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腹股沟斜疝一例(如何鉴别斜疝与直疝)春节即将到来,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虎虎生威,虎年大吉!本例为一位50岁左右男性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数月,站立位或咳嗽时包块出现,平躺时包块消失遂来院就诊。
患者平躺嘱屏气腹腔加压时显示以网膜为主的内容物疝出,非常直观,诊断腹股沟疝没有问题,那是斜疝还是直疝呢,该如何判断呢?屏气腹腔加压时显示网膜疝出↑横断面显示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要想鉴别腹股沟斜疝还是直疝,首先需要了解斜疝和直疝的区别,腹股沟疝临床上根据疝囊突出部位的不同分为腹沟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
斜疝是指疝内容物自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的疝,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浅环进入阴囊中;直疝指是指疝内容物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突出的疝,不进阴囊;股疝是指疝内容物经股环进入到股管的疝。
直疝三角内界:腹直肌外缘;外界:腹壁下动脉;下界:腹股沟韧带。
疝内容物自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的为斜疝,可进入阴囊↑疝内容物从直疝三角突出为直疝,不进阴囊↑本病例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可以判断为腹股沟斜疝(若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则为直疝)。
如何寻找腹壁下动脉:①探头横切置于脐下约4-5cm处,在腹直肌后方偏外侧寻找血管断面,可发现腹壁下动脉,其旁可见伴行一支或两支腹壁下静脉,沿着血管横断向下可追踪至髂外动脉腹壁下动脉起始处;②直接于腹股沟韧带中、内1/3与脐连线交点处扫查可见腹壁下动脉起源髂外动脉。
由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向上扫查↑由上向下扫查至腹壁下动脉起始处↑斜疝和直疝的鉴别斜疝直疝患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多见于老年人突出途径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囊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疝块外形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疝块不在突出疝块仍可突出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嵌顿机会较多极少。
第十四单元腹外疝一、腹股沟区解剖(一)腹股沟管结构腹股沟管是腹股沟斜疝必经之路,位于腹前下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是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成人腹股沟管长4~5cm,由深向浅斜行。
由两口四壁组成。
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行。
[真题]13.成年人腹股沟管的长度应为(2004)A.2~3 cmB.4~5 cmC.6~7 cmD.8~9 cmE.10~12 cm答案:B解析:腹股沟管不是一个真正的管道,只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间的一个间隙,在成人长约4-5cm。
(2004)【ZL】1.由腹外斜肌腱膜单独形成的结构是EA.腹直肌鞘B.腹股沟镰C.弓状线D.腹股沟韧带E.腹白线两口四壁1.内口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真题]1.腹股沟深环位于A.腹股沟中点上方1 cmB.腹股沟中点上方2 cmC.腹股沟中点D.腹股沟中点下方1 cmE.腹股沟中点下方2 cm答案:B解析:腹股沟深环也就是腹股沟管的内口,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在体表的解剖位置为腹股沟韧带中点上-2cm。
[真题]18.腹股沟斜疝患者疝还纳后,使肿物不再出现的压迫部位是A.海氏三角B.腹股沟韧带中点C.阴囊根部D.斜疝外环E.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 cm答案:E2.外口即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耻骨结节外上一示指。
3.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
外1/3腹内斜肌。
[真题]21.构成腹股沟管前壁的组织结构是A.腹横肌B.腹横筋膜C.腹股沟韧带D.腔隙韧带E.腹外斜肌腱膜答案:E4.后壁:为腹膜和腹横筋膜,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联合腱)。
5.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6.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大家看手画的示意图:D、E是腹股沟韧带PQC的3等分点,F是腹股沟韧带的2等分点,是腹内斜肌(铅笔线处)的起始。
OD是腹壁下动脉,AB是腹直肌外缘,OC是腹外斜肌腱膜的起始。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斜疝和直疝是鞘状韧带在腹壁内形成的位置不同所导致的两种腹壁内脏器官突出现象。
这两种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一定区别,以下是它们的鉴别要点:
1. 位置:斜疝通常发生在阴囊或睾丸上方,通过鞘状韧带从腹壁突出,而直疝则发生在股骨大转子或股骨髁上,通过一条直的韧带从腹壁突出。
2. 症状:斜疝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睾丸下降和鞘膜积液等。
直疝的症状包括腰部酸痛、咳嗽、便秘或腹泻、睾丸下降和阴囊肿胀等。
3. 检查: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诊断,而直疝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以确定其位置和类型。
4. 治疗方法: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治愈,手术方法包括鞘状韧带修补或融合术。
直疝通常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斜疝和直疝的区别在于其突出位置和症状。
