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病人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针对产后出血的病例护理简介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分娩后,子宫内膜脱落引起的大量出血。
这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出血,并提供适当的护理。
护理目标1. 控制出血: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停止产后出血。
2. 维持血压稳定:保持产妇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防止血压过低导致意识丧失或休克。
3. 维持产妇的生命体征稳定:监测体温、呼吸和心率,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异常情况。
4. 提供心理支持:产妇可能会感到紧张、恐惧或焦虑,需要提供安慰和支持。
5. 教育产妇和家属:提供相关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产后出血。
护理措施1. 紧急抢救措施:- 立即呼叫医生或护士,报告出血情况。
- 同时通知血库准备输血所需的血液制品。
- 记录出血量和时间,以便医疗团队评估情况。
- 保持产妇的平卧位,抬高下肢,有助于减少出血量。
- 将静脉通路建立好,以备急需输液或输血时使用。
2. 医疗干预:- 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药物治疗,如子宫收缩剂和止血药物。
-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子宫切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3. 监测和评估:- 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及时记录并报告异常情况。
- 定期测量和记录产妇的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出血程度和输血需求。
- 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情况,记录出血量和血块的大小和颜色。
4. 心理支持:- 向产妇和家属解释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提供安慰和支持。
- 倾听产妇的感受和需求,积极回应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 鼓励产妇参与决策,增强其对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5. 教育指导:- 向产妇和家属提供关于产后护理的知识和技巧,如正确的会阴冷敷、卫生习惯等。
- 强调产妇休息和饮食的重要性,以促进康复和恢复体力。
- 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锻炼,帮助恢复体力和促进子宫恢复正常。
结论针对产后出血的病例,护理工作的目标是控制出血、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
护士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并提供全面的护理和监测。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一般有观察病情、保持身心愉悦、注意休息、保持卫生、合理饮食等。
建议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助于身体早日恢复。
1.观察病情:如果存在产后出血的情况,建议每天观察会阴伤口变化、阴道流血的情况,以了解身体的恢复情况。
2.保持身心愉悦:女性应保持身心愉悦,不可过度紧张、忧虑、愤怒,否则可能会使不良的情绪刺激身体,从而引起其他不适。
3.注意休息:如果出现该情况,女性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不可熬夜或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不适,使出血的情况更加严重。
4.保持卫生:女性应保持外阴的卫生,并定期清洁局部,还应勤换内衣内裤,以免细菌滋生而引发炎症,不利于身体的正常恢复。
5.合理饮食:饮食方面应注意食用清淡、营养的食物,而不宜摄入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如火锅、烧烤、冰淇淋等,否则可能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
17例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体会产后大出血是指产后出血超过500毫升的情况,是产科急诊的一种常见并且紧急的情况。
产后大出血一旦发生,常常危及产妇的生命。
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过程中,护士的急救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日常工作中,我有幸参与了多起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在将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过程中,要做好心理准备。
产后大出血通常情况下都是突发的,危机感极强,护士需要有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突发情况能够沉着冷静应对。
在接到求助电话或者接诊产妇时,要迅速做好心理调整,保持冷静,做好接诊准备,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急救护理工作。
抢救产后大出血的关键是快速反应。
产后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情况,时间非常紧迫,每一秒钟都可能关系到产妇的生命安全。
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工作中,要做到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比如及时给予输液、止血、输血等抢救措施,争取时间,最大限度地挽救产妇的生命。
对病情的全面评估也是急救护理的重要环节。
产后大出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子宫收缩不良、产后子宫破裂、产道损伤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在护理中,护士要全面评估产妇的病情,包括观察出血量、观察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询问产妇的病史和用药情况等,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与其他医护人员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护理是一个团队工作,特别是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过程中更是如此。
在与医生、护理人员、实习生等其他医护人员的配合中,优化资源,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抢救产妇的成功率。
产后大出血的护理过程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
护士在处理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工作中,要及时、准确地做好护理记录,包括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患者生命体征等情况的记录,以及对各项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这不仅有利于医护人员随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也为今后的类似病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浅析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毫升,或在产后24小时至6周内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
产后出血是产妇最常见的产后并发症之一,严重的产后出血可能导致产妇休克、贫血、甚至死亡。
对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临床护理1. 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不力、胎盘残留、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护士需要了解各种原因,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症状,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加强监测对于有产后出血风险的产妇,护士应该加强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了解产妇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产妇在分娩后需要休息,但也不能完全卧床不动,室内需要保持空气流通,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度开窗通风,减少细菌的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
4. 保持患者清洁产妇容易出现代谢紊乱,护士要及时帮助产妇进行洗漱、更换衣物等,保持患者的清洁卫生。
5. 疼痛管理产后出血产妇可能出现明显的子宫收缩疼痛,对于剧烈的疼痛需要及时给予镇痛,减轻病人的不适感。
6. 相关检查产后出血产妇需要进行相关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7. 注意饮食和营养产后出血产妇需要摄入丰富的营养物质,护士要及时了解产妇的饮食情况,根据产妇的需要提供丰富的饮食和营养,促进产妇的康复。
8. 维护产妇的情绪产后的产妇情绪容易波动,护士要设法安抚患者,让她感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与关爱,加快康复速度。
9. 饮食指导产后出血产妇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多吃容易消化的饮食,多喝水、多补充维生素,保持机体的健康。
10. 减轻体力劳动产后的产妇需要减少体力劳动,以免增加子宫的负担,引起不必要的出血。
