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提纲(八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1.53 KB
- 文档页数:2
导学案
一、引入
目前,在中国社会中,有一种声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那就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类似的论调,这时,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思考和探讨。
二、文化心态决定自信度
一个民族的自信度,往往源自自身的文化心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其文化内涵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古人云,“中华之民族,情感
异常。
最是意境美,人心美。
”“天下之民,莫若华夏,天下之语,莫若中文。
”中
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优美多姿。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面对实际问题。
三、文化苦衷和自信量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方面的苦衷。
传统文化的优美、深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心灵空虚、价值观异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也给了外界贬损中国文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民族自己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损失。
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逐步形成的人民幸福指数、文化自信度等指标,更加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和人们对未来的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文化自信度的提升依然需要我们的共同奋斗和不断的进取心。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复兴和梦想实现的全过程中,要更加努力地不断提升自信度,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国际发展形势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上是我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与大家共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作者批驳敌论的突破口和思路。
【教学难点】: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
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1)失掉的是“他信力”;(2)发展着“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湖北省广水市关庙镇中心中学 xxx学习目标:1、分析本文写作思路和反驳方法,了解驳论文的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体会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全班质疑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阅读有关资料:回顾议论文(立论文和驳论文)的文体知识,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
2、查阅资料,弄清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中注音释词)。
二、导入新课,检查交流预习情况(5分钟)三、合作探究(共约31分钟)(一)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交流(9分钟),汇报交流(4分钟)1、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在原文中用“”画出敌论点,并在旁标注“敌论点”;在原文中用“()”括起敌论据,并在旁标注“敌论据”。
2、摆出的敌方论点是为批驳树立靶子。
作者为什么还要摆出敌论据,而且反复强调是“事实”?3、作者由敌论据得出了什么结论?在原文中找出答案,用“﹏﹏”画出。
4、小结提升,填空:驳论文要抓住对方谬误的突破口展开批驳。
文中作者以反驳敌方的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不能证明其,从而驳倒其论点,反驳有力。
这属于直接反驳中的。
5、深入探究,研读体味:本文批驳敌论时,针对“自信力”仿造了两个词“”、“”有力地嘲讽、揭露了。
(提示:明确这两句话中的“中国人”的所指对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仿词的修辞——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
(二)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交流(12分钟),全班汇报交流(4分钟)1、作者提出的正面论点是什么?在文中用双横线画出,并在旁标注“正面论点”。
2、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答法提示:指出其论证方法并概括其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提纲一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2、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结构谨严;3、学习有关驳论文的知识。
学法指导:1、阅读“资料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驳论文的基本知识;2、仔细阅读教材P82—P84,标明段落序号,注明重点字读音,借助词典、注解,掌握重要词语意思;3、标出敌论点、敌论据。
资料链接:1、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2、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因此破中有立,边破边立。
批驳的方法有三种:1、驳论点;2、驳论据;3、驳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自学反馈:1、把握字音。
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拜佛()诬蔑()前仆后继()抹杀()2、走近鲁迅。
鲁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歌集《》,杂文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16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一、资料助读1、议论文:议论文包括一般性议论文,评论,杂文、跋等。
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驳论文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阅读答题步骤: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注意: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如《谈骨气》,是论题,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
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2、列提纲:(一)提出对方论点论据{(二)直接反驳(三){(四)结论:二、小测试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
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论点。
“说中国人……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的毛病。
2.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渺茫(miǎo)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脂粉(zǐ)拜佛(fó)C.宰相(zhǎi)麻醉(zhuì)慨叹(kǎi)D.省悟(xǐng)脊梁(jí)倘若(tǎng)3.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有关驳论文的知识1、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⑴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⑵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3、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方法有:⑴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⑵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⑶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4、驳论完后,作者一定会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二、导入课文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
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结合背景,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结构,把握驳立结合的缜密的论证。
4、体会辛辣、犀利、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方法】自学——质疑——解疑、自测——互查——互教、自测——反馈——点拨【教具准备】多媒体【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
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
国民党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卫手段。
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四起。
蒋介石就有“著名”的“三日亡国论”——日本“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
” 由此一些政客军阀,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
1934年8月27日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公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
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
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
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1.体会鲁迅的担忧意识和爱国精神。
2.明白得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一、交流预习1. 温故知新①.议论文三要素:论据的两种差不多形式:常见的论证方法: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论证的两种方式:②鲁迅,原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学过他写的小说,散文,散文诗。
2.探究新知①读准字音慨( )叹省( )悟诳( )骗诬( )蔑脂( )粉脊( )梁抹( )杀抹( )布拐弯抹( )角前仆( )后继状元宰( )相搽( )粉②说明词语玄虚渺茫家谱怀右伤今为民请命自欺欺人舍身求法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选自。
二、互助探究1.互助学习—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合作探究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什么缘故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三、分层提高1.分层练习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什么缘故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差不多上“事实”?(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什么缘故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伙儿”所明白?(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交流提高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什么缘故?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成效:……只是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确实是诬蔑。
四、总结归纳1.梳理知识要点①回忆课文,赏其结构美。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树立靶子,加以反对,作出结论。
反对时,既有直截了当反对,又有间接反对;既破敌方论调,又立己方观点;既有对反动派的无情揭露,又有对人民大众的热情讴歌,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感情鲜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学稿导学案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新授模块一:自主学习(独立进行)知识链接: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学习目标与要求:熟读课文,了解什么是驳论文,掌握注释里生字词。
学法指导学习内容精讲点拨1、读:采取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记:通过做题,识记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和词义。
3、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5分钟1、1、各小组,自由默读课文两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慨()叹省()悟诳()骗诬()蔑脊(jǐ)梁搽()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 2、解释下列词语玄虚:渺茫:诳骗:诬蔑:怀右伤今:前仆后继:自欺欺人:舍身求法:地大物博:重点字词的运用,模块二: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学习目标与要求: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法指导研讨内容精讲点拨1、默读课文,思考本篇文章所写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问题最佳答案。
25分钟1、小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敌论:敌论的论据:2、作者的论点什么?3.快速浏览课文6—9自然段,想一想:“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中国的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4、议论文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讲究严密性,请尝试品析下面的语言。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3、使学生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持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不过,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个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走进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且介亭杂文》1935年12月编订,收入了1934年鲁迅创作的杂文。
在这本杂文集的命名中,鲁迅用了“损形”的修辞手法,“且介”分别是租界二字的一半,即“租界”的意思。
当时,鲁迅生活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以后修筑马路的区域,被称为半租界。
鲁迅以杂文集名告诉读者,这些杂文创作于“半租界的亭子间”,表达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无比愤懑之情。
三、检测预习: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以下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以下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2、填空。
①议论有两种方式,它们是________和________。
前者是________,后者是________。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
2.结合当时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4.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5.学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6.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结合当时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结合当时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
2.解释词语
诓骗:自欺欺人:
玄虚:怀古伤今:
前赴后继:为民请命: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文章段落序号,了解文章大意。
4.朗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⑵对方的论点是什么?
5.把你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
1936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
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简介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