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在桂师从事艺术教育的一些往事
- 格式:pdf
- 大小:460.90 KB
- 文档页数:5
抗战时期的丰子恺漫画文:陈华战争是民族灾难,却也让不同文化相遇、砥砺。
抗战期间,知识分子气浓厚的丰子恺,虽然与抗战时期的美学情趣互不相融,但他仍然积极表现抗战。
他的漫画表现人性、关注生命的深沉内涵早已跨越了时代。
桂林十月抗战爆发后,丰子恺携家人流离失所,逃难途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于 1938 年 6 月 24 日到桂林,住马房背,后移居两江泮塘岭,到 1939 年 4 月 5 日离桂林转柳州到宜山,入浙江大学讲授艺术教育课程。
丰子恺由浙江家乡逃难出来,半年多的奔波惊恐,已使全家人身心疲惫。
来到山青水秀的桂林,丰子恺生活安定下来,他的思想和创作也异常丰富起来,在桂林生活的差不多十个月的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教育思想。
丰子恺到桂林,是应桂林师范学校校长唐现之之邀,到该校任图画、国文教师。
面对国难家仇,他不仅口授爱国思想和正确的艺术观以及艺术创作方法、技巧,教学生们如何搜集现实生活素材,制作抗战宣传画,而且身体力行,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开展抗日救亡美术宣传。
1938年11月,敌机空袭桂林,炸毁不少民房,百姓死伤多人。
师生群情激愤,集会控诉日军暴行。
他立即将此事结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人画一幅控诉日寇罪行的漫画,再根据大家交来画稿中存在的弊端,以《控诉日机暴行》为题进行讲解示范,然后要大家修改,亲自带领他们上街下乡张贴宣传。
11月28日,丰子恺为学校画抗战宣传画一套四幅。
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起,为宣传保卫大广西事停课二星期。
第一星期筹备宣传,教师须到校指导。
我与王星贤担任壁报及漫画指导。
……学校会议决定,宣传除派学生分组走近乡外,复以石印印吾抗战画四幅,随队揭贴,又以转送他校。
……学校要我自作四幅,赶快觅材。
返家途中,觅得四题,首曰《欢送》,末曰《凯归》。
中间二幅一正一反:正曰《保国》,写男女老幼共捧国旗,反曰《轰炸》,写敌机滥炸平民,炸弹片切去母亲背上乳儿之头。
如此,有头有尾,有正有反,成一系统。
丰子恺旅桂时期的漫画创作作者:黄北珈黄伟林来源:《歌海》2022年第02期[摘要]1938—1940年,丰子恺在广西从事教育工作。
他教书之余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主要刊登在《文艺新潮》《觉有情》《宇宙风》《抗战漫画》等刊物,后来大多收入《战时相》和《大树画册》两本漫画集。
丰子恺旅桂期间的漫画主要表现了对日寇的控诉、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以及对广西普通百姓的写照,构图简单但寓意深刻,表现了丰子恺“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的艺术观和艺术教育观。
[关键词]丰子恺;漫画;广西根据陈星撰写的《丰子恺年谱长编》,1938年5月,丰子恺受桂林教育局聘請,到桂林广西全省中学艺术教师暑期训练班授课。
后来,他又受到桂林师范学校之聘请。
1938年6月24日,丰子恺率眷抵达桂林。
1939年2月28日,完成桂林师范学校的最后一门课程后,丰子恺结束了他在该校的执教生涯。
1939年4月5日,丰子恺离开桂林,于4月8日到达广西宜山(现广西宜州区,下同),在西迁宜山时期的浙江大学主讲艺术教育、艺术欣赏两门课程,1939年6月结束。
1939年8月,因日军进攻南宁,丰子恺全家于1939年12月15日出广西境,到达贵州独山。
自1938年6月到1939年12月,丰子恺在广西生活工作一年半时间。
在广西期间,丰子恺创作和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主要有《敌马被俘虏》《豺虎入中原》《不惜琉璃苦》《山如眉黛秀,水如螺纹碧。
为念战争苦,好景忽减也》《民众去劳军》《积尸数十万》《人民如散沙,抗战如布袋》《空袭也,炸弹向谁投》《鱼,我所欲也》《战苦君犹乐,功高将不骄》《豫载花雕酒,为君祝凯旋》《一箪食》《狂炸也,娘背乳儿逃》《今朝不吃糖》《嘉兴所见梦江南》《偶抛佳果种,喜见绿芽生》《惟酒无量》《星期六之晚》《严霜烈日皆经过》《移兰图》《凯旋图》《暴乱养汉奸》《藏书如积山》《难民之梦》等,还出版了《漫文漫画》《兴华大力士》《大同大姊姊》等多种漫画图书。
丰子恺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贡献丰子恺(1906年-1989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
他在早期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推动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他的贡献。
丰子恺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普及。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音乐。
他积极参与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为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开设了音乐课程和讲座。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学习和欣赏音乐。
他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都非常实用,使得音乐教育真正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丰子恺提倡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演奏乐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品味和感受力。
