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鉴别诊断
- 格式:docx
- 大小:13.96 KB
- 文档页数:1
如何正确诊断脐疝小儿疝气的手术治疗不但困难,因小孩之各种器官和组织都较微细,精管、精索动脉等极易受到损伤,也可能给将来带来不育的影响,小儿因不配合治疗,术后大哭大闹等原因造成的合并症及复发率也很高,危险性也大。
小儿疝气手术治疗常需全身麻醉,易损伤脑细胞,造成智力发育障碍。
因此小儿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检查】常规物理检查。
【鉴别】与腹股沟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的鉴别诊断。
【分类】1.羊膜疝羊膜油又称脐膨出或脐带疝。
这是由于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在脐周发生缺损而使腹腔内脏脱出体外的畸形。
临床表现为在新生儿的腹部中央,相当于脐带部位,有突出腹外的腹腔服器,其上覆有透明囊膜,透过囊膜可窥见其内所含脏器。
在囊膜上有脐带残株附着,特别是脐动静脉,尤为显著。
囊内部含小肠,有时部分胃及肝、脾也可移位于囊内。
根据腹壁缺损的大小可将脐膨出分为小型、大型脐膨出及伴发畸形三类。
2.婴幼儿脐疝婴幼儿脐疝多发生于I岁以下婴儿,巨大者少见。
婴幼儿脐疵的发病原因有两方面☆方面为脐部发育异常,包括脐环未闭或脐环虽闭但因局部短痕组织薄弱导致脐疝的形成;另一方面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旗内压增高。
3.成人脐疝成人脐疵多见于腹壁薄弱的肥胖者、中老年和经产妇,亦多见于有腹内压力增高的慢性疾患者,占各类癌的t%。
4%。
成人脐疝是后天发生,多因妊娠、腹水、腹部肿瘤、肥胖等原因致脐环结缔组织菲薄,抵抗腹压能力降低所致,有时可伴有腹直肌离开,癌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其次为横结肠和小肠。
【治疗】1.婴儿脐疝,色大多数可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一岁内自愈。
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以等待。
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已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厘米者宜用手术治疗,沿脐口1厘米处,沿脐作半园形切口分高皮肤和皮下组织,显著腹直肌前鞘,疝环及疝囊,正中切开腹自线,游离疝囊,回纳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切除部分疝囊后,给予缝扎然后将两侧腹直肌鞘缘(即腹自线)间断缝合,最后缝合皮肤。
完整版疝气中医临床路径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腹壁局部组织的脱垂,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疝气治疗过程中,中医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采用中医药的经验和治疗方法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治疗路径。
本文将详细介绍完整版疝气中医临床路径。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疑似疝气患者,中医临床路径首先进行的是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疝气的类型、部位和分型。
1. 详细询问病史中医临床路径强调对患者的详细病史询问,包括起病时间、症状特点、诱因、病程等信息,有助于确定病情和分型。
2. 体格检查中医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疝块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以及对疝块的触诊、叩诊等检查手段,有助于判定疝气的类型和部位。
3. 辅助检查有时候,中医临床路径还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B超、CT、MRI等,以进一步明确疝气的详细情况。
二、治疗原则中医临床路径在确定疝气类型后,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根据中医药学理论,治疗疝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活血化瘀、调理脏腑、通利经络、固摄腹壁。
1. 活血化瘀中医临床路径注重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疝块的吸收。
常用中药有桃仁、红花、三棱、川母、莪术等。
2. 调理脏腑中医临床路径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形成疝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机体的整体状态,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疝气。
常用中药如党参、黄芪、当归、巴戟天等。
3. 通利经络中医临床路径注重通过通利经络的方法,消除经络阻塞,调整气血畅通。
常用中药如川芎、赤芍、丹参、莱菔子等。
4. 固摄腹壁中医临床路径认为腹壁松弛是疝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固摄腹壁的方法,加强腹壁的张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疝气。
常用中药如升麻、五灵脂、当归、厚朴等。
三、治疗方法中医临床路径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法等。
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腹股沟斜疝的鉴别诊断
*导读:当疝内容物(主要为肠管)从们于腹壁下动脉外侧
的腹股沟管琛环突出,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的浅环,进入阴囊所形成的疝称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又分为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两种。
