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概述20140725
- 格式:pptx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56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附件、附图)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效、协调、可持续的国⼟空间开发格局⽬录序⾔第⼀篇规划背景第⼀章规划背景第⼀节⾃然状况第⼆节综合评价第三节突出问题第四节⾯临趋势第⼆篇指导思想与规划⽬标第⼆章指导思想第⼀节开发理念第⼆节主体功能区划分第三节重⼤关系第三章开发原则第⼀节优化结构第⼆节保护⾃然第三节集约开发第四节协调开发第五节陆海统筹第四章战略⽬标第⼀节主要⽬标第⼆节战略任务第三节未来展望第三篇国家层⾯主体功能区第五章优化开发区域第⼀节功能定位和发展⽅向第⼆节国家层⾯的优化开发区域第六章重点开发区域第⼀节功能定位和发展⽅向第⼆节国家层⾯的重点开发区域第七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第⼀节功能定位和发展⽅向第⼆节发展重点第三节其他农业地区第⼋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态功能区)第⼀节功能定位和类型第⼆节规划⽬标第三节发展⽅向第四节开发管制原则第九章禁⽌开发区域第⼀节功能定位第⼆节管制原则第三节近期任务第四篇能源与资源第⼗章能源与资源第⼀节主要原则第⼆节能源开发布局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第四节⽔资源开发利⽤第五篇保障措施第⼗⼀章区域政策第⼀节财政政策第⼆节投资政策第三节产业政策第四节⼟地政策第五节农业政策第六节⼈⼝政策第七节民族政策第⼋节环境政策第九节应对⽓候变化政策第⼗⼆章绩效考核评价第⼀节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第⼆节强化考核结果运⽤第六篇规划实施第⼗三章规划实施第⼀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职责第⼆节省级⼈民政府的职责第三节监测评估附件1:国家重点⽣态功能区名录附件2:国家禁⽌开发区域名录表1 国家级⾃然保护区表2 世界⽂化⾃然遗产表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表4 国家森林公园表5 国家地质公园附件3:附图图1 中国地形图图2 ⼈均可利⽤⼟地资源评价图图3 ⼈均可利⽤⽔资源评价图图4 ⽣态脆弱性评价图图5 ⾃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图6 ⽬前开发强度⽰意图图7 开发区分布图图8 城市化战略格局⽰意图图9 农业战略格局⽰意图图10 ⽣态安全战略格局⽰意图图11 国家重点⽣态功能区⽰意图图12 国家禁⽌开发区域⽰意图图13 ⽔资源开发利⽤率评价图图14 多年平均降⽔量分布图图15 ⼆氧化硫排放分布图图16 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布图图17 ⽣态重要性评价图图18 ⼈⼝集聚度评价图图19 地均地区⽣产总值分布图图20 交通优势度评价图序⾔国⼟空间(1)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存和发展的家园。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地理(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吉林省位于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全省呈现大生态、大农业和大城市的地理空间格局。
该省于2015年提出“东中西”三大板块发展战略,以推动东、中、西区域协调发展。
下图为吉林省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市化发展区三类主体功能区划分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吉林省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市化发展区分别对应图示A.a、b、cB.b、c、aC.b、a、cD.c、a、b2.吉林省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差异B.人口密度、行政区划C.行政区划、经济发展状况D.气候差异、交通通达度3.应逐步降低土地开发强度的功能区有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往往面临转型模式的“抉择”。
复合型模式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结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常选择的转型发展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
下图为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企业间关联度不高,使得设备重置,资源浪费,且无法为当地第一、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复合型模式转型路径企业实现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资源开采殆尽,企业面临转型4.推测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A.扩大资源开采B.改变主导产业C.发展新兴产业D.延长产业链5.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重在考虑A.产品与市场供需关系B.资源加工技术的改进C.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D.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6.复合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主要原因是A.新兴产业竞争力强B.城市经济实力增强C.劳动力更丰富廉价D.产业类型发展多样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大国际河流,干流全长约4909千米,年径流量约4750亿立方千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一、背景介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城市的发展,长春市决定制定分区规划规划,以合理分配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效率。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分区规划规划,实现长春市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原则:- 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 经济可行性:规划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避免资源浪费。
- 生态环保: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公平公正:合理分配城市资源,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分区规划内容1. 城市功能区划:- 商业中心区:集中发展商业、金融、文化等服务业,打造繁华的商业中心。
- 居住区: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 工业区:集中发展工业企业,促进经济发展。
- 教育科研区:集中发展教育和科研机构,提高人材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 生态保护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2. 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合理规划道路网,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 公共交通规划: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 自行车道规划:建设自行车道,鼓励居民绿色出行。
3. 城市绿化规划:- 公园绿地规划:合理规划公园和绿地,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 街头绿化规划:在城市道路两侧增加绿化带,美化城市环境。
4. 城市设施规划:- 医疗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医院和诊所,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 教育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学校和幼儿园,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
- 市场设施规划:合理布局市场和商业设施,提供便利的购物场所。
四、实施步骤1. 数据采集:采集长春市的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为规划提供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和市民需求,制定分区规划规划方案。
3. 公众参预:组织公众参预活动,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公正性。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1.28•【字号】吉政办发[2007]4号•【施行日期】2007.0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吉政办发〔2007〕4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6〕85号)精神,认真做好我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的编制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基本内涵及编制意义(一)基本内涵。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新举措。
开展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是对不同区域未来的空间开发方向进行主体功能定位,对开发秩序进行规范,对开发强度进行管制,对现行空间开发模式进行调整,减少空间结构变动中不必要的代价,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同时,对不同功能区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控和引导。
按照国家要求,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全省人口布局、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主要是优化发展的内涵,转变传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减轻资源环境压力;重点开发主要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基础上壮大经济规模,积聚人口;限制开发主要是保护好自然生态,因地制宜地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禁止开发主要是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吉林省生态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正文:----------------------------------------------------------------------------------------------------------------------------------------------------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吉林省生态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4〕32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生态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宜居宜业的首要选择。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把生态城镇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生态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扎实有效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以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约束,以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构建生态产业模式为动力,以可持续的生态安全格局为支撑,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围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城镇化格局和空间形态,走出一条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优化、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围绕提高人口的生活环境质量,科学规划重点任务和项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对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使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走上互促共赢之路。
