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山羊衣原体病的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150.60 KB
- 文档页数:3
羊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控措施作者:高军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8年第03期摘要:羊衣原体病是由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而发生的一种亚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人畜共患的疫病,主要危害妊娠母羊和羔羊。
随着养羊业的快速发展,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感染后可长时间带毒,且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严重危害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且可能对人类健康也带来严重影响,应加强检疫及防控。
关键词:羊;衣原体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宰后剖检;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免疫接种中图分类号:S858. 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3-0059-011 流行病学羊衣原体病是一种能够大面积蔓延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呈隐性经过。
家畜中羊的易感较大。
一般来说,该病引起的流产通常在每年1~4月和年底发生,尤其是2岁左右的母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母羊第一次暴发该病时,流产率可达到20%—30%,部分羊群能够超过50%。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乡村林区建设养羊场,这类地方存在大量衣原体的自然宿主,如禽类、鸟类、鼠类以及野生动物,尤其是盲目引进畜禽更容易引进病原;另外,养羊场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环境、场地、圈栏、厩舍以及排泄物等没有定期进行消毒;没有建立“全进全出”的封闭饲养管理体系或者没有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如气候寒冷时节随意引种,长距离运输,饲养密度过大,缺乏营养,以及感染寄生虫等不利因素,都能够诱发该病。
2 临床症状通常是妊娠中、后期母羊感染后会发生流产,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往往伴有腹痛现象,大部分在1~2天内发生流产或者产出弱羔,流产时通常产出妊娠中期没有成形的胎儿,但母羊基本不会死亡。
母羊流产体温持续l周升高,部分阴唇红肿、子宫分泌物恶露不尽、胎衣滞留不下,阴道有奶油状的粉红色分泌物排出,可持续长达几天。
3 宰后剖检流产母羊可见胎膜增厚、发生水肿,子叶呈土黄色或者黑红色。
流产胎儿也发生水肿,且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以及胸腺等部分出现点状出血,肝脏发生肿胀、充血,肝脏表面存在针尖大小的病灶。
羊衣原体病的症状羊衣原体病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养羊技术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多种动物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羊临床上以发热、流产、死产和产出弱羔为特征,在疾病流行期,部分羊只表现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炎、脑炎等疾患。
该病不论羊的品种、性别和年龄大小都可被传染,特别是妊娠母羊比较容易发病,但会由于误诊而错过治疗最佳时机,在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羊户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衣原体病的症状羊衣原体病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衣原体属于衣原体科衣原体属,日前衣原体属共有4个种,即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反刍动物衣原体以及肺炎衣原体。
其中引发动物衣原体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鹦鹉热衣原体以及反刍动物衣原体,且人类也能够感染。
母羊流产后排出的胎盘以及子宫分泌物中往往含有病原,且大小、形态、染色特性类似于其他衣原体成员,均呈圆球形小体,并可在宿主细胞内不短增殖;原生小体存在于细胞外部,大小在300 nm,初级小体存在于细胞内部,大小在700~1200 nm;姬姆萨染色能够明显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衣原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力,且不具有耐热性,一般保存在70℃低温下能够持续数年具有活力,但如果储存在冰冻干燥条件下会导致传染性基本消失;70%酒精、0.5%石炭酸、3%氢氧化钠、0.1%福尔马林都能够将其杀死,且使用乙醚处理30 min就会失活;对土霉素、青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磺胺比较敏感,但能够抵抗氨基苯甲酸、链霉素。
衣原体接种6~8日龄鸡胚内能够生长良好,3~8天之后鸡胚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该病具有50~90天的潜伏期,感染母羊一般在妊娠中后期发生流产,且往往无法观察到明显征兆,临床上主要表现ILIJ流产、死产或者产出生命力较弱的羔羊。
另外,患病母羊流产后通常会发生胎衣滞留,且能够持续数天有分泌物从阴道排出,部分病羊还会由于继发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而发生死亡。