……
鉴别诊断
结合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及上述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的诊断
并不困难。
但必须与以下疾病作鉴别:
睾丸鞘膜积液肿块透光试验阳性是本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此外,肿块有一清楚界限,其上极不与外环处相接。
睾丸如被鞘膜积液包裹则不易扪及。
肿块不能回纳,亦无可复性病史。
如腹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时,虽肿块亦有可复性特征,但可用透光试验作鉴别。
子宫圆韧带囊肿肿块位于腹股沟管,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囊性感,边界清楚,张力高,其上端不伸入腹腔,一般不易与疝混淆。
精索囊肿或睾丸下降不全肿块位于腹股沟管或精索睾丸行径,
边界清晰。
前者有囊性感,张力高,阴囊内可扪到同侧睾丸,后者质坚韧,为实质感,阴囊内同侧睾丸缺如。
实际上,鉴别诊断并不困难,上述疾病共有的基本特点是:非可复性肿块,肿块上界不进入外环或内环,无“疝柄”,亦无咳嗽
冲击感。
辅助检查
1.对无合并症的腹股沟斜疝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合并有肺部等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1、定义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
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
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2.1 病因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
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
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3.1.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状况,可分为:1)易复性疝易复性疝:疝常在站立活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腔。
2)难复性疝难复性疝:疝不能完全回纳,但疝内容物无器质性病理改变。
滑动性疝是难复性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如盲肠、乙状结肠、膀胱等)构成疝囊的一部分。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24小时心电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术后应用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简述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斜疝和直疝是鞘状韧带在腹壁内形成的位置不同所导致的两种腹壁内脏器官突出现象。
这两种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一定区别,以下是它们的鉴别要点:
1. 位置:斜疝通常发生在阴囊或睾丸上方,通过鞘状韧带从腹壁突出,而直疝则发生在股骨大转子或股骨髁上,通过一条直的韧带从腹壁突出。
2. 症状:斜疝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睾丸下降和鞘膜积液等。
直疝的症状包括腰部酸痛、咳嗽、便秘或腹泻、睾丸下降和阴囊肿胀等。
3. 检查: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诊断,而直疝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以确定其位置和类型。
4. 治疗方法: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治愈,手术方法包括鞘状韧带修补或融合术。
直疝通常不需要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和监测,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斜疝和直疝的区别在于其突出位置和症状。
斜疝通过鞘状韧带从腹壁突出,而直疝通过一条直的韧带从腹壁突出。
对于斜疝,可以通过阴囊托带或手术进行治愈;对于直疝,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观察,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脑疝诊断标准
脑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和病史:脑疝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瞳孔改变、运动障碍等症状。
如果存在颞叶钩回疝,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侧的瞳孔松散膨大,对侧的肢体运动存在障碍等。
患者通常有颅内压增高的病史。
2.影像结果:CT检查可发现小脑幕切迹疝时,可见基底池、环池、四叠体池变形或消失,下疝时可见中线明显不对称和移位。
核磁共振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脑池变形、消失,钩回、海马回、间脑、脑干及小脑扁桃体等可直接观测到。
3.脑疝的早期而可靠的依据是瞳孔改变,即患侧的动眼神经因受压致麻痹,出现患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4.呼吸的改变,如呈叹息样、抽泣样及潮式呼吸,呼吸节律不规则或暂停。
5.如有颈强,眼底有视网膜出血或视乳头水肿,或瞳孔忽大忽小,一侧瞳孔大,脉搏慢,呼吸暂停或潮式呼吸,应考虑脑疝现象。
6.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可超过1万/立方毫米;并可有血糖增高,尿蛋白阳性。
