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与直疝鉴别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第三十四章腹外疝一、概述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股疝次之,还包括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
1.病因(1)腹壁强度降低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2)腹内压增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2.病理解剖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组成。
3. 临床类型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二、腹股沟疝腹内脏器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1.解剖(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腹横筋膜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2.发病机制(1)先天性解剖异常(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3.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自行回纳,一般无特殊不适,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检查:病人仰卧时,肿块可向腹腔内回纳而消失,食指尖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或手指紧压内环,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腹内压骤增时,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明显疼痛,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
腹股沟斜疝一例(如何鉴别斜疝与直疝)春节即将到来,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虎虎生威,虎年大吉!本例为一位50岁左右男性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数月,站立位或咳嗽时包块出现,平躺时包块消失遂来院就诊。
患者平躺嘱屏气腹腔加压时显示以网膜为主的内容物疝出,非常直观,诊断腹股沟疝没有问题,那是斜疝还是直疝呢,该如何判断呢?屏气腹腔加压时显示网膜疝出↑横断面显示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要想鉴别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首先需要了解斜疝和直疝的区别,腹股沟疝临床上根据疝囊突出部位的不同分为腹沟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斜疝是指疝内容物自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的疝,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浅环进入阴囊中;直疝指是指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突出的疝,不进阴囊;股疝是指疝内容物经股环进入到股管的疝。
直疝三角内界:腹直肌外缘;外界:腹壁下动脉;下界:腹股沟韧带。
疝内容物自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的为斜疝,可进入阴囊↑疝内容物从直疝三角突出为直疝,不进阴囊↑本病例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可以判断为腹股沟斜疝(若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则为直疝)。
如何寻找腹壁下动脉:①探头横切置于脐下约4-5cm处,在腹直肌后方偏外侧寻找血管断面,可发现腹壁下动脉,其旁可见伴行一支或两支腹壁下静脉,沿着血管横断向下可追踪至髂外动脉腹壁下动脉起始处;②直接于腹股沟韧带中、内1/3与脐连线交点处扫查可见腹壁下动脉起源髂外动脉。
由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向上扫查↑由上向下扫查至腹壁下动脉起始处↑斜疝和直疝的鉴别斜疝直疝患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见于老年人突出途径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疝块外形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疝块不在突出疝块仍可突出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嵌顿机会较多极少。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是常见的腹股沟区域疝气的类型,它们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疝是指在腹股沟区域形成的腹部器官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等位置的异常情况。
直疝和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主要类型。
首先,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发病机制不同。
腹股沟直疝是指腹股沟内支持腹壁的肌肉或腹膜薄弱部位在腹压增加时发生突出,形成一个直径可变的疝门,并且疝囊与腹腔相通。
而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的脂肪组织或腹膜囊从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突出。
腹股沟直疝主要是由腹内压大和腹股沟内结构的薄弱引起,而腹股沟斜疝则是更多与解剖结构的缺陷有关。
其次,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腹股沟直疝常见的症状包括腹股沟区域的肿块、不适感或轻度疼痛,可能会加重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时。
病人可能会觉得刺痛或灼热的疝囊。
这是因为直疝通常是肠管或脂肪组织通过疝门突出形成的。
而腹股沟斜疝则常常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肿块,病人可能会感到压迫或轻度疼痛,但通常不会有明显的刺痛或灼热感。
斜疝的病因通常是脂肪或腹膜囊组织通过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形成的。
最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腹股沟直疝,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术修补腹股沟区域的腹壁缺陷,以防止疝囊的再度突出。
