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成分分析1
- 格式:pptx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13
语义成分分析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语义成分分析是语义学中用来解释词义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词进行成分分析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双语词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旨在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词, 减少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并尝试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
作者在文章最后还简要提到成分分析法自身的局限。
标签:语义成分分析;意义;翻译翻译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实施控制的过程。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译词准确,减少信息流失,使译文传达出原文的各种信息,这是翻译控制分析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翻译练习说明语义成分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 语义学中的语义成分分析语义学者受音位学中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理论启发,提出了义素(sememe),也可以称作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或语义成分(semantic component)这一概念。
语义学中,把词义的每个义项,即词典中词语按意义列举的项目,称为一个义位,它是词的语义的基本存在形式, 是和单个词义相联系的一级语义单位。
而义素是用来进行义位描述的术语,是构成义位的最小意义单位, 即义位的区别性特征。
正如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将词义分成若干个“atom”,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例如英语中,Man = (+human) + (+adult) + (+male)Woman = (+human) + (+adult) + (-male)Monkey = (+animal) + (+similar to humans in appearance) + (+with a tail) + (+tree climbing)(注:结构式中的()表示义素。
+表示具有这一特征,可以不标识出来;-表示不具有这一特征。
下同。
)许多同义词经过成分分析后,其内在的区别得以充分展示,从而有助于人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例如以下一组汉语同义词:生日=(出生的日子)+(人活着)+(-尊重庄重色彩)寿辰=(出生的日子)+(人活着)+(尊重庄重色彩)诞辰=(出生的日子)+(-人活着)+(尊重庄重色彩)总之,这种将词义进一步分解成一组语义成分的方法,就叫语义成分分析(semantic componential analysis),简称CA。
语义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应用重庆大学外语学院余渭深提要: 本文着重介绍Katz等人的语义成分分析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探讨了语义成分分析法在词汇理解、动词意义结构和句法语义接口等语法分析、语义合成模式、概念结构等研究领域的应用。
以期向读者介绍以语义成分分析为核心的语义学理论系统。
关键词:成分分析,词汇,语法,意义合成模式,概念结构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some new semantic theories and practices based on semantic component analysis put forward by Katz and other contemporary linguists. 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onent analysis in the word meanings;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the verb structures and the interface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semantic conflation; conceptual structure. The discussion provides readers with some insights on the system of new semantic theories.Key words: component analysis, words, grammar, conflation, conceptual structure引言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相学科研究属于对语言本体的研究。
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的时期,形成了几种主要的语义研究模式,如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逻辑数理语义学、格语法、齐夫语法等。
语义成分分析研究作者:刘丽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4年第10期【摘要】对句子进行正确的语义分析,一直是从事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学者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文着重介绍语义成分分析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向读者介绍以语义成分分析为核心的语义理论系统。
【关键词】成分分析语义词汇语义框架分析语义成分分析法最早应用于词汇成分分析。
这一方法的广泛使用增加了语义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衡量性。
语义成分分析之所以受到语义学家的重视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如上例的man与 woman的区别性特征只在[male,female]之间对立;成分分析方法为提示词汇语义关系提供了最为简便的方法;2.它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词汇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词汇层面的语言单位的语义分析;3.为概念结构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语义的涵义语义是个涵义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指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指话语的内容。
语言语言作为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放言交谈、实际就是用语言交流语义,说话人要告诉听话人听话要从说话人那里知道的,说到底并不是话语的读音和语法结构,而是说话的意思,即语音、语法只起负载语义、传递语义的作用。
而这里所说的词语的意义和话语的意义,并不是要讨论的“语义”的涵义,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语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以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词汇意义之外的一种关系意义,是词语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意义。
如“老李打了小王”“老李被小王打了”这两句中的“老李”,在前一句中是发出“打”这个动作行为的主体,我作“施事”;而在后一句中,则是“打”这个动作行为的承受对象,我们称作“受事”。