对于首次发生感染该病的母羊群,流产率能够达到25%~35%,之后会有所降低。
Consultant养殖顾问☆2019年第1期羊衣原体病的综介防治文I李华珍(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国家惠农政策实施,调动了广大养羊户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养羊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种羊、羔羊以及育成羊的交易和调运频繁,使羊病以及外来病逐渐增多,尤其是羊衣原体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增长’由于该病可长期带毒,且有些羊症状表现不明显,养羊户往往忽视对羊衣原体病的防治。
该病主要危害羔羊和妊娠母羊,且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如果预防和治疗不及时,可给养羊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还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笔者结合临床经验,本文就羊衣原体病的综合防治进行阐述.仅供养羊户和同行借鉴和参考—、羊衣原体病的流行特点羊衣原体病的流行相对广泛,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近年来,羊衣原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需要广大养殖户和基层兽医工作者的关注和高度重视。
病羊和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尤其是被感染的母羊,可通过泪液、鼻液、尿液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等途径排出病原体,健康的羊群在饲养放牧的过程中,羊只误食带有病原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该病;还可以通过呼吸道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精以及交配而感染;另外,蟻、脾等吸血昆虫也可以传播该病。
多呈地方性流行。
羊衣原体病的发生和流行一般无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但以春季、冬季多发生。
另外,羊群饲养管理差、营养不均衡、消毒不严格、其他疫病感染以及各类应激因素的刺激均可诱发该病的发生。
二、羊衣原体病的诊断羊衣原体病的诊断,结合流行病学,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诊断。
1.临床症状分析肠炎型常见于6月龄以前的羊。
潜伏期2~10天,病羊主要表现精神沉郁、腹泻,鼻腔流出黏性分泌物,流泪,体温达40.6°C,有的出现咳嗽和支气管肺炎。
羔羊表现的症状轻重不一,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有的羊可呈隐性经过。
健康养殖·诊疗2020.07 畜牧业环境91摘 要:山羊养殖生产期间,山羊翳衣病为常见多发的眼病,此病早期眼角膜、结膜炎症等,随着病情扩散能进一步发展成翳膜遮睛,患羊因看不清东西影响放牧和采食,有的导致一眼或双眼失明,此病高发,与肝火旺、营养不良、精神刺激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根本上体现在,营养补充不足,日常护理不善,体质孱弱等诱因。
当前,病症治疗中,有抗菌素治疗的实践,但是效果不好。
本着科学防病的理念,文章在分析山羊翳衣病流行诱因的基础上,就此病的诊断要点做详细阐述。
同时,进一步就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做技术性要点汇总,为今后控制此病降低此病易感性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翳衣病;诊治;预防1 山羊翳衣病临床症状山羊翳衣病为山羊养殖生产期间,最为常见多发的一种眼病,此病早期症状为眼角膜、结膜炎症等,后期进一步发展引起璐膜遮睛,患羊因看不清东西影响放牧和采食,有的导致一眼或双眼失明。
针对此病的中医病理分析,属于疲劳、肝火热、外眼、决明散。
而临床表现的典型症状:眼脸红肿、眼球全部发白(特别是瞳孔)失明,用异物轻触之无反应,眼眶边上有黄色分泌物,体温微偏高,食欲正常。
临床曾采用多种抗菌素疗法,均不能取得满意效果。
这些年,有尝试用中兽医疗法、西药疗法,甚至探索中西药组合治疗的良法,切实在康复治疗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2 山羊翳衣病诱因分析此病诱发诱因与肝火旺、营养不良、精神刺激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1)肝火旺,与不良应激相关,过度疲劳、舍内拥挤、通风不良、气候燥热等等,都会诱发身体的变化,造成肝火旺而上传至眼。
个别规模养羊场,外购引种,长期运输,舍内疲劳、通风不要,加上营养补给不足,后期没有及时改善,到处后没有及时治疗,会加重病情,造成眼球上云、失明。
(2)营养不足,与草料差、舍内拥挤等等相关。
养殖舍内,羊群拥挤,喂料不成规律,饥一顿饱一顿,都会影响羊群健康状况。
外出放牧期间,牧草质量差,加上后期舍内补饲不及时,都会造成羊群营养状况处于较差的状态而诱发此病。
羊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作者:岳美婷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9期摘要:羊衣原体病也叫做羊地方性流产,是由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而导致的一种传染病,绵羊、山羊都能够发生。
临床主要特征是发热、流产、死胎以及产出弱羔,且在流行过程中有时还出现多发性关节炎等。
该病在全世界都可流行,我国新疆、甘肃等地区常见,严重损害养羊业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控。
关键词:羊;衣原体病;鹦鹉热衣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 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9-0073-011 流行病学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抵抗低温的能力,但抗热性较差,如在37℃下经过大约48 h就会失活,在56℃下只需要5~6 min就会灭活。