经过手术后,病人通常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而对于腹股沟斜疝,手术也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修补腹股沟内环肌和腹横肌的缺损处,以防止脂肪或腹膜囊的再度突出。
在手术后,病人也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综上所述,腹股沟直疝和斜疝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了解这些区别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治疗。
同时,对于患有腹股沟直疝或斜疝的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区别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参与并配合治疗过程。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斜疝与直疝都是指腹壁肌肉或组织的脱垂,穿过腹壁缺陷形成的突出物。
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一些区别,下面将对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进行详细描述。
1.临床表现:-斜疝:常见的斜疝有鼠蚓疝、腹股沟直肌疝等类型。
斜疝的突出物通常位于腹股沟附近,可以上腹部或下腹部。
在体位改变或咳嗽、用力排便等情况下,突出物会增大并可伴有疼痛,但可以自行复位。
斜疝一般不会引起肠梗阻。
-直疝:直疝突出物通常位于腹股沟内侧,外科临床上指的是通过腹股沟环的称为腹股沟疝,突出物位于腹股沟外侧则称为股疝。
直疝通常表现为可触及的、有压痛的肿块,压迫下可消失,但站立或用力时会再次出现。
直疝可引起肠梗阻的风险较高。
2.解剖位置:-斜疝:斜疝是由于腹壁肌肉或组织沿着腹股沟管或泄殖管下降所致的脱垂。
腹股沟管是一条位于腹股沟区域的通道,男性中包含睾丸附带结构,女性中包含圆韧带。
斜疝通常位于腹股沟管内。
-直疝:直疝是由于腹壁肌肉或组织穿过腹直肌(股内腹肌)缺陷形成的突出物。
直疝通常位于腹直肌内。
3.鉴别检查:-因为斜疝与直疝的解剖位置不同,它们的鉴别可通过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斜疝: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观察、咳嗽数据筛选和超声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股沟区域的突出物,并观察其变化情况;可利用咳嗽数据筛选,即让患者咳嗽或用力排尿,观察突出物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超声检查可以确定疝囊位置和大小。
-直疝: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观察、咳嗽数据筛选、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等。
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股沟内侧或外侧的突出物,并观察其变化情况;通过咳嗽数据筛选,观察突出物的大小和变化情况;直肠检查可以排除前列腺或肛门肿瘤的存在;B超检查可以确定疝囊位置和大小。
4.治疗方法:-斜疝:对于大多数斜疝患者,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有效方法。
手术本质上就是修补腹股沟区域的缺陷,以防止脏器再次脱垂。
常见的斜疝手术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选择,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在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突然的发现自己的身体上出现了一个类似于肿瘤的东西长在身上,这难免不令人感到害怕,有经验的老人会说这是直疝,但是年轻人一般不会患有直疝这种疾病经过医生的检查,才知道自己的身上长了斜疝,那么斜疝与直疝的区别是什么呢?斜疝与直疝的区别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怎样治疗疝气1、非手术治疗。
医师对於有手术风险的老年或衰弱病人,会给予疝气托带,这样可以暂时防止肠子脱出。
疝气托带不能绝对防止可能致命的并发症,而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溃疡,甚至引起睾丸的不适与萎缩。
2、手术治疗:手术修补疝气缺口,仍然是最佳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手术方法是把肠子推回腹腔,直接缝合腹壁缺口,或是取侧壁组织补缺口,如果不易补牢时,就会缝上人工网膜。
3、无张力法:就是用人工网膜来进行疝气的修补,这项手术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病患复原快,复发率低,和术後疼痛减少。
4、内视镜法:目前最新的方法,是用腹腔镜进入腹腔执行手术;由於这个方法需要全身麻醉和使用人工网膜,所以费用较高。
斜疝与直疝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发生于小孩身上一个发生于老人身上,所以细心地母亲一旦发现小孩身体上面有肿块,一定不能够忽视这个问题,宝宝患有斜疝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及时的前往医院进行诊治,宝宝是能够被医治好的。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
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
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别称腹股沟疝气英文名称inguinalhernia 就诊科室外科常见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专家解读为什么腹股沟疝最为常见?腹股沟疝是指人的大腿根部即腹股沟处突出体外的包块。
就诊科室外科常见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腹股沟疝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此外,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1.可复性疝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呜声。
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名词解释1、Charcot三联征:是指胆管炎症时出现腹痛、寒战高热与黄疸临床表现2、Calor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三角区称为但那三角3、白胆汁:胆囊结石长期嵌钝或阻塞胆囊管但未合并感染时,胆囊黏膜吸收胆汁中胆色素,并分泌粘液性物质,导致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呈白胆汁。
1、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管斜疝。
2、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直疝。
