
也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功,与他家族的教育密不可分。
尤其是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他一生虽不曾进入学堂读书,但极有阅历,还为曾家后人留下了八字家训。
在曾国藩已经功成名就时,不止一次的向子侄辈传授这八条家训。
也正因如此,曾家才能出现众多的化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
曾国藩八字家训:只要做到其中3条,你的家族,定会财源滚滚。
大图模式第一条:考考不是指考试,而是指先考。
《礼记·曲礼下》记载,先考指亡父,在这里引申为先祖。
任何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先祖心存敬意。
这才是家族兴旺的根本,一个忘本的人,自然也谈不上家族繁荣。
第二条:宝什么是宝?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金银珠宝,而是“人爱人”的无价宝。
曾家祖训要求族人不但要与家人们和睦相处,与邻里、朋友也要诚心诚意相处。
所谓家和万事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遇事自然不慌不急,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大图模式第三点:早“早”指的是早起早睡,在如今繁忙的生活节奏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自律性都极高。
古人说:一天之计在于晨。
科学家的实验也表明,早睡早起的人生活更健康、更规律。
一个拥有强壮体魄、健康心灵且及自律的人,必然能成大事。
第四点:扫古人有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曾家也将这一点列入祖训中。
曾家是当地的富足人家,因此最怕子弟忘了做人的根本。
这也是世人最常犯的错误,一旦有了一些成就,就失去了本心,变得自大起来。
这些自大会抹杀从前的成就,将人推向深渊。
曾家是用扫地助族人找到平常心,你也可以找一个喜欢的小事情,作为时刻点醒自己的工具。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字子宾,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人”。
下面,请允许我带领大家走进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一、出身寒微,志存高远曾国藩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文人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他深知自己的出身,立志要改变命运,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在他的努力下,终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二、勤政爱民,力挽狂澜曾国藩在任期间,勤政爱民,关心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曾说过:“做官先要立品,立品先要立心。
”他始终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深受百姓爱戴。
在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深重,曾国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三、镇压太平天国,维护国家统一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临危受命,率湘军镇压起义。
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他英勇善战,屡建奇功。
在他的领导下,湘军逐步击败太平军,维护了国家统一。
四、改革军制,振兴国家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积极改革军制,创立了著名的湘军。
他强调军队必须与民众紧密联系,培养一支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
在他的努力下,湘军成为晚清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五、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曾国藩深知国家兴衰与教育息息相关。
他提倡教育改革,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在他的影响下,晚清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崇尚道德,修身齐家曾国藩一生崇尚道德,注重修身齐家。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身作则,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他的家书、日记等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总结: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为晚清国家的统一、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注重领导力思想的实践和总结,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领导经验和智慧。
他的领导力思想不仅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政治、教育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入手,分析其对当代领导者的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1. 忠诚与担当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秉持忠诚与担当的态度。
他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始终以忠诚敬业的态度对待上级,以信守承诺的态度对待下属,以责任担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曾国藩深知,只有忠诚于事业和责任,才能够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种忠诚与担当的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团队,才能够赢得团队的拥护和支持,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2. 厚德载物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强调“厚德载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才能与智慧,更要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了厚德载物的品质,才能够在处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厚德载物”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3. 以德服人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以德服人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应该仅仅凭借权力和地位来约束下属,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
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拥护,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4. 因时而变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因时而变”的理念。
