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系统仿真模型技术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4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一、引言机械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动力学行为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深入理解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预测系统的性能,并优化设计。
本文将介绍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以及仿真分析技术。
二、动力学建模1. 基本原理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是基于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的。
通过分析受力、受力矩以及质量、惯性等因素,可以建立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
在建立方程时,需要考虑系统的自由度、刚体或者弹性体的运动特性以及约束条件等因素。
2. 运动学建模运动学建模是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前提。
通过研究机械系统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规律,可以得到系统的等效长度、转动角度等信息。
基于运动学建模,可以计算系统的速度、加速度以及运动的轨迹等。
3. 动力学建模动力学建模是机械系统分析的核心部分。
基于受力和受力矩的平衡条件,可以建立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
通常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矩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刚体的平动和旋转方程。
对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也可以采用拉格朗日方程或者哈密顿原理进行建模。
三、仿真分析1. 数值解算方法为了求解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需要采用适当的数值解算方法。
常见的方法包括欧拉法、龙格-库塔法、变步长积分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微分方程离散化,然后通过迭代计算求解系统的状态变量。
2. 动力学仿真动力学仿真是建立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将模型转化成计算机程序,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机械系统的运动行为。
通过仿真分析,可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以及力学性能等。
3. 优化设计动力学仿真还可以应用于优化设计。
通过改变系统参数、构型和控制策略等,可以研究不同设计方案的性能差异,并选择最佳方案。
通过仿真分析,可以避免实际试验的成本和时间消耗。
四、案例分析以汽车悬挂系统为例,进行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汽车悬挂系统是一个典型的机械系统,包含减震器、弹簧、悬挂臂等部件。
首先进行运动学建模,分析车轮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机械系统的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机械系统是将各种机械构件组合在一起,通过各种力和运动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
多体动力学是研究机械系统中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是机械系统设计和优化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针对机械系统的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进行探讨。
一、多体动力学建模的概念与方法多体动力学建模的目的是描述机械系统中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受力情况,以及构件的运动规律。
建模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系统中的构件、建立约束和受力模型、求解运动方程、分析系统的运动行为。
在多体动力学建模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约束和受力模型。
约束模型描述系统中的约束条件,包括几何约束和运动约束。
几何约束是指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长度限制、角度限制等;运动约束是指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例如某些部件必须相对静止或者具有特定的运动轨迹。
受力模型描述系统中的力学作用,包括外部作用力和内部作用力。
外部作用力可以是重力、弹簧力、摩擦力等,内部作用力可以是构件之间的约束反力、弹簧的弹力等。
求解运动方程是多体动力学建模的核心内容。
运动方程描述系统中各个构件的运动规律,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求解运动方程的方法主要有几何法、虚功原理和拉格朗日方程等。
几何法是利用构件的几何关系推导出运动方程,适用于简单的机械系统。
虚功原理是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转化为广义坐标的变分问题,通过最小化虚功表示的系统势能来求解运动方程。
拉格朗日方程是通过系统的动能和势能构建哈密顿量,然后通过求解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来得到运动方程。
二、多体动力学仿真的方法与应用多体动力学仿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机械系统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前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
多体动力学仿真的方法主要有几种,包括基于解析方法的仿真和基于数值方法的仿真。
基于解析方法的仿真主要是利用建立的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学的推导和计算得到系统的运动规律。
机械工程中的仿真与模拟技术应用一、引言在机械工程领域中,仿真与模拟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技术。
