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鳢杭鳢1号和乌鳢池塘养殖水质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2.61 KB
- 文档页数:2
杂交生鱼池塘养殖试验文衍红;杨琼;黄杰;周焕佳;司徒玲【期刊名称】《水产养殖》【年(卷),期】2013(034)006【总页数】3页(P4-6)【作者】文衍红;杨琼;黄杰;周焕佳;司徒玲【作者单位】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柳州 545006;广西水产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1;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柳州 545006;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柳州 545006;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柳州 545006【正文语种】中文杂交生鱼即杂交鳢,是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maculate)的杂交后代,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特点。
乌鳢、斑鳢等鳢形目鱼类在两广地区被称为“生鱼”,地方名又叫黑鱼或花鱼。
生鱼是名贵淡水经济鱼类,肉嫩味美,骨刺少,具有去瘀生新、拔毒生肌的功效,在我国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视为病人病后康复首选的滋补佳品。
一直以来,生鱼在我国江、浙、两湖及山东、黑龙江等10多个省份均有养殖,但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可生长时间短,养殖周期长;且食性为冰鲜鱼及活饵,养殖成本较高,而杂交生鱼可以摄食人工颗粒饲料,易于养殖,而且生长速度很快,产量高。
本试验从广东引进鱼苗,首次在广西柳州地区开展杂交生鱼养殖试验,了解该品种的养殖效果,以便将来推广。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1 池塘准备养殖场地位于柳州市柳城县马山乡四塘农场。
池塘2口,共30×667 m2。
最大水深2.3 m,水源方便,水质清洁,可自由排灌。
鱼种下塘前干塘彻底曝晒数天,然后带水生石灰清塘,用量12×10-6,然后加水至80 cm,7 d后准备放养鱼苗。
1.2 鱼苗放养鱼苗于当年5月购自广东中山,鱼苗平均体长7 cm,为大规格鱼种。
鱼苗下塘放养密度为7 000尾/667 m2。
鱼苗下塘前以2%食盐对塘水消毒浸泡20 min,避免鱼体在运输过程中体表出现的伤口感染。
1.3 饲料投喂试验下塘为大规格鱼种,苗种场在其规格达到4~5 cm时已经经过人工驯食阶段,可以直接投喂颗粒饲料。
杂交鳢和乌鳢池塘养殖对比试验目前,乌鳢养殖产业正遇到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如何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乌鳢养殖产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杂交鳢是以乌鳢为父本,斑鳢为母本杂交获得的子一代,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易驯食膨化颗粒饲料。
杂交鳢养殖全程采用膨化颗粒饲料投喂,可改善乌鳢养殖投喂冰鲜鱼造成的浪费及水质恶化、病害频发、水源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杂交鳢养殖发展较快,尤其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斑鳢的养殖,成为鳢科鱼类主养种类。
但目前关于杂交鳢养殖的研究报道甚少,笔者通过对杂交鳢和乌鳢池塘养殖情况进行对比,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07年在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华岑特种水产养殖场进行,采取池塘专养模式。
1.1 养殖环境条件杂交鳢和乌鳢养殖塘各2口,每口面积1334m。
(2亩),池塘为长方形,东西朝向,淤泥厚0.15~0.2 m,水深1.4~1.7 m;塘基高出水面0.5 m,进排水口设防逃设施,排灌水方便。
池塘一角移植约1/5水面的水葫芦以调节水质并供鱼隐蔽遮荫。
1.2 鱼种放养杂交鳢鱼种规格为1200尾/kg。
2口塘放养密度分别为7.5尾/m 和10.5尾/m ;乌鳢鱼种规格为1200尾/kg,放养密度分别为4.5尾/m 和9.7尾/m (表1)。
鱼种下塘前,以生石灰清塘消毒。
1.3 杂交鳢人工驯食杂交鳢鱼种规格达到3~5 cm时开始投喂膨化颗粒饲料,进行人工驯食。
1.3.1 驯食设施驯食池为室外土池,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水源无污染。
进排水口设防逃网。
在杂交鳢驯食期间,为避免冰鲜饲料或混合饲料的浪费,将饲料投于食台上,可根据池塘大小设置食台,食台设在水面下25 crn处,并成斜坡状,用竹桩固定,内侧四周固定20 C1TI高的30~4O 目网片,食台可随水位变化而进行调整。
I.3.2 驯食方法保持微流水状态。
杂交鳢“杭鳢1号”池塘清洁养殖模式近年来,我区黑鱼池塘养殖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该模式采用的养殖品种为本地雄性乌鳢和广东雌性斑鳢杂交得到子一代乌鳢新品种,通过苗种阶段的分级筛选和后续食性驯化转化,全程投喂专用膨化饲料开展黑鱼成鱼养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很高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土池,东西向长方形,长:宽为3:2。
面积以2亩~5亩为宜,池水深1.5~2.0m。
养殖场地环境安静、开阔向阳、水源充沛。
池塘水、电、路三通,渠系配套,进排水方便。
二、主要特点和做法与投喂冰鲜鱼池塘专养模式比较,该模式有以下主要技术特点:1.鱼种分级筛选饲养杂交鳢在苗种阶段大小残食现象严重,为保证苗种的成活率,应尽量放养同一规格的鱼苗。
在苗种培育阶段每隔5~7天就要把不同规格的鱼苗进行分养。
分养时,在池塘中搭一只长网箱,隔成三隔。
把鱼种集中在其中一隔,用抄网把鱼种抄至鱼筛中,手在鱼筛外面轻轻搅动水,使小规格的鱼种漏出鱼筛外,大约半分钟后,快速提起鱼筛,把筛中未漏出的大规格鱼种放入另一隔中。
