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90·FOOD INDUSTRY分析 检测样芽胞杆菌为条件致病菌,能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毒素,前者为致吐肠毒素,后者为致泻肠毒素。
该菌污染产毒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异味,不易被发觉,当食入食品含蜡样芽胞杆菌达105cfu/g以上时,可引起食物中毒。
2012年5月25日,青岛某中学部分学生因食用学校食堂提供的午餐(盒饭),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疑似食物中毒。
流调人员采集了部分病人的呕吐物、便样和剩余食物,于21:30-24:00将样品带回到实验室进行检验。
流行病学调查2012年5月25日中午,本市某中学学生食用学校食堂11:50开始分发的盒饭午餐,食物为米饭、红烧茄子、烤鸡块、虾皮萝卜粉丝、熟玉米和小米稀饭等,13时起部分学生开始出现腹部不适,16时许部分学生陆续出现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分别前往附近医院就诊。
临床症状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最先出现的病例以呕吐为主,呕吐严重者12次/天,轻者1次/天,一般均在6~7次/天,后续病例以呕吐加腹泻,腹泻一般1-3次/天的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经对症治疗大部分患病学生于当日康复,无死亡病例。
实验室检测试剂和材料。
(1)培养基 本次检验所需的各种培养基和蜡样芽胞杆菌成套生化鉴定管(SHBG09)由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均在有效使用期内。
(2)荧光PCR试剂 蜡样芽孢杆菌核酸测定试剂盒由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在有效使用期内。
(3)仪器 MARK2 0805-461智能厌氧培养系统、FIuoCycIe实时荧光定量PCR仪、TGL-16B高速台式离心机、恒温金属浴等。
样品采集。
(1)食品样品14份:留样的盒饭一份(米饭、红烧茄子、虾皮萝卜丝、烤鸡腿快、蒸玉米棒);李锦记草菇老抽1份、六合香无盐味精1份、中盐碘盐1份、白梅砂糖1份、口福调和油1份、生茄子1份、生鸡腿1份、生玉米1份、温开饮用水1份。
(2)患者呕吐物13份(样品标记6#—18#);(3)患者便样5份(样品标记1#—5#)。
C h i n a F i el d E p i d e m i o l o g y R e p o r t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h本期焦点:广州市某中学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报告多名学生进食早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怀疑为食物中毒。
区疾控中心 (CDC ) 接到报告后立即前往现场调查处置,并采集病例和可疑食物标本。
为进一步核实疫情,查明污染食物及致病因子,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5月27日广东省CDC 、GDFETP 学员和CFETP 学员开展了本次调查。
本次调查病例定义为“2014年5月25–27日,该中学师生和厨师中出现呕吐或具有恶心、腹痛、腹泻 (≥3次/24小时) 中任意2项及以上者”。
调查组通过以下方式搜索病例:查看校医务室的门诊日志;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访谈;因初三和高三学生学业紧张,由班主任老师询问症状。
共搜索到31例病例。
病例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呕吐 (71%)、恶心 (65%)、腹痛 (58%)为主,少数病例出现头痛 (26%) 和腹泻 (10%) 的症状,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详见表1。
2015年1月15日发行中国现场流行病学报告表1 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31例食物中毒病例的临床症状症状 病例数 比例(%)呕吐 22 71 恶心 20 65 腹痛 18 58 头痛 8 26 腹泻310首例病例于5月26日上午7时30分发病,末例于26日19时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上午7时30分至9时30分,符合点源暴露特征 (图1)。
图1 2014年5月26日广州市某中学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流行曲线 (间隔30分钟)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高中部约61% (771/1271) 的学生为住宿生,而初中部住宿生仅占3.3% (46/1399)。
高中生罹患率为2.4% (31/1271),初中生罹患率为0% (0/1399) (Fisher 精确概率法, P <0.01)。
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米饭引起的集体中毒1起关键词蜡样芽胞杆菌调查分析流行病2009年8月13日,白山市高级技术职业学校,发生1起因食用掺有剩余米饭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症状:恶心、呕吐、头晕、腹痛,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认为这是1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
现报告如下。
中毒发生经过2009年8月13日中午,白山市疾控中心接到矿业总医院疫情报告,白山市高级技术职业学校就餐的学生相继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腹痛、头痛等症状。
于8月13日13:00许到矿业总医院急诊室就诊,接到报告后进行调查。
根据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验证实为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结果如下。
流行病学调查市技术职业学校食堂,符合标准要求,证照齐全,卫生制度健全。
8月13日中午,有大约12kg大米饭市8月12日中餐剩余的,未冷藏保存。
于盆装纱罩置于操作台上,出售前用炸大头菜锅的水放在笼屉上蒸半小时。
于11:10分出售给先就餐的学生。
据调查食用此米饭64人,少者2两,多者6两。
有的学生发现大米饭有异味,发黏,没全吃到掉了。
经采样送白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进而确定为由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大米饭引起的学生集体食物中毒。
实验室检验由于食堂已将剩余的食物处理,采集管网水5份。
