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分突破专题复习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22讲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4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一种哲学方法论,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强调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
践来获得的,这种认识是辩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系统,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思维强调以矛盾为中心的思考方式,通过对
矛盾的分析和对立面的对立、斗争、统一的思考,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3.发展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事物是不
断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推动的,矛盾的斗争推动着
事物的变化。
唯物辩证法强调发展是绝对的,它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不断统
一和解决过程。
4.相对性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是相对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
有限的、相对的。
认识受主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把握事物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呼吁人们要坚持相对真理,不断提高认识的相对性,通过实践
不断纠正和丰富认识。
5.历史性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历史性。
事物的发展
是不断演化的,历史是事物发展的总和。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要从历史的
角度来看待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规律。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包括辩证思维、实践基础、发展观点、相对性观点和历史性观点。
这些特征使得唯物辩证法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
方式和认识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用于分析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有着许多独特的特征,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之一。
辩证法强调矛盾、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的解决而实现的。
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性,强调事物的全面性和相对性。
2. 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特征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和态度,它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基础和决定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3. 唯物辩证法还具有批判性的特征。
批判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和目的,它强调对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批判和超越。
唯物辩证法认为真理是历史的产物,是通过实践和批判来逐步发展和改进的。
4. 唯物辩证法强调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客观性是指事物存在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主观性是指人的认识和实践的主动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和主观认识的统一体,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重要性。
5. 唯物辩证法注重历史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
唯物辩证法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的必然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6. 唯物辩证法强调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又是整体的一部分。
唯物辩证法强调整体和个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反对把整体和个体对立起来的片面观点。
7.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相互渗透和统一,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辩证法,它体现了唯物主义、批判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强调历史和发展、整体和个体、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第22讲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填T,错误的填F)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解析前对后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答案 F2.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则是主观的。
()解析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建立也是客观的。
答案 F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解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答案 F4.发展是变化,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解析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答案 F5.量变一定能引起质变。
()解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准备,质变是结果,但不能简单地认为量变一定能引起质变。
答案 F二、选择题6.在漫画《双重保险》中,建筑施工请风水先生是一种迷信行为,其错误在于()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②否定了联系的普遍性③否定了事物的整体性④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解析建筑施工请风水先生的做法是一种迷信行为;将施工与风水相联系是一种主观臆断的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①④当选,②表述不准确,迷信活动并不否定联系的普遍性,③不为材料所反映。
答案 B7.专家表示,珠三角PM2.5的污染源不仅有一次形成的颗粒物,还有很多由气体转化而来的二次污染物。
这体现了()A.联系具有普遍性B.联系具有客观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D.联系的主观能动性解析珠三角PM2.5的污染源有多个,说明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C说法正确;A强调的是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与题意不符;B强调的是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
答案 C8.“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准能战胜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这句名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B.整体的性能对部分的状态起决定作用C.领袖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D.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解析题目中领头狮子的作用起到关键性作用,体现了部分功能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到决定性影响,故选D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2分) a 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
这一观点表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但这种运动同时也含有静止的因素。
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1、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永恒和不动。
因此,我们必须以运动和变化为起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但是,唯物辩证法也指出,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是无限的,它也有着一定的规律和规定性,包括物质的有限性、相对稳定性、周期性等等。
这些规律和规定性,正是运动中的静止因素。
因此,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只有把运动和静止相统一,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两个重要方面。
前者指出,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
这一观点反映了世界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者则指出,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进化之中。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事物内在规律的反映,是事物在运动和变化中不断推进的过程。
如果没有发展,世界将会停滞不前,缺乏生机和活力,也就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可以归纳为“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这一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原则,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同时,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把握规律、推进发展具有着重大的价值。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唯物论部分1、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2、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正确说法: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正确说法: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错误)P38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错误)P387、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P40(错误)(正确的意识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8、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误)P409、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错误)P40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说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一定是正确);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正确说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特点。
1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正确说法: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1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P4116、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正确)17、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误)18、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正确)19、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错误)20、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错误)21、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可改变的;(错误)2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正确)24、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一、物质世界和实践、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与“四个”战略思想。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1、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就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表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思维和存有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相同提问,哲学可以分割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贾启允。
物质同意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恒定,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同意意识,意识依赖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辩证性是指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辩证的,即通过对事物之间矛盾、对立和统一的把握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辩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自己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对立面统一的矛盾而产生的。
2.矛盾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即具有相对的、临时的、发展的特点。
这种特殊性使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可以转化为对立面。
3.矛盾斗争:矛盾中存在着对立面的斗争,这种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是通过对立面的消灭和转化来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性是指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以物质及其运动为根本,物质是客观实在,是世界的本原,思维是物质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或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是唯一可认识的,也是唯一可以改造的。
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可以进一步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1.辩证唯物论的根本原理。
辩证唯物论根据对待世界的根本立场,强调人们在思维认识中应当把物质放在首位,并认为物质的历史性是认识论的基础。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辩证唯物论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又指出矛盾只存在于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期,具有相对性、临时性和发展性。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的能动反映。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根本问题是关于人能否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能否达到真理。
4.辩证唯物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过程,主张历史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革为基础的。
5.辩证唯物论的社会实践观。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的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而言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辩证性和唯物性。
辩证性体现在把握事物之间矛盾、对立和统一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又称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论述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和态度,它的具体总特征主要有:
一是“物质观”。
唯物辩证法把物质性作为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认为唯有明确了物质因素与其间相互作用机制,才能解释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由此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物质观”。
二是“变化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本质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发展是无端性和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它们具有发展性,即“辩证发展观”。
三是“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单一又不断发展的,它存在于更高维度的历史空间中,也具有历史意义,这就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
四是“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把物质观、变化观和历史观作为一种辩证法,不拘泥于单一的事实,而是把客观事物的双重性、内在联系性和矛盾性等作为分析客观事物的视角,把研究事态的发生变化的实质性联系和矛盾性作为从事实中揭示事态的分析的视角,从而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法。
总之,唯物辩证法的特征非常明显,它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认识论,被众多学者和思想家所津津乐道,并在学术界获得了普遍的认可。
它提出并回答了客观事物如何演变及达到其目的问题,从而对历史事件和现代社会对现有知识和实践给予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立足于现实世界: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现实世界。
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实际基础,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和产物。
唯物辩证法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不同于唯心主义的空洞抽象和主观主义的臆想。
二、阐明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辨析和处理,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运动的。
唯物辩证法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
五、反对形而上学观点: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观点,主张辩证地看待世界。
形而上学观点片面地看待和理解世界,不关注事物的发展和矛盾的斗争。
唯物辩证法强调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认识,揭示事物本质和运动的真相。
六、强调了社会历史的性质和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它强调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唯物辩证法关注社会历史的具体实践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总之,唯物辩证法是一种以现实世界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科学方法,它通过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研究,强调了整体性和统一性,注重实践和个体的发展,反对形而上学观点,强调了社会历史的性质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