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 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 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 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 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 和人文中心.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 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的 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 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两种 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二、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殷商西周时期: 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2.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 态的演进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第一,西汉的文景之治: 第二,唐贞观之治: 第三,唐开元之治. 第四,清康乾盛世.
中国的商品经济呈现波浪式前进的态势, 较之于西欧,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它既是补充 农耕经济不足的需要,也是满足大一统的中央 集权国家的需要.由于它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 决定了它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近几年许多学者一直在考察一系列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清时 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倍受挫折?为什么当时中国没有跟随同时 代的西方文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 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总之,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同样,对 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向上的方 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