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谈
- 格式:doc
- 大小:16.20 KB
- 文档页数:4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引导语:《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张若虚的杰作之一,这首长诗之中虚与实两种艺术手法结合得非常完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详细的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说是一首灵愚共感的千秋佳作。
人们拜倒在她的脚下,被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给予了她无尽的称颂和褒扬。
如清代王运评价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阐述了这首诗在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深远影响。
闻一多更将这首诗推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尽管已有很多学界中人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美进行过不同解析,可笔者仍觉意犹未尽,试图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进一步去挖掘其潜在的艺术魅力。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统一,所以虚实结合便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曾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甚至小到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的确如此。
就绘画而言,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曾说:“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代画家兼诗人的方薰《山静居画论》中也说过:“古人用笔,妙有虚实。
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
虚实使笔生动有机。
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此论对诗歌也同样适用。
中国古典诗歌就借鉴了国画中的这种传统技法。
叶燮在《原诗》里曾强调过创造诗歌艺术境界的必要手段是“虚实相生,有无互立”。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有一段精彩的叙述:“诗有从题中写出,有从题外写入;有从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有从此写彼,有从彼写此;有从题前摇曳而来,题后迤逦而去,风云变幻,不一其态。
”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而不滞,离而不游,放得开,收得回,是诗人和画家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
虚实结合在古典诗歌中的妙用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现实生活中的人景物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或者是把抽象的事理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虚实结合在古典诗歌中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这一手法,表现形式很多,结合具体的诗歌,我们来看一下:一、当前景象为实,对昨天的回忆为虚。
如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写越王勾践破吴凯旋的繁华,宫殿上笙歌四起,如花的宫女舞姿翩翩,媚眼相投,令一起宴饮的君臣目不暇接,醉不可支。
正因越国君臣只顾整日饮酒作乐,以致于朝政无人过问,国势日衰,终致亡国破家的悲惨结局。
对昔日越国如何荒淫作乐的描写,属虚写;而今日荒凉破败的王城故址上鹧鸪乱飞的情景的描写,则是实写,虚实结合,鲜明的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当前之景之情为实,对未来的设想为虚。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在橘柚飘香的秋日,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
在友人临行的时刻,秋风吹雨,打入只舟中,让人感到无限寒意。
诗人实写眼前景象,刻画了一个凄冷悲凉的现实世界。
正因为二人情深,所以诗人不免为友人别后处境而挂怀:在与我相隔千里的潇湘之地,在寂寞的月夜中,友人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那悲啼的猿声也会一声声传入梦中,让友人在睡梦中也感凄凉无限吧。
这虚构的孤寂的旅夜,使诗更具朦胧之美。
三、己方的人景物为实,对对方的想象为虚。
一是设想远方的景,如梁元帝萧绎《春别应令四首》其四,前两句用日暮、凉月、浮云等意象写实,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后两句则写虚。
设想家中的妻子此时此刻因相思而啼哭,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虚实结合,将游子的想思之苦表达得委婉曲折,真挚感人。
一是设想远方的人,这常用于游子思乡诗中。
四、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为实,对梦境、仙境的描绘为虚。
如李煜《望江南》,李煜被宋太祖俘虏到汴京之后,整日被幽囚于小楼内,悲恨愁苦,以泪洗面,所以他常梦回江南:他带着后宫妃嫔和文武百官,在春风骀荡的晚上畅游上苑,车似流水,马似游龙,鲜花初开,月光妩媚,当时的情景,好不惬意啊!然而,这一切毕竟是昨夜的一场梦,醒来的李煜,看到自己还是躺在冰冷的床上,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周围还是那样的寂寞冷清。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解析[虚实结合衬托比兴白描渲染烘托象征间接抒情]【虚实结合】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一、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5、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衬托】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夜雨寄北虚实结合赏析
《夜雨寄北》是一首由晚清时期一位著名诗人李清照所写的一首经典古典诗歌。
诗中清风细雨,灯火辉耀,木棉花浓,也结合了虚实融合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以很不可牢固的感觉。
诗歌中描绘了一幅由虚实表现法连结而成的复杂又细腻的画面,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营造出浓浓的伤感气氛。
首先,《夜雨寄北》中的虚实结合,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精神内涵。
诗歌中清风细雨,灯火辉耀的画面,令人沉浸在浓淡交融的景象之中,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伤情感,抒发出作者由内而外的孤寂和无助。
“木棉花浓犹未开”一句,则以更为乏味的语气,描绘出被遗忘和孤独折磨着的心灵,感叹着不同之间的距离,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惆怅。
其次,诗歌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给读者以不可牢固的感受,“画屏”这一抽象的概念,使得思想更加沉浸,令人回想起繁花的落叶意象,引发出更深、更远的思考,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感到深深的悲哀。
综上所述,《夜雨寄北》这首诗歌充满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充满诗情画意,充实精神内涵,引发了读者的心绪,令人感到深深的悲伤。
这也是诗歌在历代受到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也成为晚清诗坛的一个经典之作。
- 1 -。
高考虚实联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虚实联合就是把抽象的陈述与详细的描绘联合起来,或许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绘与回想、想象联合起来。