该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抗酸性和抗碱性,但使用脂溶剂和季铵化合物等可使其灭活。
病原体在大部分消毒药(如3%过氧化氢、70%酒精、氯化苄烷铵碘酊溶液等)作用几分钟后会使其感染性被破坏,但对石灰和煤酚类化合物的抵抗力较强。
曾经发生过该病的羊群中初产母羊的流产率较高,通常为38%~40%,而经产母羊的流产率较低,一般为8%~10%;新发病羊群中,初产母羊的流产率能够达到50%左右,经产母羊的流产卒也可达到15%~30%。
一般来说,母羊容易在产羔高峰(即3月份)jL+J,现流产,尤其是在产前大约10天达到高峰,有时在产前20天之前也会出现流产。
羔羊群感染后往往容易发生关节炎和眼结膜炎。
近几年,随着市场流通、频繁引种以及未重视检疫等,导致一些放牧地已经广泛分布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成为该病的疫源地。
该病通常在冬末、初春季节发生,主要是由于此时缺少牧草,饲料单一,导致羊群缺乏营养,体况较差,抵抗力减弱,加之此时气候寒冷,可使衣原体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引起发病。
另外,饲养管理粗放,环境卫生较差,没有重视消毒,也是引起该病的凶素。
・72・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6期总第54期doi!0.19369/ki.2095—9737.2019.06.039羊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及其防控王华(黑龙江省安达市畜牧兽医局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安达151400)摘要:羊衣原体病也叫做羊地方性流产,是一种亚急性、传染性疾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通常是母羊和羔羊易感,且感染后体内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带毒,尽管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损害生殖系统,影响羔羊生长发育%母羊患病后往往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或者产出死胎或者弱胎%在该病的流行期间,有些羔羊会发生结膜炎、关节炎等,严重损害饲养者的经济效益。
现概述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以及防控措施。
关键词:羊;衣原体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药物治疗;免疫预防中图分类号:S85&26文献标识码:B 1流行病学1.1病原特点鹦鹉热衣原体是引起羊衣原体病的病原,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致病性微生物,类似于立克次氏体,外观呈球状,直径为0.2〜1.5#m,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该病原体具有三种不同抗原性,分别是种特异性抗原、亚种特异性抗原以及特异性抗原,不同的抗原性使其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该病原体的耐热性较好,在常温或者略高的温度下都能够存活较长时间,即使在持续的自然光照(紫外线)、高于室温的热作用下也需要较长时间才会被灭活。
例如,在37C环境中能够生存大约1周,在100°c高温下需要15min才会被灭活。
但对紫外线和/—射线比较敏感,用其处理会快速被杀死。
另外,该病原体对大部分消毒剂、胰酶、木瓜蛋白酶、乙醞等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容易被过碘酸盐灭活。
目前,已知该病原体对75%酒精、0.1%福尔马林、2%来苏儿、1%盐酸以及2%苛性纳或者苛性钾等敏感%1.2易感动物任何品种、性别、日龄的羊都能够感染,但母羊和羔羊的易感性相对较高。
由于该病原体具有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6—0072—02较多的自然宿主,基本全部家畜、家禽都能够感染,因此混养、随意串场非常容易引起发病%1.3传播途径该病常年都可发生,病羊、隐性感染羊以及携带病原体的中间传播媒介都是主要传染源,阳性羊的排泄物、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也都是潜在的传染源%在饲养环境中广泛存在病原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空气、粉尘、飞沫)、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皮肤及黏膜损伤感染,还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交配环节传播以及携带病原体的吸血昆虫传播等。
羊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作者:王海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6年第7期王海(黑龙江省东宁市畜牧兽医局,黑龙江东宁157299)摘要:羊衣原体病是一种传染病,由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而导致,且绵羊、山羊都能够感染。
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妊娠母羊明显发热,且流产、产死胎和产弱羔。
在该病的流行过程中,还会有些病羊出现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症状,特别是容易发生在羔羊阶段,严重危害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防治。
关键词:羊;衣原体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 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7-0123-01收稿日期:2016 - 04 -17作者简介:王海(1972 -),男,黑龙江东宁人,大专,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监督方面工作。
