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共2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7
一.名词解释:1.人口相对过剩:一是人口的相对过剩,即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特定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一定生产方式在特定发展阶段下可以容纳的总人口数量。
宋代以前的中国的人口为相对过剩。
二是人口的绝对过剩,即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增长。
宋代以后的人口过剩为绝对过剩。
2.小农经济: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或者说,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3.土地买卖机制:指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一种能够带来多种利益的资源商品,能够进入土地交易活动中进行交换的功能。
4.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
5.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对外贸易兴起,从河西走廊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西欧的商路开通,因为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故成为丝绸之路。
6.案比:7.经济波动:指经济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的高峰、低谷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每次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间与频率。
8.经营地主:指地主购置牲畜农具,从事雇工经营生产方式的地主。
部分土地出租,部分土地雇工经营。
9.折租制:是以原定额的实物地租,按市价折成货币再向地主交纳的地租,是食物地租向货币地主过渡的一种形式。
10.永佃制:是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割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可以分别持有和占有。
一般而言,地主不能随意撤佃,也不能收回自种,但可以出卖或转让所有权。
11.旧式富农: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者。
12.新式富农: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他们凭借自己手中的货币资本向地主租种土地,而后通过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投资与农业生产,获取高额利润。
1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4.北洋大臣:15..产业结构变化:动所引起的社会总体生产效率提高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的相对下降,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相对上升的过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由畜力代替人力)是春秋时期牛耕的使用。
3、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4、农业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一是奴隶社会的即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二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度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发展5、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南宋,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湖熟,天下足”。
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①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即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其中,家庭手工业占相当的比重;而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③明清时期一些私营(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唐代时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了唐三彩。
宋代著名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被誉为“瓷都”,元朝产青花瓷,明清时期的珐琅彩和彩瓷8、“市”的形成和发展西汉开始城市中设专供贸易的“市”,坊(住宅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日中为市;唐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代,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日中为市的限制也被打破。
9.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人群体,如著名的徽商和晋商。
主要商业城市:唐朝有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土地所有制结构】(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规模小: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史农业领域内与简陋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或者说,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私有的统一。
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在自然条件下。
采用人力,蓄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生产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
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已然发挥重要作用。
工商食官: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的奴什,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坊市门禁制度:坊市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严加控制。
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便是坊市门禁制度。
匠籍制度:匠籍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
其职业由于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
这样,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的征调各类工匠。
匠户设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
朝贡贸易制度:朝贡贸易是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封建时代,前来中国的外国使节称为:“贡市”。
外国使节来华的任务,就是前往京城朝见皇帝,递交和接受两国文件,并把一些珍贵的本国土特产贡献给皇帝。
中国皇帝也回赠礼物,并根据所进行的贡的物品价值回赠相当物品,这就是所谓的朝贡。
三征结构:三征结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政府财政收入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逐渐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牛耕推广使得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成为主要生产形式。
以此为背景,财政收入制度也发生重大变革,形成税、赋、役三征结构。
税即土地税,履亩而正;赋即人头税,计丁口而收;役即兵役,徭役按人而课。
票号:票号是山西商人资本中的货币经营资本形式。
中国经济史复习之史实一、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几种假说1、2、李约瑟之谜:1)中国14世纪具备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全部条件,但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后迅速落后2)为何中国前现代社会遥遥领于其他文明的中国科技在现代不再领先?几种解释:1)高水平陷阱: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限制;人口多→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产量增长→人口增多→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被新一轮人口增长吞没→人口增长再次推动技术改进→……在较高农业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而工业受资源限制→陷入高农业水平、高人口、低工业的高水平均衡陷阱2)科举制度:技术进步前现代社会依靠试错和改错:工匠或农业劳动→中国巨大的人口,试错改错样本大→科技领先→工业革命后,技术发明机制转为科学引领下的实验→中国科举制度限制,缺乏科学人才;西方专利法,保护私有产权促进支付实验高成本→中国落后了3)中央集权:中央税收扼杀;意识形态一统不容异说,阻碍科学发展;重农抑商4)地理禀赋:海外贸易工商社会→内地、新边疆农耕区开发→退回农本社会,人口分散5)资金耗散:家族制度;不以钱作为身份衡量二、近代经济的增长和中长期波动1、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四阶段:1850-1887 1887-1914 1914-1936 1936-1949衰退增长增长衰退1887-1914年,是中国近代工业产生后,其初步发展时期,中国经济走入了低估,扭转了衰退的局面,但增长仍然十分有限。
1914-1936年,总体上看,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
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均有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但从整体发展来看,仍然处于由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2、经济波动:工业品物价:1886-----1903-----1914 1915-----1931------1934低高低批发物价:1885-----1905------1913 1914-----1931------1934农产品:1888------1909-----1915 1915-----1926-------1934进口净值:1884-----1905-----1916 1917-----1930------1935 一般说来,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由于生产扩张,对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将会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而在经济衰退的萧条时期,由于生产过剩、需求相对不足,必然导致物价下跌。
1、中国古代资源与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变化:逐步变冷,温暖期时段逐步变短,寒冷期逐步变长。
生态环境:天然植被缩减,栽培植物替代天然植物,最早黄河,魏晋长江,唐代扩展到珠江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集中在东北,受土地的限制,主要为单一的农业种植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历史上出现北煤南运人文环境:重农抑商,黜奢崇俭成为习俗和生活形态。