斜疝通过鞘状韧带从腹壁突出,而直疝通过一条直的韧带从腹壁突出。
对于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治愈;对于直疝,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观察,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疝名词解释
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壁的腹股沟区域向腹股沟外突出的一种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腹股沟内膈和腹壁肌肉群的薄弱,导致腹内器官突出逐渐形成的。
疝可以发生在多个部位,常见的有腹疝、脐疝、胸腔疝等。
腹疝是指腹股沟区域的疝,分为直疝和斜疝两种。
直疝是指腹内器官通过腹壁内侧的腹股沟环突出,形成腹股沟外疝囊,通常是由于腹内压力增高引起的。
斜疝是指腹疝囊在腹壁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突出,通常是由于腹股沟管的结构异常或功能失调引起的。
脐疝是指脐部的疝,通常是由于胚胎期腹壁的闭合不完全导致。
在脐部形成脐环,腹腔内的脏器沿着脐环向外膨出形成脐疝囊。
脐疝通常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疾病,可以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病例需要手术治疗。
胸腔疝是指位于胸腔的器官向胸廓外突出的疝,通常是由于胸腔内压力增高或胸壁的薄弱所致。
胸腔疝可以发生在解剖上的多个部位,常见的有食管裂孔疝、膈疝等。
胸腔疝的症状通常包括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呕吐、食管溃疡等并发症。
总体而言,疝是一种常见的腹壁疾病,其中腹疝、脐疝和胸腔疝是最常见的类型。
它们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修补疝孔、增强腹壁肌肉的支撑能力等。
对于某些复杂的疝,可能还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等手术
治疗。
及时诊断和治疗疝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疝的扩大和并发症的发生。
斜疝与直疝的区别在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突然的发现自己的身体上出现了一个类似于肿瘤的东西长在身上,这难免不令人感到害怕,有经验的老人会说这是直疝,但是年轻人一般不会患有直疝这种疾病经过医生的检查,才知道自己的身上长了斜疝,那么斜疝与直疝的区别是什么呢?斜疝与直疝的区别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3.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怎样治疗疝气1、非手术治疗。
医师对於有手术风险的老年或衰弱病人,会给予疝气托带,这样可以暂时防止肠子脱出。
疝气托带不能绝对防止可能致命的并发症,而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溃疡,甚至引起睾丸的不适与萎缩。
2、手术治疗:手术修补疝气缺口,仍然是最佳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手术方法是把肠子推回腹腔,直接缝合腹壁缺口,或是取侧壁组织补缺口,如果不易补牢时,就会缝上人工网膜。
3、无张力法:就是用人工网膜来进行疝气的修补,这项手术的优点是手术时间短,病患复原快,复发率低,和术後疼痛减少。
4、内视镜法:目前最新的方法,是用腹腔镜进入腹腔执行手术;由於这个方法需要全身麻醉和使用人工网膜,所以费用较高。
斜疝与直疝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发生于小孩身上一个发生于老人身上,所以细心地母亲一旦发现小孩身体上面有肿块,一定不能够忽视这个问题,宝宝患有斜疝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及时的前往医院进行诊治,宝宝是能够被医治好的。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
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
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别称腹股沟疝气英文名称inguinalhernia 就诊科室外科常见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专家解读为什么腹股沟疝最为常见?腹股沟疝是指人的大腿根部即腹股沟处突出体外的包块。
就诊科室外科常见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腹股沟疝病因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
此外,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腹股沟疝临床表现 1.可复性疝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呜声。
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腹股沟斜疝和直疝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王东升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8(012)023
【摘要】腹股沟疝在外科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一名外科临床医生是经常遇到的。
临床上多数医生对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鉴别是下了一番工夫的,笔者记得自己做实习医生时带教老师也对其进行了仔细的鉴别,对一些不易鉴别的病例往往是争论不休,面红耳赤,有时还做了病例讨论。
实际上临床上有许多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病例术前是鉴别不清楚的,只有在手术中得到证实,也就是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是斜疝,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是直疝。
【总页数】1页(P746)
【作者】王东升
【作者单位】灵丘县人民医院,山西,灵丘,034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超声鉴别诊断
2.小儿右侧腹股沟斜疝术后直疝1例
3.TAPP 术治疗成年男性腹股沟斜疝与直疝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
