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
- 格式:docx
- 大小:18.08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2)【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其粮食国际贸易对全球粮食市场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中国粮食进出口的现状入手,探讨了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对世界粮食价格的影响。
分析了中国粮食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的粮食进口与国际贸易关系紧密相连,影响着全球粮食安全局势。
展望了中国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未来发展,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全球影响,粮食市场,粮食价格,贸易挑战,进口贸易,贸易关系,发展趋势,粮食安全,地位,未来展望1. 引言1.1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背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粮食产量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受到了国内外市场需求、政策法规、国际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粮食进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的粮食进口需求逐渐增加。
由于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端进口粮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的粮食出口面临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
中国的农业总体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导致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中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也对其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和关税政策等都对中国的粮食进出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背景复杂多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地位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
1.2 中国粮食进出口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和粮食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庞大的农业人口。
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成为全球粮食市场中重要的参与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粮食进出口总额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约1800亿美元,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15%。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CATALOGUE目录•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概述•影响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市场环境•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中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未来发展策略•结论与建议CHAPTER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概述粮食进口依赖度较高中国目前大量进口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对于某些粮食品种的进口依赖度较高。
多元化进口来源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国家多样化,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以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风险。
出口品种有限中国粮食出口主要以大米、小麦等少数品种为主,出口市场相对集中。
010302出口市场拓展中国将努力拓展粮食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品种多样性,以增加外汇收入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贸易平衡努力中国将在粮食进出口中寻求贸易平衡,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农业合作,促进双向贸易发展。
进口量将继续增加中国粮食进口量预计将继续增加。
中国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融入全球经济体系CHAPTER影响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1国内外粮食价格差异23当国内粮食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时,中国粮食出口具有竞争力,反之则可能增加进口。
价格竞争力国内外粮食价格差异反映了生产成本的差异,包括劳动力、土地、农资等成本,以及农业生产效率。
生产成本与效率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关系也会影响粮食价格,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
当国内需求大于供应时,可能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
市场供需关系汇率波动010203人民币贬值或升值贸易结算成本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关税税率关税政策直接影响粮食进出口成本。
降低关税可能促进进口,提高关税则可能限制进口。
贸易协定与国际合作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定和合作框架也会影响粮食进出口贸易,如自由贸易区、非关税壁垒农业支持政策贸易政策与关税措施CHAPTER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市场环境03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国际粮食市场供需状况01世界粮食生产及消费趋势02主要粮食出口国政策影响中国国内粮食生产与消费粮食生产能力与产量粮食消费需求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储存和物流设施粮食储存设施储存设施的规模、条件决定了中国能否在丰收年份有效储存粮食,以在短缺年份通过出口调节国内供应。
中国农业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农业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并阐述其意义和挑战。
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对全球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的推动,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中国在种子培育、农药农机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中国还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增加了粮食产能,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贡献。
二、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其粮食进出口贸易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大米消费国,其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巨大。
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对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支撑,同时也使得其他农产品出口国受益,增加了全球粮食贸易的稳定性。
三、农业技术和经验的分享中国农业发展还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了积极的技术和经验分享影响。