他注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通过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他还提倡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他的音乐教育理念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为培养了一大批有音乐素养的人才。
丰子恺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他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传承。
他在音乐教育中注重传授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
他还积极参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音乐资料和著作。
他的努力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丰子恺对早期音乐教育的贡献在于推动音乐教育的普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音乐教育与生活的结合,以及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他的贡献不仅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文彦:丰子恺在桂林桂林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抗战时期,武汉失守后,文化人纷纷奔向重庆、延安、桂林三地。
自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至1944年11月桂林沦陷,桂林一度成为战地后方的文化堡垒。
当时到桂林的知名画家包括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叶浅予等。
丰子恺先生是携家人逃难,途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于1938年6月24日到桂林,在桂林生活了不足十个月,1939年4月5日离开桂林,转柳州到宜山,入浙江大学任教。
有关丰子恺在桂林的文史资料散见于多处。
笔者近读魏华龄著《桂林文化城史话》(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杨益群著《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家传略》(漓江出版社出版)等书,将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稍做整理如下:丰子恺到桂林,是应桂林师范学校校长唐现之之邀,到该校任国文、图画教师。
丰子恺在日记中,这样表达他教授艺术课程的宗旨:“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
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
”他认为,“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
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
”丰子恺在桂林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画作。
从作品题材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抗战漫画,如《战地之春》《胜境在望》《大哥同小弟》等;第二类描摹后方生活图景,如《春风到草庐》《广西小品》(八幅);第三类是题赠画,此类多以祝福、勉励话语或寓意入画,如《春光先到野人家》《除蔓草,得大道》《偶抛佳果种,喜见绿芽生》等。
获他赠画的有文化界人士,也有桂林师范学校的同事,还有邻居等。
此外,丰子恺在桂林还重绘了《漫画阿Q正传》共54幅图,1939年,由桂林开明书店汇集出版。
丰子恺很注意观察广西的风俗文化,对桂林种种具有工艺特点的日用器物,如竹篮、竹碗、折纸灯、土制小罐形油灯、农家的灶间、大门的门闩等,都怀着欣喜之情描摹下来。
他认为,这些物品,“有一种简朴的巧”,“兼顾美术与实用”,值得关注。
丰子恺在桂林还写了多篇理论文章。
丰子恺散文《艺术的逃难》那年日本军在广西南宁登陆,向北攻陷宾阳。
浙江大学正在宾阳附近的宜山,学生、教师扶老携幼,仓皇向贵州逃命。
道路崎岖,交通阻塞。
大家吃尽千辛万苦,才到得安全地带。
我正是其中之一人,带了从一岁到七十二岁的眷属十人,和行李十余件,好容易来到遵义。
看见比我早到的浙大同事某君,他幽默地说:"听说你这次逃难很是艺术的?"我不禁失笑,因为我这次逃难,的确受艺术的帮忙。
那时我还在浙江大学任教。
因为宜山每天两次警报,不胜奔命之苦。
我把老弱者六人送到百余里外的思恩县的学生家里。
自己和十六岁以上的儿女四人(三女一男)住在宜山;我是为了教课,儿女是为了读书。
敌兵在南宁登陆之后,宜山的人,大家忧心悄悄,计划逃难。
然因学校当局未有决议,大家莫知所适从。
我每天逃两个警报,吃一顿酒,迁延度日。
现在回想,真是糊里糊涂!不久宾阳沦陷了!宜山空气极度紧张。
汽车大敲竹杠。
"大难临头各自飞",不管学校如何,大家各自设法向贵州逃。
我家分两处,呼应不灵,如之奈何!幸有一位朋友,代我及其他两家合雇一辆汽车,竹杠敲得不重,一千二百元(一九三九年的)送到都匀。
言定经过离此九十里的德胜站时停一停,让我的老弱六人上车。
一方面打长途电话到思恩,叫他们整理行物,在德胜站等候我们的汽车。
岂知到了开车的那一天,大家一早来到约定地点,而汽车杏无影踪。
等到上午,车还是不来,却挂了一个预报球!行李尽在路旁,逃也不好,不逃也不好,大家捏两把汗。
幸而警报不来;但汽车也不来!直到下午,始知被骗。
