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31.04 KB
- 文档页数:4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一卷答案及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走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水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高考第一轮中文复习的知识点摘要?1、复习的知识点第一轮高考语文复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科书复习阶段,包括基础知识部分(词汇、文学知识、听写)和文言文复习;第二阶段是特别审查阶段。
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发音、字体、同义词辨析、习语辨析、病句、标点符号、修辞、模仿和转换句型的选择、段落的压缩和句子的扩展、简洁、连贯和恰当的语言、,现代文学阅读(实用文本和文学文本)、写作训练(主题考试、意图、材料选择、概念和风格)2、重点难点:基础知识部分——成语辨析与病句现代文阅读3.易出错和混相点:(1)字音字形部分采用每天课前小卷小考的形式督促学生识记;(2)《现代汉语阅读综述》系统地区分了学生长期以来不清楚的汉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区分表达特点、表达技巧、表达方法和表达方法,并总结出测试频率较高的网站,如常用修辞手段的表达功能;(3)在明确概念隶属的基础上,规范答题的要点层次和术语的使用,如句义理解题的答题三个思考角度等。
4.结果:(1)小卷测试既起到督促学生识记的作用,又能够化整为零,提高零散掌握知识点的长效性,部分学生还通过主动申请批改小卷的方式强化记忆。
(2)学生的标准答案意识得到了提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培养了模式答案意识。
(3)对各考点的考查方向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并且建立起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
(4)在写作过程中,中学生有意识地从写作意图、写作风格和材料选择等方面提高写作水平。
5、存在问题:(1)自觉滚动合并审核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除了客观时间有限的因素外,计划的、持续的独立评审不到位,导致评审内容在一段时间后被遗忘。
(2)虽然对规范答题作了系统的知识梳理和强调,但是讲过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或自觉意识不强,导致仅仅是“笔记”而非“脑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挣脱原有解题恶习的束缚,未能将科学的解题步骤落到实处,所以查漏补缺的实效并不乐观。
(3)从理解到行动,理科学生对汉语的投入还不够。
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
一、分析论证思路
1.理解论证思路: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的第一步是要理解所给的论证思路。
在理解论证思路时,可以分析作者的意图、论证线索以及论证逻辑等方面,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支持观点。
二、论证思路的特点
1.多样性: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的论证思路多样化,不同的文章会采用不同的论证方式。
有的文章可能采用逻辑性强的论证方式,有的文章则可能采用感性的论证方式。
2.数据支持:在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中,论证思路往往会使用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实际的调查研究,也可以是从文献和资料中提取出来的。
3.逻辑性与感性的结合:在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中,论证思路往往会采用逻辑性与感性的结合。
即在进行逻辑推理的同时,也会注重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感性的表达来增强论证效果。
总之,新高考语文对点精练二是在新高考语文中对论证思路和特点进行分析和练习的重要环节。
在理解论证思路的基础上,分析论证过程和效果,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论证思路,提高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技巧说明汇总一、语文基础题先说时间的分配。
第一大题的3个选择题,一般同学可控制在5分钟。
这部分题目因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应该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可大胆作答,中等速度解答为宜。
另外,答案要看重第一印象,没有充分的依据,不要擅自改动。
答题策略:1.看清题干要求。
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
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
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考查,一般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共设四个小题。
做好这四道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思考的严密、周详。
2.务必找到与试题选项对应的词、句、段,反复对照理解,仔细判断选项正误;依据原句进行推理要合理,否则成为“无中生有”。
3.了解设置干扰项的几种情况: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概念的范围,缺乏依据,因果颠倒,先后错乱,张冠李戴等。
4.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有时选文可能枯燥,要保持大脑清醒。
静下心仔细阅读,力求准确理解。
答题技巧: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
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
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
细微处要搞清楚。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知识概述】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个角度:鉴赏语言运用特点和鉴赏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1、读(题干)——弄清题干问法,确定答题范畴;2、品(文本)——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体色彩等,从不同角度整体感受诗歌的整体语言特色。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题型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即具体字词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炼字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附:不同词性的字词常规表达效果动词:常具有精准传神地表现被描述对象某种特点的作用,使诗歌形象生动。
