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 格式:docx
- 大小:21.24 KB
- 文档页数:4
【哲学家眼中的世界,通透又简单。
这些领悟...
【哲学家眼中的世界,通透又简单。
这些领悟直指生命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
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2、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叔本华:
1、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2、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尼采:
1、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2、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大卫.休谟:
1、恨也罢,爱也罢,思想、感觉、观察也罢,无非都是在领悟。
2、当我们专注地研究人类生活的空虚,并考虑荣华富贵、空幻无常时,也许我们正在阿谀奉承自己懒惰的天性。
萨特:
1、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
2、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情感##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
我是@野生成长,专注分享最有用的成长干货。
关注我,我们一起成长。
世界地球日如何用哲学角度看待地球的未来每年的 4 月 22 日,是世界地球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关注地球当下的生态状况,更要以哲学的视角去思考地球的未来。
哲学,作为一门探索真理和智慧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框架。
当我们将哲学的思维应用于地球的未来时,能够获得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地球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人类的活动,如过度的工业排放、滥砍滥伐、过度捕捞等,打破了这种原本相对平衡的联系,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我们的行为,恢复和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发展的观点也告诉我们,地球的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种可能性。
这取决于我们人类的选择和行动。
如果我们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生态保护,那么地球的未来将会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
反之,如果我们继续无视环境问题,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那么地球的未来将会是暗淡无光的。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人类对地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有义务保护它的生态环境,维护它的生态平衡。
这种责任不仅基于我们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更是出于对其他生物和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尊重。
我们不能以牺牲地球的未来为代价来满足当前的欲望和需求,而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和道德的担当来对待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在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度”。
在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中,我们也需要把握好这个“度”。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但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例如,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枯竭,还会破坏地质结构,引发地质灾害。
从哲学角度探讨科学是如何认识世界的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客观性、实证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
但是,科学究竟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呢?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的认识世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方法。
一、科学借助经验认识世界人们的认识和发现往往是从自身经验开始的,科学也不例外。
科学是借助经验来认识世界的,只有通过经验的观察、实验等手段,才能获得可靠的信息与知识。
例如,化学家研究化学反应时,必须进行实验室中复杂的化学实验;物理学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则需要进行足够精确的实验测量。
在此过程中,科学家不断地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逐步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真相。
二、科学借助归纳和演绎方法认识世界科学认识世界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借助归纳和演绎方法。
归纳是根据现象和感性经验,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或概念,这些规律或概念可以协助科学家解释现象,构建科学理论。
