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白细胞分类计数(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WBCDC)是将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类型进行计数,以及测量白细胞含量的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大致可以分为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6种细胞类型。
其实,白细胞分类计数具有很多的临床意义,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识别炎症的存在,并可以帮助诊断多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等。
首先,总白细胞计数是检测炎症,特别是感染性炎症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总白细胞增加、降低,从而判断炎症的存在。
此外,要在总白细胞计数中合理运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可以使医生更快速准确地确定炎症类型,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
其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临床定性诊断慢性疾病,如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以帮助诊断病毒感染,如急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和HIV感染。
由于慢性病毒感染会降低淋巴细胞水平,因此在白血病检查中,可以检测淋巴细胞的减少来诊断慢性病毒感染。
此外,白细胞分类计数还可以帮助分析肿瘤,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可能表明恶性肿瘤发生。
因此,在放射学检查中常作为肿瘤病人的鉴别指标。
再次,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可以帮助诊断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这些疾病中,都会发生一系列免疫系统反应,从而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等各种白细胞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测量,可以帮助诊断上述疾病。
总而言之,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检测炎症的存在,帮助诊断慢性疾病,也可以帮助诊断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因此,临床医生在实践中应尽量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以获得最佳的病例管理效果。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关键词】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白细胞计数有目视计数法和仪器计数法,目视法是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全部被溶解,注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
数计操作时应注意因第1滴血混有组织液,应擦去。
不能过度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引起血液凝固或造成计数结果不准确,并保证计数板和盖玻片清洁。
一次完成充池,如充池过少、过多或有气泡,拭净计数板及盖玻片后重新操作。
计数池内如细胞分布严重不均,应重新充池。
计数红细胞用高倍镜,计数白细胞用低倍镜。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
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
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
白细胞分类计数操作规程一、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二、原理: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溥膜涂片,用复合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细胞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相对比值(百分率)以观察细胞数量、质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疾病有辅助诊断意义。
三、试剂:B aso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液Ⅰ液:曙红、甲醇、亚甲蓝2瓶250mlⅡ液:缓冲液2瓶250ml四、器材:玻片、显微镜五、操作步骤: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快干,天冷或潮湿时,应于37℃保温促干。
3、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滴加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待干。
4、选择涂片的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确占比值(百分率)。
六、参考值:七、标本要求病人准备:血片推成舌形、厚薄适宜。
新鲜静脉血或末梢血.采血应顺利,不应有溶血和凝块。
对病人无特殊要求,特殊病人由临床医生告知注意事项八、临床意义:1、增多:1)、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尿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烧伤等。
3)、嗜碱性粒细胞: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诊、隐脉炎、结核、传染性肝炎。
5)、单核细胞:结核、伤寒、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减少:1)、中性粒细胞:伤寒、付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轻细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付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病。
3)、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九、注意事项:1、避免重复计数,玻片应由血膜边缘向中央低倍上下呈曲线移动。
白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可分为五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在临床检查中,医生通常会对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进行计数,以判断身体的免疫状况,诊断疾病。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白细胞总数: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约为4-11×10^9/L。
2.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计数约为1.8-6.3×10^9/L。
3.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淋巴细胞计数约为1.1-3.2×10^9/L。
4.单核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单核细胞计数约为0.12-0.6×10^9/L。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约为0-0.5×10^9/L。
6.嗜碱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成年人的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约为0-0.1×10^9/L。
不同种类白细胞计数的占比和数值变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或病理情况。
因此,对于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是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618100在医学检验中,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是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用于评估机体免疫状态、诊断和监测炎症、感染和许多其他疾病,白细胞计数指的是测量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则进一步细分白细胞的类型和相对比例。
这些指标对医生来说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将为大家科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有什么作用。
一、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血液中白细胞的总体数量信息,对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非常有价值。
以下是白细胞计数在医学检验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评估免疫状态: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白细胞计数,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较低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而较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机体正在进行免疫应答,例如感染或炎症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白细胞计数提供了评估免疫状态的一种指标,但它并不足以完全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包括多种类型的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相关细胞和分子。
因此,在评估免疫状态时,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免疫参数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如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等。
2.检测感染和炎症:许多感染和炎症状态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
感染性疾病和炎症反应时,免疫系统会释放更多的白细胞来对抗病原体或处理组织受损。
因此,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并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动态监测,可以评估治疗对感染和炎症的影响。
