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上学期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243.5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化学学生实验课教案
实验名称:溶解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掌握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在实验中,我们将利用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测定不同温度下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
实验器材:氢氧化钠固体、水浴锅、玻璃棒、温度计、玻璃棒、烧杯、滴管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并称量。
2. 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到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3. 将烧杯放入水浴锅中,控制水浴锅的温度,使其缓慢升温。
4. 每隔一段时间用玻璃棒搅拌一下,直至溶解度达到平衡。
5. 记录每个温度下溶解度的数据,并绘制出实验数据图表。
6. 根据数据分析,总结氢氧化钠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等敏感部位。
2. 温度控制要准确,不要超过溶解度实验的温度范围。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台整洁。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掌握了测定溶解度的方法和技巧,为进一步学习溶解度相关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高三化学教案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精选3篇)方案一:金属活动性的比较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活泼程度,了解金属活动性的大小,并推测金属的活泼程度与金属元素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 碗- 锌粉- 铜粉- 硫酸溶液- 盐酸溶液- 碘酒实验步骤:1. 准备两只碗,分别在其中放入适量的锌粉和铜粉。
2. 在一只碗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观察反应过程。
3. 在另一只碗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溶液,观察反应过程。
4. 观察反应结果,记录实验现象。
5. 使用碘酒测试反应结束后的溶液,如果有金属离子生成,溶液会变深。
实验原理与讨论: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反应顺序,可以得出活泼系列:K、Na、Ca、Mg、Al、Zn、Fe、Ni、Sn、Pb、H、Cu、Ag、Hg、Pt、Au。
在本实验中,铜比锌活泼,所以铜不会被稀硫酸溶液反应,但锌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铜和锌都比盐酸活泼,所以两者都会与盐酸发生反应。
方案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现象,掌握酸和碱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 盐酸溶液- 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 酚酞溶液实验步骤:1. 取一些盐酸溶液倒入试管中。
2. 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3. 慢慢滴加碳酸氢钠溶液到盐酸溶液中,同时滴加酚酞溶液,直到出现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
4. 停止滴加,并记下滴加的碳酸氢钠溶液的体积。
实验原理与讨论:酸和碱反应时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酸是一种强酸,碳酸氢钠是一种弱碱。
滴加碳酸氢钠溶液到盐酸溶液中,碳酸氢钠中和了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
酚酞是一种指示剂,当溶液变为中性时,会由粉红色变为无色。
实验中滴加的碳酸氢钠溶液的体积就是盐酸溶液中盐的生成量。
方案三:气体的收集与性质观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收集气体、观察气体性质来研究气体的特性与反应规律。
实验材料:- 酵母- 糖水溶液- 水- 空气球- 胶皮布实验步骤:1. 在一个小烧杯或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酵母和糖水溶液。
高三化学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酸碱滴定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 学会使用滴定管和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实验;2. 熟悉酸碱滴定反应的特点及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3. 掌握实际应用中酸碱滴定分析的方法及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滴定管、烧杯、容量瓶等;2. 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氨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保持清洁;b. 使用滴定管精确地量取指定体积的试剂。
2. 确定滴定前找到试剂的适量取样点,并装入滴定瓶中。
3. 酸溶液的滴定:a. 用滴定瓶从底部滴加盐酸到溶液中,同时轻轻摇动容器,使试剂均匀混合;b. 滴加过程中,每滴1-2滴,摇动的幅度适度,注意加滴速度;c. 当滴定剂滴加到一定程度时,即滴定终点。
4. 确定滴定终点的判定:a. 通过颜色变化来判定滴定终点,使用酸碱指示剂;b. 一般滴定终点为溶液中颜色的明显改变。
5. 滴定计算:a. 根据滴定初始值和体积计算出滴定的一定的体积;b. 根据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含量。
四、注意事项:1. 滴定过程中要保持试剂均匀混合,发现溶液不均匀时,应加以调节。
2. 滴定定量时要用干燥的试剂,并精确地读数。
3. 滴定终点的判定要准确,避免过滴和欠滴的情况。
教案二:制备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氢氧化钠的制备方法;2. 了解氧化反应的特点;3. 掌握实际应用中氢氧化钠制备的方法及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量筒、容量瓶、玻璃棒等;2. 试剂:氧化铝、金属钠、水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保持清洁;b. 准备容量瓶并标定,使其准确度为0.01mol/L。
2. 氧化铝的制备:a. 称取一定质量铝粉放入坩埚中,并在热板上加热燃烧一段时间,得到氧化铝;b. 冷却后,将氧化铝转移到密封瓶中。
3. 氢氧化钠的制备:a. 在准备好的容量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注入一定质量的氧化铝,摇晃溶解;b. 当溶液温度降低到室温时,过滤溶液,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高中人教版化学实验课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并探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
1. 实验器材:称量瓶、玻璃棒、三颈烧瓶、烧杯、酒精灯、称量器等。
2. 实验试剂:石蜡、碘酒、二氧化硫、冰醋酸、石蜡、酒精等。
三、实验步骤:
1. 将取适量石蜡放入冰醋酸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石蜡的溶解情况。
2. 将取适量碘酒放入三颈烧瓶中,用烧杯预热加热,观察碘酒在加热下的溶解情况。
3. 将取适量二氧化硫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二氧化硫的溶解情况。
4. 记录各实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速度。
5. 总结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及溶解速度。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或危险化学品。
2.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器材的清洗和归还。
3.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环境整洁,避免事故发生。
五、实验效果评价:
1. 学生是否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
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3. 学生是否掌握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
六、思考问题:
1. 为什么在加热下物质的溶解度会增加?
