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硒缺乏症
- 格式:pdf
- 大小:183.67 KB
- 文档页数:2
家禽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是由硒或维生素E缺乏或两者都缺乏所引起的,或与它们的缺乏有关的所有疾病的统称。
临床上以脑软化症、渗出性素质、白肌病和成禽繁殖障碍为特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一、发病原因硒和VE为生理性抗氧化剂,可使组织免受体内过氧化物的损害而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硒和VE缺乏症是以脑软化症、渗出性素质、白肌病和成禽繁殖障碍为特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正常机体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过氧化作用而产生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对细胞、亚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等)的脂质膜产生破坏作用。
轻者变性,重者坏死。
体内有一种酶可以促进过氧化物分解,阻止它对脂质膜的毒性作用,这种酶就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GSHPx由四个亚单位组成,每个亚单位含有一个硒原子,所以硒是GSHPx的活性元素。
硒缺乏后该酶活性下降,补硒后该酶活性增高。
VE可保护脂质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被氧化,硒与VE两者有协同作用但硒的抗氧化作用要比VE大7000–10000倍。
当硒与缺乏后,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作用所产生的过氧化物对细胞和亚细胞脂质膜产生毒作用,脂质膜最丰富的器官如脑、心肌、肝、肌肉、肾等,最易受到损害,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硒、维生素E缺乏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饲料有关。
•因为维生素E不稳定,极易氧化破坏,饲料中其它成分也会影响维生素E的营养状态,造成缺乏症发生饲料中VE缺乏饲料中VE含量要达到25mg/kg,此时生长发育最快,如VE含量小于5mg/kg,则认为是VE缺乏。
原因:1.青饲料缺乏。
青饲料,尤其是胚芽中VE含量丰富2.饲料中含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使VE 破坏3.饲料贮存不当,贮存时间过长。
VE易氧化而失效,玉米放半年以上则有50%被破坏,贮存、堆积、发酵使VE破坏4.生长发育快,或妊娠、泌乳,使VE需要量增高饲料中硒缺乏:饲料中含硒量应达到0.1–0.15ppm(国标),实际要加到0.3–0.4ppm;一般认为0.06ppm为临界水平,低于0.06ppm,则硒缺乏禾本科植物中缺硒。
动物诊所家禽硒缺乏症的危害及其防治硒缺乏症是幼龄家禽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微量元素缺乏症,尤其在肉用型仔禽和兼用型仔禽的养殖生产中更为常见。
家禽硒缺乏症,不仅以发病家禽的胸腹部、大腿部、下颌部、颈部皮下疏松的部位出现浆液性渗出为主要发病特征(硒缺乏症又称渗出性素质病),而且还会导致发病家禽出现排脓性黏液粪便和消化不良等现象,甚至还会严重地影响家禽的食欲和外观体质体貌,从而严重地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和商品价值,因此,家禽养殖场应重视对家禽硒缺乏症的防治。
一、病因分析饲喂家禽的饲料中缺硒是引起家禽硒缺乏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一些硒缺乏的地区,家禽硒缺乏症更易发生。
家禽硒缺乏症的发生一般有明显的品种差异,早期生长发育较快且生长发育迅速的肉用型和兼用型品种的发病率大大高于蛋用型品种。
发病家禽一般以14~70日龄的幼龄仔禽居多,且家禽硒缺乏症常与维生素E缺乏症同时发生,但也不乏单独发病的家禽。
二、临床发病症状在发病初期,家禽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发病症状,只有一些细心的养殖管理人员发现少数家禽的胸腹部皮下出现青紫色,而随着发病家禽的病程时间延长,家禽开始出现步履蹒跚、羽毛蓬松、精神不振、喜欢卧伏等现象,而且发病家禽有迅速扩大发展的趋势;而在一些病情发展较为严重的家禽中,不仅发病家禽的胸腹部皮下出现青紫色,而且有的皮下青紫色现象还会发展波及发病家禽的大腿部、下颌部和颈部皮下,其发病家禽的下颌部变得粗隆肿大,病情发展到此阶段的家禽还伴随出现排脓性黏液粪便和消化不良等现象,如家禽养殖场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其发病家禽甚至还会出现卧伏不动,饮食废绝,排绿色脓性黏液稀便,直到最后衰竭死亡。
三、解剖病理变化解剖病死家禽,其胸腹部、大腿部、下颌部、颈部皮下组织有轻重不等的浆液性渗出,且渗出物中含有血水,其中尤以病死家禽的胸腹部皮下组织表现得最为严重;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充血、出血,胆囊肿大,且充满有黑绿色胆汁,其他一些器官一般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猪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猪病防冶硒-维生素E缺乏症是指硒、维生素E,或二者同时缺乏或不足所致的营养代谢障碍综合征,通常统称硒-维生素E缺乏症。
该病主要发生于仔猪,出现肌营养不良、营养性肝病和桑葚心等症状。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一、发病原因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