例如,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都需要消耗燃料来运行,因此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运动需要能量的支持。
而演绎则是从科学理论中得出具体结论的方法,科学家可以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
例如,物理学家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算物体在不同初始速度下的运动状态。
三、科学认识世界的局限虽然科学具有很高的认识能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和限制。
例如,科学仅仅是对部分事物和关系的认识,它不能涵盖所有的事物和关系,因此有时也会产生“谬误”。
此外,科学也存在着某些数据收集、分析和解读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例如,实验数据的误差、观测工具的不精确等,这些也会影响科学的认识效果。
因此,需要科学家不断地努力去寻找思维上的问题和方法,开拓科学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框架。
综上所述,科学具有很高的认识能力,它以其客观性、实证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
但是,科学仅仅是认识世界的一部分和方式,它也存在着某些局限和不足。
从哲学角度看世界作者:唐双宁来源:《前线》2013年第09期关于哲学,有一次记者采访我,说能不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您几十年成功的经验?我说这个命题首先就不成立,我并不成功。
记者就说那不管成功不成功,您就用两个字概括一下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我说如果你硬要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哲学”。
他说哲学离我们很远。
我说离我们最远的是哲学,离我们最近的也是哲学。
哲学是地基,专业是楼房。
我们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不盖楼房那打地基干什么呢?我们更不能只盖楼房不打地基,如果那样的话,那楼房迟早要倒塌。
所以,我觉得最没用的是哲学,最有用的也是哲学,哲学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学好哲学可以帮助你解决所有的问题。
什么是哲学?教科书上有很多定义,比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等等。
毛泽东对哲学概括得非常精辟,他说:“自从有阶级社会以来,一共有两门科学,一门是自然科学,一门是社会科学,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我认为毛主席概括得非常精辟,甚至不是有阶级社会以来,而是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还有人问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哲学是什么?如果硬要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度”,一切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那如果要用两个字概括呢,那就是“平衡”。
毛泽东当年讲哲学是明白学,但在课堂里讲谁也听不懂,所以,他认为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我们原来学的都是传统哲学,特别是马克思的哲学。
我的哲学基础也是那时打的底子。
当然后来又看了很多哲学书籍,包括康德的“三个批判”。
康德的“三个批判”,核心是讲“真、善、美”。
《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讲“真”,《实践理性批判》就是讲“善”,《判断力批判》就是讲“美”。
康德哲学晦涩难懂,核心就七个字,“存在、作用、不可知”。
他说我们生活在此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相对应的有一个彼岸世界,叫“物自体”,这个彼岸世界是存在的,是有作用的,是不可知的,由此形成康德哲学的基础“二律背反”。
[李玫瑾]李玫瑾: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李玫瑾: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
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
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
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
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
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
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
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
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
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
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
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
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
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
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
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
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
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
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
李玫瑾演讲稿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