中国在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南南合作等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分享了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在农产品种植和畜牧业方面的技术援助和培训,帮助了一些发展中国家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减少了粮食损失,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挑战与应对中国农业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仅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压力。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此外,气候变化、天气灾害等自然因素也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不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需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加强农业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
全球及中国粮食供需现状、进出口情况及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分析全球主要粮食库存充足,不存在供需驱动涨价的基础。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新种植技术的推广,全球粮食总产量维持上行趋势,目前全球主要农产品的库存消费比处于历史高位。
单纯从基本面分析,全球不存在粮价的大幅上涨的基本面。
新冠疫情可能造成阶段性的粮价上涨。
如果疫情在上半年见到拐点,预计农产品价格会迎来温和上涨,原因在于流通端限制导致供给结构性不足,以及疫情下囤货需求阶段性提升,但考虑到较为充足的库存,预计基本面支撑的上涨幅度有限。
如若疫情拐点持续未见,农产品价格可能有进一步上涨可能,原因在于疫情对于供给端影响将从流通转向生产,同时货币宽松的背景下,避险需求可能提升导致资金涌入农产品,推升农产品价格。
《2020-2026年中国有机大米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口粮国内供给充足,不存在大幅涨价的基础。
口粮主要涉及大米和小麦,国内口粮基本实现自主化,不存在进口依赖:1)稻谷2019/2020年期初库存1.72亿吨,预计产量1.99亿吨,消费量1.97亿吨,期初库存消费比高达86%;此外稻谷贸易比不到2%,无进口依赖。
2)小麦2019/2020年期初库存0.69亿吨,预计产量1.18亿吨,消费量1.12亿吨,期初库存消费比高达63%;此外小麦的贸易比不到3%,无进口依赖。
考虑到新冠疫情可能会造成出口国流通中断,继续关注印度、俄罗斯、越南等主要出口国疫情防控情况。
俄罗斯新冠疫情加重,加大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
俄罗斯的新冠感染数量连续增多,未见疫情拐点。
俄罗斯是全球小麦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其小麦出口占全球总量的近20%。
如若疫情防控后续发展低于预期,可能加大全球农产品阶段性波动。
印度稳居全球大米第一出口国8年之久。
2019年全球大米出口量为44.28百万吨,主要出口国为印度、泰国、越南、美国、中国,出口占全球比例分别为24%、17%、16%、7%和7%,CR5达71%。
当前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析报告粮食贸易是个古老的行当。
今天,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加上中国元素的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进一步深化,竞争更为激烈,呈现出新的格局。
1、国际大米市场竞争白热化自前些年实施大米支持计划,人为地大幅提高大米收购价之后,长期稳坐国际出口国第一把交椅的泰国地位大受冲击,巴基斯坦、越南和印度等国异军突起。
当前,泰国、巴基斯坦和越南三大亚洲主要出口国在我国大米进口市场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三者进口量的差距越来越少。
被中国需求培育起来的巴基斯坦大米供应规模去年1月份巴基斯坦成为本月我国大米进口第一大国,取代泰国、越南大米的位置。
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1月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大米9.02万吨,占1月份进口总量(下同)的45.17%;从越南进口大米5.09万吨,占25.46%;从泰国进口大米5.04万吨,占25.23%。
而巴基斯坦大米在2011年全年的进口量也仅为1.16万吨,占大米进口总量比例不足2%。
随着国内外大米价差的加大,以及巴基斯坦大米出口供应能力的增强,2012年以来,巴基斯坦大米出口到我国的数量快速增加,并从2012年开始超过泰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进口国。
2012、2013年从该国进口大米攀升至57.96万吨,以及41.70万吨;占我国大米进口份额的比率也增加至24.72%和18.58%。
2014年1月更是凭借其价格优势,超过越南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国。
从巴基斯坦大米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大米市场的供应是会随着需求膨胀而被培育起来的,我们不能用静态的思维去分析。
特定阶段的国际大米市场贸易量是根据当时市场的供需情况来决定的,处于平衡的状态,需求的国家少了,出口的国家自然随之减少,不会有多余的供给平白无故地摆在那。
反之,需求多了,供给很快也会跟上来。
巴基斯坦大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满足中国市场,它们还在很多品种上做了创新。
因此,我们作为国际粮食市场的需求方,应该更有底气,更有话语权,不能总是以当前的供需格局来预测未来,认为我们的进口大米需求一放大,国际市场满足不了我们,就有风险。
中储粮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如何?一、中储粮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地位中储粮作为中国政府的国家储备粮食管理机构,在全球粮食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而中储粮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储备单位,对全球粮食市场的供需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1. 中储粮在全球粮食价格波动中的作用中储粮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储备单位,其采购和储备粮食的规模庞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全球粮食价格的波动。
当全球粮食市场出现供需失衡或价格波动较大时,中储粮可以通过释放储备粮食或增加采购量来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2. 中储粮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地位中储粮作为中国政府的国家储备粮食管理机构,拥有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和采购能力,可以在全球粮食市场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和贸易合作,中储粮可以在全球粮食市场中扮演着协调和引领的角色,促进国际粮食贸易的平衡发展。
3. 中储粮在全球粮食安全中的责任作为中国政府的国家储备粮食管理机构,中储粮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粮食市场秩序的重要责任。
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中储粮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合作,保障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4. 中储粮在全球粮食产销平衡中的作用中储粮根据国家粮食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控粮食的产销平衡,保障国内市场供需的平衡。
同时,中储粮还可以通过对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和供需形势的分析,及时调整进口和出口的策略,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的平衡和稳定。
五、中储粮在全球粮食危机应对中的角色中储粮作为中国政府的国家储备粮食管理机构,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粮食市场秩序的重要责任。
