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绦虫病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4
羊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赵炳国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11期羊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曲子宫属和无卵黄腺属的绦虫寄生在羊的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以莫尼茨属绦虫病比较常见,该寄生虫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很多地区具有报道,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影响羔羊生长发育、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
曲子宫属的绦虫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报道。
无卵黄腺属的绦虫经常与其他两属的绦虫混合感染,主要分布在西北内蒙古牧区,但西南及其他地区也有报道。
羊绦虫对羊生产的危害较为严重,成年羊感染后一般临床症状较轻,该病对羔羊危害较严重,临床上以腹泻、贫血、消瘦等症状为主要特征,严重的引起死亡,降低生产效益。
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将羊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阐述,希望给相关行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病原体1. 莫尼茨绦虫。
莫尼茨绦虫属于裸头科,莫尼茨属,在我国常见的莫尼茨绦虫有两种,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
它们外观形态十分相似,头节小,近似球形,其上有四个吸盘,没有顶突和小钩。
体节宽而短,体节成熟后有两套生殖器官,每侧一套,生殖孔开口于体节的两侧。
卵巢和卵黄腺在体节两侧形成花环状。
体节内还有数百个睾丸和网状的子宫。
体节的后院有节间隙。
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节间隙是一列小圆囊状物,分布在节片后缘;而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隙呈带状,分布在节片后缘的中央。
另外,扩展莫尼茨绦虫长可达10 m,宽可达1.6 cm,虫体呈乳白色,虫卵近似三角形,卵内含有特殊的梨形器,含有六钩蚴。
卵的直径为56 ~67μm ;贝氏莫尼茨绦虫虫体呈黄白色,长达4 m,宽可达2.6 cm,虫卵近似四角形。
2. 曲子宫绦虫。
曲子宫绦虫属于裸头科,曲子宫属。
常见的虫种是盖氏曲子宫绦虫。
成虫呈乳白色,带状,长达4.3 m,宽可达8.7 mm,头节小,直径不到1 mm,其上有四个吸盘,没有顶突,节片较短。
每个节片内有一套生殖器官。
生殖孔位于节片的侧缘,且左右不规则地排列。
睾丸为圆点状,分布在排泄管的外侧,子宫管状横行排列,呈波状弯曲,几乎横贯节片。
作为羊的重要寄生虫病的羊绦虫病有发生趋重的态势。
此病在我国分布很广,许多地方呈地方性流行,在潮湿季节最易感染发病,严重影响着羊的生长发育,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会造成成批羊只死亡,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羊业的发展。
1、采用圈养的饲养方式,以免羊吞食含有地螨的草而感染绦虫病。
2、不要在潮湿地放牧,尽可能少在清晨、黄昏和雨天放牧,以避免感染病菌。
3、定期驱虫。
舍饲改放牧前对羊群驱虫,放牧一个月内驱虫两次,羊每公斤体重用丙硫咪唑10毫克,或用氯硝硫胺(驱绦灵)10毫克,或用硫双二氯酚75~150毫克,或用吡喹酮75毫克,连用3天。
4、驱虫后的羊粪要及时集中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
5、经过驱虫的羊群,不要到原地放牧,要及时地转移到安全牧场,可有效地预防绦虫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连续使用3-5天,虫源净(1000克)拌料800-1000斤驱虫、健胃、促生长,【主要成分】酿酒酵母、榧子、绵马贯众、槟榔、使君子、厚朴、陈皮等多味中药【产品特点】本品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广谱、高效、驱虫类药物,通过抑制虫体线粒体的磷化过程,阻止虫体内三磷酸腺甙(ATP)的产生,虫体代谢能量产生受到影响,以致活动迅速减弱而死亡。
解决了常规制剂对体内外寄生虫抗虫谱窄、作用时间短、过敏炎性大、药效维持时间短等问题,能彻底清除体内外各种寄生虫和发育虫的幼虫与虫卵,使循环感染终止。
药力持久无残留,一次用药后维持时间长达90天。
本品绿色无公害,无残留,可长期添加使用。
【功能主治】复方抗寄生虫药,具有广谱驱杀家畜体内、外寄生虫的作用,同时能杀灭对肝、肺和肠道等具有危害性的移行幼虫,有效改善因体内外寄生虫感染而引起的体型消瘦、食欲不振、皮毛粗乱、皮肤苍白等症。
如线虫:大、小型圆形线虫、蛔虫、蛲虫、胃虫、小肠线虫、肺线虫(肺丝虫)、毛首线虫(鞭虫)、肠道内旋毛虫、冠尾线虫(猪肾虫)等。
绦虫:莫尼茨绦虫、放射体绦虫、棘球绦虫、犬、猫带绦虫等。
吸虫:肝片形吸虫、姜片吸虫、阔盘吸虫、矛形双腔吸虫、前后盘吸虫等。