坚持突出重点,保障安全。
着重解决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防范重大污染事故和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保障生态与环境安全。
坚持体制创新,法治保障。
通过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机制,建立促进生态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规范相关责任主体的行为,依法推进生态城镇化进程。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是指对长春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背景长春市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长春市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春市决定进行分区规划规划,以优化土地利用、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
二、目标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优化城市布局:通过分区规划,优化城市布局,合理安排各类功能区域,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
3. 改善交通状况:通过规划交通网络,优化交通布局,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4. 保护环境资源:通过规划生态保护区、绿地和水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5.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通过规划社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提供更好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长春市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状况,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各类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 交通规划:综合考虑长春市的交通需求和交通网络现状,规划道路、铁路、公交、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的布局和扩建,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
3. 生态环境规划:根据长春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规划生态保护区、绿地和水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4. 城市设施规划:规划城市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
5. 社区规划:规划社区的布局和建设,提供适宜居住的环境,包括住宅、商业、公园等配套设施。
四、实施步骤1. 调研和分析:对长春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和城市设施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张凤赞*摘要:主体功能区规划数据库技术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直观准确地表达人口、资源、交通等规划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和空间定位、定量分析,是主体功能区划分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本文详细介绍了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张凤赞,吉林省测绘局副局长。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应用一背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新举措。
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是对不同区域未来的空间开发方向进行主体功能定位,对开发秩序进行规范,对开发强度进行管制,对现行空间开发模式进行调整,减少空间结构变动中不必要的代价,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同时,对不同功能区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控和引导。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技术平台的建设研究相关工作。
主要完成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系统开发及功能区规划成果图及电子地图编制等工作。
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一)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要求不同的国土空间、自然状况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
东部长白山自然屏障地区和西部草原生态脆弱地区对维护我省乃至东北地区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因此,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二)依据区分主体功能开发的要求同一个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必须区分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根据主题功能定位开发,若主次不分,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资源承载能力开发的要求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不同,自然保护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由于不适宜或不准许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应以保护为主。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引言概述: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分区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和社会文化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长春市分区规划的相关内容。
一、经济发展1.1 产业布局优化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规划不同区域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将重点发展汽车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提升长春市的核心竞争力。
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注重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1.3 优化发展环境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注重提升发展环境,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优质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落户长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建设2.1 城市功能区划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根据城市功能需求,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等,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性和便利性。
2.2 基础设施建设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2.3 城市景观规划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注重城市景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公园绿地、文化广场等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宜居性,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环境保护3.1 生态环境保护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2 水资源保护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注重水资源保护,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确保居民的用水安全。
3.3 大气污染治理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注重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对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的治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大气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交通规划4.1 城市公共交通长春市分区规划将注重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站点,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减少私家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7.18•【字号】吉政办发[2014]29号•【施行日期】2014.07.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4〕29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为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精神,积极有序推进全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重要意义城区老工业区是依托“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形成的、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特定区域,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老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仍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城区老工业区也出现了落后产能集中、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安全隐患突出、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困难群体较多等问题,需要进行搬迁改造。
科学实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城市功能、改良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加快产业创新升级。