形容词:从形、声、色、态等方面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特点,语言形象细腻。
数量词:精心选用的数量词,可以产生隽永新奇的效果;叠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拟声叠词的使用,还能上诗歌的语言更加真实传神虚词(副词、连词):副词的精妙使用,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神奇的语言效果。
(2)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其艺术效果,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古典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
(3)语体色彩古典诗歌中涉及到语体分析,主要是口语的使用和典故的使用。
(1)口语使用例:卜算子辛弃疾 (宋)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2)典故使用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课时10语言连贯之语句补写——精读语段,精确推导课堂讲义复习任务能够根据语境,补写出恰当的句子,保证语言的连贯。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设题形式命题特点2021全国甲、乙和新高考Ⅰ、Ⅱ采用主观题形式,与其他考点如概括、句式变换等一同考查(1)语段:①以说明性为主,兼顾议论性。
②内部层次性、逻辑性强:上下句之间、首尾句之间均有一定的逻辑照应,语意紧密。
③由4~5个句子组成。
(2)句子:①要补写的是三个句子;②类型有领起句、展开句、过渡句、总结句,中间句或展开句居多。
(3)答案:①简练,每句一般不超过15个字。
②答案中的关键词(包括内容与形式的)多在语段前后句中出现过。
(4)趋势:高考命题综合化的要求,会把它与其他考点放在语段中一起考查,且语段由原先一个大语段增至由2~3段组成的更大语段。
2019—2020全国Ⅰ、Ⅱ、Ⅲ采用主观题形式单独考查知识图要活动一精读语段,把握意脉(补写第一步)解答语句补写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是阅读语段——确定中心,理清脉络;第二步是推导句子——明位置,看联系,抓暗示,推导出要补写句子的表达内容和形式;第三步是检查验证——代入检验,以求连贯。
其中第二步是最核心的工作。
第一步:阅读语段——确定中心,理清脉络(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
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
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总结高三语文是学生备战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通过第一轮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课程,掌握重要知识点,提供复习方向,为高考备考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下是1500字的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总结:一、诗歌鉴赏在第一轮复习中,重点复习了中国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的格律特点、意象表达和修辞手法,提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意义解读和情感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敏感度和感悟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高考语文阅读的难点,通过第一轮复习,对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要点进行系统梳理。
重点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意图和修辞手法,培养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和速度。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一大考查重点,通过第一轮复习,学习了现代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主题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
重点掌握现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和风格特点,培养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独特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语文作文和阅读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学习了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和运用方式。
重点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具体应用,提高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丰富文章表达和阅读理解。
五、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环节,通过第一轮复习,进行了作文写作技巧和方法的系统梳理。
重点培养写作思路的拓展和论述逻辑的清晰性,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丰富文章结构和内容。
六、名著解读名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名著的背景、内容和主题进行系统解读。
重点学习《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的文学价值和人物形象,培养对名著的深层次理解和批评能力。
七、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和文学影响进行深入了解。
重点学习唐诗宋词、元曲明剧等文学形式的发展历程和审美特点,培养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独特见解。
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学问点总结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学问点:基础学问①字音辨析题要落实三个内容:形近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读音,简单误读字的读音等。
