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28.92 KB
- 文档页数:3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一、背景简介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以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本文将介绍一种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旨在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准备工作1. 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内的光线明亮且稳定,以便观察细胞样本。
2. 实验器材:准备好显微镜、玻璃载片、镊子、注射器、荧光染色剂等必要的器材。
3. 样本采集:从患者的血液中采集适量样本并置于抗凝剂中。
三、操作步骤1. 样本制备将采集到的样本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抗凝剂。
轻轻摇匀,避免产生气泡。
2. 白细胞分离将均匀混合的样本转移到离心管中,设定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使白细胞沉淀于底部。
3. 样本涂片使用镊子将离心后的白细胞沉淀取出,滴在玻璃载片上。
用第二根载玻片压平,使细胞均匀附着在载片上。
4. 染色加入适量的染色剂,轻轻摇匀,然后在室温下静置一段时间,使细胞染色均匀。
5. 浏览和计数将载片放入显微镜中,调整合适的倍数和焦距,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计数。
根据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计数。
四、操作要点1. 观察时要仔细检查每个视野,确保计数的准确性。
避免因视野不全或细胞过于密集而导致漏计或重复计数。
2. 注意显微镜的清洁和调试,保证观察时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3. 染色剂的选择要根据目的和样本特点进行,确保染色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 操作时要避免产生气泡或其他污染,以免对结果产生影响。
5. 操作完毕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卫生。
五、结果记录和分析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记录每个类型的白细胞计数结果。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或者专用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样本的计数结果,可以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六、结论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其结果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富顺县人民医院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一.目的:规范白细胞手工分类标准操作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镜下白细胞分类三.支持文件: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四.原理:血涂片瑞氏染色分类法五.仪器:OLYMPUS显微镜六.试剂: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I液:取瑞氏染粉1g、姬姆萨染粉0.3g,置洁净研钵中,加少量甲醇(分析纯),研磨片刻,吸出上层染液。
再加少量甲醇,继续研磨,再吸出上液。
如此连续几次,共用甲醇500ml。
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振摇3min,共5天,以后存放一周即能使用。
Ⅱ液:pH6.4—6.8磷酸盐缓冲液,磷酸二氢钾(无水) 6.64g,磷酸氢二钠(无水) 2.56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用磷酸盐调整pH,加水至1000ml。
七.样本要求:静脉采血使用EDTA-K2抗凝。
毛细血管采血应擦去第一滴血,以免混入组织液影响结果。
八.操作步骤:1.采血后取混匀后血液约10ul置于洁净玻片一端,选取边缘光滑平整的推片,角度适宜速度适中均速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
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C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3.染色(1)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lmin后,滴加缓冲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和,5~lO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4、先在低倍镜下浏览全片,了解染色的好坏和细胞分布情况,观测有无异常细胞。
5.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所占比值 (百分率)。
6.结果输入上海新和中文操作系统打印报告。
九.参考范围:见表l—l—1。
表1—1—1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细胞类别成人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0.01-0.05(1%-5%)分叶核 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淋巴细胞 0.20-0.40(20%~40%)单核细胞 0.03-0.10 (3%~10%)十.注意事项:1.要避免重复计数,分类时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曲线移动观察,避免主观视野。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一、背景白细胞(WBC)分类计数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检测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程度。
本操作规程旨在准确、高效地完成白细胞分类计数,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二、实验步骤1. 样本制备a. 将待测血液样本放置在真空抽血管中,轻轻颠倒数次以均匀混合。
b. 通过离心机将样本离心,将上清液吸走,留下底部的血细胞沉淀。
2. 制备涂片a. 取一块清洁无尘的载玻片,用酒精棉球清洁玻片表面,使其无油无尘。
b. 使用吸管吸取血细胞沉淀,轻轻涂抹于载玻片上,形成薄且均匀的涂片。
c. 将载玻片置于通风处晾干,避免沾染灰尘。
3. 染色处理a. 取一容器,加入Wright涂片染色液。
b. 将晾干的载玻片缓慢地完全浸入染色液中,浸泡时间约为3-5分钟。
c. 取出载玻片,用蒸馏水洗净,直到不再有颜色溢出。
d. 将载玻片倒置放置在架子上,风干。
4. 镜检操作a. 将染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平台上,调整倍数至1000倍。
b. 选择一个视野,使用显微镜目镜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c. 根据形态特征和染色情况,将白细胞分为分类计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d. 使用计数器或目测法进行计数,记录每种白细胞的数量。
5. 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a. 将得到的数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