城区老工业区内的企业,大多数是传统工业企业和老国企,企业效益差、包袱重、研发能力弱,设备及工艺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加之老工业区内可利用空间已基本饱和,不能满足企业改造升级需要,部分企业已经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通过搬迁改造,将极大地加快企业设备更新速度,加快产品换代和流程再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于工业企业调整结构、提质扩能、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吉林省2007年行政区划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全省辖:8个地级市、2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7个县、1个自治州、3个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33个民族乡镇长春市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市人民政府驻朝阳区。
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南关区、绿园区、双阳区、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农安镇)吉林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4个县级市。
市人民政府驻船营区。
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舒兰市、桦甸市、蛟河市、磐石市、永吉县(口前镇)四平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人民政府驻铁西区。
铁西区、铁东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梨树镇)、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辽源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
市人民政府驻龙山区。
龙山区、西安区、东辽县(白泉镇)、东丰县(东丰镇)通化市辖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人民政府驻东昌区。
东昌区、二道江区、梅河口市、集安市、化县(快大茂镇)、辉南县(朝阳镇)、柳河县(柳河镇)白山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市人民政府驻八道江区。
八道江区、江源区(孙家堡子镇)、临江市、靖宇县(靖宇镇)、抚松县(抚松镇)、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镇)松原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1个自治县。
市人民政府驻宁江区沿江路。
宁江区、乾安县(乾安镇)、长岭县(长岭镇)、扶余县(三岔河镇)、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前郭尔罗斯镇)白城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市人民政府驻洮北区。
洮北区、大安市、洮南市、赉县(镇赉镇)、通榆县(开通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辖6个县级市、2个县。
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延吉市。
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安图县(明月镇)、汪清县(汪清镇)吉林省乡镇街道一览表截至2007年3月15日,全省共有:269个街道,423个镇(其中5个民族镇),198个乡(其中28个民族乡)。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化县城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功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中东西“三大板块”区别化定位、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区别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推动各地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
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
支持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创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模式,提高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构建“一圈三区四轴”的城市化格局,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打造敦延珲、通白和白城三个城镇集聚发展区,推动形成哈大、珲乌、通白敦东部城镇和集双南部城镇四个集聚发展轴。
构建“三区三带多点”的农业格局,建设中部粮食和农产品生产核心区、东部山地特色农林业和西部生态农牧业发展区,打造中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沿江沿河优质水稻产业带、西部杂粮杂豆和畜产品产业带,建设长春市和公主岭、梨树、梅河口、敦化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城市周边现代农业建设示范点。
构建“三区四屏三廊一网”的生态格局,打造中部环长生态协同防护区、东部高功能生态屏障区和西部重要生态恢复区三大生态功能区,巩固中部黑土地保护、东部长白山森林、西部科尔沁防风固沙和松嫩湿地保护修复四大生态屏障,构建沿重要铁路、重要公路和重大江河流域三大系统生态防护廊道,完善多点支撑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网络。
推进空间规划“多规合一”。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引言概述:长春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分区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长春市分区规划的内容和意义。
一、城市功能分区1.1 经济功能区:包括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等,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1.2 居住功能区:规划住宅区、社区设施等,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
1.3 商业功能区:建设商业中心、购物中心等,满足市民的消费需求和提升城市形象。
二、交通分区规划2.1 道路交通规划:规划主干道、快速路等,提升交通效率和通行能力。
2.2 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公交站点、地铁路线等,方便市民出行和减少交通拥堵。
2.3 绿色交通规划:鼓励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压力。
三、环境保护分区规划3.1 生态保护区:划定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
3.2 绿化带规划:规划城市绿化带、公园绿地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3.3 水资源保护区:设立水源涵养区、水源保护区等,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城市建设分区规划4.1 城市中心区规划:规划市政府、商业中心等,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质。
4.2 城市扩展区规划:规划新城区、产业园区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布局。
4.3 城市更新改造规划: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五、社会服务设施分区规划5.1 教育设施规划:规划学校、图书馆等,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5.2 医疗设施规划:规划医院、诊所等,保障市民的医疗服务需求。
5.3 文化设施规划:规划博物馆、剧院等,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总结:长春市分区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各个分区规划的落地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长春市的可持续发展。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一、背景介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逐年增加,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长春市政府决定进行分区规划规划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的相关内容。
二、规划目标1. 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
通过分区规划规划,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2. 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各个分区的产业布局,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 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规划合理的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娱乐区等,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设施。
4.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水域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三、规划内容1. 功能分区规划。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将长春市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科技创新区、文化娱乐区等不同功能的分区,明确各个分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2. 交通分区规划。
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包括道路、铁路、轨道交通等,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 绿地分区规划。
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公园、绿化带、湖泊等,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 基础设施规划。
规划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5. 建筑风貌规划。
规划城市建筑的风格和形象,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的形象品质。
四、规划实施1. 制定详细的分区规划方案。
根据长春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详细的分区规划方案,包括各个分区的规划指标、发展重点和实施措施等。
2. 加强规划管理和监督。
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3. 加强宣传和培训。
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市民对分区规划规划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4. 加强协调与合作。
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共同推动分区规划规划的合力。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一、背景介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长春市决定制定分区规划规划,以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1. 合理划定城市分区边界,统筹城市发展和资源利用。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和居民幸福感。