随着治疗的进行,有效的治疗措施通常会导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明感染正在受到控制。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3.监测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可用于监测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感染期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可能表示感染得到了控制和改善。
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最终5篇)第一篇: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解读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及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摘要]目的: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局限性,血细胞分类检测仍然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特别是血液性疾病患者,其血细胞检测非常不完整,不全面,容易漏诊,必须强调临床上要用血推片染色镜检验观察其血细胞形态为准,才会为临床诊断发挥作用。
方法:血细胞分析仪。
结果:对引起白细胞分类增高、降低的疾病作了全面详细的分析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体积分布图;免疫白细胞是指外围液中白细胞的总数,正常范围是4×109/L~10×109/L,主要是对机体实现保护防御作用,并参入免疫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个体差异明显,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较高,一天之间早晨休息状态下白细胞最低,下午最高,饭后较饭前高,一年之间冬季较夏季高,妊娠、分娩、剧烈运动及体力劳动均可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体积分布图是根据加入溶血剂后,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而发生皱缩,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皱缩后体积有明显差异,每个皱缩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析仪的微孔时,产生脉冲信号经放大、甄别后,微机处理数据而得。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白细胞分类技术的自动化,白细胞分类从一项、二项、三项式分类已进入五项完全分类,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一项式分类仅可分出淋巴细胞百分比;二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和非粒细胞;三项式分类可分出粒细胞、中间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间细胞含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项式分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现临床上常见的是三、五项式分类。
体积分类以划分的标准依据、各种型号仪器及试剂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如cellDyn系列,体积在30 fl~9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淋巴细胞群LYM,体积在90 fl~16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中间细胞群MID,体积在160 fl~450 fl的白细胞划分为粒细胞群GRAN。
白细胞分类计数[定义]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予以分类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意义]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分工不同,在体内发挥各自的作用。
①嗜中性白细胞,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
在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时最活跃;②嗜酸性白细胞,常积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认为它抑制组胺等物质的活动;③嗜碱性白细胞,碱性颗粒中有肝素,表明它有抗凝作用;④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它有特殊的酶系统,能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及布病等。
在慢性感染时或体内有较多组织碎片需要清除时,它会大量出现。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构成的比例、形态和质量基本是不变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形态、质量将会发生变化,故临床上常把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与要求]掌握计数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原理]由于白细胞内含有带不同电荷的物质,其中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呈现红色(这种物质叫嗜酸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碱性);而带负电荷的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结合呈现蓝色(这种物质叫嗜碱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酸性);当细胞内物质带的正负电荷相等时,那么结合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几乎相等,这些物质就呈现红、蓝相混的紫红色(这种物质叫嗜中性物质或颗粒)。
这样血片中的白细胞经过染色后就被染成红、蓝及紫红色,从而可以识别分类。
【器材与试剂】器材:载玻片、染色缸及支架、洗瓶、显微镜及镜油、白细胞分类计数器、吸水纸等。
试剂:染液、缓冲液[步骤]1.采血2.制作血涂片:①取洁净载玻片数张,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片作为推片(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并置于平稳的台面上,右手持推片。
临床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单核、淋巴、中性、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解读及临床意义细胞(WBC)是人体内的防御细胞,能够排除异己,当人体受到外来的细菌、病毒侵扰时,白细胞就会主动攻击它们,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入侵的细菌和病毒,通过形成抗体和淋巴细胞来破坏或灭活入侵的病原体,使机体不受到侵害。
白细胞由骨髓产生,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就是这五种细胞的统称。
白细胞①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代表“防御卫士”,一旦有细菌、病毒等入侵时就会现身将其消灭,给人体一个健康环境,是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
②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在此数值上下浮动0.5×109/L,也可考虑属于正常范围,这与人们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成年男女一般都在此范围内,且不同性别间没有太大不同。
③儿童和婴幼儿则完全不同,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数量可达到(15-20)×109/L,在随后的一周中可降至15×109/L左右,在6个月-2岁之间可达到(10-12)×109/L,在5岁以下儿童也往往高于成人水平,平均值在8×109/L左右,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④另外,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在出生后4-6天和4-6岁存在两个生理交叉点,两个指标都达到50%,即在4-6天和4-6岁间淋巴细胞比例比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是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其他时间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两者所占白细胞比例慢慢接近成人的指标。
白细胞分类及相关特征2.1 中性粒细胞:①NEUT概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是多形核粒细胞(PMN),属于白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变形游走能力和吞噬能力。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是临床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项目,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和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计数是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或手工方法计算血液中白细胞的数目,而白细胞分类则是根据白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染色性质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协助诊断感染、炎症、过敏、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三、实验原理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原理主要基于血液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白细胞计数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机体的炎症状态或感染程度。
白细胞分类则是通过观察白细胞形态和染色性质,将其分为不同类型。
1.白细胞计数: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或手工方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
根据标准操作规程,将血液样本稀释并加入计数板中,然后通过显微镜计数白细胞数量。
最后根据白细胞计数结果,可计算出每微升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2.白细胞分类:根据白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染色性质进行分类。
中性粒细胞直径较大,染色性质为中性颗粒阳性;淋巴细胞直径较小,染色性质为酸性颗粒阴性;单核细胞直径较大,染色性质为嗜碱性颗粒阳性。
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并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比例。
四、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全血样本、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计数器等。
