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我有一个梦想 学案 (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5
我有一个梦想》学案(人教版必修2)【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悟马丁路德. 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重点难点】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悟马丁路德. 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补充链接】1 、作者介绍:1929 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
美国牧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
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
1968 年4 月4 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马丁路德金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奖获得者。
(1964 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的生日也被确定为全国假日。
他不但成为本国良知的代表,也成为世界良知的代表。
他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的思想和典范不但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
2 、写作背景:1963 年8 月28 日,25 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
马丁. 路德. 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IhaveaDream)演说,希望白人和黑人有一天可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兑()现履()行戳()子侈()谈拯()救p a n ()石祈()祷义愤填y i ng ()2、掌握下列词语。
骇人听闻:义愤填膺:安之若素:心急如焚:摇摇欲坠:【学生疑惑】(1)(2)【问题探究】1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你认真阅读并写出三个部分的大意。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演说辞的特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并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2、理解马丁·路德·金为之献身的事业的崇高意义,感受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献身精神和反对“以暴易暴”的远见卓识。
3、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句段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难点1、在整体把握演讲辞情感脉络的基础上,领会演讲者的深厚感情、政治主张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品味演讲中和内容有机结合的精彩的语言艺术。
2、了解本文背景,理解马丁?路德?金提出的“非暴力抵抗”的斗争方式。
3、继续学习演讲辞的特点并初步学习演讲。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曾经,我看过这样一段话:盘古的梦想是开天辟地,女娲的梦想是炼石补天,屈原的梦想是救国救民,淘潜的梦想是归园田居,杜甫的梦想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么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得·金的梦想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有一个梦想》。
面对这个题目,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2、文意概括(1)怎样划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思路?明确: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
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
(2)“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我”指的是谁?有什么样的梦想?明确:不仅是马丁?路德?金,更是千千万万的黑人同胞。
首先要争取正义和公正(“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我们不能倒退,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我们现在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指通过黑人民权运动,要还黑人以正义和公正。
在马丁?路德?金看来,实现正义和公正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可能通过斗争来实现的。
高中语文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探究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知识链接】1、马丁•路德•金(1929—1968)神学博士,牧师,美国民权运动领袖。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
1964年通过的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
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
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
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背景简介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
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
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
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
”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
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
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
我有一个梦想一学习目标1、了解马丁•路德•金其人及本文演讲背景。
2、抓住这篇演讲稿的主旨,明确马丁•路德•金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3、把握作者言语思路,体会其严密的思维和诚挚的感情。
4、分析演讲稿中的表达技巧,注意学以致用。
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一下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主张。
2、本文激情澎湃,文质兼美,多朗读,领会演讲的特点和魅力。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关于马丁•路德•金】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终年39岁。
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
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
早年就读于亚特兰大的莫尔豪斯学院社会学系,19岁毕业后加入浸礼教会。
1951年和1954年又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市的克罗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
1954年在蒙哥马利城的德克斯特大道浸礼会教堂任职。
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
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
全城5万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