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
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
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
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
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
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
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
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
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
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
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
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
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
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
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
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
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
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
他一脚踏在门口,然后扭头就开始往外跑。
我眼中的世界——从哲学视角看人云,哲学有三大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苏菲的世界》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哲学三大问题。
但是,我的大脑告诉我,没看懂。
就像一篇引经据典的美妙文章,我因为不知典故所指而不知文章所云。
几节课的电影,拍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和苏格拉底等等耳熟能详却又极其陌生的名字。
虽不知所云,但却理解了一个深刻通俗的道理——追寻,对真理的不断探索。
世间有一句俗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不断追寻幸福、探索未知的道路。
虽然我略微带有一丝的民族主义,虽然我更喜欢诗词文言的咬文嚼字,虽然我更享受探索华夏文明的快感。
但我不得不承认西方哲学的唯物、唯心之分更让人对哲学派别与发展一目了然。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它有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分别。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
世间的一切都做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甚至人也被认为是机械的。
我想它可能是因为近代的机械发展而产生的学说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我们所熟悉的五行学说就是朴素唯物主义,它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所衍生的。
关于五行学说,可以说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它代表五脏、五常、五方,还有王朝更替的五德说。
甚至五行和阴阳八卦的相互演替构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道德观。
而且它与中医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第1篇一、引言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探索者,试图用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宇宙的奥秘、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类存在的价值。
本次实验报告以“哲眼看世界”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哲学思考与实验探索,揭示哲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以及哲学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和宇宙。
二、实验背景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关注于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现代的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哲学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然而,哲学并非空中楼阁,它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在现代社会,哲学的探索和实践愈发显得重要。
三、实验目的1. 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流派;2. 探索哲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3. 培养哲学思维,提高自我认知;4. 激发对世界的好奇心,拓宽视野。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1. 概念梳理:通过查阅资料、阅读经典著作,梳理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流派,如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哲学等;2. 现实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运用哲学思维进行分析,如道德伦理、社会问题、科技发展等;3. 实验探索:结合实验操作,将哲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道德实验、社会实验等。