这里施事、受事的意义不是“老李”这个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进入这两个句子后才具有的。
再如“我这把刀切菜”这样一个句子,“我”是发出动词“切”这个动作行为的主体,“菜”则是“切”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对象,而“这把刀”则是“切”这个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这些意义都是词语进入句子后才具有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语义。
语义成分分析法解析作者:王凌之崔艳嫣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87-01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是一种语义微观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欧美学者在对词或者语素作微观分析的时候旨在从语言符号的内容平面分析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单位,即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单位。
这种语义单位叫做“义子”或“语义成分”。
在语言学范畴的语义研究中最早提出成分分析的是叶尔姆斯列夫。
一、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成分分析的基础是语义对比,根据对比特征的组合描述词义。
特点之一是对词的所指进行逻辑分析,把单个词的所指分割成最小组成单位,从而对词义结构作微观描写的方法。
二是采用元语言表示语义成分,用语义成分公式解释词义,如:[HUMAN]、[ADULT]、[MALE]等。
元语言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但它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种自然语言。
三是二元对立是语义成分的基本特征之一。
通常情况下 , 语义成分表现为成对的意义相反的语义单位, 例如human nonhuman, male female,adult non?鄄adult, etc。
利用此类语义成分,词义可以表示为该词所包含的基本义素,例如:从英语单词rooster中可以抽出下列语义成分[CHICKEN, ADULT, MALE]。
语义成分在很多情况下都反映某种对立关系,对于如何进行表示也须界定。
词汇可分为“无标记的(unmarked)和有标记的(marked)”两种情况,在语义对立的两个词中无标记的那个词通常可以涵盖有标记的词,反之则不成立。
二、成分分析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1.便于较精确而简便地描述词义和说明与语义关系。
使用成分分析法,我们就能用数量不多的语义成分给许多词下定义,如ram(公羊) [+SHEEP][+MALE][+ADULT]等等。
汉语句子成分例句汉语句子成分例句分析:一、主语、谓语1、主语多表示人或事物。
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例如:(1)今天晚上‖特别冷。
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状语 (时间) 主语(代词) 谓语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
例如:(1) 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 谓语(2)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 谓语2、谓语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
例如: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
例如: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说话‖[要]简洁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3)主谓短语做谓语。
例如: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
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例如: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明天‖教师节。
主语谓语(名词)她‖大眼睛,红脸蛋。
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二、动语、宾语1、动语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
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
例如:他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补短语作动语)你们要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联合短语作动语)山坡上下来两个人。
(不及物动词作动语)他昨天哭湿了一个枕头。
(中补短语作动语)2、宾语(1)名词性宾语。
例如: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近宾远宾近宾远宾近宾远宾(2)谓词性宾语。
巴金《家》亲属称谓语语义成分试析作者:程雅丽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5期摘要:本文利用现代语义学理论,以语义场为抓手,选取巴金《家》中丰富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系统统计,并对其进行语义成分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加以标示,最后总结语义成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家》;语义成分亲属称谓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词汇。
巴金的《家》主要是描写与“家”相关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因而亲属称谓语占据了《家》称谓语的绝大部分。
并且故事发生于五四新旧社会转型时期,时代背景较为特殊,其亲属称谓语系统也极具特色。
本文选取1981年9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本的《家》作为专书进行研究。
语料主要是通过人工穷尽式搜查书中亲属称谓语统计所得。
有关亲属称谓语语义成分的分析主要采用图表的方式展示,每一种亲属关系选择一种称谓形式作为规范。
1.《家》亲属称谓语语义场分析一是对《家》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统计描绘,总结其主要特征。
二是将这些亲属称谓语分成多个系统,分组列表,做语义成分分析。
1.1《家》中亲属称谓语的统计和描写《家》中亲属称谓语的构成形式与现在的称谓语没有多大差别,主要采用“排行+亲属称谓语”或“姓/名+亲属称谓语”的形式。
如觉民称觉新大哥,觉慧称觉民二哥;瑞珏称梅为梅表妹、称琴为琴妹等。
对于“姓/名+亲属称谓语”的形式本文只保留了其亲属称谓的部分,统计结果如下表: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可以总结出其亲属称谓语的几个特点:1.文中无论是直系亲属称谓语,还是旁系亲属称谓语,多数是兼跨背称、面称两类的。
但“妻子”和“丈夫”两个词在书中是一对相对应的称谓,只用于背称,不用于面称,这与今天的用法已然相同。
如:“钰,原谅我,我太懦弱,连自己的妻子也不能够保护我们相处了这几年……我的苦衷你该可以谅解。
”(p331)“自己丈夫做的事你都不晓得!你真糊涂!”老太爷突然把桌于一拍就骂起来。
(p312)2.文中出现的“黑漆板凳”是特殊时代背景的产物,属于英文的音译,是丈夫的意思。
语法分析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法分析汉语语法的系统研究始于百年前的《马氏文通》。
学者们一直忙于进行对句法结构中句子成分和词类及句型的分析,即作句法分析,对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也涉及一点,大都是不自觉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国外语法新理论的启发,如生成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特别是受了符号学的启发,我国学者结合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明确提出了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的新理论。
