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做个有点个性的语文教师作者:刘正军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1期在这个社会大转型的时期,原来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思想体系、价值观体系分崩离析,在浮躁、激进、功利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物化的幸福,追求的是个性的思潮,强调的是个性的张扬,而在这个时代做一个老师真的不容易,做一个语文老师更不容易,做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简直是难上加难!社会、学校、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我觉得做个有点个性的语文教师为好。
所谓有点个性,首先就应该有职业认同感,不能妄自菲薄。
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中,世俗衡量幸福的标准就是权势和财富,因此教师这个无权无钱的职业并不令人看好。
20多年前,看着昔日的大学同学纷纷转行投考公务员,甚至弃教从商,我很纠结。
但是一位平凡普通的自行车修理老师傅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
我新买的自行车没骑几天就发现车轮有点跑偏。
于是就找到了这位修车的老师傅进行修理。
他花白的头发,一身油渍的衣服,十个指头全是油腻腻黑乎乎的,我不禁有些同情他。
可是谈话中我吃惊地发现:他非常快乐幸福!他的儿女都有很好的工作而且非常孝顺,他们多次提出不让老人做这种辛苦的活,他笑着说:“我这个人就是闲不住,一闲下来就觉得自己没有用了,好像就是一个废物。
其实修自行车很有乐趣:你看这么多人需要我,每当修好一辆车时,我就有一种成功的感觉。
”他朴实的话语透露出一种哲学观:职业不存在有没有幸福的问题,重要的是自己能从职业中寻找幸福感。
20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调换职业的念头了,而是努力寻找、发现、享受语文教学中的种种细微真切的快乐。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只有认同自己的职业,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投入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收获到快乐,否则职业工作对我们就是一种桎梏和折磨。
所谓有点个性,就是应该有点气质。
一个语文老师在讲台上一站,要让学生知道你是一个语文老师,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就应该是一首诗。
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个性罗田县双凤坳中学李早枝今天听了曹三菊老师的讲座,更坚定了我的想法,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近几年,导学案、模式教学满天飞,充斥着许多学校的课堂。
我认为,学生不是产品,不能用一个模子把他浇铸出来。
学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而没有教师的个性就没有学生的个性。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语文教学个性的教师是如何让其学生去体验语文魅力,进而对语文产生执著兴趣的!因此,我要说:做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吧,你会感受,痛并快乐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个性在如何塑造着学生的个性。
……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教师是塑造人的灵魂的职业,对于灵魂的塑造肯定不像种庄稼那样的千篇一律,也不像售票员报站名那样的永远不变,要想做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是一个有个性的老师。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很多人批评指责他。
但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却迷倒了无数“意粉”,被称为“麻辣教授”。
许多人批判于丹,说“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
”但她的《<论语>心得》却越卖越火,成了现代人的心灵鸡汤。
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但身为语文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却越来越找不到感觉,不知道语文究竟该如何教,该前往何处。
因为,语文教师所缺少的是个性、是风格。
那么,何谓“语文教学个性”?我以为,语文教学个性就是指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包括文本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教案的写法等)所表现出来的带有“语文”味的“个人”化的特征,它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生命力的独特呈现。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倡导个性化教学,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才能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语言。
做有特点的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关键词之一、课堂: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
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的能力。
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关键词之二、习惯(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习惯,这话虽说有些偏颇,但也击中了基础教育的要害。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譬如天天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 等等 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
1.订计划的习惯。
2.自主预习的习惯。
3.自己留作业的习惯。
4.自己出考试题的习惯。
5.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6.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
(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
童年阅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阅读究竟能给孩子什么?好成绩好习惯好品德高情商终身学习的能力课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是这样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在指导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课外阅读读物的选择课外阅读时间保证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评价,都要形成一个体系,老师都要跟过程化的跟进。
我的理念是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天天坚持,养成习惯1注意培养积累的习惯。
做一个有性格的语文教师常熟市王淦昌中学 215531 王建锋当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众多语文工作者的努力下,语文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教学改革经验也硕果累累。
但是直面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可否认的是,仍有诸多的困惑和不足。
“先生是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陶行知语)这大概是令人失望的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
“带着镣铐跳舞”,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
一方面,不断接受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理念的洗礼,想努力遵循着新的教育理念去教学;另一方面,又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埋首于应试,汲汲于分数”,在实践中重复着过去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写;上课记,下课背。
