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15.21 MB
  • 文档页数:6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脆弱性]=MAX{[沙漠化脆弱 性],[土壤侵蚀脆弱性],[土壤盐渍 化脆弱性]}
(2)评价结果
5、生态重要性
• (1)技术方法 • [生态系统脆弱性]=MAX{[水源涵养重 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防风固 沙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 [特殊生态系统重要性],[森林生态系 统重要性],[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
(2)评价结果
7、人口集聚度
• (1)技术方法 • [人口密度]=[总人口]/[土地面积] • [人口流动强度1]=[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 人口]×100% • [人口流动强度2]=[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全 部从业人员]×100% • [人口集聚度1]=[人口密度] ×d([人口流动强度 1]) • [人口集聚度2]=[人口密度] ×d([人口流动强度 2])
(二)重点开发区域
• 是指有一 定经济基 础、资源 环境承载 能力较强, 发展潜力 较大,进 一步集聚 人口和经 济条件较 好的城市 化地区。
(三)限制开发区域
• 是指关系 国家农产 品供给安 全和生态 安全,不 应该或不 适宜进行 大规模、 高强度工 业化城镇 化开发的 农业地区 和生态地 区。
各项指标值极值 标准化处理
各类指标项空间 评价制图
指标项归并计算 P1值 P2值 P3值 A值 功能区初步划分 方案比较 主导因素权衡
P1、P2、P3及A 值空间分布制图
功能区划分调整
各类 功能区制图
(一)指标体系确定
1、第一类指标 1、人口集聚度 2、经济发展水平 3、交通可达性 发展类指标
主 体 功 能 区 指 标 体 系
9、交通优势度
• (1)技术方法 • 交通优势度主要选择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 响度以及区位优势度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县级 区域的交通优势度。 • [交通网络密度]=[公路通车里程]/[县域面积] • [交通干线影响度]=[对县域按复线铁路、高速公 路、主枢纽港、单线铁路、国道、一般港口、干 线机场顺序进行其影响度求和] • [区位优势度]=[距全国中心城市的交通距离]
4、关于“主导因素法”划分水源涵养类限制开发区 •
• • • •
(二)未来挑战
• • • • • 1、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3、工业化加快推进 4、基础设施继续完善 今后十几年,是我国空间结构急剧变动的 历史时期,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极为重 要,针对开发中的突出问题,应对未来诸多 挑战,必须积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2)评价结果

从空间上看,黄淮海平原 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平原区域人 口密度较大,地势复杂的区域 人口密度较小,郑州、焦作、 濮阳、许昌、漯河、商丘、周 口等地区人口密度高于其它区 域。人口流动性较强的地区主 要集中在郑州、洛阳、开封、 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 安阳、濮阳、济源等市市区, 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市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非农产业在 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从而导致 该区域非农从业人员所占的比 例高于其他区域。受人口密度 和人口流动性的双重影响,人 口集聚度较小的区域为南阳、 信阳、驻马店、商丘市,人口 集聚度较大的区域为郑州、焦 作、许昌、周口市。