他们认为语法研究应包含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三方面的内容,应该分清三者并结合起来研究,要加强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研究,其中对语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分析方法。
在吸收了三个层面理论。
但对术语和分析方法没有作定义式说明。
有必要在此对三者作简要的介绍。
句法分析:找出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指名构成成分的词语类别和词、语、句的整体类型或格式等,也就是对语法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单位的类型进行的分析。
语义分析:指出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语所指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与施事、受事、遇事、工具、时间、处所等关系以及指出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领属、同位、方式等;此外,还包括语义成分、语义指向、语义特征等的分析。
简言之,指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客观事理关系的分析。
语用分析:包括话题和说明、表达重点、语境、省略和倒桩、语气和语调(停顿、重音、句调的升降)等的分析,也就是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下面举几个例子作句法分析:(1)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带宾主谓句、主动句)主谓动宾中补定中定中(2)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把"字句)主谓状中中补(3)他家的羊被狼咬死了。
("被"字句)主谓定中状中定中中补附:这里的"三个层面"也叫"三个平面",指句法、语义、语用,有的学者称"结构、语义、表达"三个方面,有的学者称"语表、语里、语值"小三角。
说语义成分范晓(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关键词]语义成分;语义结构;动核;名核;动元;名元[摘要] 语义成分是指语义结构的组成成分。
语义成分与“格”有关系,但不等同。
语义成分分析应和语义特征分析区别开来。
结合汉语实际论述了基本的语义结构(动核结构和名核结构)中的语义成分,认为语义成分有层级的,构建了汉语语法中的语义成分系统:汉语动核结构的语义成分可分为动核、动元和状元三大类,名核结构的语义成分可分为名核、名元、定元三大类,然后对各个大类层层进行细密的下位区分(如动核下分为动作核、性状核等,动元下分为主事、客事、与事等,主事下分成施事、系事、起事等,客事下分成受事、成事等等),并分别对各种语义成分进行了阐释。
还分析了语义成分的转化、兼格等现象。
On Semantic ComponentsFan XiaoKey words:semantic component, semantic structure; verb-nuclear; noun-nuclear; verb argument; noun argumentAbstract: Semantic components refer to the components of the semantic structure. It is related with the case, but not the same with it. Semantic component analysis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Chinese basic semantic structures, i.e. the verb nuclear structure and the noun nuclear struct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are hierarchical, and the semantic component system is constructed. The verb nuclear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the verb-nuclear, verb argument and adverbial argument while the noun-nuclear structure is comprised of the noun-nuclear, noun argument and the attributive argument, whose hyponyms are classified and explicated in details. In the end,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shifts and pluralistic cases are analyzed.语法有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语法结构相应地也有三种,即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而作为语法结构的成分也就相应地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
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及词化对比分析“喊叫”类动词是日常言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
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和语义成分分析法,着重讨论了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
研究发现,英汉“喊叫”类动词的语义成分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核心语义成分决定同义词的语义场归属,外围语义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
标签:“喊叫”类动词语义成分词化模式英汉对比一、引言英漢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喊叫”类动词。
本文首先从语义角度对《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动词用法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工具书中的言语类动词进行筛选,再从意义角度将言语类动词分为15个小类,选取其中的一个小类即喊叫类动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除“喊叫”外,还有“呼、唤、嚷、呼喊、号叫、吼叫、呼唤、呼叫、欢呼、叫唤、叫嚷、叫嚣、咆哮、大叫、惊声尖叫、声嘶力竭、声泪俱下、吆喝、喝斥、呼吁、呐喊、高喊、高呼、怒吼、喧哗、喝彩”等。
现代英语中有“yell,shout,cry out,scream,claim,vociferate,hoot,bellow,halloo,snarl,blare,roar,squeal,howl,growl,bluster,blurt,cheer,hail,rave,storm,chant”等。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喊叫”的语义上既有语义共性(semantic universals),又有语义个性(semantic particulars),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及词化偏好。
本文借用词化模式观点(lexicalization pattern)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对现代英、汉语中“喊叫”类动词试做一对比分析。
二、词化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一)词化对于词化,语言学家们虽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但至今语言学界尚未给出一个系统且明确的定义。
Baucer(1983:48-61)提出词化的五种类型,即音系词化、形态词化、语义词化、句法词化、句法词化和混合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