2. 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有何关联?
3. 在实际生活中哪些情况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实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方法的教案
年级:高中
课题:实验方法
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化学实验方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掌握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玻璃器皿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指导、讨论交流、实验报告撰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的学习充满兴趣。
二、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
1. 讲解实验所需器材及其用途,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
2. 强调实验中注意安全,如戴手套、护目镜等
三、学生实验操作(40分钟)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注意安全,遵循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讨论交流(15分钟)
学生互相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共同总结实验方法的重点和难点。
五、实验报告撰写(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及结论等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练习等作业,巩固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化学实验方法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室安全意识。
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设计和进行化学实验。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气体的制备复习教案[考试目标]1.掌握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3.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5.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6.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要点精析]一、气体的制备1.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1)设计原则: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所需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反应装置。
(2)装置基本类型:装置类型固体反应物(加热)固液反应物(不加热)固液反应物(加热)装置示意图典型气体O2、NH3、CH4H2、CO2、H2S H2、CO2、H2S、SO2、NO、NO2、C2H2、O2、NH3、Cl2、HCl、COCH2=CH22.几种气体制备的反应原理(1)O22KClO3 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O2↑(2)NH3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NH3·H2O NH3↑+H2O(3)CH4 CH3COONa+NaOH Na2CO3+CH4↑(4)H 2 Zn+H 2SO 4(稀)=ZnSO 4+H 2↑ (5)CO 2 CaCO 3+2HCl=CaCl 2+CO 2↑+H 2O(6)SO 2 Na 2SO 4+H 2SO 4(浓)=Na 2SO 4+SO 2↑+H 2O (7)NO 2 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8)NO 3Cu+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9)C 2H 2 CaC 2+2H 2O →Ca(OH)2+CH ≡CH ↑ (10)Cl 2 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11)C 2H 4 C 2H 5OHCH 2=CH 2↑+H 2O(12)H 2 S FeS+H +=H 2S ↑+Fe 2+3.收集装置(1)设计原则:根据氧化的溶解性或密度注:以上三种方法所得气体均不纯净:排气法所得气体中含有空气、排水法所得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故要得到纯净的气体可以用球胆或塑料袋或注射器收集。
高三化学高中实验操作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化学方法辨别酸、碱、中性物质,并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
实验原理:利用酸碱指示剂在酸碱中性物质中的变色反应,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区分酸、碱、中性物质。
实验材料:
1. 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红蓝指示剂
2. 几种酸、碱、中性物质试液
3. 滴定管、试管、试管架、玻璃棒
实验步骤:
1. 按照实验原理,将准备好的酸、碱、中性物质试液倒入不同的试管中。
2. 依次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红蓝指示剂几滴,观察颜色的变化。
3. 记录每次试验中颜色变化的情况,分析各种物质的特点。
4. 对比实验结果,鉴别出各种酸、碱、中性物质。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将试液溅到皮肤或眼睛中。
2. 试液使用后要尽快清洗干净,保持实验台面整洁。
3. 操作完毕后要记得将试液和实验器材妥善处理。
实验评价与问题:
1. 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酸碱中性物质的特点?
2. 为什么使用红蓝指示剂可以辨别酸碱中性物质?
3. 如何正确使用酸碱指示剂,避免误判实验结果?。
高中最美化学实验教案模板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探究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气味变化,理解物质变化与气味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
1. 硫磺
2. 醋酸
3. 小瓶
4. 火柴
5. 实验眼镜
三、实验步骤:
1. 首先取一小瓶,内放入少量硫磺;
2. 点燃硫磺,观察并记录下产生的气味;
3. 然后取另一小瓶,内放入少量醋酸;
4. 同样点燃醋酸,观察并记录下产生的气味;
5. 对两种实验中产生的气味进行比较。
四、实验原理:
硫磺在燃烧时产生硫醇等恶臭气体,而醋酸在燃烧时则产生醋酸乙酯等具有刺激性气味。
五、实验结果与结论:
通过本实验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不同的气味。
这是因为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会释放出气体,而这些气体的属性与原物质有密切关系。
因此,气味可以作为一种判断物质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六、实验延伸:
可以将本实验延伸至其他物质的气味变化实验,如石灰和酱油等。
七、安全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需佩戴实验眼镜,避免接触有毒有害气体;
2. 火柴使用完毕后要及时熄灭。
以上是本次化学实验的教案,希望能对教师们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祝实验顺利!。
高中化学实操教案设计
实验内容:通过观察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产物。
实验材料:强酸(盐酸)、强碱(氢氧化钠)、ph试纸、指示剂、试管、试管夹、滴管、玻璃棒等。
实验步骤:
1. 将一支滴管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吹干,然后吸取一些盐酸并滴入一个干净的试管中。
2. 同样的方法,用另一支滴管吸取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另一个试管中。
3. 分别用ph试纸测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并记录下来。
4. 将两种溶液混合在一个试管中,观察混合后溶液的变化。
5. 用ph试纸再次测试混合后溶液的ph值,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分析:
1. 盐酸为酸性溶液,ph值为1-2;氢氧化钠为碱性溶液,ph值为12-14。
2. 混合后的溶液会产生中和反应,ph值会接近7。
3. 产物为盐和水,没有明显的气体释放或其他反应现象。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要谨慎,避免溶液溅出。
2.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3.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废物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产物,加深对化学
反应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