通过仿真与模拟技术,工程师们可以在设计、测试和优化机械产品及系统时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甚至有助于改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机械工程中的仿真与模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仿真与模拟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三维建模是一个关键步骤。
利用仿真与模拟技术,工程师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创建并模拟虚拟的三维模型,实时查看产品的外观与结构,并进行修改与调整。
这种技术不仅节省了设计周期,还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2. 动力学仿真机械产品的移动性能与运动学参数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动力学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机械系统中的动力学行为,如力、速度和加速度等,帮助工程师们评估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
例如,在设计汽车悬挂系统时,动力学仿真可以帮助工程师们预测并优化悬挂系统在不同路况下的性能。
三、仿真与模拟技术在系统优化中的应用1. 性能优化在机械系统设计中,性能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通过使用仿真与模拟技术,工程师们可以模拟机械系统的不同构型、材料和参数等,以寻找最佳设计方案。
例如,在航空发动机设计中,工程师们可以通过仿真与模拟技术研究不同的叶片形状和材料,以提高发动机的燃油效率和推力。
2. 故障诊断与修复机械系统故障的诊断和修复是一个繁琐且复杂的任务。
仿真与模拟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模拟和分析机械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找出可能导致故障的因素。
通过模拟修复过程,工程师们可以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以降低维修成本和停机时间。
四、仿真与模拟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1. 制造过程仿真在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仿真与模拟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模拟和优化制造流程。
例如,在金属加工中,工程师们可以使用仿真软件来模拟材料去除过程,并预测切削力、温度和表面质量等参数,从而优化切削参数和工艺规程。
机械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在现代工程领域中,机械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机械工程、自动化、航空航天等。
机械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分析,可以辅助工程师们了解和预测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系统性能,并降低实验成本。
本文将围绕机械系统的建模方法和仿真研究的应用领域进行论述。
一、建模方法机械系统的建模是模拟、描述和预测机械系统运行行为的过程。
建模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描述系统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质点法、刚体法、有限元法等。
质点法是一种简化的建模方法,将机械系统中的实际物体当作质点处理,忽略其尺寸和形状,仅考虑质量和位置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质点受力和运动的场景,例如弹簧振子和重力摆等。
刚体法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建模方法,将机械系统中的实际物体当作刚体处理,考虑其形状和尺寸,但忽略其变形。
刚体的运动可以用欧拉角或四元数等方式描述。
刚体法适用于分析刚性连接和运动的场景,例如机械臂和机械车等。
有限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建模方法,它将实际物体离散成多个小单元,利用微分方程或矩阵方程描述每个小单元的运动,并通过组装这些方程求解整个系统的运动。
有限元法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结构的应力、振动和热传导等问题,例如汽车车身和建筑物的结构强度优化。
二、仿真研究的应用领域机械系统的仿真研究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包括机械工程、自动化和航空航天等。
在机械工程领域,仿真研究可以用于优化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可以使用仿真软件对零部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进行模拟,以评估其性能和可靠性。
在船舶工程中,可以通过仿真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航行性能。
这些仿真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设计更高效、更安全的机械系统。
在自动化领域,仿真研究可以用于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例如,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物料搬运进行仿真分析,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研究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研究机械系统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的重要工具,它在机械设计、优化和控制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应用。
一、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机械系统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的起点。
在建立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时,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自由度和约束条件。
系统的自由度是指系统能够独立变动的最小数目,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
约束条件是指系统中存在的运动约束,可以通过等式或不等式来表示。
其次,需要确定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动力学方程是描述系统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的方程,可以通过应用Newton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等原理推导得到。