4.腹股沟斜疝、直疝及股疝的多排螺旋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
5.术前高频超声检查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诊断价值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十四章腹外疝一、概述腹外疝是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腹外疝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股疝次之,还包括切口疝、脐疝和白线疝。
1.病因(1)腹壁强度降低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②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常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2)腹内压增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2.病理解剖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组成。
3.临床类型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二、腹股沟疝腹内脏器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1.解剖(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4)腹横筋膜 (5)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腹股沟管解剖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
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2.发病机制(1)先天性解剖异常(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3.临床表现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自行回纳,一般无特殊不适,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检查:病人仰卧时,肿块可向腹腔内回纳而消失,食指尖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或手指紧压内环,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
嵌顿性疝常发生在腹内压骤增时,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明显疼痛,可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
考点腹外疝[A1型题]1.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最有价值的临床特点是A.疝块的形状B.疝块的位置C.回纳疝块后压住深(内)环,增加腹压是否脱出D.是否容易嵌顿E.发生年龄答案:C考点: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另0解析: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点包括:发病年龄、突出途径、疝块形状、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的表现、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嵌顿机会等。
其中发病年龄、突出途径、疝块形状、嵌顿机会的区别只是统计学经验,并不绝对。
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的表现、精索与疝囊的关系、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的区别则适用于所有情况,但只有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的表现能在术前给出判断,所以它是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最有价值的临床特点。
故选C。
2.腹股沟深环位于A.腹股沟中点上方1cmB.腹股沟中点上方2cmC.腹股沟中点D.腹股沟中点下方1cmE.腹股沟中点下方2cm答案:B考点:腹股沟区的解剖解析: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0cm、腹壁下动脉外侧处,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造成一个卵圆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深环。
故选B。
3.嵌顿疝与绞窄疝的鉴别要点是A.深(内)环口的大小B.有无休克C.不能还纳的时间D.有无肠梗阻E.有无血循环障碍答案:E考点:特殊疝的定义解析: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囊颈弹性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这种情况称为嵌顿性。
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
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故嵌顿疝与绞窄疝的鉴别要点是有无血循环障碍。
故选E。
4.腹股沟斜疝患者疝还纳后,使肿物不再出现的压迫部位是A.海氏三角B.腹股沟韧带中点C.阴囊根部D.斜疝外环E.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答案:E考点:腹股沟区解剖解析: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2.Ocm、腹壁下动脉外侧处,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造成一个卵圆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深环。
普外科:1.内痔的分度答:1一度:便时带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仅肛镜检查可见2二度: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便后自行回复3三度: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不能自行回复而需用手托回4四度:痔块长期脱出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出。