筛选后的大小两种规格的鱼种,按照“分小留大”原则,把小规格鱼种分到空塘养殖,大规格鱼种留在原塘养殖。
具体分养次数视实际养殖情况而定,一般鱼种规格达到14公分时直接进行成鱼养殖。
各规格的养殖密度,3cm时每亩3~5万尾,5cm时2~4万尾,8cm时1.2~2.5万尾,10cm时0.8~1.5万尾,14cm时0.5~0.8万尾。
2.驯食完成食性转换杂交鳢鱼种平均规格达到3公分以上时进行驯食。
通过敲打饲料桶或泼水来吸引鱼苗,使鱼种养成听到声音就上食台吃食的习惯,当投饲后90%以上的鱼种能快速聚拢吃食,说明驯食成功。
整个过程按照活红虫→活红虫+死红虫→死红虫+鱼糜→鱼糜→鱼糜+膨化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的顺序,通过逐步改变饲料组成的比例,让鱼种逐渐适应,直到完全吃膨化颗粒饲料。
3.综合调控水质通过四方面来调控水质。
文章编号:2095-3666(2021)02-0096-08DOI:10.13233/j.cnki.fishis.2021.02.003山东省乌鳢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收稿日期:2020-11-06 修回日期:2021-01-22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资源等监测统计经费项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作者简介:李 凯(1984—),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渔业信息统计。
E mail:leekai1984@foxmail.com李 凯(山东省渔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总站,山东济南 250013)摘 要:乌鳢(Channaargusargus)是山东省重要的名优淡水养殖品种之一,乌鳢养殖产业发展日趋稳定和成熟,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更好推动乌鳢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山东省乌鳢养殖产业为研究对象,根据2012—2019年全省乌鳢产业统计数据,结合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系统,对山东省乌鳢养殖产业的规模和布局、养殖模式、苗种来源、出塘价格和养殖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区位熵法对产业聚集度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主产区的产业规模保持相对稳定,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乌鳢养殖产业向济宁市微山县和泰安市东平县的聚集水平日益上升,近年来乌鳢出塘价格为16~24元·kg-1,生产成本主要来自于饲料成本。
种质退化严重、配合饲料滞后、养殖水体恶化、消费市场有限和产品附加值较低是乌鳢养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内在要求下,应从良种推广、养殖模式、病害防控和产品加工等方面推进乌鳢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乌鳢养殖;产业聚集;区位熵;养殖渔情中图分类号:F326.403 文献标志码:A 乌鳢(Channaargusargus),俗称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鳢科(Channaidae),鳢属(Channa),属淡水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淤泥底质的水域。
杂交鳢“杭鳢1号”杂交鳢“杭鳢1号”是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杂交获得F1,即为杂交鳢“杭鳢1号”。
经人工驯食可在成鱼阶段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1龄鱼可达上市规格(0.5~0.7kg/尾),在江浙地区可以自然越冬。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杂交鳢“杭鳢1号”。
品种来源:2005年,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科所以珠江水系斑鳢为母本、钱塘江水系乌鳢为父本进行杂交实验,并成功获得杂交F1代,其生长速度、抗病力、品质等生产性状均优于亲本。
继后,通过深入选育研究,不断改良品种,获得最优杂交F1代,命名为“杭鳢1号”。
于2009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杂交鳢“杭鳢1号”的形态与乌鳢更为接近,体色花纹与斑鳢较为相似。
经驯化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改变传统乌鳢养殖只投喂冰鲜鱼、自身污染严重的现状。
采用投喂人工饲料的“杭鳢1号”养殖模式,整个养殖过程平均换水1~2次,比传统的乌鳢养殖需要换水10~12次明显减少,总磷、总氮、化学耗氧量等污染物减排总量达80%以上,极大地减少了乌鳢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且养殖成活率较传统模式提高15%左右,达85%以上。
此外,“杭鳢1号”抗寒性能优于母本斑鳢,在浙江地区自然条件下能顺利越冬。
产量表现:1.生长速度快。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当年放养的乌鳢至年底平均规格一般为350~400克/尾,而相同时间内“杭鳢1号”的平均规格为550克/尾以上,生长速度较乌鳢快20%以上,较斑鳢快50%以上,可大大缩短养殖周期。
2.养殖产量高。
“杭鳢1号”专养模式,放养密度5000~6000尾/亩,平均养殖成活率达到85%,单产可达2700公斤/亩。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杭鳢1号”较传统乌鳢养殖产量提高25%~40%。
3.养殖成本低,养殖效益高。
杂交鳢养殖系数为1.1~1.2,按饲料成本7.2元/公斤计算,加上苗种、药物、人工、水电等费用,杂交鳢每公斤养殖成本在10.4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