根据系统的自由度和约束条件的不同,动力学方程可以是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或积分方程等形式。
最后,需要确定系统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边界条件是指系统受到的外界限制,比如边界上的约束和施加的外力等。
初始条件是指系统在初始时刻的状态,包括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
二、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研究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研究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
仿真研究可以通过数值方法或符号计算方法来实现。
在仿真研究中,首先需要将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形式,比如差分方程或微分方程组。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数值分析软件或符号计算软件来实现。
然后,可以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得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
数值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值计算的求解方法,可以通过数值逼近的方式得到近似解。
常见的数值方法包括欧拉方法、龙格-库塔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迭代计算的方式,逐步逼近系统的真实解。
符号计算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符号和代数计算的求解方法,可以通过代数运算和方程求解工具求解系统的精确解。
常见的符号计算软件包括Mathematica、Maple和Matlab等。
复杂机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现代机电技术越来越注重复杂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但是复杂系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的耦合构成,使得系统的设计、测试和优化等方面变得极为复杂和困难。
在这方面,建模和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复杂机电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一、复杂机电系统的建模建模是复杂机电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合理的建模可以快速的形成有效的仿真模型。
当然,建模的方法和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基于数学模型的建模方法,基于物理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等等。
但是不管采用何种建模方法,建模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以数学模型为例,对复杂机电系统建模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探讨。
1. 选择合适的建模工具选择合适的建模工具是建立复杂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的首要任务。
例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因为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如电、机、液体等领域,因此在进行建模时需要采用比较通用的模型语言如Modelica或者MATLAB/Simulink等。
此外在涉及到特定领域,如风电系统、电力工程等,需要采用相应的软件,如ANSYS等。
当然,选择合适的建模工具不仅与领域有关,也需要考虑建模的复杂程度、重复利用性等因素。
2. 建立合理的变量模型建立复杂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还需要考虑变量的建模。
系统中的变量包括输入、输出和控制变量等,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和参考系。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变量模型来表示系统的物理特征。
通常来说,在进行机电系统的变量建模时,需要将其分为机械、电气、液压和控制四个方面。
对于机械系统,常见的变量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对于电气系统,常见的变量有电流、电势和电磁力等。
液压系统中需要表达变量如液压油压力、流速等。
控制方面常用的变量如误差、控制量等。
理性建立合理的变量模型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导出正确的物理方程机电的数学模型通常是由一系列的微分方程和代数方程组成的,因此构建数学模型的关键在于正确的表示物理方程。
机械设计中的仿真和模拟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中,仿真和模拟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借助这些技术,设计师可以在计算机中建立虚拟的模型,以模拟和预测机械系统的性能、行为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机械设计中常用的仿真和模拟技术,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仿真技术1. 数值仿真数值仿真是机械设计中常用的一种仿真技术。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可以模拟机械系统的运动、变形、热力学特性等。
数值仿真广泛应用于机械结构强度分析、流体力学仿真、热传导分析等方面。
借助数值仿真,设计师可以快速了解机械系统的行为,并优化设计方案,减少试验成本。
2. 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是机械设计中一种常见的仿真技术。
通过将复杂的连续体分割成有限个单元,并建立节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在计算机中计算出结构的应力、变形、振动等情况。
有限元分析广泛应用于结构强度分析、材料力学性能评估、振动和声学分析等领域。
它可以快速评估设计的可行性,并指导设计的优化和改进。
3. 多体动力学仿真多体动力学仿真是研究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行为的技术。
通过建立机械系统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力学特性,可以模拟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力学特性和能量传递情况。