(食之者重,生之者寡;求田问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2、中国人口突然在清代以后快速增加的原因中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外来农作物的推广疆域扩大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空间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口增长的物质基础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与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为人口增长扫清了障碍3、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自给自足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包含:自耕农、佃农发展条件:具有较多的自由;小农经济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农具、土地、耕畜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家庭相结合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者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弊端:生产经营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旧,难以技术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2、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3、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4、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标志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标志: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复习资料一、1.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国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 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过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 实践证明,实现了以下平衡,整个经济局势是稳定的;建设比例失调,经济混乱,反复折腾,又往往是从破坏这些平衡开始的,这些平衡指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需平衡。
4.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5.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即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土地改革。
6. 新“八字方针”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7. “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这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会议上提出的。
8.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月底,河南全省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9. “国营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这种提法出自于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
10.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11.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其领导力量是。
12. 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
13. 《共同纲领》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即经济建设根本方针的核心内容就是兼顾“四面八方”。
14. 1970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通过的《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建立自己的“五小企业”。
15.人民政府在1952年2月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反对资本家阶级不法行为的“五反”运动,即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16. “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经济史:是指以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因而它具有历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和特点。
经济史属于动态经济学的范畴,其研究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2.中国经济近现代化: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在中国也就是工业化和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表现为:生产力从手工生产转向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政治上由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转向民主共和。
近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3.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的工商业制度,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工商食官制度,西周设“司工”一职,总理官府手工业,其下属官员分管具体的生产部门。
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的主要来源是官府的手工业产品,其次是农林牧副业产品和市场上的买进卖出。
4.井田制: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作为一个耕种单位,称为一田,是当时一个劳动力所能耕种的标准。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土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转让买卖的,这里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
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步衰落。
5.授田制: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表现为奴隶主贵族的藉田经营的没落。
各国统制者相继进行了大规模的田制和税制改革。
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国有土地的分配运动,授田的对象是个体农民和有功于国家的人,土地一经受与,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时间即久,即成为个人私财。
6.均田制:是北魏时期颁布的土地政策,一直延续到唐朝中叶。
名词解释及简答名词解释:1.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它的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与市场的联系降到了最低限度。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它实际上是若干租佃小农经济的集合体,地主购买和占有土地,其经济目标是为了自身的消费需要。
附: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2.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侵入封建国家,促使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同时控制这些国家,使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从属于自己,把独立国家变为半封建国家。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经济形态。
在这种社会经济中,新旧、内外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复杂的矛盾。
4.买办: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的。
初期是指那些被外国洋行雇佣的中国代理人,他们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势力,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服务。
买办较早地接触到近代工业,并在外国在华企业中“附股搭办”,依靠外资生存、发展,后期自行投资办厂。
买办:是指在那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中,替外国公司在本国市场上经营对外贸易、商业、银行业、工矿业、运输业等经济活动的中间人或经纪人。
5.四行二局:是国民党政府国家金融垄断体系的核心,包括: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与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7.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主要经营在华铁路为主、还经营船舶、码头、矿业、钢铁、金融等,并拥有铁路守备军队和宠大的调查机构,广泛招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报,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经济和经济史概念“经济”是一个多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或经济基础。
➢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少的花费满足最多的需要,即节约、节省。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及之相联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总和,即指一定的财富和生活用度。
经济史的含义和学科性质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机制、规律和绩效的一门学科。
是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年轻学科。
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研究理论及方法的边缘、交叉学科。
经济史的学科渊源1868年,世界上第一个正式设立经济史课程的高等学校——法兰西学院。
法国近代经济史之父、世界上第一位主讲经济史课程的教授大概是经济学家勒瓦瑟教授(1828—1911) 。
世界上第一本使用“经济史”命名的书籍是1877年出版的《论德国经济史的资料来源》。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的经济史专著是1889年出版的《德国经济史》。
“经济史”于189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成为一门大学学科。
经济史学在英国最初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历史学院的一门学科,属人文科学,相沿至今。
它的第一、第二代学者中,多数是历史学家,只有个别的经济学家。
在1930年代以前,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史的研究也没有什么重要影响。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流行以后,经济学理论成了英国经济史学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理论依据。
美国的经济史学虽然也是在1890年代成为一门大学课程,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大学行政制度的各异,经济史学在美国大学主要是经济学系的课程,几乎成为不忘历史价值的经济学家的专有领域(一)中国经济史的学科溯源中国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几千年经济史料积累和近现代经济理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
我国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良的史学传统,这就为今人积累了无数可资利用和研究的经济史资料。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率先运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某些经济思想和经济现象,这可以视作中国经济史学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