羊常见体内寄生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寄生虫病是危害羊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是由于寄生虫一般以隐蔽的方式来慢性消耗动物,在养殖过程中往往不会受到养殖户的重视,但却能够对羊只健康生长造成极大影响,直接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最终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羊常见的体内寄生虫主要为肝片吸虫、绦虫、血吸虫、焦虫等。
为确保羊只健康生长,减少因体内寄生虫病所造成的损失,需对羊体内寄生虫病加强重视,做好防治工作。
1 肝片吸虫病1.1 病原肝片吸虫病的病原包括肝片吸虫与大片吸虫,属于片形属。
其中,肝片吸虫长20 ~40 mm、宽10 ~13 mm,虫体呈棕红色,有口吸盘与腹吸盘2 个,锥形前部为口吸盘,腹吸盘在腹面中线的水平位置处。
大片吸虫体积相对略大,长30 ~75 mm,宽5 ~ 12 mm,虫体外观呈两侧平行状,后端呈钝圆状。
1.2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肝片吸虫必须借助中间宿主来实现发育成熟,其中间宿主是椎实螺,大多在潮湿低洼地带生存,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能力。
在放牧过程中,羊群接触椎实螺后,肝片吸虫病病原便会进入羊只体内并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羊只染病。
肝片吸虫病在炎热、多雨季节发生率较高。
1.3 临床症状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与动物年龄和体质、感染程度等关系密切。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肝片吸虫病划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2 种。
羊感染急性型肝片吸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高热、精神萎靡、离群落后、贫血及黏膜苍白,病情严重的仅几日病羊便死亡;羊感染慢性型肝片吸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食欲不佳、消瘦、贫血、黏膜苍白、被毛杂乱,眼睑、胸部、腹部等多个部位发生水肿,交替出现便秘及下痢症状,若病情恶化,病羊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1.4 治疗方法针对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药物驱虫,驱虫药物主要有硫溴酚和硫氯酚等,用量分别为 30 mg/(kg·BW)和100 mg/(kg·BW)。
驱虫时注意要将上述药物配制成悬液对病羊进行灌服。
羊病综合防疫羊绦虫病诊疗技术1.羊莫尼茨绦虫病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两种莫尼茨绦虫,即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小肠引起的一种蠕虫病。
【流行病学】莫尼茨绦虫为全球性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经常发生,多发于夏、秋季节。
莫尼茨绦虫主要危害1.5~8月龄的羔羊。
【临床症状】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节。
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羊大批死亡。
莫尼茨绦虫常引起幼羊发病,成年羊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幼羊病初表现精神不振、消瘦、粪便变软,后腹泻、粪中含黏液和妊娠节。
有时有神经症状,如步样蹒跚,时有转圈,神经型的莫尼茨绦虫病羊往往以死亡告终。
【病理剖检】尸体消瘦,黏膜苍白,贫血。
胸腹腔渗出液增多。
肠有时发生阻塞或扭转。
肠系膜淋巴结、肠黏膜及脾脏出现增生。
肠黏膜出血,有时大脑出血,浸润,肠内有绦虫。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结合粪便检查,发现大量虫卵或妊娠节,或剖检病畜、禽发现虫体可确诊。
【药物治疗】(1)西药治疗1)甲苯达唑:每千克体重15毫克的剂量,一次口服。
2)吡喹酮:用法及用量同羊肝片形吸虫病。
3)阿苯达唑:用法及用量同羊肝片形吸虫病。
4)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100毫克,口服。
(2)中药治疗宜用“驱虫消积散“。
槟榔120克,鹤虱120克,榧子60克,鸭胆子60克,南瓜子240克,生山楂60克。
共研细末,分成2剂,每天1剂,用温水冲调,食草前服用。
【预防措施】防治本病,以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的效果较好。
其主要措施如下。
(1)定期驱虫在进行预防性驱虫时,驱虫的次数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条件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驱虫,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两次驱虫,另一次驱虫可在翌年的春季进行。
(2)粪便处理将羊粪集中处理,进行堆肥发酵,以利用生物热杀死其中的虫卵,避免污染草场。
(3)饮水及饲草卫生尽可能避免在沼泽、低洼地区放牧,以免感染囊蚴。