按部就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语文课成了一潭死水。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语文课成了速记课,如何才能发展思维、培养语感、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要改变这一现状,既要期待于教育环境的整体改善,又要期待于语文教材的科学化及语文教学本身的自我改进。
同时,语文教师自身的“长善救失”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性格的探索,从培养教学性格中开拓一条自新自进之路。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从这个要求中可以看出来《新课标》更加突出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要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个有性格的老师。
试想一个没有性格的教师怎么可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呢?培根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同样一名教师的性格即是他的教学命运。
很难想象一个四平八稳、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老学究怎么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可见拥有一个适宜于做语文教师的性格十分重要。
一个有性格的语文教师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做读书、自信、有个性的语文教师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 谢锦萍很有幸做教师,更有幸做语文教师。
因为不但可以教给学生知识,经历、助力他们的成长,还可以培养人、塑造人、丰富人。
所以,我时时警醒自己:要做一个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教师——认真读书、充分自信、彰显个性!一、语文教师要做读书人商友敬先生说“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中。
教书人多读书,时刻不停的读书,这才是我们的本分,也是常识性的真理。
”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就会让我们拥有读书人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的外化就是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之于教师,其实就是划分教书匠和艺术家的一个分水岭。
教师不能广泛阅读、知识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只懂照本宣科,天长日久,只能做一个没有思想的教书匠。
而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多读书能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便于灵活高效地组织我们的教学。
语文教师的分析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语文课的底蕴、语文课的魅力。
只有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人格魅力等综合提高,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鲜活,丰富充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语文老师要有自信力一个老师,应该有教学的自信。
只有有了自信,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轻松。
然而,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对于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基础上的一种自信。
语文教师要有解读文本的自信力,审视试题的自信力,甄别理论的自信力。
我们只有拥有专业自信,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要有文化的积淀。
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
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个性的语文教师个性的语文课堂摘要:大凡名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其执教的课也各具风格。
做一名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上出有“灵魂”的课,需要特别的“精气神”:高深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以及高尚的师德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师个性灵魂“精气神”名师上课,个性鲜明。
笔者很欣赏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钦佩她激情四射的课堂魅力;笔者也欣赏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因为他总能于朴素之中见真情,于平淡之中现真知;笔者还欣赏孙建锋老师的课堂评价,他每每一针见血,锦上添花……有些老师很认真,对名师的课堂进行仔细研究与分析,并直接将名师的课堂设计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期望也能像名师一样取得巨大的教学效益。
但事与愿违,学生往往会被老师突然变化的课堂教学风格弄得不知所措,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因为教师在刻意模仿名师的同时失去了自我。
一堂没有经过自己慎重思考而照本宣科的“移植课”,怎能获得成功呢?一、如何学习名师名师的课堂是学不来的,这就是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所在,旁人是学不来,学了也只能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无法学习运用名师上课的内容和形式呢?也不尽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二次备课,留下适合自己的,去掉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在名师名课的教学设计里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
如果你是一位如诗般浪漫多情的人,那么,就让你的课像诗歌一样灵动起来,悲伤时嘈嘈切切,高兴时欢呼雀跃,解开心灵的枷锁,引领学生陶醉在你如诗般的语言中;如果你是一位内敛深沉的人,那么,就让你的课随同你的人一起走进一片思索的天地,因为,思想不会因性格而内敛,真知的海洋没有边界,把你的学生带入那广袤深沉的思想领域里吧,你将功德无量;如果你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那么,就用你的热情燃起课堂的激情,让所有的学生都为语文而痴狂……语文课有了“灵魂”才会充满生机。
既然如此,一堂课的“灵魂”在哪儿?不在别的地方,就在老师自身,就在教者本人的“精气神”里。
教育实践与研究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15年第27期/B (9)>>>教师发展课堂新课程改革以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很多,而对教师的个性化研究相对较少。
教师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角色与教师个性相结合并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倾向性。
它是“教师职业共性(如知识储备、敬业奉献、情感丰富、富有创造性等)和教师自身个性(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的统一。
”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性格特点、人生经历、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是个体先天固有和后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教师要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点,挖掘并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把自己的特长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打造出优质的个性化阅读课堂。