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
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
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遇害时,他正准备帮助孟菲斯黑人清洁工人组织罢工。
当时他在旅馆阳台上与同伴们谈话,被刺客詹姆斯•厄尔•雷用枪击中。
刺客得手后窜逃出境,6月8日在伦敦机场被捕,后被判处99年徒刑。
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
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我有一个梦想》学案(人教版必修2)共3篇《我有一个梦想》学案(人教版必修2)1《我有一个梦想》学案(人教版必修2)距今56年前的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他的历史性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
从此,在人类的志愿行动和人道主义事业中,马丁·路德·金成为了一个不可逾越的精神权威。
这次演讲,是马丁·路德·金在美国民权运动时代所发出的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演讲,也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演讲之一。
这次演讲的背景,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不断升温的时期。
种族隔离仍然在美国各地实行,黑人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处于极度不平等的地位。
马丁·路德·金和其他黑人领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游行、示威等活动,希望引起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注意,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可以说,这次演讲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魅力,更在于它鼓舞了人们的信心,激励了他们奋起抗争。
更重要的是,这次演讲所传达的核心思想,超越了当时的种族歧视问题,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永恒的价值观。
那么,这个演讲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事实上,在这次演讲中,马丁·路德·金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平等、和平和人道主义的理念。
首先,他对美国宣言中的“所有人生而平等”的原则进行了再次强调,指出黑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是一种“未兑现的支票”。
其次,他谴责了种族隔离政策的种种不义之处,并呼吁所有人摒弃种族主义和歧视,消除人们之间的仇恨和愤怒。
他还强调了和平与理解的必要性,指出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和尊重,才能实现和平与繁荣。
最后,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达到了一种“抒发、呼唤、祈愿”的境界,令人心潮澎湃。
他说:“我梦想着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实行它所宣布的信仰: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着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国家,不是按肤色而是按个性来评判。
我有一个梦想一学习目标1、了解马丁•路德•金其人及本文演讲背景。
2、抓住这篇演讲稿的主旨,明确马丁•路德•金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3、把握作者言语思路,体会其严密的思维和诚挚的感情。
4、分析演讲稿中的表达技巧,注意学以致用。
二预习方案方法指导1、可以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一下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主张。
2、本文激情澎湃,文质兼美,多朗读,领会演讲的特点和魅力。
(一)基本任务1、背景介绍【关于马丁•路德•金】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洛林汽车旅店被枪杀身亡,终年39岁。
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
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一黑人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浸礼会的传教士。
早年就读于亚特兰大的莫尔豪斯学院社会学系,19岁毕业后加入浸礼教会。
1951年和1954年又先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市的克罗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
1954年在蒙哥马利城的德克斯特大道浸礼会教堂任职。
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
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
全城5万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
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
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他极具演说才能,并著有《阔步走向自由》《我们为何不能再等待》等著作。
其思想对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遇害时,他正准备帮助孟菲斯黑人清洁工人组织罢工。
当时他在旅馆阳台上与同伴们谈话,被刺客詹姆斯•厄尔•雷用枪击中。
刺客得手后窜逃出境,6月8日在伦敦机场被捕,后被判处99年徒刑。
金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
4月4日到6日,全美一百多个城市爆发骚乱。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请同学欣赏下面的一段话:我们的前途尚存荆棘坎坷。
可对我来说这不算什么。
因为我已达至顶峰。
我不会在乎。
和任何人一样,我愿意生命长久。
长寿本在情理之中。
但我现在不执著于此。
我只是要行上帝的意愿。
他让我攀登险峰。
我极目远眺。
前方就是乐土。
或许我不能陪你同行。
但今夜我要让你们知晓,我们就是将要抵达乐土的子民。
我不怕任何人。
我的双目已看到上帝莅临的光芒。
这段话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一次演讲中表达出的对追求理想的决心,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有人说:这位伟大的思想者是人类良知的代表,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说“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
二、背景简介1.马丁·路德·金简介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
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
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
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
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这个人把他一生的全部精力和心血献给了美国的民权斗争,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为了这个理想,他一生三次被捕入狱;为了这个理想,他把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全部奖金捐献出来;为了这个理想,1968年4月4日,年仅39岁的他被刺杀身亡。
2.演讲背景简介马丁·路德·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演说家,他的演讲感情真挚,气势恢宏,极富感召力。
在他一生进行过的众多演讲中,最有名的就是这次“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
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
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在诵读中感受课文这是一篇优秀的演讲辞。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和主张。