多体动力学仿真广泛应用于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轨迹规划、运动控制等方面。
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机械系统的工作原理,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模拟技术1. 动力学模拟动力学模拟是机械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模拟技术。
借助物理和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机械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和力学特性。
通过动力学模拟,设计师可以预测机械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响应,分析系统的稳定性、振动特性等。
动力学模拟广泛应用于机械系统的动态性能评估、操纵性分析、碰撞仿真和可靠性评估等方面。
2. 流体力学模拟流体力学模拟是一种模拟和预测流体流动和传热行为的技术。
借助流体力学模拟,设计师可以研究液体和气体在不同流动条件下的行为、压力分布和热传导情况。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引言:机械传动系统是工程领域中常见的研究对象,它承担着将动力传递到工作负载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基于静力学的机械传动系统分析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系统的需求,因此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多体动力学基础多体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在空间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机械工程中,多体动力学方法应用于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通过建立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分析和预测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行为。
二、机械传动系统建模方法1. 刚体元件建模刚体元件是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如齿轮、轴等。
在建立机械传动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时,首先需要对这些刚体元件进行建模。
建模方法包括虚质点法、刚体元素法等。
建模时需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惯性矩等参数。
2. 接触问题建模机械传动系统中,元件间的接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接触问题的建模方法包括刚体接触和弹性接触两种。
刚体接触建模假设接触面之间无滑动,而弹性接触建模则考虑接触面的弹性变形。
对于刚体接触问题,常用的建模方法有闭合链法和过程方法等。
3. 动力学约束建模机械传动系统中存在各种运动学和动力学约束,这些约束对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建模时需要将这些约束纳入考虑,以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拉格朗日乘子法和柯氏力法等。
三、机械传动系统仿真技术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机械传动系统仿真技术包括动力学分析和运动轨迹仿真两个方面。
1. 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通过求解动力学方程,得到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响应。
多体动力学软件(如ADAMS和SIMPACK等)提供了方便的求解方法。
通过动力学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动态特性,如系统的振动模态、动力学力矩等。
2. 运动轨迹仿真运动轨迹仿真是对系统运动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直观地了解系统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特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机械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优化变得日益复杂和关键。
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机械系统的性能,基于深度学习的建模与仿真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机械系统,从简单的齿轮传动到复杂的航空发动机,其运行和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传统的建模方法往往依赖于简化的物理模型和经验公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但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多因素交互作用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从大量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和学习复杂模式的能力,为机械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深度学习在机械系统建模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上。
为了训练深度学习模型,需要收集大量的机械系统运行数据,包括传感器测量的各种物理量,如温度、压力、转速、振动等。
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于实际的机械系统运行监测,也可能通过数值模拟获得。
然而,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噪声、缺失值和异常值等问题,需要进行清洗、归一化和特征工程等预处理操作,以便模型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数据中的模式。
在模型架构的选择上,常见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等,都在机械系统建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图像数据,如机械零件的表面缺陷检测,CNN 能够有效地提取图像的特征;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如机械系统的振动信号分析,RNN 及其变体则更适合捕捉时间上的依赖关系。