1 病原衣原体属于微生物的一种,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衣原体只能在活的细胞内进行繁殖,且增殖过程根据发育周期的不同可分为始体和原体。
始体属于繁殖型,不具有传染性;原体具有传染性,主要由其引起感染。
衣原体呈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卵圆形或者球形,不同的生活周期形态有所不同,染色结果也存在差异。
另外,在被感染的细胞内能够看到多种形态的包涵体由原体组成,对诊断具有特异性。
衣原体在普通的培养基上无法正常繁殖,往往接种于鸡胚和组织培养中才能够进行增殖。
衣原体具有较弱的抵抗力,对热比较敏感,鸡胚卵黄囊中的衣原体能够置于- 20℃条件下保存数年。
使用3%氢氧化钠、0.5%石炭酸、0.1%福尔马林、70%酒精等,都能够使其失活。
另外,衣原体对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比较敏感,而对磺胺类药物、链霉素则具有抵抗力。
2 流行病学衣原体具有较广的宿主范围,羊、牛、猪是家畜中最容易感染的动物,但年龄不同患病动物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
1~8月龄的羔羊患病后通常多见结膜炎、关节炎,成年母羊患病后大部分流产。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菌羊。
摘 要:2017年7月,兰考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镇兽医站电话该镇辖区内部分养殖户的羊 发生零星死亡现象,要求县级协助诊治。
据畜主反映,7月18日~23日间,羊当时就有流鼻涕、屙眼屎、咳嗽、拉稀等症状,继 而 出 现不同程度的死亡。
起初农户自已用草药或是买药自行医治,但治疗没有效果,羊在继续死亡后才上报到镇兽医站,截止8月8日,共发病1972,发病率96.3%,死亡羊365头,死亡率18.5%。
所涉及的农户自家饲养的羊均已免疫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但没有免疫小反刍兽疫疫苗,也未免疫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疫苗等。
关键词:山羊;支原体肺炎;防治1 临床症状发热,体温39~41℃;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极度委靡,被毛粗乱无光;呼吸困难,咳嗽,连续干咳(后期湿咳),严重者急促喘息;眼睑肿胀,流泪或有黏性、脓性眼屎,少数病羊眼角膜发白,继而失明。
鼻镜干燥,流浆液性鼻涕、脓性鼻涕、铁锈色鼻涕,严重者鼻涕粘满整个嘴部;多数妊娠羊发生流产。
按压胸部有痛感,发出呻吟声,急性病例2~3d死亡。
2 剖检变化对10头濒死病羊进行解剖检查,主要病变:心包积液,冠状脂肪呈胶冻样,心肌松弛无力,心耳有出血点;胸腔内有多量黄褐色或淡黄色浑浊、混有纤维素块的渗出液,有异味;肺与胸膜黏连,一侧或两侧有纤维素性肺炎;淋巴结出血肿大脾稍肿,最典型的特殊症状为肺有不同程度的肝变区,一侧肺发生明显的浸润和肝样病变,病变肺呈红灰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肺小叶间质增宽,界线明显。
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
有 4头病羊,肺与胸膜、心包有不同程度黏连,胸 腔内覆盖大量黄白色絮状或块状物;胆囊肿大,胆汁浓稠。
3 诊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综合分析,临床疑似羊传染性胸 膜肺炎,不排除羊小反刍兽疫。
4 实验室确诊于8月12日县动物疫控中心采集3头份病羊病料样品,即胸腔积液,脾、肺 淋巴结组织冷藏保存,血清、棉拭子冷冻保存,送样到河南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做病 原学检测。
家畜衣原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作者:王欣,王洋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2期收稿日期:2016-11-16第一作者简介:王欣(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检疫工作。
doi:10.19369/ki.2095-9737.2017.02.075家畜衣原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王欣,王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100)摘要: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家畜、家禽和人的共患性传染病。
各种动物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的羊还可经交配传播。
我国于20世纪50~60年代就确诊了鸭的衣原体病,近10多年来又证明了牛、羊、猪、鸡、鸽的衣原体病。
目前只是个别地区或养禽场呈散发性发生。
本文阐述了人畜衣原体病的发生和传播、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家畜;衣原体病;诊断;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2-0082-011发生和传播衣原体病的病原体是衣原体属中的鹦鹉热衣原体。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大,对热敏感,病原体在37℃经48 h左右即可失去活性,温度达到56℃时5~6 min即可灭活,常用浓度的消毒剂都可使其灭活,病畜、禽和带菌者是该病的传染源。
患病母羊常在分娩时可通过胎衣、羊水及产后分泌物而排出大量病原体。
据报道,健康绵羊、山羊的粪便中也可能存在此种衣原体,有的病羊群可持续排菌达数年之久。
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羊也可经交配传播。
患病禽类可随粪便、泪液和鼻汁排出衣原体。
2流行特点各种动物都有易感性,一种动物的鹦鹉热衣原体可引起另一种动物感染发病,例如致牛流产的衣原体可引起绵羊的流产。
不同年龄的羊均能被感染,但流产率以第一、二胎的年轻羊高;畜(禽)群拥挤,舍内卫生条件不良,气温剧变等都直接影响该病的传播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