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人教版) (1)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44
姓名: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的作用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农药。
合成药物。
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化学开展史2、近代:〔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根底。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分子论,使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组成物质的根本成分是元素。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使学习与研究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四、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的要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宏观: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 化学变化:宏观: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微观: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
3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4 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1〕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有其它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或放热,发光等。
〔3〕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现象。
二、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复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常见物理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1 实验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 ◆检验燃烧后是否有H2O生成的方法: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假设有水珠产生,那么有水生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实用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实用版)》化学这玩意儿,九年级才开始正儿八经学呢。
那第一单元就像是化学世界的大门,打开了就有好多有趣的东西在里面。
咱先说化学的定义呗。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简单理解,就是研究周围东西都是啥做的,为啥是这样的科学。
比如说水为啥是无色无味能解渴的,这就和化学有关啦。
化学实验是化学里超级有趣的部分。
那些瓶瓶罐罐的仪器就像魔法道具一样。
像试管,它小小的,但是很多反应都在里面发生。
加热液体的时候要用试管夹夹住试管,而且试管口不能对着人,这可是很重要的安全规则哦。
要是对着人,万一液体喷出来,那可就糟糕啦。
还有酒精灯,它是用来加热的小能手。
不过使用的时候要小心,只能用火柴或者打火机点燃,不能用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这就像不能玩火上浇油的事儿一样。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也是第一单元的重点。
物理变化简单,就像水结成冰,冰化成水,只是状态变了,本质还是水。
但是化学变化就不一样了,像铁生锈,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最后变成了铁锈,这铁锈和铁可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啦。
化学变化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或者生成沉淀。
这些现象就像是化学变化的小信号,告诉我们有新的东西产生了。
在化学里,我们还会经常听到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就是只有一种物质的,像氧气,就只有氧分子。
而混合物呢,那就是多种物质混在一起的。
比如说空气,里面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好多东西,这就是混合物。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也是必须要掌握的。
药品取用就有讲究,固体药品如果是块状的,要用镊子夹取,要是粉末状的,就要用药匙或者纸槽。
液体药品取用的时候,要是少量就用滴管,大量的话就直接倒,不过要注意标签要朝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来把标签腐蚀了。
还有仪器的洗涤,这就像给仪器洗澡一样。
洗干净的标准就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最新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一单元复习详解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复习讲义知识网络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导电导热性发生了变化,如物质的破碎、熔化、蒸发、凝固、溶解以及形态的变化等;常考的物理变化①电灯通电发光,导热棒发热②锅炉爆炸③各种蒸发,挥发,升华,凝结,结晶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常考的化学变化:①所有的燃烧都属于化学变化②发酵和食物腐败属于化学变化③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属于化学变化④火药爆炸,金属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这些现象不是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的根本依据,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就是要抓住其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通常可以根据我们的感官感知或仪器测量得知,如颜色、状态、熔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得出,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题精讲:知识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A、夯实基础例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来防蛀的卫生球消失B.生米煮成熟饭C.敞口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D.自行车胎炸裂解析: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卫生球的消失是由于卫生球的升华,是物理变化;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是由于酒精的挥发,是物理变化;自行车胎炸裂是由于气体膨胀导致的,是物理变化;生米煮成熟饭是物质本身的改变,是化学变化。
答案: B点拨:关键在于利用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B、双基固化例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解析:本题新颖之处在于从古诗词角度考查变化的类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复习
资料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在七年级上册化学的第一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以下内容:
1. 物质和属性:
-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 物质有着不同的属性,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 物质的分类:
-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特定的性质。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不均质混合物。
3. 空气:
- 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气体。
-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
- 空气的成分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
4. 物质的变化:
- 物质在化学和物理变化两种情况下可以发生变化。
-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改变其形态、状态或位置,但其化学性质并未改变。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的复习资料。
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回顾所学内容,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一、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及的科学其特征是。
二化学的重要用途1.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很多色彩鲜艳的衣料来自化学方法合成的纤维和染料,粮食和蔬菜的丰产需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建筑要用到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和涂料等材料,交通工具要使用汽油、柴油等燃料。
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造纸和火药等较早的国家。
在一些文物和科学技术典籍中对此有生动而详尽的记载.三.化学发展史古代:火的发明.陶器.铜器、纸、火药.酒、染料在翠绿的孔雀石上燃烧炭火,会有红色的铜生成Cu2(OH)2CO2O+CO2↑2CuO+C高温2Cu+CO2↑从近代:拉瓦锡发现了。
道尔顿,阿伏加德罗,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和构成的,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并编制,现代:对物质结构理论和高效催化剂进行深入研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创建稀土分离理论,研究耐高温合金材料等。
化学家在探索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运用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获取了大量证据,认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物质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创造和研究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上亿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如新型半导体材料、有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以及合成高分子材料等。
学习化学化学的目的:从化学视角认识物质世界,学会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的本领;了解化学的研究方法,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
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实验1-1】(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直到水沸腾。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1-1),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实验现象记录: 。
(2)将盛有一小块石蜡的试管置于盛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1-2),观察方法导引 在实验1-1中,我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变化。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知识点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1、前提:分子、原子层次2、研究对象:物质3、研究内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4、研究方法:实验【知识点2】化学发展史火——陶瓷、玻璃——炼丹、炼金——原子论、分子学说(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纳米化学——环境化学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包括:位置、形状、状态的改变。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是: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化学变化中发生能量变化,这种变化以放热、发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点2】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变化和性质的区别①变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
②性质:物质具备的某种能力,可以表现出来,也可不表现出来。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1】实验的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实验目的,即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问题的回答,可对可错,只要合理即可。
3.设计实验:如何证明猜想是正确的,即寻找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5.收集证据:现象、数据。
6.得出结论:对问题的正确回答。
7.反思与评价:异常现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其它问题不能忽略,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周而复始。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1】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作用(见课本附录151-152页)1.仪器的分类: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可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需垫石棉网)存放仪器:广口瓶、细口瓶、滴瓶、集气瓶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电炉分离仪器: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取用仪器:镊子、药匙、胶头滴管计量仪器:天平、量筒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坩埚钳其它仪器:石棉网、玻璃棒、水槽、试管架、滴管架2.作用:(见课本附录151-152页)【知识点2】药品的取用(18页)1.识记化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图标。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清单绪论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
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2.拉瓦锡研究了空气成分和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二者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磁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毒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描述性质时往往有 能”、会”、可以”、易”、难”等字眼。
3.正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课题2 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1.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取用规则:使用试剂时的 三不”安全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
节约原则:未说明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实验剩余试剂的 三不一要”处理原则: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固体试剂:存放于广口瓶,①块状固体-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立”②粉末状固体-用药匙: 一横二送三直立”托盘天平:一定量固体-托盘天平 左物右码”正加反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3.液体试剂:盛放在细口瓶。
①较多量时-倾倒法,瓶塞倒放 (防止污染试剂),标签向手心 (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防止试剂洒落),倒完后,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试剂挥发或变质),标签朝外放回原处。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化学的语言——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
1. 化学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元素用化学符号表示,由元素符号组成,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2.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物质由元素符号和下标组成,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
3.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物在左边,产物在右边,用箭头隔开。
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4.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反应物的消失和产物的生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个数要保持平衡。
5. 化学反应的类型:有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不同类型的反应。
以上是第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化学物质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