2.结肠癌的Dukes分期、临床表现,左右半结肠癌的鉴别★,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手术的治疗原则。
答:结肠癌。
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Dukes B期,癌浸润到肠壁外,无淋巴转移。
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Dukes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Dukes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根部)。
Dukes D期,有远隔脏器转移(肝、骨、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临床表现,五大症状,肠道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肠梗阻症状,腹部肿块,贫血、消瘦、发热、无力等全身症状。
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特征晚期表现1局部侵袭→骶部疼痛2穿孔→急性腹膜炎、腹部脓肿3压迫梗阻→肠梗阻、尿路梗阻、胆道梗阻;肝转移→肝大、黄疸、腹水;肺转移→咳嗽、气促、血痰;脑转移→昏迷;骨转移→骨痛、跛行等。
最后会引起恶液质、全身衰竭。
体征:肠腔肿块;腹块;贫血;区域淋巴结肿大;晚期体征。
诊断,凡40岁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现者应列为高危人1Ⅰ级亲属有结直肠癌者2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4以下五种表现具二项以上者:粘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慢性阑尾炎史及精神创伤史右半结肠癌1不明原因的贫血和乏力2消化不良3持续性右侧腹部隐痛不适4右侧腹部可扪及肿块5粪便隐血试验阳性6结肠镜检查看到具有特征性的病变7气钡灌肠照影可见特征性X线表现左半结肠癌1排便习惯改变,便频、便秘或两者交替2血便或粘液血便3结肠梗阻症状,包括进行性排便困难,便秘和腹部胀痛4结肠镜检查看到具有特征性的病变5气钡灌肠照影可见特征性X线表现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手术原则右半结肠切除后可一期吻合;左半结肠切除,凡病情符合“空、松、通”者也可一期吻合;若不符合“空、松、通”则可二期手术A 肿块切除,远端封闭,近端造口,以后再还纳B 肿块切除一期吻合,在吻合口近端造口,以后再还纳C 肿块不能切除则行肿块近远端吻合(短路)或肿块近端造口。
影像上如何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和股疝?前些天上班时,突然一个同事问道,如何在CT上区分腹股沟疝具体属于哪一种疝?最怕空气突然安静,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因为平时真的没有认真去区分过,不知道有没有同行也跟我一样呢?但是认输不是我的风格啊,必须把它整明白来。
那么究竟如何快速而又准确的去区分腹股沟区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呢?定义想准确区分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我们需要先简单了解一下它的定义。
腹股沟斜疝: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内环,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外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占腹股沟疝的九成以上,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男性多见。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外侧。
腹股沟直疝:指通过直疝三角(也叫做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突出的腹股沟疝,以老年男性多见。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的内侧。
股疝:指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易发生嵌顿及绞窄。
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耻骨结节外侧。
复杂的定义让人看了心烦意乱,我们提取对我们最有用的信息就够了:1、腹股沟斜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腹壁下动脉、腹壁下静脉)外侧;2、腹股沟直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前上方、腹壁下血管的内侧;3、股疝疝囊颈位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耻骨结节外侧。
解剖这里提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解剖需要我们掌握: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直疝三角。
1、腹股沟韧带,位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是腹外斜肌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向后上方反折形成的腱性结构,在CT冠状位最好观察。
如下图:在工作中我们不难找到腹股沟韧带,在腹部靠前方的位置,找到耻骨结节,在其与髂前上棘之间即可找到腹股沟韧带。
2、腹壁下动脉,在近腹股沟韧带中点稍内侧处发自髂外动脉,在腹股沟管深环内侧的腹膜外组织内斜向上内,走行于腹直肌后部,如下图。
工作中我们连续层面观察,即使不是增强,也比较容易找到腹壁下动脉,其内侧为伴行的腹壁下静脉。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要点斜疝直疝
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青壮年多见于老年
突出途径经腹股沟管,可进阴囊经直疝三角,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半球形,底宽
压住深环后增高腹内压疝块仍突出压迫深环试验疝回纳后压住深环,增高腹内
压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和疝囊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
脉关系
嵌顿机会较多无或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