四五月份谨防羊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羊场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在春季的发病率较高,预防羊寄生虫病一般建议在三月或四月对羊群进行一次驱虫。
四五月份是放牧的好时期,接下来在放牧过程中,有时候难免接触到脏草或被寄生虫感染的水塘,这也是为何春季羊寄生虫病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寄生虫病是羊场常见的一种疾病,尤其在春季的发病率较高,预防羊寄生虫病一般建议在三月或四月对羊群进行一次驱虫。
四五月份是放牧的好时期,接下来在放牧过程中,有时候难免接触到脏草或被寄生虫感染的水塘,这也是为何春季羊寄生虫病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春季常见的几种羊寄生虫病1、羊消化道线虫病(1)病因:本病发生的常见原因就是羊食用了被线虫污染的饲草或饮用水,线虫多通过粪便排出,所以如果放牧的地方曾有病羊排过粪便,那么再去此地放牧的羊群就很容易被感染。
该病具有明显的发病特征,据了解,在每年的春秋季节发病较多。
(2)症状:羊感染消化道线虫病后,很明显的症状就是食欲不振、消瘦或腹泻等。
2、羊绦虫病(1)病因:在潮湿地方放牧,或在傍晚放牧比较容易感染该病。
(2)症状:绦虫寄生在羊的小肠,感染后,病羊的食欲会开始减退,饮欲增加,越来越消瘦。
3、羊体外寄生虫(1)病因:在卫生等环境条件差的地方放牧,或圈养羊的羊舍内光照不足,羊群密度大时,就比较容易感染,常见的有体外寄生虫病疥螨病、痒螨病、虱病等。
(2)症状:体外寄生虫的种类较多,症状会有所不同,但共同的地方是羊的体表有寄生虫滋生,有皮炎症状出现。
近期注意加强羊寄生虫病预防春季虽然是寄生虫病的易发季节,但此时也是预防羊寄生虫病的好时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该病的发生。
1、加强饲养管理。
圈养羊要确保羊舍内干净卫生,通风良好,定期消毒,为羊群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放牧羊群不要去死水坑饮羊,不要去沼泽、潮湿、不卫生甚至发生过病例的地方放牧。
2、药物预防。
结合羊群健康情况及需要,有必要的应在3月或4月按计划做好驱虫工作。
羊绦虫病防治技巧羊绦虫病是一种消化道寄生虫病,羊最常见的为莫尼茨绦虫。
该病对羔羊危害最大,若有发生会导致羔羊贫血、腹泻、体质消瘦,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严重时会出现死亡,严重危害养羊业发展。
要加强防治...羊绦虫病症状有哪些?一、临床症状:病羊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可视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且容易掉毛,有时还会形成结痂,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在体表明显突出,发生顽固性腹泻,治疗后又发生便秘。
病情严重时,食欲完全废绝,卧地后无法起立,体温略有升高,呼吸变粗,心跳加速。
有些病羊通过采取镇静、强心、抗炎、抗菌、补液治疗后有所好转,又容易出现反复,没有进行驱虫往往会导致预后不良。
二、剖检症状:病羊支气管中含有少量的泡沫状液体。
肺脏发生肿胀,且有无色的胶胨样物质覆盖在表面,局部区域质地变硬,色泽变暗,有时还能够看到结节,呈芝麻到黄豆大小不等。
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较硬,边缘变钝。
胆囊壁明显增厚,被大量黄色胆汁充盈,且比较黏稠,胆总管明显变粗。
肝门淋巴结发生肿大,比正常增大5~10倍,且有干酪样坏死。
心包膜、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上能够看到若干个半透明状的无色包囊,直径在1.5~4.0cm,且里面含有1粒0.1~0.3cm大小的白色物体,切开包囊后会流出非常清亮的液体。
...羊得了绦虫病怎么办?快速去除羊绦虫:1.1%硫酸铜对羊绦虫有良好的驱虫作用。
一般1-6个月羔羊可给予15-45毫升,7个月成年羊可给予45-100毫升。
一次治愈率约80%。
隔2-3周再灌服一次。
药要求纯品,当天配制,当天使用,不能过夜。
2.可用砷酸铅、砷酸亚锡、砷酸钙三种砷制剂驱虫。
剂量均为:羔羊0.5克,成年羊1克,一次投服。
服药后给以油类泻剂。
3.还可以使用苯硫咪唑8-10毫克/千克体重、丙硫咪唑10-15毫克/千克体重、氯硝柳胺80-100毫克/千克体重 ...羊绦虫病怎么治?能治好吗?羊绦虫病怎么治? 发现病羊要立即进行治疗,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10~20mg丙硫咪唑,配制成混悬液给其内服1次,能够实现彻底驱虫,且安全无毒;也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100mg “别丁”即硫双二氯酚,驱虫效果也较好; 还可按每千克体重内服50~75mg氯硝柳胺1次,如果用于驱除盖氏曲子宫绦虫要注意增加用药量,一般每千克体重内服100mg; 还可使用1%硫酸铜,也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通常1~6月龄羔羊患病后服用15~45mL,7月龄的成年羊服用45~100mL,一次用药的治愈率能够达到80%左右,间隔2~3星期可再灌服1次,注意药品要当天配制当天使用,过夜则不能再用。
羊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羊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动物之一,但羊常常面临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的威胁。