b. 将统计结果填写在相应的报告表格中,并进行结果的审核和核对。
c. 完成数据分析后,将结果进行归档并上传至电子病历系统以备查阅。
三、质量控制1. 高质量涂片的制备与染色是确保准确计数的关键步骤,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误差。
2. 操作人员需熟悉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染色情况,以确保正确分类计数。
3. 建立质控标准和定期参加质量控制评估是标准化操作的必要保障,以确保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时需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样本。
白细胞分类手工计数【操作人员】经批准人授权的同志。
【部门主管】【质量控制员】【目的】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适用仪器范围】双目显微镜,血球分类计算器。
【该SOP变动程序】该标准操作程序的更改,可由任一使用本程序的操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主管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应用范围】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手工操作。
【方法学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徐片,用复合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求得各类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并可计算出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以观察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试剂】瑞氏试剂。
【操作步骤】1. 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盼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 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3. 瑞氏染色。
4. 先用低倍镜观察全片的染色质量和细胞分布情况,注意血片的边缘和尾部是否有巨大异常细胞和徽丝蚴等,然后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自血膜的体尾交界处向头部方向迂回检查,线路呈“弓”字形,计数l00或2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参考范围】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百分率(%) 绝对值(×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0.04-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2-7)嗜酸性粒细胞 0.5-5 (0.02-0.5)嗜碱性粒细胞 0-1 (O-1)淋巴细胞 20-40 (0.8-4)单核细胞 3-8 (0.12-0.8)────────────────────────────────【质量控制】1.一般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用油镜计数,移动线路呈“弓”字形,避免重复计数。
考核项目五 WBC分类记数【学习目的和要求】1.掌握WBC分类记数的操作方法。
2.了解WBC分类记数的临床意义。
【器材】采血针、显微镜、载物片、分类记数器、吸管、染色液、缓冲液、干棉球、酒精棉、碘酒、保定台或保定柱等。
一、血液检验(一)血液的采取血液的采取采血的部位和方法,根据检验项目、所需血量和动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毛细血管采血、静脉采血和心脏采血。
常用血检项目中除血沉测定和红细胞压积测定需较多量血液外,其他各项测定均可在耳尖、耳缘及耳静脉处按毛细血管法采血。
1、毛细血管采血法常用血液检验项目中除血沉测定和红细胞压积测定需较多量的血液外,其他各项测定用血量较少,均可在耳尖、耳缘及耳静脉处按毛细血管法采血。
采血前,先将局部剪毛,要尽量剪短,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用消毒的干燥针头迅速刺入消毒部位约2~3mm深,让血液自然流出。
如血液不易流出时,可在刺入部的上方稍加按压,但勿用力强挤,以免混入过多的组织液。
开始流出的第1滴血,可用于制作血片;然后用干棉球擦去局部的剩余血液,利用重新流出的第2滴血液作红、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若利用第3滴血液时,仍然要将第2滴血液的剩余部分擦干,使局部皮肤干燥,否则以后流出的血液易分散,不能形成滴状,不易吸取。
对犬、猫等小动物耳缘采血时,可在局部剪毛、消毒后,涂布一层凡士林,然后在局部刺入,流出的血液易成滴状,便于吸取。
利用毛细血管血液时,取血动作要迅速,可做多项测定,如果操作不熟练,动作缓慢往往引起血液凝固。
利用毛细血管血液作多项测定时,一般应先作红细胞计数测定,后作血红蛋白或白细胞数测定。
2、静脉采血法马、牛、羊可由颈静脉采血(具体部位和方法,见注射法部分)。
猪可由前腔静脉采血(详见注射法部分)。
鸡可由翼下静脉采血,即用细针头刺入翼下静脉后,任血液自行流出并将其接入试管中。
犬、猫可利用小腿外侧跖背外侧静脉或前臂内侧皮下静脉。
局部剪毛消毒后,用止血带扎住采血部上端或由助手握住采血部位近心端,使静脉怒张,用消毒、干燥的注射器接上针头,针头斜面向上,先以约30度角穿刺静脉前2~3mm处的皮肤,然后再穿刺静脉壁入静脉腔,待见有血液流入注射筒内后,将针头顺势向静脉腔内推入少许,以防动物骚动时针头滑出静脉。
SOP_09-4 白细胞手工计数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统一项目操作规程,严格检验质量标准,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结果报告。
二、适用范围: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查的操作及临床
三、操作人员:检验科授权工作人员
四、操作步骤:
1 原理:
血液经稀释液适当稀释,溶解红细胞后,用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
2 试剂:
冰乙酸2ml加水98ml,加1%亚甲蓝或结晶紫溶液2~3滴。
3 操作:
1)加计数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内,
2)取血20ul吹入稀释液中,并以稀释液清洗吸管内残留血液,
3)混匀后将悬液充入计数室,其量正好充盈于计数板计数平台上。
4)静置1~2min,低倍镜下计数4角的4个大方格,计数总数乘以50即为白细胞WBC/微升。
4计算:
白细胞数/L= 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50×106
5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6 临床意义:
1)增加:
①生理性:初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及极度恐惧与
疼痛等。
②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所引起有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后、白
血病等。
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再障、化疗后、极度严重感染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检测原理】制片→染色→油镜分类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评价】1.显微镜分类法能准确地根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是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但耗时、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