3、滑动性疝:疝内容物如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下移成为疝囊壁一局部难复性疝。
4、绞窄性疝:嵌顿性疝开展至肠壁动脉血流障碍疝。
1、细菌性肝脓肿:全身细菌性感染,特别是腹腔内感染时,细菌侵入肝,如病人抵抗力弱,可发生肝脓肿2、Glisson鞘:在肝实质内,由于门静脉、肝动脉与肝胆管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共同包裹在纤维鞘内,称Glisson鞘1、腹膜炎:是腹腔脏腹膜与壁腹膜验证,可由细菌感染、化学性或物理性损伤等引起。
2、膈下脓肿:脓液积聚在一侧或两侧膈肌下与横结肠及其系膜间隙内者,通称为膈下脓肿,膈下脓肿可发生在一个或两个以上间隙。
1、肛裂“三联征〞:肛裂、前哨痔、乳头肥大同时存在,称肛裂“三联征〞2、肛裂: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小溃疡3、齿状线:肛瓣边缘与肛柱下端共同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锯齿状环行线4、白线:位于齿状线与肛缘之间,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下部交界处,外观不甚明显,直肠指诊时可触到一浅沟,所以亦称为括约肌间沟。
1、甲状腺危象:是甲亢严重并发症,危象发生与术前准备不够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脉快、同时合并有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
2、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由各种原因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疾病总称。
1、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如果此过程进展较慢,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形成粘连,称为阑尾周围脓肿。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完结版)❀第一篇名词解释1 急性乳腺炎---亦称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多数发生在产后哺乳期最初3~4周内,尤其以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特点是乳房肿胀疼痛。
中医称为“乳痈”。
2 乳房纤维瘤---是由乳腺组织和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乳房良性肿瘤,是乳房良性肿瘤最常见的一种,约占70%左右。
好发于18~35岁的青壮年妇女,尤以25岁以前者为多见。
临床特点是乳房肿块,圆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推之移动。
本病属于中医的“乳核”的范畴。
3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好发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女性。
98%以上的乳腺癌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2%,本病属于中医“乳岩”、“恶疮”、“失荣”等范畴。
4 幽门梗阻---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80%幽门梗阻由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引起。
由两种常见的原因所致:一是瘢痕挛缩引起幽门管狭窄、扭曲变形、二是由于幽门口的水肿所造成。
5 门静脉高压症---是指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和内压增高而引起的疾病。
门静脉压力正常值约为 1.27~2.36kPa(13~24cmH2O),如其压力高于此界限,则定义为门静脉高压症。
其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继而破裂引起消化道出血等。
6 疝---任何脏器和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人体正常或不正常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即称为疝。
疝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最多发生于腹部。
7 腹外疝---腹部疝以腹外疝多见,它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8 尿频---正常人白天排尿一般4~6次,夜间0~1次。
尿频者是指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严重时几分钟排尿一次,每次仅数毫升。
9 尿急---是指突然有强烈的尿意而不能自制,需即刻排尿。
腹股沟疝疾病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
从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
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腹股沟斜疝,多为右侧,也可两侧发病,一般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腹股沟区出现一个梨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坠胀感觉,随后包块经常反复出现。
当成人长久站立、行走或体力劳动,儿童玩耍腹内压增高时出现;休息或平卧后腹内压降低时包块又消失。
病程较长时包块往往可以坠入同侧阴囊内。
少数患者可形成巨大疝且疝内容物难以还纳入腹腔者可称为“难复性疝”。
当疝块被嵌、勒、卡住而完全不能还纳,伴有明显疼痛者则称为“嵌顿疝”,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腹股沟直疝好发于男性老年人,该部位无先天性潜在通道而系组织薄弱的缘故。
其包块呈球形,不进入同侧阴囊,由于疝块基底部宽,一般很少发生嵌顿。
1.1 疾病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引起腹壁强度降低的潜在因素很多,最常见的因素有: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生物学研究发现,腹股沟疝病人体内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其主要氨基酸成分,羟脯氨酸含量减少,腹直肌前鞘中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异常,超微结构中含有不规则的微纤维,因而影响腹壁的强度。
另外发现,吸烟的直疝病人血浆中促弹性组织离解活性显著高于正常人。
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膀胱结石)、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情况,但如腹壁强度正常,则不致发生疝。
1.2 病理生理1.3 简述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