体会演讲稿中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朗读演讲能力。
3、情感目标:体悟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献身精神,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二、教学重点:体悟马丁路德金崇高的献身精神。
体会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三、教学难点:理解马丁•路德•金崇高使命以及献身精神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提几个人的名字,奥巴马(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黑人血统的总统)、科比(科比•布莱恩特是前NBA篮球运动员)、丹泽尔.在(《训练日》中的表演使他获得奥斯卡影帝的荣誉)大家可以找出这些人有哪些共同点吗?美国黑人近几年来,黑人在美国乃至国际的影响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时的的黑人生活现状又是怎么样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另一个美国黑人之口来了解当时的黑人现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律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
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刺杀,年仅39岁。
深受圣雄甘地不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
他主张以怨报德,以爱报恨。
美国第一夫人劳拉称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
她说:“我们难以想象没有金的美国历史,他代表真理,他遵照上帝的旨意让美国变得更公平。
”1963年春天,马丁在伯明翰城领导一场为黑人争取工作并反对禁止黑人在白人餐馆就餐的斗争时,警察使用凶猛的警犬对付抗议群众,逮捕了马丁及许多儿童,甚至在拖往监狱的途中进行殴打。
这一事件引起了重大反响,人权领袖们决定为了结束黑人二等公民身份必须在华盛顿举行一次抗议游行,他们推举马丁路德金作为主要负责人。
《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3、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学习重、难点】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探究讨论。
【文本解读】1、这篇演讲为何受世界尊崇?这篇演讲从1963年诞生之日,就在世界流传,已经跨越了国界,跨越了种族,跨越了时空与思想。
一是她的思想性,是超前的,是超越时代的;二是她的文字极具感染力与震撼力。
这些文字是用心灵、用生命、用热血写成的。
这是一篇思想性极强、艺术性极高,充满激情充满信念而又文采斐然的千古演讲。
2、为何在林肯坐像前演讲?在林肯坐像前演讲,一是有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二是找到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源起,就是继承并实践林肯的思想。
我曾到过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地方,那是在寂静的华盛顿广场,在林肯的坐像前面,有一块方正的大理石上,镌刻着普通的没有一点文字评价的字迹: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此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但我们站在那里还是从心里震撼,仿佛有了一种力量,仿佛又听到了震撼宇宙的那篇演讲。
3、一百年前与“100年后的今天”形成对比百年前作者用的词语是正面的,如“灯塔”“光芒”“希望”“欢乐”“黎明”;而100年后的今天作者用的词语则是暗淡的。
如“悲惨”“隔离”“镣铐”“歧视”“枷锁”“压榨”“穷困”“孤岛”“萎缩”“流亡”“骇人听闻”。
这是明显的两个天地,一方面是欢乐的心情,一方面是失意的现实。
这就为下文“空头支票”“资金不足”,没有履行“诺言”,提供了凭借。
4、“非暴力行动”的内涵马丁•路德•金他认为,非暴力反抗“并非消极,而仍是反抗,且从根本上说是强者的手段”,“它不寻求打败或羞辱对手,而是要赢得他的友谊和理解”,“它抵抗的目标是指向邪恶本身而非在行这种恶的人”,“不仅避免外在的物质暴力,也避免内在的精神暴力,即不是恨,而是爱对方。
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2、课前预习二、学习重难点1、体会马丁路德金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三、学习安排:一课时一、预习案(一)了解作者与背景1、马丁.路德金(1929—1968年),美国黑人牧师,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深受圣雄甘地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影响,希望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他的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抵抗主义。
一生曾三次被捕,三次被行刺,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18日,他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2、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直到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决定废除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
美国1861年的内战,虽然解放了黑奴,但美国的种族隔离仍然持续,尤其在南部,黑人不能入读白人学校、不能在招待白人的餐厅进食、不能乘坐同一辆公共汽车、或必须让座给白人。
北部情况好一些,但黑人的待遇仍然很差。
美国的黑人在20世纪50年代,积极展开争取民权的运动。
南部一名黑人女人因拒绝让座给白人而被捕的事件,激起持续的抗议行动。
当时在教会当传道人的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亦投入争取黑人民权运动的行列。
1963年8月28日, 25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
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说,希望黑人和白人有一天能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二)语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镣铐()枷锁()骇人听闻()给予()磐石()义愤填膺()蜕变()挫折()匿迹()曲折()蜿蜒()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镣铐萎缩坚如磬石草拟宪法B、戳子枷锁安之若素义愤填膺C、侈谈赎罪冰雪覆盖倍受压榨D、蜕变蜿蜒挟手并进镇静剂3、解释下列成语。
①骇听闻:②义愤填膺:③安之若素:④心急如焚:⑤息息相关:⑥无济于事:⑦不言而喻:4、下列加点的虚词,运用不当的一句是()A.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保证向前进。
B.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C.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和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D.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B.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
C.我们相信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D.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预习反馈(小组交流)质疑探究(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答:(5)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答: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和前后字填写出下面的汉字。