以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为例,我们可以使用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信号作为输入数据。
通过将振动信号转换为时域、频域或时频域的特征图,并将其输入到 CNN 模型中,模型能够自动学习不同故障类型对应的特征模式,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准确诊断。
而对于具有长时间依赖关系的机械系统性能预测问题,如发动机的磨损预测,LSTM 或 GRU 模型能够更好地记忆历史信息,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与仿真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工业自动化的推进,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研究成为了研究的热门领域。
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描述机械系统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相较于传统的试验研究方法,具有时间、经济、精度高等优势。
本文将重点探讨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方法与仿真研究的意义。
一、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1. 从传统力学出发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最基础的方法是从传统力学出发。
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得到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
例如,在研究刚体运动时,可以运用动力学原理推导出刚体的转动惯量、角速度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系统比较简单的情况,但对于复杂的机械系统,往往需要借助更高级的数学手段。
2. 运用数值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计算方法在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将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再利用逐步逼近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模拟结果。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复杂、非线性的系统。
同时,数值方法的结果也可通过与实际试验对比来校正模型,提高仿真的准确性。
3. 借助仿生学和人工智能近年来,仿生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带来了新的思路。
借鉴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机理,可以建立更加准确的模型。
例如,通过研究昆虫群体的行为和交互,可以构建出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机械系统模型。
另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学习,从而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二、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研究的意义1. 优化设计和参数调整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研究可以帮助工程师优化系统设计和参数调整。
通过仿真实验,可以模拟系统在不同载荷和运行条件下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改进。
此外,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仿真结果,评估其性能优劣,从而指导最终的设计和优化过程。
2. 预测系统响应与性能机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仿真研究可以帮助预测系统的响应和性能。
通过模拟不同加载条件下的系统运动状态,可以得到系统的位移、速度、力等状态参数,并通过这些参数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特性进行分析。
0引言在现代机械系统产品的创新性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节省试验成本、提高产品研发效率,进行多方面的产品性能仿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各种仿真技术及仿真软件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下列需求:对多种性能仿真分析任务进行仿真流程管理,对专业仿真软件产生的多种数据格式的海量数据进行仿真数据管理,对机械产品研发过程的多领域复杂仿真进行多人协同管理等,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为仿真分析人员提供高效、简洁、专业的仿真环境。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流程和数据管理为核心、面向产品研发对象垂直的机械产品仿真解决方案——协同仿真环境。
协同仿真环境(CSE )属于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4Z120)支持的“机械系统协同仿真环境(CSE )”项目,作为PLM 产品线中的一员,不但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和研究机构摆脱在CAE 领域中的困境,还可以实现与PDM 产品的有机整合,极大地提升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和效率。
CSE 产品是一个“集中”、“分布”、“简便”、“实用”的企业级仿真环境,体现在:集中:集中的仿真流程管理、工具管理、数据管理、报表管理和知识管理。
分布:基于SOA 架构的分布式服务调用模式,支持网格计算和协同仿真。
简便:采用参数化建模模式,提供向导式的仿真流程创建及运行环境。
实用:针对典型机械部件提供仿真流程模板和计算任务模板。
1统一仿真模型(USM )在各种仿真环境的研究过程中,首要解决的是仿真系统的模型问题。
陈晓波等通过模型映射及建立HLA 应用层程序框架等方法,实现将各领域仿真软件开发的模型转换为联邦成员[1]。
陈钢等提出利用COM 技术实现HLA 对象模型[2]。
Graham J 等提出了一种自动生成HLA 对象模型的生成方法[3]。
赵岗等利用协同仿真建立复杂系统的多领域仿真模型,可完成耦合系统的仿真分析[4]。
这些模型是学科领域间各种分析模型,只是解决了一部分分析模型的接口,而没有涉及仿真系统的整体模型建模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了应用于CSE 的统一仿真模型,解决了在仿真环境中的数据、对象、流程的统一问题。
1.1USM 定义USM :即统一仿真模型,是对仿真对象、仿真任务、仿真流程、任务执行者等基本组成元素按一定的逻辑规则统一组织而成的模型,它可以实现基于仿真对象、仿真任务及仿真流程等元素的视图自由转换。