在全球粮食危机呈现愈演愈烈趋势的背景下,中储粮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救援和援助的工作,为全球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逐渐明朗。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匮乏,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和粮食市场。
通过进出口交换,实现国内粮食的总量和结构平衡是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
一、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我国是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粮食贸易中的重要成员。
从建国至上世纪60年代,我国是粮食(包括大豆,下同)净出口国。
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基本是粮食净进口国,平均每年净进口300万吨粮食左右,进口粮食中90%以上是小麦,主要是保证基本的口粮供应。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贸易显著增长,净进口的趋势延续(详见表1)。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粮食净进口趋势明显。
1978—2004年27年间累计进口粮食36785万吨,累计出口粮食21602万吨,累计净进口15183万吨;平均每年进口1362万吨,平均每年出口800万吨,平均每年净进口562万吨。
27年中有17年是粮食净进口,10年是净出口。
其中谷物(主要包括小麦、大米、玉米、大麦)净进口是15年;但在近10年间,只有1995、1996、2004年是谷物净进口年。
粮食净进口最高年份是2004年,进口粮食2998万吨,扣除出口后,净进口2484万吨:谷物净进口最高年份是1995年,进口谷物2052万吨,净进口1838万吨。
粮食净出口最高年份是1993年,出口粮食1535万吨,净出口783万吨。
谷物净出口最高年份是2003年,出口谷物2410万吨,净出口2218万吨。
(二)粮食进出口贸易呈单向发展态势。
多年来,我国粮食进口的品种与出口的品种泾渭分明,呈单边发展,没有形成进出双向贸易的格局。
出口的粮食品种主要是玉米、大米。
近年来,玉米成为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品■朱远洋赵竞彦种,占出口粮食总量的70%。
1990 -2050年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在广泛地比较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1990 -20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和GNP的增长情况做了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1中。
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认为中国的人均GNP被低估了,为了更加充分地估计中国未来的人均谷物和粮食需求量,将1990年中国的人均GNP提高一倍,上调到740美元,以此为基数进行预测分析。
将各预测年份的人均GNP预测值带入前面从国际经验分析中得到的经验公式,就可以得到对应年份的人均谷物需求量的推测值。
当人均谷物需求量推测值小于1990年的实际值时,预测值取两者中较大的数值。
假定谷物占粮食的比例不变,由人均谷物需求量预测值可以推出人均粮食需求量的预测值。
由此方法得到的全部预测结果列于表2中。
决定一国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它的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比例;二是它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三是它的资源配置机制。
因此,当两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其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也应当较低。
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用国际经验公式推测的人均谷物需求量必然是偏高的,再考虑到预测值是从推测值和1990年的实际值中取大的,因此我得出的预测值只能偏高,不会偏低。
认为未来20年中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是错误的。
我们的政府不应该不负责地向人民许诺为他们提供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我们的人民也不应该不切实际地期待享受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
中国目前的低收入一高食品消费模式没有持久存在的根据。
由总人口和人均粮食需求预测可以得到粮食总需求预测,结果列于表3中。
2 中国粮食产业的长期趋势1950 -994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 1.32 亿吨恢复到1.64 亿吨。
从1952年到1977年,中国的粮食产业从 1.64 亿吨提高到2.83 亿吨,25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21 %。
从1977年到1984年,粮食产业从 2.83亿吨提高到4.07 亿吨,7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 5.33 %。
从1984年到1994年,粮食产业从4.07 亿吨提高到4.45 亿吨,10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0.90 %。
1978 T984年期间中国粮食产业的高速增长在1985年猝然而止,并就此进入为期10年的徘徊时期。
这种重大转折出现的原因有四:一是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减少。
农业财政补贴已经大大超过了政府的能力,不堪重负。
二是粮食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同时谷物的大规模进口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
三是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启动之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
四是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降低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使得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粮食生产部门向非粮食生产部门大量转移。
总之,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产业之间的比较收益格局和社会政治力量对比格局共同决定了1978 -1984年之间的粮食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这一时期的粮食生产的的确确是超常规增长”。
同时,1978 -1984年之间中国粮食产出的增长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存在有利的经济条件,中国的粮食产出就能实现快速增长,粮食增产的潜力是存在的而且很大。
这也告诉我们,中国目前的粮食问题不是能不能增产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增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empirenews.page--]1984 -1993年中国粮食产出空间格局的变化:我根据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84 -1993年之间经济发展、人均耕地、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将它们分成四类:I类地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n类地区包括山东、辽宁、黑龙江、新疆、北京和天津;川类地区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山西;IV类地区包括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I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4 -1993年之间,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在减少,合计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了 3.83个百分点。
n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经济发达地区,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不是很快,那么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不会下降;这类地区中人均耕地面积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发达地区,即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也在增加。
