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10日月潭
- 格式:ppt
- 大小:8.95 MB
- 文档页数:72
2024年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0 日月潭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日月潭》一课。
该课文为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第2课。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我国台湾省著名景点日月潭的美丽景色和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国自然景观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掌握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激发他们了解、探索祖国大好河山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神话传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PPT课件。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月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汇,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2)结合插图,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日月潭的美丽景色和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
4. 随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连线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小结拓展六、板书设计1. 课题:日月潭2. 生字词汇:湖、岛、光、影、传说、神奇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绘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
答案要求:正确使用生字词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2. 课后阅读:查找有关日月潭的资料,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课文、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日月潭》课文原文
10 日月潭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它在台湾省中部的山区。
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
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吴壮达,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0日月潭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0日月潭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和教法,确立教学目标:《日月潭的传说》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关于*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为了拯救日月,挺身而出,历经艰险,降伏了恶龙,最后又化作青山守卫在日月潭的故事。
文章的故事*很强,同时又写到了两个重要的人物。
怎样让这节课体现出语文的“语”和“文”的两个特点?我认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
基于这个出发点,于是我把自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品读课文,通过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主人公:见义勇为、奋不顾身、除邪惩恶、造福*的高尚品质。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化对人物品质的认识。
3、能够把自己对人物的认识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4、能够复述课文。
我把它概括为四句话:让学生充分的品味语言文字、朗读语言文字、想象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
二、说教学过程:1、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
于是我在课文导入后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降伏恶龙,拯救日月的?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说“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
”以此为“领”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资源。
在整体默读、圈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
2、紧扣空白,交流品味。
在解读教材的时候,我发现文中有几个地方只用轻轻的几笔就带过了许多情节,这就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思索的余地。
例如:第四自然段“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