2.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结果以数据、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质量控制】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1)细胞分布不均:“城垛式”移动。
体尾交界最佳,尾部-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单核细胞沿涂片长轴均匀分布。
幼稚细胞分布在尾部和边缘。
头部和体部-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布。
(2)形态识别差异①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差异;②单核细胞和大淋巴细胞鉴别能力差异;③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难以区分。
2.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因素临床上如需观察细胞数量变化作为诊治指标时,应提高细胞计数量,如下表。
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白细胞数的关系【参考值】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原粒→早、中、晚、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1)生理性增多:Nsg>70%,绝对值>7×109/L称为增多。
2叶核占10%~30%,3叶核占40%~50%,4叶核占10%~20%,5叶核<5%。
1)年龄变化:新生儿白细胞较高[可达(15~30)×109/L]。
第6~9d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4~5岁两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次交叉变化曲线,到青春期时与成人相同。
2)日间变化: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在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情绪变化: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
白细胞分类计数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规范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程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标本种类
人体静脉血或末梢血。
3.适用范围
操作区白细胞分类计数。
4.原理
把血液推制成薄膜涂片,用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同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
5.试剂与器材
5.1试剂: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B 液
5.2器材:玻片、推片、吸耳球、吸水纸、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
6.操作步骤
6.1 采血后在玻片端1cm处加1滴血,持推片以30-450角匀速平稳推至另一端,制成厚薄适宜的血膜,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6.2 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促使快干,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
6.3 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姬姆萨染色液A 液数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瑞氏-姬姆萨染色液B 液,与A液混合用吸耳球吹匀,5-10分钟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6.4 选择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分类计数。
7.参考区间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成人,6岁-): 0.01-0.05,分叶核0.50-0.70
中性粒细胞(新生儿、婴儿,0-6岁):0.30-0.4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成人,6岁-):0.20-0.40;新生儿、婴儿(0-6岁):0.40-0.60
单核细胞:0.03-0.08
8.注意事项
8.1 避免重复计数,应在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由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墙式曲线移动,禁止在计数池或涂片下用高倍镜作白细胞分类。
8.2 白细胞明显减少的血片,检查多张血片。
8.3 见有核红细胞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所见数量报告:N个/100个WBC。
8.4 注意观察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染色和分布情况,有无寄生虫和异常所见,破碎细胞和不能识别细胞作适当描述(一般≦2%)。
8.5 pH、染液浓度、染色时间、温度影响染色效果。
9.临床意义
9.1增多
9.1.1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9.1.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
9.1.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佝偻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9.1.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9.1.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传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9.2 减少
9.2.1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再障、粒细胞缺乏等。
9.2.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9.2.3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0.血液分析仪法操作见LH750血细胞分析仪标准操作程序。
11. 参考文献
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11.2 江苏省卫生厅. 医院检验科建设管理规范(第2版).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11.3 刘成玉, 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附: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变化
1.中性粒细胞: a 核象变化:核左移、核右移。
b 毒性变化: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体、核棘突。
c 退行性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2.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分为空泡型、不规则型及幼稚型三种。
* * * 以下空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