脑脊液在24小时内穿刺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压增高,发病6小时后,脑脊液可为血性或较多红血球,穿刺必须小心慎重,以免诱发脑疝,诊断明确时一般不作。
如果怀疑脑疝,应尽快进行诊断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快速静脉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
疝的诊断技巧
诊断疝的技巧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询问: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腹股沟或脐周的突出物、疼痛、压迫感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否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主要包括观察和触诊。
观察时注意是否有腹股沟或脐周的凸起,是否有明显的疝囊蠕动。
触诊时会感觉到一个软性、坚实、有弹性的肿块,尤其在咳嗽或用力时会更加明显。
3. 咳嗽实验:医生会让患者咳嗽,因为咳嗽时腹内压力增加,有助于触诊到疝囊的扩张。
4. 影像学检查:如果疝的诊断不确定,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扫描或MRI。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直观的影像结果,帮助确定疝的类型和位置。
5. 诊断性治疗:如果疑似疝但无法确认,医生有时会进行诊断性治疗以确定诊断。
例如,医生可能会进行手法复位,即通过操作将肿块重新推入腔内。
如果肿块被成功复位,则可能是疝的诊断。
股疝和腹股沟疝鉴别发表时间:2020-08-06T14:23:30.1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5期作者:文玉永[导读] 许多人知道腹股沟疝,但不了解股疝,其实股疝是腹股沟疝的其中一种许多人知道腹股沟疝,但不了解股疝,其实股疝是腹股沟疝的其中一种,但两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1]。
正确的认识和诊断股疝和腹股沟疝,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较大的意义,有助于使病患脱离疾病的痛苦,基于此,本文从下面几个反方面阐述一下两者的区别。
1、股疝概述1.1什么是股疝?在解剖位置上,股管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方。
股管的下口是一个卵圆窝,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
当一些组织经过股环和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时所形成的疝便叫做股疝。
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女性病患和老人,嵌顿率较高。
1.2为什么会发生股疝?腹壁强度降低,主要原因有先天的发育不良、腹壁薄弱等。
腹腔压力升高,常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情况有慢性咳嗽、妊娠以及便秘等。
1.3怎么知道自己得了股疝?当病患的腹股沟韧带下方出现肿块,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伴有轻度的坠胀感时可怀疑股疝,临床病人以肠梗阻症状就诊,经诊断后确诊为股疝。
1.4怎么治疗股疝?股疝病患极易出现嵌顿的情况,嵌顿组织出现血运障碍时,若不及时处理容易导致疝内容物坏死,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可能会威胁病患的生命健康。
因此,当病患出现股疝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如传统的疝修补手术或者是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等[2]。
2、腹股沟疝概述2.1什么是腹股沟疝?腹腔内的脏器通过缺损空隙经腹股沟管向体表突出形成的疝叫做腹股沟疝。
依据疝内容物突出的途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
斜疝可经深环突出,并且能够进入病患的阴囊,临床病例中较常见,男性患病的概率高于女性病患的概率。
直疝多见于中老年人,疝囊的突出位置变为腹股沟三角区,疝内容物不进入病患的阴囊。
临床病例中直疝的发病概率小于斜疝的发病概率,发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群为主。
2.2造成腹股沟疝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造成腹股沟疝出现的因素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疝气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疝气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疝气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疝气如何诊断鉴别,疝气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疝气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心电图、肝功能检查、血肌酐(Cr,Crea)、腹部血管超声检查、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一、检查
1、先到普通外科,做B超检查
2、对无合并症的脐疝患者,以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为主;
3、对合并有肺部腹部其他疾病而诊断未明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和血尿素氮(BUN)、血肌酐、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以上是对于疝气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疝气应该如何鉴别诊断,疝气易混淆疾病。