一、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自己的个性特长庞荣飞老师说:“青年语文教师成长、成才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找到自己的特点、亮点,进而想方设法把它发扬光大,推向极致。
”教师的教学特长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与自己教学相关的、能帮助自己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凸显自己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特质。
教师的个性特长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效果来判定。
语文教师要挖掘出自身的个性特长,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实践、再发现、再实践,因为教师的教学特长因其习惯性而不易被发现。
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也需要不断地去发现。
这种发现的途径需要两点:一是需要主观认知。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效果不断地总结、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并且思考这种优势能否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
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就会总结自己的教学特长,并不断地强化,最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发现自己特长的途径之二是别人的评价。
刚刚承担教师角色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非常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对教材再创造的成分很少,因此上出来的课千篇一律。
做一个个性化的语文教师一个教育界先哲告诉我们:“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的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中历史最悠久的、内容最丰富多彩的、是最适合引领学生发展个性、放飞思想的平台,所以为了学生发展,做一个有思想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一个语文教师想在教学上有自己的独到的风格,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好读书,积蓄丰厚文化底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
他对人世的看法,对名利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对学生的理解,对事物的宽容,对美好的追求,对丑陋的鞭策,他的坚强的意志,恒久的毅力,敬业的品质,纯净的心底,都将了无痕迹却又清晰鲜明地印刻在学生的心头。
一个缺失人格的教师,一个在课本和试卷中挣扎的教师,一定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教师。
也一定是一个很快就会被学生遗忘的老师。
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在教育教学的论著中、在广博的阅读中找到语文的灵性,从而找到自己,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勤修炼,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罗素说过:“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
”一个本身拥有个性的老师才会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会启迪、引领学生成长成一个有个性的人。
教学特色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创见。
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是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能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思路。
首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对语言独特的感悟是他开展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的教学个性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条件。
从心理语言学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也就是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
教师之所以只能照着教参上课,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文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他本人对课文没有深切的体验,就没有真实的震撼。
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升学率、考试成绩仍作为横量教师教学的标尺。
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自我感觉也差不多成为同一模子了。
最近,看了几篇谈教师个性的文章,对自己感触比较深,也由此更深切明白在教学共性中追求个性发展是从事教育工作者应终身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具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善于培养具有个性的学生。
在《教育大词典》中,学术解释“个性”,有一种比较通俗的解法:“……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
教学个性是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长期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与行为方式的总和,是教师知、情、意、行诸方面特征的集中展示。
任何一个教师的教学个性都具有不可模拟性,都是特定的“这一个”。
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不可重复的。
我们不可能全盘吸收,这既与个人先天的性格气质有关,更受后天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的影响。
根据风格即人的道理,教学个性的核心就是人文思想——处处从“人”出发,从自己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出发,冲破各种束缚个人思想、才能的规则,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力。
就像于漪,魏书生老师等名人的教学境界一样,他们的教学个性都来自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因为这是语文教学中一般要求,也是较重要的要求,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决定的。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
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看在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深刻,是否流畅,是否完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感觉世界和认知世界,这两个不确定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
相反,在语文教学中,越是不统一的越是有意义的,越是个性化的越说明学生与语文之间发生着深刻、流畅的、全面的内在交流。
2014-02百花园地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面清明纯净的镜子,是一粒掉落在土地上的麦子,是一支在旷野里飞行的箭,是一棵等待春天发芽的树———每一个少年都是一个世界。
”①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受益终生。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语文教师有特色,才有光彩;有特色,才有魅力;有特色,才有价值。
一、以梦为马,做一个教育事业的追梦人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
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
