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阅读理解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优秀5篇】篇一:《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
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
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
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③“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④“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
”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⑤“什么事?你说吧。
”⑥“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
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
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⑦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⑧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⑨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
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⑩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
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换上吧。
”我热情地说。
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
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
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
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
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1.快乐阅读。
挥手——怀念我的父亲(节选)赵丽宏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
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那时父亲还年轻,鼓鼓囊囊的铺盖卷提在他的手中并不显得沉重。
中学很远,坐了两路电车,又换上了到郊区的公共汽车。
从窗外掠过很多陌生的风景,可我根本没有心思欣赏。
我才十四岁,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想到即将一个人在学校里过寄宿生活,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
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
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去农村“插队落户"。
当时,父亲是“有问题”的人,不能随便走动,他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
那天,是我自己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
快分手时,他才讷讷地说:“你自己当心了。
有空常写信回家。
"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
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
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
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
这时父亲已经快七十岁了。
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
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
”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回头一看,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
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
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
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1)第一段话在文中起着( )的作用。
(多选)A.统领全篇B.承上启下C.引起下文D.开篇点题(2)短文回忆了父亲三次送别“我"的情景:第一次是送“我”去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送“我"去_____________,第三次是送“我”去_________________。
回忆我的父亲鲁迅阅读答案回忆我的文学父亲现代文阅读答案⑴我的童年时代只知道两位作家,一位是鲁迅,另一位就是高尔基。
我知道鲁迅是中国人,而高尔基是外国人。
在我幼稚的想象中,他们更像是兄弟一般,甚至相貌都不无神似之处;瘦削的四方脸,平头短发,浓眉,犀利的眼神,尤其都有一撇浓密的八字胡……但仅仅他们两人,已经使我内心的殿堂足够拥挤了。
必须承认:他们那双峰并秀的形象给了我的童年以极大的影响。
⑵鲁迅的杂文与小说虽然深刻,但对于一个孩子的理解力而言,还是显得壁垒森严。
比较而言,高尔基的灵魂纵然远在异国,但因为有其自传体三部曲的娓娓述说,似乎更为亲切。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多少中国孩子因之而了解到一位外国男孩成长的经历。
说起来不好意思,我最初读的并非原书,而是一套黑白的同名连环画——但这已足够了,足够使我把书中的主人公当作自己异国的伙伴来看待。
高尔基的童年苦难而又传奇:进鞋店当小伙计、给绘图师做学徒、逃课、在伏尔加河轮船上做厨师的小工、借着烛光偷偷读书……这是一些离我很遥远的事情,但更容易使一位循规蹈矩的学童想入非非。
通过那一系列朴素而又新鲜的画面,我进入了别人的童年,而别人的童年又开始影响我。
在我的心目中,高尔基是一位巨人,又是平凡的孩子,跟我的同龄人一样,伴随我成长——并且不断把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告诉我。
他是一位能让别人分享其喜怒哀乐的伟大的孩子,他因之而成为我在这个世界上既不相识、而又最了解的一个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应该说我的童年,至少有那么一小部分生活在别人的童年里,生活在遥远而陈旧的伏尔加河流域,跟一位流浪的俄罗斯小男孩共呼吸——这多多少少给我胆怯而平淡的童年增加了一点点冒险的乐趣……⑶我永远记得那个黄昏,工人们都下班了,只有一排排水泥桩静静地陪伴着我。
我为生活的无情而感到无力,我为世界的空旷而感到空虚。
鬼使神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高尔基的影子:年轻的流浪汉在伏尔加河畔一艘翻晒的舢舨底下过夜。
莫⾔《我的⽗亲》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章,完成题⽬。