*疝气如何鉴别?:
*一、鉴别
脐肉芽肿:脐带脱落后,脐根部的伤口受异物刺激(如爽身粉、血痂)或感染形成脐疮,脐疮迁延成为表面有少量脓液的樱
红色肿物。
肿物不可推回腹内。
经硝酸银烧灼或搔刮局部或电灼后可痊愈。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疝气应该做哪些检查,疝气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疝气”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何正确诊断小肠气疝的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但误诊误治也非罕见。
多数病例症状典型、体征明确,一查便知,但如果不作深入探究和鉴别诊断,容易误诊。
部分病例疝发生部位隐蔽或早期疝块隐匿,局部无肿块,使诊断困难。
正是腹内疝的临床表现与机械性肠梗阻一致,术前确诊困难。
膈疝,特别是先天性膈疝,症状酷似上消化道疾病,也容易误诊。
(1)疝是否存在:具有典型疝块的局部和全身症状,又有明确的体征,确定疝是否存在并不困难。
如果仅有疝好发区域的肿块,或者仅有腹痛、腹胀、呕吐、肛门排便排气不畅及肠鸣音亢进等肠梗阻的典型表现,此时必须鉴别疝存在与否。
对腹壁肿块应追问肿块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消失"过,是否有因肿块增大引发消化道症状或腹痛史。
体检时应注意肿块是否具有压痛、加压肿块可否缩小或消失。
如果肿块从不"消失"或缩小,无任何症状,无压痛,压之不缩小,不消失,特别是肿块位置与疝好发部位不一致时,疝的诊断难以成立。
必须指出,多数白线疝疝内容物为大网膜,疝环小且组织致密,疝块可以无变化,无症状,易误诊为腹壁脂肪瘤。
对于机械性肠梗阻,在寻找梗阻病因时,要考虑发生疝气的可能性,需要作进一步检查和鉴别诊断。
首先要仔细检查疝好发部位。
如腹股沟区、股部、脐部、腹白线、腰部、会阴部等,了解有无疝块,一些隐蔽部位的疝,如腰疝,疝块较深,不易触及,应注意局部有无压痛,必要时应行B超检查或疝囊造影术。
(2)腹外疝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嵌顿性疝。
可复性疝是指站立、咳嗽、负重、排便等增加腹内压时,疝内容物进入疝囊,当平卧及腹内压下降时能很容易返纳腹腔。
难复性疝为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
多因疝内容物和疝囊粘连,或腹壁缺损大、疝环宽大。
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
嵌顿性疝为疝内容物突然不能回纳,发生疝块局部疼痛、触痛明显,如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则将产生急性肠梗阻症状。
(3)疝内容物是否发生绞窄:疝内容物的绞窄是嵌顿的进一步发展,嵌顿和绞窄临床上有时难以明确区分。
疝气坎顿的超声诊断标准
疝气坎顿的超声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腹股沟或者阴囊内出现异常回声包块,范围不随腹压增加而增大。
2. 安静平卧或者加压探头后包块不能缩小。
3. 包块内可见肠蠕动或者探及不了肠蠕动。
4. 彩色多普勒显示少量血流信号或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5. 疝内容物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及触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回纳。
6. 疝内容物周边可见多少不等渗出液,其内很少探及血流信号。
7. 疝内容物为肠管时,肠管蠕动不明显,肠壁增厚(>4 mm),肠管内含有大量液体,腹腔内肠管扩张。
以上是疝气坎顿的超声诊断标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如有疑虑,请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腹股沟疝诊疗规范(手术科室)【诊断标准】(一)腹股沟斜疝1.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较大时可进人阴囊或大阴唇。
2.肿块在站立、行走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挤压后可还纳入腹腔,如肿块不能完全还纳,应考虑为难复性疝。
3.肿块柔软、有弹性。
腹股沟外环扩大、松弛。
压迫腹股沟内环,可阻止肿块出现。
4.疝嵌顿时,肿块变硬、不能还纳,除局部疼痛外,还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
5.若嵌顿疝不能及时解除,由于肠管及系膜受压过久,导致血运障碍,引起肠壁坏死,成为绞窄疝,可以导致肠穿孔,继发腹膜炎。
(二)腹股沟直疝1.老年人、体弱和伴有腹压增高的患者多见。
2.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呈半球形,不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还纳肿块后压迫内环口,肿块可再出现,极少嵌顿。
【治疗原则】1.寻找并治疗发病诱因,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
2.1岁以内婴儿除嵌顿疝外,有自愈可能,可以暂不用于术治疗。
3.年老体弱或有全身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用疝托压迫腹股沟区以缓解症状和防止嵌顿。
4.手术治疗(1)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婴幼儿、儿童和绞窄性疝时,肠管坏死、局部感染严重的病例。
(2)疝修补术:加强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适用于斜疝或直疝。
其中Bassini法应用最多。
(3)疝成形术:适用于各种疝,尤其是巨大疝、复发疝、直疝、腹股沟管后壁严重缺损的患者。
以人工合成材料的无张力修补方法较为理想。
(4)嵌顿疝的治疗①年老体弱、伴有各种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嵌顿时间短(一般不超过4~6小时)和估计无肠管坏死者,可试行手法复位还纳,还纳后应观察4~6小时,注意有无腹膜炎表现。