由于广东高考中所涉及的注音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因此备考中不必纠缠生僻字音。
字形辨析题虽然考试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作文))评分中却加大了对错别字的扣分标准,规定每一个错别字就扣一分,所以平常也应留意规范用字。
②(成语)俗语的复习的立足点是要正确理解成语俗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同时要留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状况及感情色调运用等。
该学问点的复习无捷径可言,平常对成语俗语多加积累了,考试就简单过关。
③病句的复习肯定要依据《考纲》上规定的六种类型来进行。
依据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分析,可知有关病句常考到十三种题型,第一轮复习要求对六类病句十三种题型,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相识,最好各记一两个例句。
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学问点:古代诗文的复习①文言文的复习———留意课本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文句理解,还是语段翻译,各个学问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课本,可见,文言文复习首先要复习好课本。
②诗歌鉴赏的复习对于诗歌的鉴赏,同学们普遍感到难度较大。
复习时肯定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阅读古诗词,要先解决语言的转换问题,扫除解读赏析中的障碍,然后做其他的题目。
因此,首轮复习时积累肯定量的古诗词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是要全面了解高考试题的命制类型和出题设问的角度等,做到心中有数。
三是要形成清晰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学问点:现代文阅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科技类,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种是文学作品,以小说、(散文)为主。
科技文阅读,因为它的科学性、学问性和逻辑性比较突出,复习备考要训练整体把握材料的实力。
同时,答题时要能很快找到相对应的阅读区间。
文学作品,虽然不同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艺术效果不同,但其解读(方法)大同小异,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一些常规的解读方法。
例如,整体把握,以文解文;读懂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重磅首发|宝利老师独家全解细析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内附试卷和答案)2019年高考刚刚结束,余温尚在,后来者多,所以宝利老师借此机会为同学们全解全析一下2019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全解全析——宝利老师独家解析,倾力呈献。
一、宏观探究从试题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传统文化,文艺创作,劳动教育等从试题方向来看,关注传统、关注时事、贴近生活、倾向实用从试题形式来看,稳中有变,变中求稳,主线分明,开合有度。
从试题字数来看,17年高考语文卷面字数约为8000字,18年高考语文卷面字数约为提高到8900字,而2019年全国一卷语文卷面字数为9030字。
估计今后几年的卷面阅读字数大约会保持在9000字左右。
从试题亮点与不足来看,亮点就是特意强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同学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无限魅力,并以此向同学们提出要求: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不行,不思考不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行,不担当不务实不行。
不足依然是受“全国一卷”身份的限制,会有一定的政论化倾向,少了些文学性和细腻温情,少一些灵动与创新。
但根据辩证法,试卷的“亮点”反而可能成为同学们的“路障”,试卷的“不足”反而也可能会成就同学们的“亮点”,就看你怎么看待和准备。
二、微观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察了文艺创作的特点和责任,并从“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入手,探讨文艺创作规律“更深层次的东西”,也就是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在最后提出: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全文讨论的是文艺创作,但立论明确而具体,说理层次清晰易解,和同学们平时练习的论述类文本比起来,难度降低了一个层次。
但在设题上依然延续了高考的严谨与创新。
设题上仍然使用了比较高频的表意绝对、曲解文意和范围变化等陷阱,符合大家练习中掌握的要领。
创新表现在第二题,延续2018年高考题的特点,除了论证方法还从论证思路上设置选项,对同学们的考查非常全面,这也算是试卷中的高能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对点精练一分析思路结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祝勇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
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
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
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
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
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
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
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
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
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
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
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
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