(17分)我的⽗亲莫⾔①⽗亲读过⼏年私塾,蒙师是我们邻村的范⼆先⽣。
我听祖母说过,⽗亲因调⽪被范⼆先⽣⽤戒尺打肿⼿掌的事。
祖母说⽗亲将《三字经》改编成“⼈之初,性不善,烟袋锅⼦炒鸡蛋;先⽣吃,学⽣看,撑死这个⽼混蛋”。
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法想象威严的⽗亲竟然也是从⼀个顽⽪少年演变过来的。
②在我参军离家前近20年的记忆中,⽗亲可敬不可亲,甚⾄是有⼏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不骂⼈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
记得我与伙伴们⼀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 ”,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空⽩好⼤⼀⼉才能缓过劲来。
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
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代⼈,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我听姑姑说她们年轻时姐妹们在⼀起说笑,听到我⽗亲远远地咳嗽⼀声⼀个个⽴即屏⽓息声,等我⽗亲⾛了才慢慢活泼起来。
③曾不⽌⼀个⼈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
记得那是⼀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右侧的那棵槐树下,⽗亲⽤剃头⼑⼦给我剃头。
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概有⼏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犊!⑤还有⼀次是我⼗三岁那年家⾥翻盖房⼦因为⼀时找不到⼤⼈,⽗亲便让我与他抬⼀块⼤⽯头。
⽗亲把杠⼦的⼤部分都让给了我,⽯头的重量⼏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头抬到⽬的地时,我看到⽗亲⽤关切的⽬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⑥近年来,⽗亲有好⼏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下颇有⼏分⾃责之意。
我从来没把⽗亲的严厉当成负⾯的事。
如果没有得到⽗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点成绩还不好说。
⑦其实,⽗亲的威严是建⽴在儒家⽂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所受到的教育确⽴了他的⼈⽣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的年代⾥,他也⼀直⿎励⼦侄们读书。
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精选14篇)下面是小编为你分享的父亲原文阅读及答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
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
⑴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程度真到了别无所求的地步。
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⑵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⑶“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⑷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
⑸“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⑹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⑺“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
”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⑻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怀地问:“完了吗?”⑼“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
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
”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⑽“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⑾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⑿“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⒀儿子一下子懵了。
⒁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带走。
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
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
”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父亲的考题》记叙文阅读题目1、在⑷段中,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和那棵树阅读理解答案父亲和那棵树阅读理解答案 15篇父亲和那棵树阅读理解答案 1父亲的期望父亲是一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
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究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们的(轻视鄙视)。
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柔弱)的人,他不自悲,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
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儿,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似懂又非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
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
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伧(chen),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
”我却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
”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
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是鞋柜里最便宜的,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
“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子念书!”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