其中,寄生虫病是造成羊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羊常见的寄生虫病、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
1. 弓形体病弓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重要传染病,它是一种以羊、牛、猪等为主要感染源的病原体。
弓形体病病原菌很难通过肉眼观察,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羊感染弓形体病后,会出现腹泻、体温升高、羊水增多等症状。
2. 肠道寄生虫病肠道寄生虫病是指寄生于羊的消化道内,对羊体内生长发育影响比较显著的寄生虫病。
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包括钩虫、蛔虫、线虫等。
羊感染肠道寄生虫后,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症状。
3. 肺吸虫病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寄生于羊体内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羊感染肺吸虫后,会出现肝脾肿大、消瘦、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吸虫的治疗方法一般为药物治疗。
4. 弓头线虫病弓头线虫病是由弓头线虫寄生于羊体内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母羊感染后可通过体内液体将病原体传播给后代。
弓头线虫寄生于羊的肠壁,并且会引起肠壁坏死,进而导致腹泻、贫血等症状。
绦虫病是由绦虫寄生于羊体内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羊感染绦虫后,就会把精力和营养都用于虫体的生长,导致羊的体重下降,生长发育迟缓。
同时,绦虫对羊体内的营养物质会进行吸收,从而导致羊的营养不良。
二、诊断方法寄生虫感染的症状多种多样,因此对于不同寄生虫病的诊断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弓形体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对羊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
在检测过程中,可以利用特异抗体来检测是否存在弓形体病病原体。
如需排除干扰,可以按国家标准对检测过程进行标准化处理。
肠道寄生虫病的诊断可以通过肛门拭子检测法、直接镜检法和固定涂片法等进行。
在肛门拭子检测法中,可以用棉签将羊肛门周围的粪便拭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肠道寄生虫卵。
通过直接镜检法,可以直接将新鲜粪便涂在玻片上并进行显微镜观察。
而固定涂片法则需要先将粪便制成涂片,在涂片上涂上固定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卵和虫体。
羊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羊是家畜中的一种,它们经常受到各种寄生虫的侵袭。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羊的健康并影响其生产表现。
因此,及时诊断和防治羊的寄生虫病对于提高羊的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1.羊马属寄生虫羊马属寄生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常出现在羊的肠道内。
当羊体内受到感染时,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大量粪便等症状。
2.绦虫病绦虫病是由羊绦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羊体受到感染时,会出现食欲不振、萎靡不振、消瘦等症状。
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肠梗阻及其他并发症。
3.肺炎弓形体病肺炎弓形体病是一种由肺炎弓形体引起的疾病。
患病羊会出现发烧、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1.症状诊断根据羊出现的症状来判断其是否感染了寄生虫病。
例如,羊马属寄生虫感染后,羊体内就会有大量的粪便。
另外,绦虫病患者容易萎靡不振、消瘦。
因此,通过症状来诊断可能感染寄生虫病是可行的。
2.粪样检查可以通过检查羊的粪便来确定是否感染了寄生虫病。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羊马属寄生虫和其他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
在检查粪样时,需要搜查寄生虫卵或成虫的存在。
对于肺炎弓形体病的诊断,可以通过检查羊的血样来确定。
检查时需要检测羊体内肝脾是否有肿胀和其他异常。
1.控制传播途径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病原体的粪便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控制传播途径可以防止寄生虫病的传播。
定期检查羊的健康状况可以早期发现寄生虫病的存在,及时进行防治。