呕吐物2份,学生倒掉食物1份,均作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本次试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及《卫生防疫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从呕吐物和学生倒掉食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未检出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致病微生物。
临床资料该起食物中毒,进食高变质米饭64人,中毒27人,其中男15人,女12人。
无死亡病例,经急诊观察用药后痊愈,见表1。
首例中毒者潜伏期0.33小时,末例中毒者潜伏期9.75小时,典型中毒者潜伏期0.83小时,中毒以恶心、呕吐、头晕、腹痛、头痛等为主要症状,见表2。
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07-012011年6月8日,孝昌县一所幼儿园相继有64名学生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腹痛等症状。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中毒儿童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定为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2011年6月8日12时50分,蓝天幼儿园出现首例病人,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之后相继有63名学生出现相同症状,幼儿园共有5个班,245名学生及9名教职工,发病学生集中在中班和学前二班,中班有学生46人发病41人,学前二班36人发病23人。
经过24h食谱调查,6月7日晚上和6月8日早上学生均在自家用餐,没有进食相同食物,发病当天中午所有学生和教职工均在学校食堂用午餐,食物共计四种,包菜,紫菜、粉条、鸡蛋、番茄汤两道菜,新鲜大米饭,前一天的剩饭,所有学生和教职工均食用了两道菜,除中班和学前二班外其他三个班主食均为新鲜大米饭,中班和学前二班主食为新鲜米饭与前一天一直于室温存放的剩饭加热制作的混合饭。
发病的学生均食用过混合钣,没有病例的几个班均未食用混合饭。
在发病的64名学生中,潜伏期最短的是30min,最长5h,平均1.6小时。
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其中呕吐64人,占100%(最多4次,平均1.5次),恶心28人,占44%,轻度腹痛5人,占7.8%,低热3人,占4.68%。
所有病人第一时间均被送到镇卫生院治疗,经门诊观察、抗生素及对症处理,无危重病人及死亡病例,24小时后所有病人症状消失。
2 实验室检测2.1 标本来源可疑食物—隔夜剩饭、学生呕吐物。
2.2 细菌学分离和鉴定,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bg/t4789.14—2003【1】进行,参考ws/t82-1996【2】。
2.3 病原学检测剩米饭、呕吐物分别加入营养肉汤培养24h,分别接种ss琼脂平板、营养琼脂平板做沙门氏、志贺氏、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培养。
一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来源的实验室调查作者:陈晓红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目的:查明衡东县某养殖企业早餐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原因及中毒来源。
方法:开展流行病学和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可疑食物、病人粪便、厨师的肛拭子进行相关的病原学检验。
结果:从可疑食物(甜酒糟)、病人粪便中分离出5株细菌,经VITEK鉴定仪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
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由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食物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因进食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甜酒糟所致。
【关键词】食物中毒;蜡样芽胞杆菌;中毒来源【Abstract】Objective【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08-02 2013年6月19日,衡东县某企业发生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经逐级深入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追踪到该起食物中毒来源于自制的甜酒糟,现将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1.1 资料来源:2013年6月19日衡东县某企业一起食物中毒的调查资料1.2 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某企业所有就餐人员进行调查;主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实验室检查追踪中毒发生的原因。
检测项目对所有样品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的病原学检测。
1.3 实验室采样及检测方法1.3.1样品来源:衡东县某企业食物中毒病人肛拭子2份,粪便3份,厨师肛拭子1份,呕吐物1份,剩余食物甜酒糟1份共8份样品。
1.3.2检测试剂:增菌、分离、鉴定用的培养基均购自广州环凯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和诊断血清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3 检验方法:细菌培养与鉴定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1]和病原微生物检验[2]进行,同源性检测送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完成。
2 结果2.1 发病情况:参与就餐人数共21人,进餐时间为6月19日6时30分,2小时后陆续有人出现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腹泻腹痛症状,并送医院诊治,抗生素治疗病情好转,无病例死亡。
一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调查与检测目的研究并分析一起由于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食物中毒的处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方法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细菌学鉴定结果,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