1984 -993年之间,n类地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 2.52个百分点。
川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4 T993年之间,尽管它们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人均产量在下降,而且合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 2.69个百分点。
IV类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川类地区一样,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4 —1993年之间,它们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有较大提高,而且合计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提高了 3.63个百分点。
上述情况表明,1984 —1993年之间中国的产品和要素的国内统一市场正在逐渐发育和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对全国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地域分工格局正在出现,比较优势在支配地域分工的演变。
这种趋势是合理的有利的,因而也是必然的和不可抗拒的。
目前实行的粮食省长负责制与这种大趋势恰恰背道而驰。
大国效应:上述情况也表明,在中国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动是不一致的,有些地区减少了,有些地区增加了。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大国效应”。
大国效应”的产生源于大国工业化与小国工业化的两个根本性差异:一是工业化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二是工业化在时间上的长期性。
大国效应”的存在决定了,即使大国与小国的所有条件都一样,大国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其粮食产出开始下降的时间要比小国大为延后,而且粮食产出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也要大大小于小国。
因而不能简单地用小国的历史经验类推大国的未来趋势,布朗在预测中使用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2000〜2050年中国粮食产业预测:(见上页表4)3 中国粮食进出口的长期趋势2000 —2050年中国粮食进出口动态趋势的特征:根据对2000 —2050年期间中国粮食需求和产出的预测,我们可以得到同期中国国内粮食供需缺口的预测,结果列于表5中。
由于在粮食需求和产业的预测过程中,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工业化对中国的资源结构、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和比较收益的综合影响,也考虑了粮食价格变动、生产补贴和贸易保护的演变情况,因此可以合理地假定未来中国的粮食净进口规模和我们预测的国内粮食缺口是一致的。
2000 —2020年之间,中国的粮食净进口规模将不断扩大,2020年达到峰值,随后开始缩小,到2040年中国再一次变成粮食自给国或出口国。
中国的粮食供给对国外的依赖程度的变化也具有相似的特征。
2000 -2020年之间依赖度上升,2020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2040年以后下降为负值。
这里存在着一个倒“U'字型模式,即2000 -2050年期间中国的粮食进口规模和对外依赖度经历了一’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
[!--empirenews.page--] 倒“ U'字型模式的成因: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的研究表明:2020年是中国工业化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界线,1990 —2020年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20年以后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正是因为2020年是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转折点,2020年才成为中国粮食净进口规模演变的转折点。
也正是因为2000 -2020年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粮食净进口规模才不断扩大。
同样,2020年以后粮食净进口规模之所以日益缩小,也是因为2020年以后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工业化和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践对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布朗预测结果的不科学性:布朗认为1990 -2030年之间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呈直线式上升,而粮食产出将呈直线式下降,因而供需缺口和进口需求也将呈直线式扩大。
但我们的分析表明,中国的粮食需求、产出和进口需求都不会呈直线式变化;而且中国的最大进口规模为 1.13亿吨谷物,而不是他所说的 3.69亿吨;进口峰值出现在2020年前后,而不是2030年以后。
布朗的预测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有四:一是他不懂得支配工业化过程中粮食进出口转变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不懂得工业化不同阶段中粮食进出口转变的规律。
二是他不理解大国效应”,不理解大国的工业化过程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更不理解这种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对大国粮食产业的影响。
三是他没有注意到中国目前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远高于与其人均收入水平相称的合理水平,而市场化改革将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人均粮食需求不会增加。
四是他严重地低估了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
国内外众多的权威机构和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中国的粮食生产还有巨大的增产潜力,中国的自然资源可提供的持续产量在目前总产水平上再提高二三倍是不成问题的。
四中国粮食进口的全球影响 1 全球粮食供给的长期趋势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产量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从1960年到197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提高了30.53 %,人均粮食产量提高了8.29 %。
从1970年到1980年,总产量提高了25.53 %,人均产量提高了 5.11 %。
进入80年代以后,在全球粮食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粮食实际价格持续下降的背景下,1980 —99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又提高了22.93 %,人均产量提高了6 %,而且这10年间世界谷物收获面积单产提高了24.91 %。
农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但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的总产量和土地生产力,也大幅度地降低了粮食生产的成本。
世界银行指出,自1800年以来,虽然小麦、玉米、大米和食糖的实际批发价格的波动幅度很大,但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下降的趋势是不容否认的。
这些趋势提醒人们,一百多年来实际农业生产成本一直在下降。
还值得指出的是,好多次价格猛烈上涨持续的时间都很短,一般都只有3年或不到3年。
世界银行同时指出,今后随着对农业的研究和投资的增加,粮食生产的成本将继续下降,这已由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事实所证明。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都是以往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没有理由让人们相信,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趋势和生产成本持续下降[!--empirenews.page--]的趋势会在本世纪的最后10年和21世纪突然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