检查时对羊的粪样、血样和呼吸道样本进行检测。
3.药物治疗对于感染了寄生虫病的羊,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强力杀虫剂和抗生素。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措施。
4.环境卫生保持羊舍内外环境卫生是防治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
及时清理羊舍内的粪便和其他垃圾可以有效避免病原体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气溶胶传播。
同时,在羊舍内应根据季节变化及时通风、保暖,建立良好的维生环境。
综上所述,寄生虫病对羊的健康及生产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定期检查、药物治疗和环境卫生是常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doi:10.19369/ki.2095—9737.2021.02.069羊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防治孙鹏(黑龙江省安达市奶牛服务中心,黑龙江安达151400)摘要:羊绦虫病是羊的主要寄生虫病,是寄生于羊小肠内的莫尼茨绦虫、曲子官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等数种绦虫引起的,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甚至造成成批死亡&近年来,作为羊的重要寄生虫病的羊绦虫病有发生趋重的态势。
该病在我国分布很广,许多地方呈地方性流行,在潮湿季节最易感染发病,严重影响着羊的生长发育,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养羊业的发展。
关键词:羊;绦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饲养管理;驱虫中图分类号:S85&26文献标识码:B1流行病学1.1病原1.1.1绦莫尼茨绦虫是裸头科、莫尼茨属,我国常见的是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两种&二者的外观形态非常相似,生有近似球形的小头节,上面存在四个吸盘,没有小钩和顶突;体节短且宽,成熟的体节具有两套生殖器官,每侧各有一套,生殖孔开口分布于体节的两侧。
体节两侧的卵黄腺和卵巢呈花环状,体节内还存在网状的子宫和几百个睾丸。
体节后缘分布有节间隙,其中贝氏莫尼茨绦虫有带状节间隙,而扩展莫尼茨绦虫由一列小圆囊状物构成节间隙。
另外,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虫体呈黄白色,长度为4m,宽度为2.6cm,虫卵接近四角形;扩展莫尼茨绦虫的虫体呈乳白色,长度为10m,宽度为1.6cm,虫卵接近三角形,且卵内具有特殊的梨形器,并存在六钩W&1.1.2子绦曲子宫绦虫是裸头科、曲子宫属,其中以盖氏曲子宫绦虫常见&成虫虫体呈乳白色带状,长度为4.3m,宽度为&7mm,生有直径在1mm以内的小头节,上面生有四个吸盘,不存在顶突;节片较短,且每个节片内都具有一套生殖器官&生殖孔分布于节片侧缘,且两侧呈不规则排列。
子宫横行排列成管状,并有波状弯曲,基本上横贯节文章编号:2095—9737(2021)02—0131—02片;睾丸在排泄管的外侧分布,呈圆点状。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验及防治1 流行病学莫尼茨绦虫呈乳白色,虫体长度为1-6 m,宽度大约为1 cm,呈扁平带状。
虫体由头节、颈节以及不同数量的节片构成,可通过整个体表吸收宿主营养物质。
虫体可形成非常发达的生殖系统,每个成熟的节片都具有1组或者2组雌雄生殖器官。
脱落的节片可在宿主体内或者体外发生破裂,从而逸出虫卵。
该病在我国广泛分布,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季节同地螨数量及其活动季节紧密相关。
地螨生命周期长,习惯生活于潮湿环境,惧怕强光,这些与该虫虫卵最适宜生存的外界条件相同,有利于地螨食入动物性食物(节片和虫卵),进而提高羊感染该病的可能。
一般来说,羊在每年春季4~5月感染发病,在6~7月达到发病高峰,10月至冬季发病率降低。
地螨食入虫卵后,在2~5个月之后就会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似囊尾蚴。
羊采食牧草时就容易吞人寄生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在消化道内就会逸出似囊尾蚴,并在小肠黏膜上吸附,大约40天之后就会发育为成虫。
成虫在病羊体内能够存活2~6个月,之后就可自行排出。
任何品种、日龄的羊都可感染该病,通常小于1岁的幼羊容易发生,青年羊也能够发病或者死亡,大于2岁的羊较少发病,这是由于其已经具有较强的免疫力。
羊感染幼虫或者成虫都能够出现发病,其中幼虫主要在肌肉、肝脏、心脏、肺脏、脑等重要器官中寄生,成虫主要在消化道内寄生,因此幼虫致病性要比成虫严重,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如果肠道内寄生大量虫体会阻碍食物通过,导致肠管扩张,且会发生肠卡他气,甚至会发生肠扭转、肠套叠和肠破裂等,从而造成死亡。
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会使病羊表现出神经症状,且淋巴结、肠、肠系膜以及肾脏等组织会发生严重病变,影响机体发育,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继发感染其他寄生虫病和传染病。