结果本次食物中毒,中毒食物为油条与麻糕,共有32例患者,发病患者的病情较轻,无发热情况,病程较短,在经过针对性治疗后,所有发病患者均在24h内痊愈,无患者死亡。
结论蜡样芽抱杆的数量超过106个/g时,就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抑制蜡样芽抱杆生长与繁殖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适当冷藏与高温杀菌,因此,为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需要将食物进行冷藏保存或者高温消毒。
标签: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调查;检测蜡样芽胞杆菌是常见的食物中毒致病菌,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排在第三位,由于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一般情况下,以夏季、秋季居多,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品种较多,多以米粉与剩米饭较为常见[1]。
1中毒经过与现场情况1.1中毒经过2013年8月7日,来自山西省太原市某旅游团,包括驾驶员与导游在内的41人夜宿我市某宾馆,该宾馆内无早餐供应,因此,一行人于次日早上8:00左右在宾馆附近的早餐店食用早餐,在食用完早餐之后,当天下午16点20分左右,23例陆续出现腹泻、腹痛的情况,少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呕吐的表现,截止到8月9日上午,共有32例发病,发病患者的病情较轻,无发热情况,病程较短,在經过针对性治疗后,所有发病患者均在24h内痊愈,无患者死亡。
1.2现场情况分析该旅行团一行41人于8月7日在早餐店用餐,食物主要包括油条、稀饭、萝卜干、牛奶、咸菜豆子、麻糕几种,在食用时并未发现食物有异常情况,经过调查分析,41人中共7人食用油条,5人食用麻糕,其中2人同时食用油条与麻糕,35人食用牛奶,200ml袋装包装,生产日期为2013年6月1日,保质期45d,根据对发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发病患者均食用了牛奶、麻糕或者油条,未食用麻糕、油条与牛奶者未发病。
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摘要 2007年8月29日,东丰县某中学食堂发生一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共有患者45人,其中男学生20人、女学生25人;年龄13~15岁;其中33人恶心、29人腹痛、19人腹泻、12人头晕、7人呕吐,最短潜伏期约3小时,最长潜伏期13小时,发病呈单峰型分布。
中毒餐次确定为2007年8月28日晚餐。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确定本次食物中毒为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关键词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蜡样芽孢杆菌是食物中毒中较常见的致病菌,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居第3位,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发生季节性明显,通常以夏、秋季6~10月最高,引起食物中毒所涉及的食品种类较多,主要以剩米饭、米粉最常见。
基本情况
2007年8月29日晚21:00,东丰县某中学4名住宿生在本校食堂吃过晚饭3小时后,相继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等症状,值班老师当即将此4名学生送往东丰县医院就诊,于30日凌晨5时出院回学校正常上课。
在30日上午学校将45名有轻微症状的学生分三批陆续送往县中医院、县医院就诊(其中包括29日晚到县医院就诊的4名学生),在县医院就诊6人、在县中医院就
诊39人,两医院均初步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
卫生学调查情况
该中学食堂取得了“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场所基本符合卫生要求、食品从业人员共7人。
8月29日晚餐食谱:主食为米饭、副食为蒜泥茄子、尖椒土豆片、尖椒干豆付、排骨白菜汤。
据卫生监督员现场对发病学生调查反映说:当晚米饭有异味、副食有中午所剩的排骨白菜汤、鱼炖豆腐、熘鱼段等。
卫生监督员现场检查中学食堂,发现存在下列问题:食品从业人员2名未取得健康证明;厨房内无封闭式餐饮具保洁柜;冰箱内食品生、熟混乱堆放在一起;厨房内四个菜板无生、熟标识;厨房内无防蝇设施(纱窗、纱门)。
卫生监督人员现场采集剩余食品样品4种,有浸过的大米、大米饭、酱茄子、小白菜粉条大骨头汤;采集餐饮具样品四种,有刀、切生和熟食品的菜板、餐盘、饭盆;采集当日晚饭留在冰箱内的剩余食品两种,有酱茄子、小白菜粉条大骨头汤。
流行病学调查
截至8月30日上午11:00,东丰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共收治四中学生45人,其中男学生20人,女学生25人;年龄13~15岁;其中33人恶心,29人腹痛,19人腹泻,12人头晕,7人呕吐;其中45人进食米饭(有异味、发黏),28人进食蒜茄子,19人进食鱼炖
豆腐,16人进食小白菜排骨汤,8人进食尖椒干豆腐,22人进食尖椒土豆片,5人进食熘鱼段;发病最早的为29日晚21:00,距就餐时间3小时30分;发病最晚为30日早7:10,距就餐时间13小时40分。
有明显急性胃肠道症状和体症的共19人,其中7人同时出现腹泻、沤吐症状,且腹泻次数4~5次,其他12人只出现腹泻症状,腹泻次数1~2次。
实验室检验
采集食物样品6份共3100g,物品样品4种。
检测项目:致病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
检测结果:留样小白菜骨头汤与冰箱内小白菜骨头汤均检出蜡样芽孢杆菌。
其他食物样品未检出致病菌,物品样品菌落总数正常,大肠菌群阴性。
临床诊断与治疗
东丰县医院、中医院两所医完临床诊断结果均为急性胃肠炎,疑似食物中毒。
用药情况:5%葡萄糖250ml、西咪替丁2支、654~25mg静脉注射,庆大霉素12万u、生理盐水250ml静脉注射,泻痢停(按说明口服),胃乐新(3次/日、1袋/次、口服),注意随诊。
分析
蜡样芽孢杆菌中毒的发生原因多为剩饭用热水或菜汤泡;油炒饭;剩饭未经任何加热处理直接掺入新饭中;新饭即将做好时,将剩饭倒在新饭上面或埋在其中等等,都不能使剩饭充分加热,未能
杀死蜡样芽孢杆菌,以致食后引起中毒。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时,引起中毒的食品大多无腐败变质现象,除米饭有时微有发黏、入口不爽或稍带异味外,大多数食品的感官性状正常。
这与现场流调中毒学生、厨师询问笔录中描述当晚食用米饭性状完全符合。
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规定,判定此次食物中毒为蜡样芽孢杆菌所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中毒食品为小白菜骨头汤及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