他深知,世事变幻,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领导者,不能僵化于原有的思维和做法,而是应该不断地根据时势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曾国藩的主要事迹和成就说起曾国藩,那可是清朝末年响当当的大人物,咱们得用点儿心,好好聊聊他的那些牛气冲天的事迹和了不起的成就。
曾国藩啊,他可不是一般的读书人,是那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狠角色。
小时候读书,他就跟个拼命三郎似的,三更灯火五更鸡,那勤奋劲儿,村里的小孩儿都比不上。
后来啊,他考上了进士,进了朝廷当官,这一下,可算是鲤鱼跃龙门,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是,曾国藩这人,可不仅仅满足于做个安稳的官老爷。
他心里头啊,装着国家,装着百姓。
那时候,清朝内忧外患,曾国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着,得干点啥,不能让这大好河山就这么没了。
于是,他站了出来,一手组建了湘军,那可是他自己拉起来的队伍,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
曾国藩带兵啊,有他的一套。
他讲究的是“结硬寨,打呆仗”,听起来挺笨的,但实际上,这招儿可灵了。
每次打仗,他都先让士兵们挖好壕沟,筑好围墙,把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
然后再慢慢悠悠地跟敌人耗,耗到敌人没耐心了,自己乱了阵脚,再一举拿下。
这种打法,虽然慢了点儿,但稳啊,胜率高啊。
所以,湘军在他的带领下,那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太平天国,收复了失地,让清朝的江山又稳当了几年。
除了带兵打仗,曾国藩还是个大学问家。
他一辈子都在读书、写字、做学问。
他的字儿,那叫一个漂亮,笔走龙蛇,力透纸背。
他的文章,也是写得深入浅出,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他还有本儿书,叫《曾国藩家书》,里面写的都是他给家里人写的信,字里行间透着他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本书啊,后来成了很多人的必读经典,大家都想学学曾国藩怎么做人、怎么做事。
曾国藩这人啊,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会识人用人。
他看人的眼光毒辣得很,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
所以,他手底下聚集了一大批能人异士,比如李鸿章啊、左宗棠啊这些大佬,都是他的得力干将。
他用人也用得特别大胆,不怕你犯错,就怕你没胆儿。
只要你敢干、能干出成绩来,他就敢提拔你、重用你。
这种用人之道啊,让湘军上下团结一心、士气高昂。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总结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风和家训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体现了他崇德修身、勤俭持家、忠诚报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下面将以曾国藩的家风家训为主线,总结其核心内容。
一、崇德修身曾国藩强调崇尚道德修养,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最重要的。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他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的重视。
他主张要以德为本,注重修身养性,做到“以廉自持,以孝自重,以忠自慎,以勤自励”,以此来塑造一个好的家庭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二、勤俭持家曾国藩非常注重勤俭持家,他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应该贯彻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勤俭之本,储蓄之道”,并说“家有一日之粮,当节约三日之用”。
他主张家庭成员要从小事做起,做到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和财物,这样才能保持家庭的稳定和繁荣。
三、忠诚报国曾国藩一生都致力于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强调忠诚于国家和民族是每个人的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忠于国家,报效社稷”,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认为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荣誉都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怀有忠诚之心,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尽自己的力量。
四、教育子女曾国藩非常注重教育子女,他认为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教导子女,传承家风”,并说“子女贵行,不贵言”。
他主张家长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要注重实际行动,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美德,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勇于担当曾国藩鼓励人们勇于担当,他认为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能有所作为。
他在家训中强调要“事业担当,勇往直前”,并说“无所畏惧,力行不辍”。
他主张每个人都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不退缩不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曾国藩的家风家训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品格,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家风家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学到的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著名大臣,他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朝遗臣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誉和挫折,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下面将总结五个重要的经验,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第一,诚实守信。
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便是诚实守信。
他不仅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政治生涯中也一直秉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官清廉,不为权势所动。
曾国藩用自己的事实胜过其他的措辞,他的清廉正直也充分地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我们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我们要始终信守承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二,精益求精。
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精益求精,在学术和兵法上也是如此。