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
”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父亲,走好!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1.文中括号里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比较恰当?请用“√”标出。
我的父亲爱你的人,总在背后为你做很多你不知道的事……父亲中年时代身体便很不好,四年前更是摔断了胫股骨,在医院动了手术,换了一个金属的人工关节。
此后,他便一直被病痛折磨着,一下子老了许多,再也没有恢复以前那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他的手上多了一根拐杖,走路比以前慢得多,出门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不过,只要遇到精神好的时候,他还会拄着拐杖来我家转转。
在我的所有读者中,对我的文章和书最在乎的人,是父亲。
从很多年前我刚发表作品开始,只要知道哪家报纸杂志刊登有我的文字,他总是不嫌其烦地跑到书店或者邮局里去寻找,这一家店里没有,他再跑下一家,直到买到为止。
为做这件事情,他不知走了多少路。
我很惭愧,觉得我的那些文字无论如何不值得父亲去走这么多路。
然而再和他说也没用。
他总是用欣赏的目光读我的文字,尽管不当我的面称赞,也很少提意见,但从他阅读时的表情,我知道他的意思。
对我的成就,他总是比我自己还兴奋。
这种兴奋□有时我觉得过分□就笑着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的儿子很一般□你不要太得意□他也不反驳我,只是开心地一笑,像个顽皮的孩子。
在他晚年体弱时,这种兴奋竟然一如数十年前。
前几年,有一次我出版了新书,准备在南京路的新华书店为读者签名。
父亲知道了,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去看看,因为这家大书店离我的老家不远。
我再三关照他,书店里人多,很挤,千万不要凑这个热闹。
那天早晨,书店里果然人山人海,卖书的柜台几乎被热情的读者挤塌。
我欣慰地想,好在父亲没有来,要不,他撑着拐杖在人群中可就麻烦了。
于是我心无旁骛,很专注地埋头为读者签名。
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我无意中抬头时,突然发现了父亲,他拄着拐杖,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一个人默默地在远处注视着我。
唉,父亲,他还是来了,他已经在一边站了很久。
我无法想象他是怎样拄着拐杖穿过拥挤的人群上楼来的。
见我抬头,他冲我微微一笑,然后向我挥了挥手。
我心里一热,笔下的字也写错了……(节选自赵丽宏《挥手》,有删改)1.用“____”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父亲徐杰①前天中午,在老家,在老父亲的床上小睡,醒来后,听到父亲在堂屋里说话,父亲问:“这香蕉里又没有籽,那香蕉树从哪儿来的呢?”没人能回答他。
我笑了,86岁的老父亲,居然对新知识充满好奇,这真让人开心又钦佩。
②父亲做了一辈子农民,但我的农民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父亲,少年时居然读过私塾,在我们村子里,这是十分罕见的。
③父亲喜欢读书,在我的记忆里,农闲时节,别人打牌、晒太阳、唠嗑,他就捧着一本书看,那些书都像砖头一样厚重,夏天我在饭桌上午睡,常常拿了父亲的书做枕头,睡醒了,就把书抽出来,囫囵吞枣地瞎看,翻累了,就再垫脑瓜下,糊里糊涂地再睡。
④父亲喜欢读书,肚子里就装了很多的故事,夏夜,乡亲们都喜欢来我家门口乘凉,每人一把蒲扇,啪嗒啪嗒地,扇风兼赶蚊子,场中央,是一堆麦芒,点燃了,冒出很多烟,说是可以熏赶蚊子,但常常把人熏得眼泪直流。
但没关系,大家都喜欢来,因为父亲能“说法”(我们的方言,即讲故事)。
父亲绝对是讲故事的高手,我发现父亲并不完全照着书上写的来讲,他常常加进去许多自己的“创造”,能把我们当地的俗语和口语,骂人的脏话,巧妙地嵌在故事里,使得他讲的故事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⑤我常常觉得,我语文成绩好,一定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我有时候也喜欢写点小小说,估计也是遗传了父亲的想象力。
⑥父亲非常勤劳,但从不用蛮力。
我记得割麦割稻之前,父亲从不急吼吼下地干活,而是很从容地拿块磨刀石,搁条凳的一头,然后打一脸盆水放脚边,慢慢地,耐心地,磨刀,把镰刀磨得锃亮锋快,才下地。
后来,我在读书时,读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瞬间就懂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懂了这个成语蕴含的生活的智慧。
⑦父亲真的不是一般的农民。
我家有一辆纺车,一部织布机,父亲和母亲,配合着,能够把棉花纺成线,把线织成布,再把布染上色,然后给孩子们做衣服。
这一套流水线作业,居然不要其他人帮忙。
父亲和母亲,凭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养大了我们五个孩子。
《我的父亲》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父亲》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
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
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
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圈”,是唐朝名画京戴嵩的作品。
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
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父亲说到做到。
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向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
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
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概括每件事。
3、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4、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
答
案: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全部划对给满分。
三个要点“不能……”“必须……”“应该……”)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答]()
【答案】:D中考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父亲说到做到。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件事:父亲讲杜处士画斗牛的故事,教育我们画画要仔细观察和向人请教。
第三件事:父亲到河边实地考察后画“背纤图”。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强调了请教对象的广泛性。
无论做什么工作,也不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都可作为请教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