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青饲料中。
如果仔猪在饲养过程中很少采食青饲料,则很容易导致仔猪缺乏硒和维生素E,从而引起该病的发生。
另外,饲养管理不当、惊吓、长途运输、突然改变饲料和断奶过早等不良应激因素的刺激,也能促使该病的发生。
二、流行特点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缺硒地带。
非缺硒地区如果饲喂用缺硒地区所产原料配制的饲料,也能够导致该病的发生,该病多发生于日龄较小的仔猪,这与幼龄阶段猪生长发育和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需求量相对较多,对硒和维生素E缺乏敏感有关。
三、临床症状1.肌营养不良型。
该病常发生于营养良好、体质健壮的仔猪,有的病程较短,突然发病。
病猪食欲减少,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常突然死亡。
病程较长的表现为后肢强硬、拱背、站立困难,常呈前腿跪立或犬坐式,严重者卧地不起,后躯麻痹。
个别仔猪表现为神经症状,如转圈运动、头向一侧歪斜等。
呼吸困难,心脏衰弱,最后死亡。
2.桑葚心病型。
多见于外观发育良好的仔猪,常缺乏明显症状或仅在短时间内出现沉郁、尖叫,继而抽搐死亡。
病程稍长者出现精神沉郁、厌食、不愿运动、喜卧等症状,听诊心跳加快,心律不齐,有心内杂音。
病猪呼吸困难,颈部、胸部、腹部及四肢皮肤发绀,有时可见眼睑水肿。
强迫运动时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3.肝营养不良型。
常见1~4月龄仔猪或育肥猪,呈群发性,病死率较高,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多发生于体况良好、生长较快的仔猪,常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个别病猪出现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和走路摇摆等症状。
慢性型病猪皮肤及可视黏膜黄染、食欲缺乏、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粪便暗褐色,呈煤焦油状。
犊牛硒缺乏症的防治
硒缺乏症是以心肌、骨骼肌变性、坏死为特征的一种新陈代谢病,其病变肌肉退色,外观呈煮肉样或鱼肌肉样,故又称白肌病。
该病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硒元素引起,尤以1~3月龄犊牛多发。
1.症状:①急性型:多发生于10~12月龄犊牛,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心跳亢进,节律不齐,短时间内死于心力衰竭。
②亚急性型:病牛精神沉郁,背腰发硬,后腿摇晃,臀部肿胀,触之僵硬,呼吸加快,脉搏次数达120次/分以上,并出现心律不齐,后期卧地不起,一般在发病6~12小时内死去。
⑧慢性型:病牛发育停滞,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脊柱弯曲,全身乏力,喜卧,偶有继发异物性肺炎或肠炎等疾病。
2.防治:①对硒缺乏症病牛,在积极改善犊牛饲养管理措施的同时,采取对因疗法和对症疗法,可肌注亚硒钠溶液10ml/50kg体重,间隔2~3天再次用药,也可配合使用维生素E制剂。
②选用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消炎,不能配合激素疗法和营养心肌的各种药物,尤其是不能使用浓糖、维生素C、丹参液。
③采取补硒措施。
预防该病的发生,通常的做法是口服硒盐。
但对刚出生的犊牛,采用亚硒酸钠溶液(3~5mg)和维生素E(50~150mg)进行皮下注射,间隔2周后再注射1次。
3.注意事项:该病初期不宜使用强心剂,以防心脏神经兴奋,加速心衰造成死亡,只有当出现慢性心衰时,方可适当选用樟脑磺酸钠或安钠咖等药物。
- 1 -。
2020年第07期我国农村地区家禽养殖是非常普遍的,很多农户都喜欢散养方式,可使家禽活动量充足,自由采食,饲养成本更低,也更能够保证家禽肉质。
缺硒症是散养家禽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由硒元素缺乏所致。
对家禽缺硒症的临床表现和防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升家禽养殖的质量和肉蛋品质。
1临床表现是散养家禽缺硒症的一种重要表现类型,此类多见于14~42日龄幼雏,一般为14~21日龄开始发病,整体发病率较高,发病时病禽呈现胸部低垂,可见局部或全身水肿,一般多见于家禽腿部或翼根部,全身水肿多为重症个体,在病禽腹部多发淡蓝色水肿。
对病死家禽进行剖检,还可以看到水肿部位出现黄绿色胶冻状渗出物或淡黄绿色纤维蛋白凝结物。
白肌病主要表现为显著的肌营养不良,也是散养家禽缺硒症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类型。
此类多见于28日龄家禽幼雏,具体表现为患病幼雏的肌肉无力,身体瘫软,胸部、腿部肌肉可见较明显的萎缩,导致患病幼雏无法正常稳定站立,经常处在伏卧状态,双翅较少抬起,松软下垂,还可出现较严重贫血,死亡率较高,死因多为肌体衰竭。
剖检可见骨骼肌、心肌、肝、胰等器官病变,部分患病个体还可见脑部和肾脏病变。
肌肉病变部位颜色发生明显改变,局部呈现出灰黄色、黄白色,肌肉质地发生改变,出现变软、钙化等症状。
散养家禽缺硒症还可表现为脑软化症,在临床上主要症状可见患病家禽平衡失调,出现运动障碍或神经紊乱等症状,经检查可发现患病家禽体内不仅硒元素缺乏,同时也缺乏V E ,V E 缺乏会导致家禽小脑发生软化,进而出现以上临床表现。
2发病原因我国部分地区土壤中硒元素含量较低或严重缺乏,导致所生长的作物也大多不含或少含硒元素,散养家禽的饲料多以农作物及其副产品为原材料,这就导致家禽饲料中无法摄入到充足的硒元素。
尽管一些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可以补充饲料中的硒元素,但有添加剂质量参差不齐,一部分劣质添加剂中实际硒含量达不到标准,也难以达到补硒的目的。
这就容易导致家禽缺硒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