与拟人不一样。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详细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目前为实,将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写和实写互相依存,互相浸透,以达到以实写虚或以虚写实的目的,收到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的成效,进而大大拓展诗歌的表达空间。
虚实主要表此刻情形描绘中。
实,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情形,就是在诗歌中能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光景;虚,是指空幻的情形,是在诗歌表达中不可以直接看到、摸到的情形,主要表现的方式有梦幻、回想、联想、将来等。
1.古诗中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亲历之事、历史之事和将来之景四类。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述梦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浩大热情的神仙嘉会场面。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极写梦中往昔繁荣的帝王生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说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英豪形象和赤壁之烽火烧曹军史实的再现。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想象与情人分别后旅途况味的描绘。
古诗中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绘赤壁雄奇壮阔的光景,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分别场景等都是实写。
2.按虚景与实景的关系,虚实联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照和虚实衬托。
(1)虚实对照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激烈对照,进而突出要旨。
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照手法。
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前三句侧重虚写越王勾践养精蓄锐破吴后荣华威严、茂盛喧闹的旧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照,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诗歌鉴赏中的虚和实导语:诗歌鉴赏中虚实相结合是最难的,今天就给大家根据简单的诗歌分析一下,希望大家看完以后能有所帮助!第一、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中,虚,是指绘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常常采用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或表现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在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联想之境。
这类虚境是借联想而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是绵延而不断绝的。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情境: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对月怀人)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对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念之切。
又如高适《除夜作》中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亦属此类。
第二、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绘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古典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谈
在诗歌中,一般来说,具体事物是实,抽象事物是虚。
虚
实结合,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
意的形象,也就是前人说的“景物为情思”。
以实为虚,由具体物象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出无穷的意蕴,创造出幽
远的境界。
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沙?
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
末句再以“唯见”写“不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
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意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
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清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冷的西风,不断地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在古道上孤独地走着。
小令的上阕仅用了三句十八字九个词,
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
尽致。
《秋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景中寓情,这
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二.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下面以《观书有感》和《青玉案》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
全诗清新活泼,富于哲理。
半亩方塘为什么能清新澄澈到如一面镜子呢?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
读者由此产生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
从书中汲取鲜活的知识,不断的更新,才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的心。
在这首诗中,“方塘”“活水”
是实,所寓之理是虚,作者把抽象的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
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之中领略无穷的
意蕴。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色年华谁与度?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
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是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是别具一格。
在词中,作者书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情。
但作者没有明写,却把它比作“一川烟雨,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愁情的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地淋漓尽致。
李煜的《虞美人》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一江春水”是实,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此外,在我们熟知的名篇佳作中,王之涣的《登鹳鹤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都是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化虚为实使韵味十足。
在古典诗歌中,景物是实,情理是虚。
虚实结合,虚实兼济,可以让诗歌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神游诗境:于一枝红杏,窥见满园春色;于一江春水,体味无边愁情;于一粒细沙,发现一个灵奇优美无边的大千世界。
郭琳琳,教师,现居河南平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