他一生勤奋好学,常常为了深入研究一道难题而整夜不眠。
曾国藩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卓越。
第三,看事物全面。
曾国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都有得到深入了解和研究,他能够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不受片面的观点所限制。
他也能够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我们也应该从曾国藩身上学习到,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要善于换位思考,看待事物要有广度与深度,才能够真正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坚定信念。
曾国藩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和士大夫,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秉持着忠诚、守信、正义的原则,不受世俗的浮躁和利益的干扰。
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从不为自己打算。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周围的声音所干扰,要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终生。
第五,不忘初心。
曾国藩一生中最重要的心路历程,也是不忘初心。
他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从未改变。
曾国藩一生经历了政治风云变幻、世事兴废,但始终专注于自己的使命,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从未被私心所动。
92文 孙聚成的原因。
齐家,是立业之基。
曾国藩曾经持续写家书30多年,留下了齐家的经典故事。
曾国藩官至极品,但他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
初出山之时,曾国藩表示:“不要钱,不怕死。
”统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更少。
曾国藩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的人更容易成大器。
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直到晚年,曾国藩仍然保持俭朴习惯,通常每顿饭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
他爱穿家人为其纺织的土布衣服,不爱着绸帛。
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
当时。
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文,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
一件天青缎马褂是曾国藩最好的衣服,只在新年和重大庆典时穿,用了三十年依然犹如新衣。
自己身体力行,曾国藩要求家人也要做到。
从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戎马生涯中,曾国藩写了近1500封家书,上自父母,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在家书中,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他曾经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曾国藩 修身齐家,治平天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
湖南一乡村,豆油灯吐出微弱的光芒,一个少年正勤奋读书,有一篇文章他反复诵读,直到三更半夜,可就是背不下来。
那晚,少年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只听少年翻来覆去诵读,贼人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道:“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少年一眼,扬长而去。
小偷的话使少年从此知耻而后勇,刻苦治学,奋发图强,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成为封建社会中罕有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奇才。
这个少年,就是日后名扬天下的曾国藩。
曾国藩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于担当作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他的一些名言,用以回答担当作为的问题:1. "天下事,在人为,不在天也,在人者下,信人者败,自强者胜。
"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担当作为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勇于担当,不断进取,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2.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 这句话强调了担当作为的决心和毅力。
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所作为,不应该是虚度光阴。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有决心和毅力,勇于担当,不怕困难和失败,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3.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 这句话表达了担当作为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
他认为,只有对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取得成功。
反之,如果对工作不负责任,就会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严谨的态度和勤奋的精神,勇于担当,不断追求卓越。
4.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 这句话强调了担当作为的勇气和决心。
他认为,只有有勇气和决心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有勇气和决心,勇于担当,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5.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惧而无日乐也。
" 这句话表达了担当作为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的精神。
他认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我们应该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担当,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曾国藩认为担当作为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决心、严谨的态度、不断进取的精神以及对于失败的敬畏之心。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迎难而上,取得成功。
曾国藩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生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人生教训。