11. 定期复查产后出血的产妇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二、健康教育1. 增加产妇的健康知识对于产后出血的产妇,护士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产后出血的原因、症状、处理方法等知识,让产妇了解产后出血的危害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产后出血护理
⑴有出血史或出血诱因的产妇(肝炎、血液病、双胎、
羊水过多、巨大
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高等),临产后做好输液、输血及急
救用药准备。
⑵加强产程观察,宫缩乏力者及时加强宫缩,避免产程
延长。
⑶胎盘未剥离前不得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
⑷胎盘未剥离阴道出血达 200 毫升者,即行徒手剥离胎盘。
⑸加强产后2 小时观察,发现出血倾向,及时查明原因,报告医生,作
相应止血处理。
2、护理:
⑴迅速配血、给予输液、注意保暖,必要时供氧。
⑵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观察阴道出血出血量及
性状,做好记录
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⑶查明出血原因,协助止血。
①胎盘残留或有副胎盘而致出血,准备刮匙进行刮宫术。
②宫缩不良而致出血者,即给予注射宫缩剂,并揉按宫底,定时压出
宫内积血。
③如为软产道裂伤,即准备缝合器械物品缝合止血。
④如出血稀薄无粘性,不凝固,警惕凝血功能障碍,按
医嘱使用凝血
药物、输血等。
⑷给予产妇精神鼓励,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⑸产妇出现休克时立即配合抢救,取休克卧位,加快输液、输血、按医
嘱用药。
⑹子宫出血,止血无效时,做好子宫切除手术准备。
⑺止血后,严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全身状态,2 小时
后无异常送病房
休息。
24 小时内仍要加强观察,及时督促排空膀胱。
⑻做好生活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
⑼保持外阴清洁,按医嘱给予抗生素。
⑽详细记录护病经过,严格交接班。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有哪些?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引起的出血量超过500 ml,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包括多种,具体如下。
一、分娩前护理工作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探视。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缩短产妇在医院的时间,以免增加家属、医护人员及产妇的精神负担。
1、保持病室安静:患者刚到医院时,对环境不熟悉,感到十分恐惧。
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帮助病人熟悉环境。
对其进行安慰、解释和疏导,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尽量减少探视人数和探视时间,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做好个人卫生护理工作:督促患者勤换衣裤、床单、被褥;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早晚用温水洗会阴部1~2次;勤换内衣裤、产褥垫及便盆。
二、分娩后护理工作1、病人在分娩过程中,特别是产后出血,有可能由于精神紧张,精神过度疲劳而影响到睡眠和食欲。
所以对产妇要进行心理护理,缓解其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当产妇有焦虑时,可给其分散注意力或进行交流;当产妇有恐惧心理时,可给其做好解释工作和安慰。
2、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和个人卫生护理工作,对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要保持病室安静,避免探视和不必要的聊天,保持病室环境干净、整洁、安静;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病人感冒或其他疾病而影响病情。
3、加强产妇心理护理产后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恐惧、焦虑、愤怒、悲观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需求。
通过语言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和需求;通过非语言交流如眼神、表情、姿势等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和关心;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同时鼓励产妇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预防产后出血还要注意饮食护理。
产后出血患者一般身体虚弱、食欲较差、消化功能也不好。
因此护理人员要合理搭配饮食,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居产妇死亡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体质不同而异。
若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休克时间过长可引起脑垂体缺血坏死,继发严重的脑垂体功能减退—席汉氏综合征。
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1 做好产后大出血的预防和监测
1.1 产前监测
产前检查时应注意识别高危因素,对高危的孕妇应定期检查,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
1.2 产时监测
分娩过程由三个产程组成。
即从规律宫缩开始到宫口开全为第一产程;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为第二个产程;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为第三个产程。
1.2.1 第一产程
要密切观察产程、胎心、宫缩情况,定期检查,了解宫口和胎先露下降情况,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
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
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
1.2.2 第二产程
要注意胎心变化和科学接生,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
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出血情况,搜集出血方法采用容积法。
1.2.3 第三产程
注意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
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缝合。
1.3 产后
准确搜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h,如2h阴道出血量超过2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
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脸色。
检查宫缩和阴道出血。
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的一些症状。
1.4 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
对社会成员进行有关高危妊娠因素及产前保健、住院分娩重要性的健康教育,宣讲孕妇保健知识、教会产妇自我检测技能(自我检测胎动、自我识别胎动异常、掌握产检时间、预产期等)。
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
2 抢救护理
(1)一旦病人出现产后大出血,抢救人员应立即到位,指定一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建立两到三条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留置针头,做好输液输血的准备工作,密切检测生命体征,神智变化,观察皮肤、黏膜、口唇、指甲的颜色、四肢的温湿度及尿量,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密切观察子宫复旧情况,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发生肺水肿。
(3)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采取双鼻导管流量4~6L/min或用面罩高流量吸氧。
吸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如面、唇周、指甲是否转红润,呼吸是否通畅。
(4)专人经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并观察出血量,或遵医嘱应用止血药和缩宫剂。
(5)迅速协助医生查找出血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工作,做好各种检查和相关的化验工作。
(6)做好心理护理,绝大多数病人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安慰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应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
此时应让病人平卧位,必要时头低足高位,这样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保暖,预防并发症。
3 护理体会
(1)产后出血发生快且来势凶猛,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因此建立一完善的抢救组织,当本院或基层医院发生产后出血病人时能及时组织抢救人员到位,并能很好地协助各方面的关系(技术力量、人力、车辆、血源、设备等),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