2.稀释血液样本:按照规定的比例将血液样本稀释,加入血细胞计数板中。
3.计数白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板中的白细胞,使用计数器进行计数。
4.计算白细胞分类比例:根据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特性,使用显微镜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并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比例。
5.分析实验结果:结合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潜在疾病进行评估。
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1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比例偏高,淋巴细胞比例略低。
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报告1.引言1.1 概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类细胞,它们具有辨别和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在临床医学中,对白细胞的分类计数是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和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白细胞计数方式主要依靠显微镜观察,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主观性。
为了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现今人们普遍采用自动化的白细胞计数仪器进行分类计数。
这些仪器利用先进的光学成像技术和计算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进行鉴定和计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结果准确度。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白细胞分类计数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首先将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样本制备、仪器设置和操作步骤。
然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白细胞的计数情况,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最后,结合实验结果,提出对该实验方法的总结和改进意见,并展望未来在白细胞分类计数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为临床诊断和免疫疾病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提高该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提出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其次,文章结构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组织架构,提供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为读者提供一个预期的目标。
最后,目的部分说明了本次实验的研究目标和预期的成果。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包括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两个方面。
实验方法部分详细描述了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实验步骤和所使用的工具/仪器。
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类计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以达到实验目的。
结论部分主要包括实验总结和结果分析与展望两个方面。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检测原理】制片→染色→油镜分类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学评价】1.显微镜分类法能准确地根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是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但耗时、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
2.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结果以数据、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质量控制】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1)细胞分布不均:“城垛式”移动。
体尾交界最佳,尾部-中性粒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少,单核细胞沿涂片长轴均匀分布。
幼稚细胞分布在尾部和边缘。
头部和体部-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布。
(2)形态识别差异①杆状核和分叶核诊断标准差异;②单核细胞和大淋巴细胞鉴别能力差异;③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难以区分。
2.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因素临床上如需观察细胞数量变化作为诊治指标时,应提高细胞计数量,如下表。
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白细胞数的关系【参考值】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原粒→早、中、晚、杆状、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1)生理性增多:Nsg>70%,绝对值>7×109/L称为增多。
2叶核占10%~30%,3叶核占40%~50%,4叶核占10%~20%,5叶核<5%。
1)年龄变化:新生儿白细胞较高[可达(15~30)×109/L]。
第6~9d减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4~5岁两者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次交叉变化曲线,到青春期时与成人相同。
2)日间变化:在安静、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在活动、进食后白细胞数较高。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情绪变化: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使白细胞轻度增高。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白细胞,也被称为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是一类无色的血细胞,主要在骨髓和淋巴组织中产生,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
白细胞在维护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数量和功能的异常变化可以作为许多疾病的指标。
本文将探讨白细胞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一些常见的白细胞检测项目。
白细胞参与维持免疫功能,对抵抗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的入侵起着关键作用。
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这两大类,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免疫职责。
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形态最多样化的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它们能迅速杀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不仅是炎症反应的重要角色,而且能够结合和破坏外来物质。
淋巴细胞则主要负责识别和攻击异常细胞、抗体产生以及控制和调节免疫反应。
维持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正常对于人体抵抗疾病至关重要。
在临床应用中,白细胞计数是最基础的指标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存在的白细胞数量。
通过白细胞计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和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在4,000-11,000/mm³之间。
当白细胞计数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情况。
例如,感染、炎症、贫血、骨髓异常和免疫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
除了计数,白细胞分类也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指标之一。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比例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以辅助诊断。
常见的白细胞分类项目包括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根据这些百分比的变化,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身体内可能存在的问题。
例如,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升高则常见于病毒感染。
通过白细胞分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
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
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
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
(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
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
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
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
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如下:
细胞类别成人
中性粒细胞法定比例百分率
杆状核0.01~0.05 1~5%
分叶核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
淋巴细胞 0.20~0.40 20~40%
单核细胞 0.03~0.08 3~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