以下是曾国藩五个重要的人生经验:
1. 勤奋努力: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他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政治、军事、文学等领域都表现出色,这都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努力。
2. 以德服人:曾国藩深知人心向善,只要自己行为正直,待人诚恳,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他在官场上也一直秉持着“以德服人”的原则,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3. 恪守责任:曾国藩认为,作为一名公仆,必须时刻保持对职责的敬畏之心,恪守自己的职责,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在任职期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为民众谋福利,为国家效力。
4. 积极学习:曾国藩一生都十分重视学习和思考,他不仅善于汲取各种知识,还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他曾说过:“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5. 谦虚谨慎:曾国藩深知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他在处理事务时,也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避免意气用事,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曾国藩经典故事摘要:一、曾国藩简介二、曾国藩的经典故事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坚守诚信,为民谋福3.重视教育,培育人才4.善于纳谏,勇于自省5.抗击外敌,保家卫国三、曾国藩思想的影响和启示正文:曾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家族,其代表人物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了后世景仰的楷模。
曾国藩的经典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本人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家族成员相互扶持,家族事业蒸蒸日上。
他秉持着“坚守诚信,为民谋福”的信念,竭尽全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在曾国藩任职期间,他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曾国藩高度重视教育,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之基”。
在他的推动下,创立了湖南师范学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同时,他还强调家庭教育,提倡“子孝父慈,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军事生涯中,曾国藩始终坚持“善于纳谏,勇于自省”。
他提倡实事求是,要求部下如实报告战况,以便他能作出正确决策。
这种勇于自省、不断进步的精神,使他在清朝末年的烽火岁月中屡立奇功。
面对外敌入侵,曾国藩坚定表示“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在他的领导下,清军成功击败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他曾说:“敌军一日不除,百姓一日不得安宁。
”这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立场和为国家安危担忧的情怀。
曾国藩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事迹不仅激发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也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从曾国藩的故事中,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
学习曾国藩,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曾国藩的经典故事传递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的一生充满了诚信、为民、教育、自省和抗击外敌等闪光点。
他是一个资质普通的农家子弟,但是他创造了一番大事业,他是一个文弱书生,但他却成了冷酷的军事统帅,他是一个传统文化的这个保卫者,但是又是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他便是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晚清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持续上百年的康乾盛世落下帷幕,整个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
由于一批人杰才俊的力挽狂澜,回光返照似地一度出。
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他们中间的核心人物。
曾国藩这个人,可能是近代最具争议的人物,生前死后都面临着毁誉参半的评价。
戴在他头上的桂冠有:中兴第一名臣,古今第一完人,德超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
而戴在他头上的荆冠呢,有曾剃头、曾屠户、刽子手、汉奸、卖国贼。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曾国藩呢?1811年寒冬,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身为曾家长子长孙,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但是他天资不聪,更准确的说是有点笨(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
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
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
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
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
他在底下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
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
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
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背了一遍。
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人生哲言,智者不以境役心,要以心制境!免招麻烦,授人以柄!曾国藩的一生,有令人羡慕的功业,也有与功业相伴相生的坎坷曲折,顺境和逆境一直在不断变化,可谓人生无常。
不管身外环境如何,在曾国藩看来,保全自己、保住实力才重要,一定要懂得随境而动,这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建功立业的智慧。
前面我们经常提到,早年的曾国藩颇具倔强之气,脾气暴躁,喜欢和权贵争斗,但是从京城到地方,从朝堂到疆场,从侍郎到大帅,曾国藩可以说历经宦海沉浮阅尽官场百态,他也悟出了逆来顺受的道理,他认为一个人要成功,关键在于把握好“懦”与“勇”的时机,该“勇”时就要“勇”,该“懦”时就要“懦”。
同治六年一月,曾国荃与李鸿章一起带兵去山东围剿捻军,两人约定分兵围剿。
李鸿章派刘铭传去进攻捻军匪首任柱,而曾国荃则派鲍超去进攻另一个匪首赖文光。