• •
(3)评价结果
3、环境容量评价
• (1)技术方法

大气环境容量(SO2)计算 水(COD)环境容量的计算


综合环境容量计算与分析
(2)评价结果
4、生态系统脆弱性
• (1)技术方法

由于地貌类型的过渡性,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 成为河南省突出的生态问题,豫东平原大部分处于黄河故 道和黄泛区,土地沙漠化问题也较严重。土壤盐渍化在河 南有一定程度的分布,根据河南实际,选择沙漠化脆弱性、 土壤侵蚀脆弱性、土壤盐渍化脆弱性三项指标进行生态脆 弱性的评价。
(2)评价结果
6、自然灾害危险性
• (1)技术方法 • 在全面分析影响河南省各类灾害发生频次、
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的基础上,从影响区域开发 的角度出发,选取洪水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危 险性、地震灾害危险性三个指标作为河南省主体 功能区划分的自然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指标。 • [自然灾害危险性]={ 0.35*[洪水灾害危险性]+ 0.35* [地质灾害危险性] +0.30* [地震灾害危险 性] }
(三)类型区划分
• 1、关于开发评价综合指数分级及功能区类型划分
对于每个县级行政单元的9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分级 打分,1分为最低等级,5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指标项的 内在涵义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将9项指标分为三种类型: 即第一类指标P1、第二类指标P2和第三类指标P3。 利用这三类指标确定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A。 即A=kP1-P2 其中k为P3正弦变换后的值。 将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评价结果分为八级,得 出每一个评价单元适宜开发的强度。
(2)评价结果
• 在空间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集中在交通区 域好、制造业基础较好和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地 区,经济增长较慢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黄 淮海平原等传统农区。 • 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主要是河南省经济尤其是 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区 域范围内,如郑州市区、巩义市、荥阳市;人均 GDP较低的区域主要是传统平原农区,这里经济增 长较慢且人口较其它区域较多,如商水县、郸城 县。
2、关于“主导因素法”初步划分重点开发区
• 河南省重点开发区划定的关键条件:
• • • • • • 在A值法划分基础上运用“主导因素划分法”进行重点开发区的 划分。重点开发区至少满足以下4个以上条件。 (1)人口密度超过700人/平方公里(全省平均人口密度为600人/ 平方公里); (2)单位面积GDP产出超过1000万元/平方公里(全省平均为680 万元/平方公里); (3)依托中心城市城镇人口100万人以上; (4)开发强度(建设用地/总用地)在15%以上(全省平均为 12.88%); (5)战略重点选择区:重点开发区作为经济和人口的聚集区,区 域空间发展格局对于其划定意义重大。 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 区如中原城市群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如陇海铁路与京广铁路产 业轴、洛平漯产业轴、沿太行山前经济发展轴、宁西铁路产业轴等地 区将成为全省重点开发区的主要范围; (6)集中吸纳地级市所辖范围内产业和人口,推进辖区内工业化 和城市化。
主体功能区划分及规划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二○○八年四月
•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 意义 •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 三、主体功能区分类 •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构成 • 五、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一、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背景意义 • (一)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土空间 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 1、资源环境问题凸现 2、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3、空间结构不合理 4、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
8、经济发展水平
• (1)技术方法
• 根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经济发展水平 是人均GDP和GDP增长强度之积,即„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GDP‟*K(GDP增长强度),K的赋值则按 照不同的GDP增长率取1-1.5。河南省选取2005年 GDP、2000年GDP、人均GDP等三个评价指标: • [GDP增长率]=([GDP2005]/[ GDP2000])1/5-1 • K([GDP增长率])的赋值参照规划规程 • [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K([GDP增长率])
A i C1Qi C2 M i
式中: Ai-- i县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 Qi— i县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标准化值; Mi--i县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标准化值; C1--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权重; C2--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权重。
2、可利用水资源
• (1)规程要求的计算方法 •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 [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常住人口 • [可利用水资源潜力]=([本地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 [可开 发利用入境水量]—[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 • [本地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 用量] • [地表水可利用量]=[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河道生态需水 量]-[不可控制的洪水量] • [地下水可利用量]=[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地下 水系统生态需水量]-[无法利用的地下水量] • [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 活用水量] + [生态用水量] • [入境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潜力]=[现状入境水资源量]* γ • 其中α∈[0-0.05]。

3、关于“主导因素法”划分限制开发区(农业地区)
• • • • • 从河南省来看,满足以下两个以上基本条件, 可以划为保障食物安全为基本方向的农业类限制 开发区。 (1)基本农田占总面积的比重超过50%以上的 地区(全省平均值为41.46%); (2)地形坡度在25°以下; (3)人均占有粮食产量800千克以上或单位面 积产量1000千克以上; (4)划定的农业限制开发区在空间上保持一 定的连续性。
(2)我们采用的技术方法
因为各县市区的水资源数据尚未到位,只有地市级水资源资料。 利用市级水资源数据运用以下方法计算出了各县、市、区的水资源量 和用水情况 。 县市区水资源量: Wi=(αSi+βSi+γSi+δSi)W Wi:县区水资源量,α、β、γ、δ分别指降水量、水库、河流、坑 塘和区域面积等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权重, Si是该区域面积所占该市 域的比重 县区农业用水量=市级农业用水总量×县市区国土面积÷市辖县市区总 面积; 县区工业用水量=市级工业用水总量×县市区GDP÷市辖各县市区GDP之 和; 县区生态用水量=县域农业用水量×α(全国生态用水比例占农业用水 总量的1.5%,河南生态用水占农业用水总量的1.8-3.1%,各区有较大 的差异。) 城镇农村生活用水量=市级生活用水总量×县市区人口数量/县市区人 口数量总和; 县市区多年平均入境水量=县域年降水量(mm)×县国土面积(万 km2)×0.0993; (0.0993为降水量河南省多年平均折合水量系数); [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当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现状平均入境 水量] ×α+南水北调入境水量-[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其中α∈[00.05]。针对河南省,我们取α=0;
2、第二类指标
4、生态系统脆弱性 5、生态重要性
保护类指标
3、第三类指标
6、可利用土地资源 7、可利用水资源 8、环境容量 9、自然灾害危害性 10、战略选择
辅助类指标
4、第四类指标
定性指标Fra Baidu bibliotek
• (二)单要素评价
1、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 (1)技术方法 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采用可利用土地资源丰 度指标评价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丰富状况: 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度采用下面公式计算:
• (一)指导思想 •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树立新的开发理念,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 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的要求,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公 共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 (二)划分原则 • 分类的依据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集聚程度和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四类主体功能区,实现社会公 共服务均等化。
• • • • 1、优化布局结构 2、坚持集约开发 3、统筹协调开发 4、保护自然环境
三、主体功能区分类
(一)优化开发区域
• 是指经济 比较发达、 人口比较 密集,开 发强度较 高,资源 环境问题 更加突出 的城市化 地区。
(四)禁止开发区域
• 是指依法设 立的各级各 类自然文化 资源保护区 域以及其他 需要特殊保 护、禁止工 业化城镇化 开发的农业 地区和生态 地区。
四、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
五、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主 体 功 能 区 划 分 技 术 路 线
单项指标项 数据的采集 各类指标项分级 及空间分布制图
各指标项数据整理计算 各指标项分级评价 聚 类 合 并 主 导 因 素 法 各指标项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