丢了定洋一百块钱,站了一天公路。
这一天真是狼狈之极!找旅馆住了一夜。
第二日我决定办法:叫儿女四人分别携带轻便行李,各自去找车子,以都匀为目的地。
谁先到目的地,就在车站及邮局门口贴个字条。
说明住处,以便相会。
这样,化整为零,较为轻便了。
我惦记着在德胜站路旁候我汽车的老弱六人,想找短路汽车先到德胜。
找了一个朝晨,找不到。
却来了一个警报,我便向德胜的公路上走。
仁心育人,艺术兴学--论丰子恺的美育思想刘秀峰【摘要】礼乐教育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特点,现代新学也以音乐教育为标志,然而当前我国的美育,既不受重视,又存在理解误区。
丰子恺的美育思想对于重新理解和正确实施美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丰子恺认为艺术可直抵人心,利于完美人格的养成,由此,他主张“艺术兴学”、“礼乐治校”,将美育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并认为美育为人生重大而很广泛的一种教育,不是局部分的小知识小技能的教授。
美育不应限于艺术科的教育,而应让美育平均普遍地融入到全部的教育生活当中,为此教育者守护和拥有童心般的艺术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While the teaching of etiquette and music wa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onfucian education and music education was also a mark of modern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s of now, does not receive adequate attention in our country or is misconstrued.Against such a backdrop Feng Zikai′s idea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Feng maintained that art speaks directly to the heart and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a sound character.Therefore, he proposed to"invigorate teaching with art"and"govern schools with eti-quette and music", granting a pivotal place to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designating it as a vital and far-reaching education in life, far beyond the imparting of snippets of knowledge and skill.Instead of teaching art as a mere discipline, aesthetic edu-cation should permeate all education.Consequently, it is imperative that educators keep a childlike artistic mind.【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丰子恺;美育;艺术教育【作者】刘秀峰【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14传统的儒家教育很重视美育,强调一个人的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弦歌”也成为中国学校教育的代名词。
人物素材丰子恺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做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深受恩师佛学思想影响,与佛教结缘.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国后从事美术、音乐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丰子恺是中国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
他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时代。
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儿童题材。
其漫画多以单幅形式出现,笔调简洁而流畅,不论是生活场景、人情世态,还是自然风貌、诗词意境都能信手拈来,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并富有民族特色和个性风格。
他的画多为人们日常生活情景,又具有普遍的人情世故与动人情趣,具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特点.简练传神、素朴亲切、率真自然的漫画风格,也正是他的散文作品的风格,那些隽永、简括、流畅、朴实的漫画与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珍品。
丰子恺笃信佛教,他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一生都苦口婆心地劝人们护生戒杀.他也因放生而闹出了一则趣闻。
抗日战争之前,在苏州缘缘堂居住期间,有一次,丰子恺从石门湾携带一只鸡,要到杭州云栖放生。
但是他对鸡起了恻隐之心,不忍心像常人一般在鸡脚的部位捆缚起来把鸡倒提着,于是撩起自己的长袍把鸡放在里面,外面用手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