结果刘铭传战败,幸好鲍超领兵来救,一鼓作气消灭了捻军。
但是,战后的结果却让人意外,刘铭传不仅没有感恩戴德,还与鲍超争功。
鲍超肯定对此忿忿不平,这简直是吃力不讨好,他气得要辞官。
曾国藩知道这事之后,在这年的三月初二日给曾国荃写了一封家书:接李少帅信,知春霆因弟覆奏之片,言省三系与任逆接仗,霆军系与赖逆交锋,大为不平,自奏伤疾举发,请开缺调理。
又以书告少帅,谓弟自占地步,弟当此百端拂秽之时,又添此至交龃龉之事,想心绪益觉难堪。
然事已如此,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朱子尝言:“悔字如春,万物蕴蓄初发。
吉字如夏,万物茂盛已极。
吝字如秋,万物如落。
凶字如冬,万物初调。
”又尝以元字配春,亨字配夏,利字配秋,贞字配冬,兄意贞字即硬字诀也。
弟当此艰危之际,若能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以悔字启春生之机,庶几可挽回一二乎?大概意思就是,我接到了李鸿章的信,知道春霆因为你复奏朝廷,说刘省三和他各攻一处匪首,没有为他讨功劳,大为不平,他已经准备以自己旧伤未愈为名,辞官回家了。
他又给你李鸿章写信,说弟弟你是想自己贪功。
曾国藩家训最经典概括曾国藩家训中的经典准则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的家训以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而闻名。
曾国藩的家训凝聚了他对人生道德、处世哲学和为政治未来作出贡献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曾国藩家训中最经典的几个准则。
1. 诚信正直:曾国藩非常强调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
他认为诚信是立足社会、建立良好声誉的根本。
在家庭关系中,诚实坦率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在社会交往和政治事务中,诚实坦率则能树立起一个人的威信和影响力。
2. 勤奋努力:曾国藩一生以勤奋著称。
他强调个人奋斗和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取得成功。
3. 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家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曾国藩也高度重视这一准则。
他认为孝道是一个人品格的基础,通过孝敬父母,可以培养出品行良好的个人,以及维系家庭和睦的社会基石。
4. 忠诚事业:曾国藩忠于国家和事业,将个人目标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他的忠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曾国藩家训中最受推崇的准则之一。
5. 自律自省:曾国藩主张个人自律和自省,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反省,以修正错误,提高自己的品德。
自律和自省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并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尽管曾国藩的家训涵盖了更多的内容和教诲,但这些准则是他家训中最经典和影响深远的。
曾国藩通过这些准则的传承,将他的价值观以实际行动示范给后人,成为了精神领袖和励志楷模。
这些准则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指引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宝贵遗产。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潘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目的的担当-曾国藩济世辅国做重臣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三大纲领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
“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内圣外王的末世完人“内圣外王”中的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中国传统政治理想。
在几千年中国最具代表的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位“内圣外王”的完人就是号称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这个活跃在中国封建统治逐渐衰落时代的人物。
在他身上,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先进文化的渴望,又能感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对他的制约和束缚;既能感受到他学而优则仕,忠心于朝廷的入世情怀;又能感受到他重修身养性,善齐家为学的出世情怀。
正是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一,甚至截然相反,总的来说,曾国藩是一代功臣,值得人们敬仰。
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对曾国藩做出了自己的评价,甚至受他影响很深,这其中,就有两个政治立场截然相反的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
毛泽东在通读《曾文正公全集》之后,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位大人物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蒋介石一生推崇、学习、效法曾国藩,认为曾国藩的著作是“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的”。
梁启超也对曾国藩推崇倍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著名学者蒋迁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既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
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有人总结了曾国藩的八大功绩: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修身教导启迪后人曾国藩严于修身,善于齐家,勤于为学的特点,极大地符合了传统贤者应该具有的特点,从而被誉为当时的精神偶像,行为典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对子女后代的教育,他爱责结合、知行并重、言行合一的教育方法,极受后世推崇。
在他传世的《曾国藩家书》中,尤其看重家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
在教子方面,曾国藩始终都奉行“身教重于言教”这一准则。
他对古训“身教重于言教”的理解十分深刻,他认为,如果只在语言上教育子女,而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肯定收效甚微。
榜样教育,力量无穷。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的确如此,曾国藩就是这样,他在教育子孙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穿衣方面:曾国藩的衣服上常有补钉。
他30岁那年,曾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在节庆之日才穿,这件衣服穿了30年,还如新衣服一样。
这对一个享受高官厚禄的人来说,实属不易。
饮食方面:吃饭时,曾国藩每看到饭里面带壳的谷物,并没有马上扔掉,而是将壳磕开,吃掉里面的谷物。
每顿饭,他也只吃一种蔬菜,从不多设。
农民出身的他,深刻理解“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居住方面:曾国藩的“住”是十分简易的。