3. 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4.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 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三、规划内容1. 划定城市分区边界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自然条件,将长春市划分为若干个分区,确立各分区的边界和范围。
考虑城市规模、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因素,合理划分分区,以便更好地统筹规划各区域的发展。
2. 分区发展定位根据各分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特点等因素,确定每个分区的发展定位。
例如,将某一分区确定为商业中心区,发展商业、金融、服务业等产业;将某一分区确定为科技创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3. 分区规划布局在各分区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布局,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绿地空间等方面的规划。
确保各分区内部的空间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绿地面积充足,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根据各分区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包括交通设施、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规划,确保各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目标相一致,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分区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
包括保护自然景观、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规划,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6. 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各分区的发展定位和优势产业,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
包括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规划,推动各分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四、规划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一、概述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是指根据长春市的发展需求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对长春市的区域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以实现长春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目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方法和具体规划内容。
二、背景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和重要的工商业中心,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长春市决定制定分区规划规划。
三、目标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布局优化。
2. 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通过规划合理的住宅区、商业区、公共设施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规划产业园区、商业中心等,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4.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规划绿地、生态保护区等,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四、原则1. 综合考虑: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科学制定规划。
2. 适度分区: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合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3. 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各个功能区域,使得城市的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并且符合城市的整体形象。
4. 生态优先: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五、方法1. 调研分析:通过对长春市的城市发展情况、人口分布、经济结构等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城市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2. 规划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长春市的分区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功能区划分、布局设计等。
3. 专家评审:将规划设计方案提交给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规划设计方案。
4. 公众参预:将规划设计方案公示,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和意见。
5. 最终确定:根据专家评审和公众意见,最终确定长春市的分区规划规划。
六、具体规划内容1. 住宅区规划:根据人口分布和居民需求,规划合理的住宅区,包括公寓、别墅等不同类型的住宅。
长春市分区规划规划一、背景介绍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需求,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水平,长春市决定制定分区规划规划,以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的发展。
二、规划目标1. 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区,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管理水平。
2. 优化土地利用,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3.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4. 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原则1. 科学合理。
根据长春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区规划方案。
2. 综合考虑。
在规划过程中,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确保规划方案的全面性和可行性。
3. 适应变化。
规划方案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调整。
4. 人民至上。
规划方案应以满足市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规划内容1. 功能分区。
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功能定位,将长春市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科技创新区、教育文化区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功能。
2. 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需求,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3. 交通规划。
制定交通规划,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4. 环境保护规划。
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5. 城市景观规划。
根据长春市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制定城市景观规划,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五、规划实施1.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根据分区规划规划的内容和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实施措施。
2.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推动规划的实施。
3. 加强宣传和培训。
通过宣传和培训活动,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和参与度,增强市民对规划的支持和配合。
吉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城乡规划工作要点的通知正文:---------------------------------------------------------------------------------------------------------------------------------------------------- 吉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城乡规划工作要点的通知(吉建规〔2014〕3号)各市(州)、县(市)建委(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长白山管委会住房城乡建设局:现将2014年全省城乡规划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安排好今年的工作。
附件:2014年全省城乡规划工作要点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年3月3日附件2014年全省城乡规划工作要点2014年全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吉林新型城镇化、实施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的总体要求,在城乡规划体系全面建立的基础上,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为抓手,强化规划管理手段,加强制度创新,建立一套适应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要求的城乡规划工作体制。
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全力做好城镇化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一是全力配合省发改委等部门,做好《全省城镇化空间发展规划》、《长吉图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工作,以及吉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二是制订出台《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管理办法》。
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省政府法制办出台实施。
三是全面升级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动态监测管理系统。
认真做好城乡规划备案工作,积极组织、协调省城乡规划管理研究中心全面运用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力争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及部分重点城市规划实施的动态监管。
通过加强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全面落实城乡规划管制要求,强化“五线”控制,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城市绿地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