签shǔ()liào ()铐萎()suōhài()人听闻 dì()造 duì()现chǐ()谈 pán()石义愤填()yīngtuì()变 shú()罪真()dì2、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答: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答:4、议论文一般都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而本文采用了“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的结构,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呢?答:二、探究案1、“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
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指出划横线的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2、连用四个“一百年后的今天”有什么作用??答:合作探究重点句段赏析(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句子含义等)(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答:(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答:(3)有了这个信念……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答:总结提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成功是偶然的吗?有些什么必要条件?答:三、练习案如果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
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
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
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
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
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
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1.为什么说“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将是致命伤”?答:2.文中说“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请从正面回答。
答:3.“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答: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答:悼念乔治.桑(法)雨果我为一位死者哭泣,我向这位不朽者致敬。
昔日我曾爱慕过她,钦佩过她,崇敬过她,而今,在死神带来的庄严肃穆之中,我出神地凝视着她。
我祝贺她,因为她所做的是伟大的;我感激她,因为她所做的是美好的。
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给她写过这样的话:“感谢您,您的灵魂是如此伟大。
”难道说我们真的失去她了吗?? 不。
那些高大的身影虽然与世长辞,然而他们并未真正消失。
远非如此,人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已经自我完成。
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可见。
这真是崇高的变容。
人类的躯体乃是一种遮掩。
它能将神化的真正面貌——思想——遮掩起来。
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她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啊,自由的女神!乔治?桑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伟大的女性。
在本世纪,法国革命的结束与人类革命的开始都是顺乎天理的,男女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部分,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
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还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
她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
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当法兰西遭到人们的凌辱时,完全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为她争光载誉。
乔治?桑永远是本世纪的光荣,永远是我们法兰西的骄傲。
这位荣誉等身的女性是完美无缺的。
他像巴贝斯①一样有着一颗伟大的心;她像巴尔扎克一样有着伟大的精神;她像拉马丁一样有着伟大的灵魂。
在她身上不乏诗才。
在加里波第②曾创造过奇迹的时代里,乔治?桑留下了无数杰作佳品。
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益?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力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
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
崇敬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这就是仇恨。
有人狂热崇拜,也有人恶意辱骂。
仇恨与辱骂正好表现人们的反对,或者不妨说它表明了人们的赞同——反对者的叫骂往往会被后人视为一种赞美之辞。
谁戴桂冠谁就招打,这是一条规律,咒骂的低劣正衬出欢呼的高尚。
像乔治.桑这样的人物,可谓公开的行善者,他们离别了我们,而几乎是在离逝的同时,人们在他们留下的似乎空荡荡的位子上发现新的进步已经出现。
每当人间的伟人逝世之时,我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一种事物消失了,另一种事物降临了。
大地与苍穹都有阴晴圆缺。
但是,这人间与那天上一样,消失之后就是再现。
一个像火炬那样的男人或女子,在这种形式下熄灭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复燃了。
于是人们发现,曾经被认为是熄灭了的,其实是永远不会熄灭。
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光彩夺目,从此它组成文明的一部分,从而屹立在人类无限的光明之列,并将增添文明的光芒。
健康的革命之风吹动着这支火炬,并使它成为燎原之势,越烧越旺,那神秘的吹拂熄灭了虚假的光亮,却增添了真正的光明。
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③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
米谢莱④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
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
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成。
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业,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荚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
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
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让我们接受这些卓绝的死者在离别我们时所遗赠的一切!让我们去迎接未来!让我们在静静的沉思中,向那些伟大的离别者为我们预言将要到来的伟大女性致敬!(姚远? 译)(选自漓江出版社《洋文观止》)【注】①巴贝斯(1809~1870),法国著名政治家。
②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③埃德加?基内(1803~1875),法国哲学家。
④米谢莱(1798~187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
1、理解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⑴他们在某种形式下消失了,但是在另一种形式中犹可见。
答:⑵乔治.桑就是一种思想。
答:2、文章第十自然段,作者将乔治?桑和其他伟大作家放在—起比较,有什么作用? 答:3、如何理解“当然她也招来某些人的仇视”一句话的内涵。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