如出现腹膜炎应及时剖腹探查。
②除以上情况外,嵌顿疝应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判断有无肠管坏死,如肠管已坏死或局部感染严重时,应只行疝囊高位结扎,不宜作修补或成形术。
股疝怎么鉴别及切口疝有哪些症状股疝怎么鉴别:1.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上内方,股疝则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外方,一般不难鉴别诊断。
应注意的是,较大的股疝除疝块的一部分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以外,一部分有可能在皮下伸展至腹股沟韧带上方。
用手指探查外环是否扩大,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脂肪瘤股疝疝囊外常有一增厚的脂肪组织层,在疝内容物回纳后,局部肿块不一定完全消失。
这种脂肪组织有被误珍为脂肪瘤的可能。
两者的不同在于脂肪瘤的基底并不固定,活动度较大,股疝基底是固定而不能被推动的。
3.肿大的淋巴结嵌顿性股疝常误诊为腹股沟区淋巴结炎。
4.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卵圆窝处结节样膨大的大隐静脉在站立或咳嗽时增大,平卧时消失,可能被误诊为易复性股疝。
压迫股静脉近心端可使结节样膨大增大;此外.下肢其他部分同时有静脉曲张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5.髂腰部结核性脓肿脊柱或骶髂关节结核所致寒性脓肿可沿腰大肌流至腹股沟区,并表现为一肿块。
这一肿块也可有咳嗽冲击感,且平卧时也可暂时缩小,可与股疝相混淆。
仔细检查可见这种脓肿多位于腹股沟的外侧部分、偏髂窝处,且有波动感。
检查脊柱常可发现腰椎有病征。
口疝有哪些症状:1.症状腹壁切口处有肿物突出是其主要症状(图1)。
站立和用力时突出或明显,平卧时缩小或消失。
疝块较大有较多的脏器和组织突出时,可有腹部隐痛、牵拉下坠感等不适。
部分病人可伴食欲减退、恶心、焦虑等。
多数切口疝内容物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有时可有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表现。
少数疝环小的病人,可发生嵌顿。
2.体检切口瘢痕处肿物,多数与切口相等,亦有切口疝形成小于切口区域者。
疝内容可达皮下,皮下脂肪层菲薄者,可见到肠型或蠕动波。
嘱病人平卧,将肿物复位,用手指伸入腹壁缺损部位,再令病人屏气可清楚地扪及疝环边缘,了解缺损的大小和边缘组织强度。
参考地址:。
1.可复性疝
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
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呜声。
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
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
疝内容物如为大网膜时,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示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患者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
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
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患者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2.滑动性斜疝
临床特点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
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黏连。
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两侧发病率之比约为1:6。
在手术修补时,防止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3.嵌顿性疝
常发生在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
临床特点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
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
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局部疼痛常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征。
疝一旦嵌顿,上述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4.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多较严重
患者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腹部体征呈不对称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5.患者常常由于缺乏自觉症状而得不到及时诊治,最终导致部分患者生精能力受损。
少数患者可有立位时阴囊肿胀,局部坠胀疼痛感,可向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后腰部放射,劳累或久站后症状加重,平卧休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6.交通性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水与腹腔相通处极狭小,仅能通过液体,不能通过肠管或网膜,而疝则可通过。
7.精索鞘膜积液
特点是鞘状突两端闭合,精索部分形成局限性鞘膜积液,与腹腔和睾丸鞘膜腔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