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
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
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
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
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
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戏台。
(2)以“戏台”为线索,串联全文,便把生活中的戏台与历史中的戏台呈现出来,彼此浑然一体;以“戏台”为线索,更好地展现戏台的地域、文化、历史特征,揭示戏台内涵的丰富性。
2.根据本文的线索,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戏台;再写戏台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戏台建筑之美以及戏台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写戏台曾照亮包括鲁迅在内的人们的生活,带给绍兴城厚重的历史。
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台”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运河畅想曲巴桐①伫立于姑苏寒山寺侧畔的枫桥上,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
时序正值初冬,一叶乌篷扁舟,载着唐朝诗人张继从古运河驶入枫桥镇,也许就系缆我身边的石驳。
霜天,冷月,捋须吟哦,那咽吞的水声,回响着千古的绝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对越国和楚国军事得手后,企图北进中原一试吴钩的锋刃,他调集军民,在长江、淮河之间开凿了长一百八十多公里的邗沟,用来运兵输粮,这就是运河的前身。
迨至隋朝,隋炀帝杨广更不惜耗尽国库开凿运河,据说是这个皇帝老儿为着要到扬州去看琼花,而终招致亡国之恨。
不过唐朝诗人皮日休则吟诵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确实,千年运河与万里长城同属中国古老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华夏民族的骄傲。
它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对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巨大的作用。
然而,到了清朝中叶,由于黄河迁徙,水源不足,南北断航,这条中国古老的动脉血管萎缩了。
③这次漫游江苏,令人欣喜地看到运河正在恢复青春,沿途处处可见施工的场面,挖泥船、驳船“突突”奔忙,石驳岸节节延伸,古运河不仅将重振南北水上运输大动脉的雄风,而且将辟为一条“黄金旅游线”。
④古运河,宛如一根银线把长江、太湖风景区,缀连成一串闪光的珠链。
泛舟这段古运河中,既可观赏江南水乡风光和人民生活情趣,又可真切地看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真是其乐无穷!⑤游览古运河,必须水陆兼顾,时而登岸,时而泛舟。
从扬州发船,先作陆上浏览。
这里有唐代鉴真东渡扶桑的史迹,宋代欧阳修吟诗宴客的平山堂,“扬州八怪”的诗画……船出扬州三湾、瓜洲古渡,面前豁然开朗,运河与长江在此交汇,顿觉海阔天空,汪洋恣肆。
对岸的金山、焦山、北固山鼎足而立,气势恢宏。
三国吴王孙权曾将这里作为江防要地。
而《白蛇传》里“水漫金山”的故事,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⑥江南运河是从镇江经太湖到达杭州的。
从丹阳到常州是其中最狭最浅的一段,沿途山陵起伏,河岸高耸,那慢条斯理的水牛,包头巾的南国农妇,鳞次栉比的清水墙平房……呈现出一派朴实恬静的田园诗韵致。
⑦我曾坐在常州运河边上的舣舟亭,凝视滔滔的江水,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系舟之处。
这个风流皇帝,每到一处总爱御笔题铭,勒石纪胜。
园内亦有一块御碑,但字迹残缺模糊,已无法卒读了。
当年的系舟处,却见驳船牵引着长长的船队,宛如游龙,沿江而下。
⑧船过常州,从西北方向逶迤进入无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心小洲——黄埠墩,广不及半亩,却树木葱翠,楼台翼然。
据说,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大都途中,曾在墩上留宿,并写下正气凛然的《过无锡》诗。
历史悲壮的一幕,如古运河的湍流澎湃于胸臆!⑨进入苏州,那“人家尽枕河”的情景更令人神往。
沿河户户前门临水,后门濒河。
透过花墙,时时可瞥见院中主妇或在梳头,或在晾衣,或在做饭;老人临窗逗着小孙孙;姑娘们赤脚伸在河里,搓洗着花花绿绿的衣服。
这般境界真是如诗如画,姑苏人的生活多么温馨啊!10古运河环抱着苏州城。
这座建筑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地理位置未曾移动,基址和格局未变,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与刻于宋代的“平江图”对照,不仅城内所有建筑地理位置分毫不差,而且全城周长同样是四十七公里,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苏州之所以能如此完整地保存基址格局二千五百年不变,应当说是拜古运河所赐。
古运河是她的护城河,千百年来呵护着这座文化名城。
⑪在苏州,处处都有吸引人们寻踪探古的胜迹:埋葬吴王阖闾的虎丘,越王勾践的剑池,纪念兵家孙子的孙武亭,还有众多的名园。
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光。
(有删改) 4.这篇游记为什么从唐朝诗人张继写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引出作者对古运河历史文化的畅想。
(2)借张继和《枫桥夜泊》增强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
(3)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5.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内容上:介绍运河的历史变迁情况及后人评价,表达作者对这一伟大工程的敬意和高度评价,为介绍古运河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答“明写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后人评价,表达了对运河的敬意和赞赏,暗中为下文畅游古运河做铺垫”亦可)(2)结构上:承接上文“古运河迂缓地从眼底流过”,引起下文对游历古运河情况的介绍,照应题目。
6.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内容上:赞美古运河沿岸风景的优美和两岸文化的悠久灿烂,表达了畅游古运河的快乐心情。
(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古运河将重振雄风,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线”,总领下文对古运河两岸风景的描写和两岸文化的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