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也就不能称其为基础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王栋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多次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不读书,不认真对待写作,不重视语文学习,言辞激烈。
他们所反映的,也许是事实。
只是教师能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作些反思呢?有些教师,讲课时经常关照学生‘这个一定要记住,会考到的’,有的则苦着脸告诉学生‘这次我们班‘统测’掉到年级第八名了’,和学生谈话,动辄拿高考中考吓唬学生……这样的‘教学境界’,能让学生爱上你任教的学科么?有位学生回忆,他的语文教师公开对学生说‘我来教书不过是为混口饭吃’,致使每节语文课他都无法忘掉老师曾经的猥琐庸俗。
———这类教师的‘反思’,能有什么价值呢?教师没有职业理想,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所谓‘专业成长’也许只能是自欺欺人。
”②梦想来自社会担当。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理想缺失,道德滑坡。
我们在感慨生活的同时,总要反省一下,我们为这个社会到底做了什么?我们自己是否有理想?我们的信念是否坚定?作为一个小小的知识分子,我们的道德良知是不是只是停留在一时的闪念之中?我还记得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的这样一段话:“一日我在回教室的途中听到两位老师在大谈‘社会重建’问题,他们脸上笼着严肃之色,手挥着文件夹,像要排除一切不屑与干扰似的。
做有个性的语文教师
作者:钟蔼玲
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08期
【摘要】教育理念的创新,新课改的落实,对新时期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教师个性的养成和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师的个性表现,并提出培养有个性语文教师的几个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师个性
现代社会要求人是现代个性化的人,现代个性化的人需要现代个性化的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独特性、和谐性和主题习惯性的个性化人才,但在实践上,却是那样艰难。
身为一名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不只代表个人意图、行为,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要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是有个性的教师。
一、语文教师的个性表现
(一)独到的审美
中学语文教学在审美上往往呈现单一认识的倾向,不同教师对同一课文的理解大同小异,对文学的审美被统一化了。
把语文课等同于自然科学课,把一篇篇文笔优美、充满情感体验的文章切割成若干部分,并以标准化的讲授。
人文性的语文课完全变成了技术课,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
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文学性课文中所蕴涵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有机地转化到自己个体的文学审美体验中,从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二)独特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的范围比其他任何学科都丰富,没有勤于学习的精神,勤于探索的习惯,只能空手而归。
有些老师反复观摩、学习那些课堂教学成功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形式,甚至借鉴他们的讲稿,采用他们的教学步骤,模仿他们的课堂谈吐、举止,完全没有自己的风格。
学习不是追求形似,而是不断总结、反思,把学到的“神韵”融入自己的个性、审美体验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有特长的知识结构
中学语文教师要讲字词、语法、修辞,各个时代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等,一些老师往往把自己的知识积累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地用在各个方面,几乎不考虑自己的特长。
一位著名播音员曾说:“非常感谢我初中的语文老师,他朗读课文非常好,从那时起,我才爱上了朗读。
”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妨把这个作为自己的特色,因为老师在讲授自己拿手的知识时,也会表现得特别出色,学生也一定会印象更深刻,思路更开阔。
这样,小学、初中、高中诸多语文老师合起来,既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培养有个性语文教师的策略
(一)提高文化素质,具有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人文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关于人的文化性,包括人性、人的存在意义、道德、价值、文化传统等方面。
”中学教师往往把自己封闭在几百人的校园里,如井底之蛙,文化视野越来越狭窄。
除了技术性的教学外,很少关心学术界、文化界发生了什么。
学习的不过是形而上的上课技巧,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大量参阅对某一文学课文的讲读赏析文章,然后想方设法使板书工整,表达流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等。
甚至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而准备大量习题,然后挖空心思把它们解释清楚。
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压制了人文思维,语文老师成了机械操作工。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
如果自己缺乏对文学的兴趣,缺乏文学感动与文学悟性,缺乏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又怎能指望在每节课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文学感知力与文学悟性呢?
(二)积极探索改革之路,具有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教学用大统一的评判标准评价教学效果,用单一的尺度要求老师,扼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独创性。
假如语文教师能对语文教材反思,就会形成一种合力对陈旧的教材有强烈的抛弃欲望,就有了改革的要求。
但我们的老师,依然在传统守旧的圈子里徘徊,把语文课作为一门技术课,脱离真、善、美,甚至把自己中学老师的教法直接搬到课堂上来,把充满鲜活的生命形态的感情丰富的文学作品切割得面目全非。
什么是创新?著名特级教师澄清这样说:“创新,就是要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陈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
”由此看来,创新总是和个性相联系的。
一个教师,只有孜孜探索,投身于语文教育改革,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才能具有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善于反思自己,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最重要的不是职业态度和职业水平,而是在职业之外,能不能有一种自我批评精神。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者和教师必须要在他自身和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这最强烈的刺激就是自我批评,自我教育。
”市场经济的改革
使学校不再是一方“净土”,一座不受到外界干扰的“象牙塔”,语文教师固有的人文精神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往往用商业化的规则对自身价值进行衡量与定位。
但教师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在于培养下一代,在于民族的延续和文化的传递与创造。
托尔斯泰认为,“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
”说到底,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时刻不忘反思自己,批评自己,也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