曾国藩的府第富厚堂与曾国荃的房子相比,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富厚堂里既没有雕梁,也没有画柱,只是一种很拙朴的木结构建筑,整个房子仅比普通人家的院落稍微大了一些。
但就是这样,曾国藩听说花费挺大时,竟不忍去住。
出行方面:说到“行”,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出门坐轿子。
这是身份的一种象征,是自我享受的一种满足。
曾国藩这么大一个官员,自己的子女出门坐轿是理所应当的,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子女:“你要步行去办事,绝不许人坐轿。
”同时他也要求他们不准使唤奴婢添茶倒水,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
学业方面:一生之中,曾国藩都在勤奋读书,不会虚度光阴,几十年来,他一直都坚持记日记,即便是在行军打仗、生病的时候也都没有停止过。
工作方面:每天从早到晚,曾国藩都不停地忙着,很少给自己休息的时间,一些重要的公文,他都亲自批阅,从不让别人代劳,即便是在晚年右目失明时,他也没有停止过。
修养方面: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曾国藩以忠、孝为中心,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同时还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能时刻检讨自己,自警、自省、自律,慎独、慎初、慎微,以求心安理得。
他做官几十年,对于来历不明的财物他分文不取,发誓不靠做官发财。
曾国藩勤政、清廉、尊重上辈、爱护兄弟、关心子女、善待亲友邻里,实为楷模,非常值得后人学习。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曾国藩也不忘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这一点非常可贵。
在家教方面,曾国藩所凸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言传不如身教的方式,对于后人有诸多警示和教育意义。
立功辅国的中兴名臣提到曾国藩,就不能不说他主持统帅的湘军与太平天国的交手。
暂且不谈到底是曾国藩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或者是曾国藩代表着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的没落势力,集封建社会后期腐败贪暴之大成,并在外国侵略势力面前一再屈辱求和,其大方向是反动的,性质是非正义的。
因为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身为朝廷的重臣,不为国效力,反而支持当时的“反动势力”,可能吗?而且战争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论它在军事上的建树。
虽然也许曾国藩不是个军事指挥战术专家,这从一开始湘军屡战屡败就可以看出些端倪,但是曾国藩在军事训练,选人用人,战略部署上还是有独到之处的。
他改变了当时军队的编制,是军队统领更加快捷直接;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把自己的亲属熟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同时也照顾到了朝廷排汉的思想,积极动用满族大将,从而有效避免了朝廷的排挤和内讧发生。
在地方,虽然曾国藩受到了地方官吏的排挤和讥讽,但是聪明的他一步步通过上书,官越做越大,逐渐成为两广总督,而且依靠培养的学生如李鸿章等的鼎力支持,使得曾国藩得以有效控制局势,从而能使湘军全权受曾国藩控制,这也是曾国藩能最后打败太平天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国藩的军事建树,并不是曾国藩的主要目的,通过军事上建立功业,被朝廷所承认,最后升官才是曾国藩的最终目的。
这恐怕也解释了为什么曾国藩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为了避免朝廷疑心裁掉大部分湘军的原因吧——军队有无并不重要,曾国藩的目的不是篡夺皇位,而只是成为中国济世辅国的中兴名臣。
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第一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近代化他与学生李鸿章共同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办起了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
“它制造出旧中国的第一艘兵轮和第一台机床,它炼制出旧中国第一磅近代火药和第一炉钢水,它造就出旧中国一大批近代技术工人和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
它是中国近代工矿企业的母厂,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
建立近代海军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经验缺乏,困难重重,但曾国藩忧国忧民,勇于任事,从轮船的制造,到海军的建制,从水兵的招募与训练,到海军经费的筹集和水师章程的制订等,都作了许多的探索。
以后海军的发展基本是按曾国藩制订的蓝图进行的。
例如,江苏巡抚丁日昌当时提出在吴淞、天津和南澳建立三支外海水师的设想,当即就得到曾国藩的赞同和支持,曾国藩在给丁日昌的信中称这是“举一事而数善备,实属体大思精”。
曾国藩对中国海军建设的筹划与支持,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
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在曾国藩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基地,而且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扩散中心、辐射中心。
1866年,江南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大量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声、光、化、电、营阵、军械各种实学,遂以大明,此为西欧文明输入我国之滥觞”。
这些书籍不仅为培养我国近代科学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而且对近代思想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康有为、谭嗣同最初接触西学,就是从这些书籍入门的。
江南制造局一创办,还附设了一机械学校,培养生产技术力量,开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872年,曾国藩采纳容闳的建议,派幼童到美国留学,揭开了我国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的历史。
此举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以及新式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
不讲中国近代史则已,讲中国近代史,不能不讲曾国藩;因为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高峰、思想高峰、事业高峰,具有较大的历史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格外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曾国藩脑子里睁眼看世界的思想。
曾国藩希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能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脱离被动挨打的境遇。
从这点上看,曾国藩的一些被骂为“叛国贼”的举措,其实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稳定和发展而作出的无奈之举。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