另外,虫体通过夺取宿主营养来快速生长,如果寄生大量虫体会导致机体缺乏营养,明显贫血,造成机体衰竭,加重病情。
2 临床症状病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消化功能紊乱,机体消瘦,独自离群,排出稀软的糊状粪便,之后会出现腹胀、腹痛、便秘或者腹泻等,有时在粪便中存在黏液和孕节片,机体衰弱,贫血,有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走动摇晃,往往作盲目的回旋运动,有时出现震颤、抽搐。
羊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摘要羊寄生虫病的发生在一般养殖过程中难以发现,造成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会导致羊只死亡。
应采取科学的方式用药驱虫和治疗,减少羊寄生虫病的发生。
本文对羊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羊寄生虫病;诊断;防治措施1 引言羊寄生虫疾病发病的过程缓慢,造成的羊只死亡的概率比较低,这使养殖人员在养殖中难以发现,但是在羊患有羊寄生虫病之后,会造成其他的疾病,导致羊只免疫力降低,还会产生其他的疾病,對养殖业发展带来不利。
为了有效的控制羊寄生虫病的发生,应加强对羊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重要采取预防的手段进行控制。
2 羊消化道线虫病2.1 病理特征羊消化道线虫病是在羊的体内肠胃中出现了寄生蠕虫,这种寄生虫对使胃肠粘膜受到刺激,还会产生毒素,导致羊的胃肠粘膜出现损伤,对羊的消化功能造成影响,使羊的营养吸收出现问题。
羊一般产生的消化道线虫病中包括捻转血矛线虫、球形毛首线虫等,这些寄生虫病在羊食用还有线虫污染的草料或者水源容易产生。
2.2 诊断症状羊在感染了消化道线虫病治好,会出现流涕的现象,在咳嗽较为严重的时候,能够在其中发现成虫,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羊只的病情,会使肺部产生炎症,导致羊只出现困乏、不喜食、消瘦等症状。
在长时间的作用下,病羊会产生贫血和水样便等情况,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问题,最终导致病羊的支气管全部堵塞,肺部出现膨胀,造成死亡。
2.3 防治措施消化道线虫病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消毒工作不到位,造成了环境污染,应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在消化道线虫病高发时期应进行用药驱虫,使用阿维菌素、敌百虫等药物对羊只进行驱虫。
其次,应将羊群的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还应在羊群的饲草中加入适量的硫化二苯胺,有效的预防消化道线虫病的发生,加强防控效果。
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进行用药,一般病羊应按照每千克体重使用8-10mg 用量的左旋咪唑,还应在日常用粮中加入适当的药物。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对肉类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
作为我国长久以来的主要食用肉种类,羊肉始终在我国居民的饮食生活中占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肉类中的重心。
因此,加强羊养殖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避免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对羊肉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也已经成为当前养殖人员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与其他种类的畜牧养殖不同,羊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会受到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影响,如果不能保证整个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控与治理,必然会对整个养殖场的羊造成不利影响,不仅会对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在当前的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加深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的了解,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加强病害管理,以此大大降低羊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对羊的影响。
因此,此次研究从我国山东省羊养殖环境出发,分别对羊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种类与具体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羊病症的综合防控措施进行了探究,旨在为今后的羊病症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的必要性一般而言,传染病主要是受病原体影响而导致的,其不仅有着极强的传播能力,且还会在患病的同时,出现交叉感染的问题,这对养殖所造成的影响必然是极大的,不仅会影响其经济效益,还会对羊群造成更大程度的威胁。