五、实验过程1. 概念梳理:- 通过阅读《庄子》、《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了解道家哲学;- 阅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了解分析哲学的基本观点;- 了解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如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
2. 现实案例分析:- 以道德伦理为例,分析“电车难题”;- 以社会问题为例,探讨“公平正义”;- 以科技发展为例,分析“人工智能伦理”。
3. 实验探索:- 设计道德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 进行社会实验,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 结合科技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在伦理领域的应用。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概念梳理:- 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关注个体内在的和谐;- 分析哲学注重逻辑推理,追求真理的客观性;- 现象学强调对事物本质的直观体验。
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本文作者李玫瑾,犯罪心理学教授我今天讲的题目,实际上不是心理学。
我在这段时间内,根据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研究,和我的感悟,我有一个话题想讲,叫“用哲学的眼光看世界”。
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当中,我觉得我们现在娱乐的,已经很丰富了,我们的国学也很丰富,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哲学,好像有点冷淡,那么它到底跟我们的世界、跟我们的人生、跟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所以我想今天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想先从一个案件的调查来说起,这个案件的犯罪人他不光体力超常,而且他非常聪明。
这个聪明,我们从他作案的当中来看。
他最开始他说我要挣钱,我要做大案,那大案是什么呢?他骑自行车外头去找,他就走到一个冷库那儿,正好看到老板在收海鲜。
大家知道收海鲜,他那个钱币都是一沓子一沓子,放在桌上的,过完称以后,两沓子就给出去了。
结果这小子一看说,这老板有钱。
于是他晚上和他几个同伙,跑到人家老板家里头,把人家绑架以后,让人拿钱。
后来老板说,我的钱都在冷库,于是就带着他去冷库。
把钱拿完以后,他拿到钱很高兴,他就把老板给放了。
结果没想到,老板马上就报警了,结果他那两个同伙,因为当时没有电话联系,还在家里等候,结果被警察抓了。
抓了以后他很气愤,躲过风头之后,他想来报复这个老板。
于是他在别的地方,和他的同伙弄了一把枪。
当他跑回来的时候,说句实话,我们警察真的是火眼金睛,走在大街上,不知道怎么就看出这两个人神情不对。
于是我们两个巡警,就把他们俩拦截下来了,说:“你们俩站住,干什么去!”这个时候他们拿出枪,砰砰就开始朝警察打。
两个警察当时全中弹,后来牺牲了。
那么他做完这个案件,也就是老板没报复成,但是打死了我们的两名巡逻警察,于是我们发出了A级通缉令。
大家都知道A级通缉令是重大案件了。
这个犯罪人跑掉了以后,后来我们在一个省去围捕他,设计了三道包围圈。
结果这小子特别聪明,他去找他女朋友,他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他看女朋友一直没有笑,他突然觉得不对。
他一脚踏在门口,然后扭头就开始往外跑。
我们第一道里边失效了,第二道就开始围上了,第三道在马路上。
结果他就讲:“我的想法是,我肯定跑不过他们有车的,所以我就往胡同跑,就让他们的车进不了胡同。
”但是摩托车能进胡同,他就说:“我跑不过骑摩托车的,于是我紧跑几步,突然扭头回来,就冲着摩托车跑过去。
”我们的刑警虽然穿了防弹衣,虽然戴了防弹的头盔,但是他跑到我们警察跟前,对着脸砰砰就是两枪。
这个刑警倒下以后,后边的人全部被堵上,他跑掉了。
我举这些例子我想说什么呢?我们的刑警讲,这个人真的是一个天生犯罪人,他绝对有犯罪的能力。
这么一个人,我们虽然A级通缉令发出来了,他居然逃亡了12年。
最后的4年呢,他在一个监狱里头,被我们最后筛查出来了。
筛查出来以后,这个人抓了,我当时就特别想了解,他的一些犯罪心理问题。
当我去见他的时候,我坐在谈话室,半天不见他来。
然后我问刑警,我说他磨叽什么呢?刑警说他正在梳妆打扮。
我说这小子还梳妆打扮,他们说他很注意形象,然后这时候我就想,我说这小子来了以后,我得给他一个下马威,否则的话没法跟他谈话。
他们告诉我,说他在被抓住的时候,他用了一个假名字。
叫什么呢?叫周全。
他很明确告诉警察,他说:“我这人考虑问题周全。
”等他来了以后,坐下,没几句话就开始问他,我说:“听说你给自己起了个假名,叫周全。
”他点头,很得意,我说:“我就跟你聊聊这个名字,你能告诉我,周是什么含义吗?”他说:“周就是个圆圈呀。
”我说:“对,问题是圆圈要圆起来,它里面需要几根棍来支撑?”他说:“两根。
”我说:“那你既然是周全,是跟思考有关,那这两根棍我就问你,它代表哪两种思维?”这时候他看着我没说话,我让他想了一会儿,我说:“想得出来吗?”他摇摇脑袋,这时候我就接下去了,我说:“实际上我告诉你,思维有两种方式,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空间思维是什么,前、后、左、右、上、下,但是还有一个思维,叫时间思维。
你这个人吧,在处事的时候,前后左右上下,你反应都非常好,但是你还是不够聪明,为什么?如果你要聪明,你有没有想到过,你现在做这个犯罪事件,是多么的愚蠢。
虽然你成功逃亡了12年,但这12年当中,一、你不能光明正大地露面,不能找任何的工作,你不能使用身份证,你不能跟家人联系,你就是有儿子,你都不能去看他。
你活得像什么,就像一个老鼠,永远在地下。
再退一步讲,如果你当初不犯罪,你去做生意,你现在挣的钱,是不是比你当时犯罪抢的要多?”他一句话不说,低着脑袋,所以后来我又跟他开玩笑了,我说:“你不应该叫周全,你可以叫周百分之五十。
”最后临到走的时候,我跟他讲,我说:“你十五六岁,就开始心高气盛,想挣大钱,现在外面有很多年轻人,跟你一样,你想说些什么?我告诉他们。
”他想了片刻他说:“告诉他们,人这一辈子选择什么,都不要选择犯罪。