USM 是协同仿真环境(CSE )中用于收稿日期:2008-10-09;修订日期:2008-12-06。
开发与应用确定仿真对象、仿真任务及仿真流程关系的组织模型,是CSE 运行时的仿真分析任务及流程处理的标准,它保证了在不同的仿真过程阶段中模型的统一。
1.2USM 的基本元素USM 是对各种基本元素进行组织而成的模型,这些基本元素包括:仿真对象、仿真任务(包括仿真分析类型和原子任务)、辅助任务、仿真流程(包括主流程和子流程)、任务执行者等。
其含义介绍如下:(1)仿真对象根据目前机械系统的仿真现状,仿真类型可分为系统级分析(即多体动力学分析,如多刚体动力学分析、多柔体动力学分析等)和零件级分析(即结构分析,如静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5-6],仿真对象是要进行仿真分析的对象,因此仿真对象包括为产品部件和零件。
(2)仿真任务仿真任务是对仿真对象进行的各种产品性能仿真。
根据仿真环境中仿真模块不同粒度的设计原则,把仿真任务分为两类:仿真分析类型和原子任务。
仿真分析类型:是对不同的性能仿真任务而划分的各种仿真类型。
如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静力学分析等。
原子任务:原子任务是抽象出来的一个仿真分析各种类型下的子模块,它是对仿真活动进行的细粒度划分。
如CAD 模型导入、求解、后处理等。
(3)辅助任务辅助任务是指为辅助仿真任务进行的各种任务,如生成分析报告等。
(4)仿真流程根据仿真任务中的两种类型的划分,将仿真流程分为两级,即主流程和子流程,如图1所示。
主流程由各种仿真分析类型和辅助任务类实例化的对象组成,子流程由各种原子任务和辅助任务类实例化的对象组成。
(5)任务执行者复杂机械系统的仿真由多个仿真任务组成,需要多个角色和人员共同参与协同完成,如总师、项目负责人、多名仿真分析师等。
因此需要对仿真任务进行人员分配和权限设定。
任务执行者就是对仿真任务具有执行权限的人员。
一个USM 模型具体的生成过程是:把一系列的仿真分析类、原子任务和辅助任务结合仿真分析对象进行实例化,同时对各中任务赋予相应的运行属性并制定任务执行人,根据实际的仿真分析过程确定仿真流程。
2USM 多视图在USM 建模或运行环境下,以不同的组织模式显示USM 构成称之为USM 视图。
USM 视图包括3种:面向仿真对象视图、面向仿真类型视图和面向仿真流程视图。
下面分别介绍3个视图的具体构造方法:(1)面向仿真对象视图:由产品、部件和零件3个层次构成的树形结构,以仿真对象为主载体,把相对应的仿真任务及仿真子任务组织而成的视图。
把机械系统按从系统到部件、从部件到零件的层次逐级分解(采用与机械系统产品结构的BOM (bill of material )方法[7]类似),部件对应有其相关的系统仿真任务或结构分析任务,零件对应有其相应的结构分析等任务。
图2是面向仿真对象视图的构造树。
(2)面向仿真类型视图:以仿真分析类型为主线,以每种仿真类型包括的所有仿真对象及仿真子任务所组织而成的视图。
依照前述的机械产品系统仿真类型,即系统级分析和零件级分析两大类进行分类,系统级分析下包括有分析系统所有的系统级别的分析类型,如多刚体分析、多柔体分析等;零件级分析包括有分析系统中零件所有的分析类型,如静力学分析、屈曲分析等。
在仿真类型下为其对应的应有全部部件或零件,部件或零件下为相应的仿真子流程任务。
图3所示为面向仿真类型视图的构造树。
(3)面向仿真流程视图:以仿真流程任务为主线,由仿真流图1由主流程和子流程组成的仿真流程开始导入几何模型几何清理模型前处理主流程子流程部件1系统基本分析零件2结构基本分析零件2结构高级分析部件1系统高级分析零件1结构基本分析分析总报告结束求解后处理子报告程中的任务所对应的仿真对象、仿真类型、仿真前置条件、转移条件、仿真执行人等任务属性所组织而成的视图。
将仿真流程按仿真分析级别逐级分解,每级的内容对应相应仿真流程级别中的各仿真任务和辅助任务;仿真任务和辅助任务下对应有各种相关属性,如仿真对象、仿真类型、前置仿真条件、任务转移条件、任务执行人、任务时间段等。
图4所示为面向仿真流程视图的构造树。
2.1USM多视图的组织模式通过定义仿真对象、仿真分析类型、仿真任务、原子任务、仿真子任务等索引号,并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关系确定的数学模型,通过索引规则构造出USM模型,因而每种USM视图具有规则的组织方式[8]。
一种模型、3种视图的组织形式可实现面向仿真对象视图与面向仿真类型视图的自由转换,面向流程视图向面向仿真对象视图和面向仿真类型视图单向转换。
(1)USM索引定义定义1对象索引(object index,OI):根据添加对象索引编号由系统动态自动生成,表示进行仿真分析的对象数(包括部件和零件)。
定义2仿真分析类型索引(analysis type index,ATI):此索引号由系统确定,固定不变,=1,2,…,±íʾϵͳÄÚËùÓеķÂÕæ·ÖÎöÀàÐÍÊý¡£¶¨Òå3仿真分析任务索引(analysis job index,AJI):仿真主流程中仿真任务的惟一标识号,由分析对象和分析类型确定;=1,2,…,±íʾ·ÂÕæÖ÷Á÷³ÌÖеķÂÕæÈÎÎñÊý¡£¶¨Òå4仿真辅助任务索引(auxiliary job index,XJI):仿真辅助任务的惟一标识号,由系统动态自动生动,=1,2,…,±íʾ½øÐзÂÕæ·ÖÎöµÄ¸¨ÖúÈÎÎñÊý¡£¶¨Òå5仿真子任务索引(sub job index,SJI):仿真子流程中分析任务的惟一标识号,由仿真分析任务(其父)和子分析任务类型确定;),3USM的运行机制协同仿真环境的设计总体架构采用MVC模式,是基于服务方式,如Web Portal和Workbench客户端以HTTP协议服务形式通过相应的Servlet调用USM对象模型,APP服务器中的SFM(simulation flow management)工作流引擎以Web Service方式提供给USM对象模型调用等。
以USM为核心的协同仿真环境的技术构架如图7所示。
该技术架构共由7部分组成:Web浏览器形式访问的Web Portal,Eclipse RCP客户端形式的Workbench,由Servlet形式REST Service、USM对象模型、DAO 及CAO构成的Web服务器,SFM工作流引擎和Service Bus组成的App服务器,CSE DB和USM DB组成的DB服务器,EDM (engineering data management)内容仓库服务器,CAE服务器。
上述各部分通过USM对象操作实现机械产品性能仿真的各种功能,USM对象模型位于Web服务器中,是REST Ser-vice和DAO及CAO连接的桥梁。
USM的运行机制为:由Web Portal或Workbench中下某一功能模块(如在Portal上进行添加用户的操作)通过HTTP协议的方式向Web服务器发操作请求;REST Service中相对应的Servlet接收到请求,将请求解析出请求参数,并调用USM对象模型的Object Factory相应处理函数生成USM对象,通过USM对象调用Service Factory的服务功能实现函数;USM对象模型是通过调用DAO或CAO,或者通过调用App服务器提供的Web Service,实现USM对象生成和相应的服务功能操作,并将获取的功能操作返回信息进行组织返回给Servlet;DAO和CAO分别是实现数据库和EDM 内容仓库各种操作的接口,如数据库记录的增删改、仿真数据文件查看提取、仿真数据文件的元信息设置获取等;App服务器提供的Web Service包括工作流引擎服务和CAE服务器注册在Service Bus中的各种CAE Agent相关服务等;Servlet处理从USM对象模型获取到返回信息组织成标准的XML规范返回给Portal或Workbench;Portal或Workbench对返回的XML进行解析处理得到操作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