从常见病症种类情况来看,传染性疾病是因为病菌造成的,而寄生虫病是因为寄生虫造成的。
不论是传染性疾病,还是寄生虫病,其对羊养殖所造成的伤害是无法预估的,当前的养殖模式依然以群居式养殖为主,如果病症在羊群内大规模爆发,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是难以有所保证的。
因此,羊常见传染性疾病与寄生虫病预防是保证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证。
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提升羊群的抵抗力,避免出现大规模传染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防止病症对养殖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是促进健康养殖的必经之路。
2020年第04期羊带状绦虫病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
绦虫在宿主羊的体内发育为成虫后,孕节会随着羊的粪便排出。
孕节在适当条件下长成螨虫,存在于地表。
其他的牛羊在食用牧草时将螨虫吞下,这样螨虫就会继续感染其他的牲畜。
因此,一旦发生羊群中有羊患有绦虫病,应当立即将其隔离,避免其粪便对牧场造成污染或其他健康羊产生感染。
从养殖人员角度来说,必须要掌握羊带状绦虫病的病症表现,做好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将损失降到最低。
1病原特点羊感染绦虫病,主要是由于体内出现了扩展莫尼茨绦虫或者是贝氏莫尼茨绦虫。
这两种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均为生活在牧场表层土壤内的地螨。
寄生于羊小肠内的莫尼茨绦虫成虫不断地脱落孕卵节片,孕节随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
当终末宿主羊在采食了附着有地螨的牧草后,地螨体内的似囊尾蚴在家畜消化道逸出,附着在家畜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
莫尼茨绦虫在牛羊体内生活的期限为2~6个月,而后即自行排出体外。
2临床症状绦虫病主要感染羔羊,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与羊的体质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成年健壮羊,感染绦虫病后也没有明显的症状;低龄羔羊成为绦虫的宿主后,生长变得迟缓,并且进食量明显减少。
羔羊还有腹泻表现,粪便中可见血丝。
如果感染绦虫病的时间较长,部分情况下可以在粪便中发现成熟绦虫产生的节片。
如果绦虫病较为严重,羊体内的绦虫数量较多,还会出现堵塞肠道,病羊有腹胀的表现,严重时还会出现肠破裂。
绦虫本身代谢产生的废物,也有毒性,在病羊体内长时间堆积,也会导致羊出现肌肉痉挛或是其它神经症状。
3剖检变化剖检病死患羊可见,病羊的支气管中充满了黏液,且有密集分布的小气泡。
肺部有轻度肿胀,肺泡内可见充盈的透明状液体。
肺部边缘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变硬情况,颜色发黄变暗。
胃壁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斑点,最大的如绿豆大小。
肝脏硬化明显,表面因为肿胀出现了多条裂纹。
胆囊内的分泌物增多,胆囊壁变厚,胆汁相比于正常羊的更加浓稠。
多处淋巴结有肿大现象,其中肝门部位最为严重,比正常情况变大了月2倍多。
羔羊绦虫病的临床症状羔羊绦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养羊技术羔羊绦虫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羔羊小肠内寄生有多种绦虫而导致.病羊在临床上一般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症状严重时发生下痢,且排出的粪便内混杂成熟绦虫节片或者碎片,接着导致贫血、皮毛粗糙、体质虚弱消瘦等,甚至造成大批量羔羊发生死亡,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发展.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羔羊绦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羔羊绦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及生活史扩展莫尼茨绦虫。
虫体呈乳白色的长带状,虫体由三部分组成,即头节、颈节、体节。
头节呈球形,存在4个吸盘,不存在顶突和小钩。
节片的宽度要比其长度大,每个成熟节片内存在2组生殖器官,以对称的形式分布在两侧,每组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由在排泄管内侧分布的数百个睾丸以及雄茎囊、输精管等组成,每组的雌性生殖器官由子宫、卵黄腺、卵巢(呈扇形)等组成。
节间腺存在于节片的后缘,呈环状,稀疏排列成一排。
贝氏莫尼茨绦虫。
其形态和构造与扩展莫尼茨绦虫基本相似,在外观上较难区分,主要是节间腺存在差异。
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呈条带状,由密集的小点组成,主要集中在每个节片后缘的中间部位分布。
盖氏曲子宫绦虫。