”那么他在这里头说的这一辈子,我明白,他还是很聪明的,他明白了他的问题在哪儿。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做出人生各种的选择,思考你的决策的时候,你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想一辈子。
当然真正的哲学,想的还不是一辈子,哲学要想的超出生命的范围。
所以哲学的思维是什么?它应该是一种,让我们能够超越感受的思维,能够超越眼前的、事实的思维。
我们很多人现在很忙碌,因为我们的生活压力很大。
忙碌,我们要什么呢?我们很多人追求的东西,是看得见摸得着,比如爱情。
有些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说“我宁可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
那么在事业上也是这样,包括我们大学报考专业,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这个来不来钱。
但是很多人当他进入到这个领域,当他挣钱的时候,他告诉我,我不快乐。
为什么?因为他干的,不是跟他的乐趣有关的。
也就是说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感受得到,摸得着,眼前实实在在的东西,往往是什么?是“象”,这个“象”我们叫“现象”。
所以当我们追逐象的时候,比如你住别墅,我也要住别墅,你那个东西来钱,我也要那个东西,你找了这样一个老公,我也要找一个这样的老公。
那么你追逐这个“象”的话,你最后会发现,你永远追不上。
追上了你也不快乐,因为它变化太快。
所以导致我们最后,有的时候迷失。
那么怎么办?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
“宗”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们想到的宗,有关的词,第一个是什么?宗教,还有什么?祖宗,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祖宗的,否则不可能有我们。
但是我们看得见祖宗吗?我们知道我们到底哪些人是我们的祖宗,长什么样,什么性格,然后叫什么名字,他们怎么生活?所以“宗”这个字,让我们知道它存在过,但是你看不到了,你摸不着了,那么这个宗字,和我们心理学研究的潜意识非常像。
潜意识是它存在着,但你不一定清楚。
这种存在着不清楚的,有没有研究的价值呢?有,这就是我们哲学去研究的东西。
所以下一个问题,我想再跟大家聊聊,哲学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帮助。
要谈这个话题呢,得谈谈我怎么开始接触哲学的。
其实说到哲学呢挺逗,我是1965年上小学,1976年毕业。
大家知道这十年,正是文革的十年,所以我从上学开始,就先是放假。
然后就开始搬城墙,干吗呢?盖防空洞。
后来听说恢复高考,于是我就考去了,虽然没怎么学,但是悟性还挺好,当时喜欢看书,所以当时就报了个文科。
但是文科呢,那时北京没几所学校,结果我报的学校都没录我。
我这时候很失望,突然有一个老师找到我,说我们要扩大招生,想让你改一个专业,学哲学,好不好?那个时候根本不懂什么叫哲学,只要能上大学就行,于是说好好,就同意了。
同意等到报到去上学,大家可能能够理解这现象,我一年级的时候,基本是睡觉的。
因为老师讲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一分为二,否定之否定,什么对立统一。
我在想这世界上为什么闲着这么一帮人,没事吃饱了撑的,研究世界是物质的。
一直到二年级,我们有一个老师给我们讲,列宁哲学笔记。
这个哲学笔记,摘的是黑格尔的逻辑学,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哪根筋给触动了,突然觉得哲学特美妙。
然后开始去看黑格尔,他的书给了我很多的很多的东西,那我现在跟大家来分享一下。
第一,他让我知道,真理是一条河,而不是一滴水。
在我之前我所接触的教育,就这个观点是错的,这个观点是对的。
但是他在点评所有流派的时候,黑格尔都讲,你要找出它出现和存在的价值。
如果它出现了,它就一定有它的价值。
那么后一个观点,在批判它(前面观点)的时候,实际上前边的(观点)是你后边(观点)的恩人,没有它(前面观点)的错误,就没有你的进步。
我在这些年,在点评一些案件的时候,很多人也批评我,说你从来不批判。
是,我这个风格实际上是受他(黑格尔)的影响。
也就是说批判往往和抛弃有关,但是找出合理价值往往是(和)获取有关。
我们应该去学会一些他们的优点,我们把它容在一起,有容乃大。
那么他(黑格尔)还谈物质和精神,那这个问题我觉得更有意思了,因为在这之前,我所接触的哲学,是讲的物质是第一的,精神是第二的。
那么我在读他的著作以后,我才明白,如果你从认识角度来说,你需要先认识物,再认识精神。
但是物质和精神二者,这个存在实际上是同时的。
比如我举个例子,飞机是当我们发明了,我们才制造出来,对吧?但是我想问的是,在你没有发明之前,飞机的原理存不存在?存在。
也就是这个原理是在你发明之前还是之后呢?之前。
所以这个原理,就是大自然的精神,和大自然的智慧。
其实大自然的智慧,体现在很多方面。
大家有没有发现,低等动物它一出生,就能够自我生存;而最高级的人,他在生命的初期,和各种动物相比,恰恰是最笨的。
笨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生出来以后,你把奶瓶放他嘴边,你可以逗他,你拿那奶瓶去逗他,你看他什么表情,他只会张嘴。
但他吃不着,为什么?因为他的脖子没有力量,他不能往前去够。
吃完(奶)了以后,如果不把他立起来,把那嗝拍出来,他照样给你吐出来。
吃、喝、拉、撒、睡、翻身、温暖、打嗝,他没有一件事自己完成。
我认为这是老天的一个设计,他让这个万能的,什么都能干,太聪明的人,在生命的初期以乞求的方式,来乞求别人过来帮助。
而这个过来的人,就是你的恩人。
他每一次过来,给你带来快乐。
他的气味、他的声音、他的相貌,当你记住他的时候,你就开始出现依恋。
半岁左右人不会说话,但他会知道抱他的这个人,是不是他要的。
如果不是他要的,他会给你抗拒、他会闹,对吧?所以你会发现,老天的设计是什么?这是情感的开始。
而这种情感,才是人与人控制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在研究犯罪心理,我曾经说过,如果研究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为什么毫无人性,一句话,生命初期的抚养上出了问题。
如果他在抚养当中没有情感,这个人就会缺乏人性。
我们曾经有一个案例,这个犯罪人杀人无数,那么最后当警察去抓他的时候,四个警察走进门,他扭头一看警察,就知道来抓他的。
为什么?他后来说:“你们一进门,叫我去办户口,办户口有晚上来叫的吗?办户口需要四个警察吗?你们一进门,我就知道你们来抓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