虫体长度为1~2 m,最宽处能够达到12 mm左右。
每个节片只存在1组生殖器官,在左右两侧呈不规则的交替排列。
雄性囊外伸,导致虫体边缘呈锯齿样;睾丸在排泄管外侧分布,子宫呈横列管状,多处发生弯曲。
中点无卵黄腺绦虫。
虫体呈细线状,长度为2~3 m或者更长,宽度为2~3 mm。
节片非常短,且没有明显分节。
每个节片内只存在l组生殖器官,且在左右两侧无规律的排列。
睾丸存在于排泄管的两侧,没有卵黄腺,且每个孕节子宫分布在节片中央,从而可见虫体中央存在一条白线。
2、临床症状根据羔羊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以及感染虫体数量不同,会使其表现出轻重不同的症状。
病羊通常表现出食欲不振,水肿、贫血以及腹泻等;排出的粪便中混杂虫体节片,有时甚至能够在其肛门处看到一段未完全排出的虫体。
羊绦虫病
羊绦虫病是由裸头科的莫尼茨属、曲子宫属、无卵黄腺属的各
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内引起的疾病。
据对辽宁省绒山羊的调查表明,
辽宁绒山羊有极高的感染率,辽宁绒山羊危害十分严重,三种绦虫
病常混合感染。
【虫体特征】
1.扩展莫尼茨绦虫:虫体为乳白色,长带状。
体长1~5米,宽1.6厘米左右。
由头节、颈节、体节组成。
头节为球形,有4个吸盘,无顶突和小钩。
节片的宽度大于长度。
每一成
熟节片内有两组生殖器官,
两则呈对称分布,每组的雌
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呈扇
形)、卵黄腺、子宫等。
每
组的雄性生殖器官包括分布
在排泄管内侧的数百个睾丸
以及输精管、雄茎囊等。
在
节片的后缘有一排稀疏的环
状节间腺。
2.贝氏莫尼茨绦虫:形态和构造与扩展莫尼茨绦虫相似,外观上不易区别,其主要区别是节间腺不同。
贝氏莫尼茨绦虫的节间腺是密集的小点组成的条带状,集中分布在每一节片后缘的中间部分。
3.盖氏曲子宫绦虫:虫体长1~2米,最宽处约12毫米。
每个节片只有一组生殖器官,左右不规则地交替排列。
雄性囊外伸,使虫体边缘不整齐,外观呈锯齿样。
睾丸分布于排泄管外侧。
子宫呈多弯曲的横列管状。
4.中点无卵黄腺绦虫:细线状,体长2~3米或更长,宽2~3毫米,节片极短,且分节不明显。
每个节片内只有一组生殖器官,左右不规则排列。
睾丸位于排泄管两侧,没有卵黄腺,各孕节子宫周围器均互相靠近而且前后连续,排列于节片的中央,所以眼观虫体中央呈一条白线。
【生活史】
几种绦虫的发育史相似,现以莫尼茨绦虫为例加以介绍。
孕卵节片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地螨吞食,在其体内经一段时间后发育为似囊尾蚴,牛羊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地螨后而感染,似囊尾蚴在牛羊小肠内经40~50天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
1岁以内羊多发;各种日龄羊均可发生;放牧羊多发。
莫尼茨绦虫和盖氏曲子宫绦虫分布于全国各地,中点无卵黄腺绦虫主要分布在高寒、干燥地区。
这三种绦虫在辽宁省普遍存在,而且多为混合感染。
莫尼茨绦虫多感染羔羊和犊牛,盖氏曲子宫绦虫对各种年龄的牛羊均可感染,而中点无卵黄腺绦虫则主要感染成年牛羊。
【致病作用和症状、剖检变化】
1、机械作用:当大量虫体寄生时,可阻塞肠管,导致肠套叠、肠扭转,甚至肠破裂的严重后果。
2、毒素作用:虫体较大,产生的新陈代谢产物多,而且有特殊的毒害,如莫尼茨绦虫的毒素能引起神经症状,发生假回旋病。
3、夺取营养:虫体大,而且生长迅速,虫体数量多时,将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虫体夺取宿主肠内已消化好的养分,从而使宿主衰弱消瘦、病程恶化。
4、在三种绦虫中,以莫尼茨绦虫的致病力最强,临床症状也比较明显,而其它两种绦虫引起的症状则较轻微。
羊感染后的症状,因感染强度、年龄而异。
一般体温变化不大;病程长;明显消瘦;腹泻,排稀粪,粪便中有黄白色节片;转圈;磨牙。
轻度感染或成年羊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
羔羊和犊牛感染以及成年牛羊严重感染时症状明显,表现为消化紊乱,经常腹痛、肠臌气和下痢,粪便中常混有脱落的节片。
日见消瘦、贫血,有的出现痉挛、转圈等神经症状。
病的初期羔羊和犊牛还有食欲降低,而饮欲增加的现象。
病的末期,患畜因衰竭而卧地不起,空口咀嚼,口吐白沫,反应迟钝或消失。
最后因恶病质衰竭而死亡。
曲子宫绦虫的孕节部分羊小肠的莫尼茨属绦虫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粪便检查结果确诊。
粪便检查:一方面观察粪便有无绦虫节片,最好是每天清晨检查畜舍内的新鲜粪便。
另
一方面是做粪便中虫卵检查,可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沉淀法。
另外,也可以通过诊断性驱虫或死后剖检小肠内发现有黄白色带状虫体而确诊。
粪便中有黄白色节片
【防治】
1、治疗
硫双二氯酚:羊每公斤体重75毫克,内服。
氯硝柳胺:羊每公斤体重70~80毫克,驱治盖氏曲子宫绦虫时应加大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0毫克。
丙硫咪唑:羊每公斤体重5~10毫克,配成混悬液内服,或将羊嘴扒开,并使羊头上仰,将药送入口腔舌面上,羊即吞食。
2、预防
预防性驱虫:在年内放牧前与舍饲后40天进行驱虫。
在本病流行地区可采用成虫期前驱虫,在春季放牧后30~35天进行一次驱虫,以后每隔30~35天进行一次,一直到转为舍饲为止。
保护羔羊,将继奶后的羔羊赶到长时间没有放牧的草场去放牧。
粪便要发酵处理,及时清除圈舍粪便,堆集发酵,以杀灭虫卵,减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