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象候物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课时学习四首古诗一、情景导入。
1.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
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2.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文学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也让我们理解许多物候气象方面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小组讨论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 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20分钟)读课文,思考: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一、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 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现象;2. 讲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3. 介绍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4. 布置课后作业:分组收集气象物候资料,准备第二课时的讨论。
第二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第三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收集数据;第四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讨论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五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收集数据;六、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续)七、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已完成前5课时)八、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3. 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数据的整理与分析;5. 案例研究: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的影响。
九、教学过程:第六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七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策略;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讨论;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八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影响的案例研究;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九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实践操作;4.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的实践操作;第十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的实践操作;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十、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气象物候观测报告、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报告、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报告等;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讨论发言等;3. 学生对气象物候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物候专题教案(2课时)第一篇:物候专题教案(2课时)气象物候学习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2.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3本文结构顺序怎样的?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2)、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3)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成下列表格。
5《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
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专题气象物候大体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积存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谚语。
2. 能够读懂古诗,品读关键诗句,探讨诗中所包括的物候现象。
提升目标: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品读关键诗句,探讨诗中所包括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能合上书本,默写以下词语,并能给加点字注音。
峰峦.点缀.轻盈.绫.纱河豚.大雨倾.盆丝丝缕缕.piān然yùn育销声nì迹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蒌蒿..二、读一读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在书中划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将阻碍物候的因素写在下面。
2.阅读《看云识天气》,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完成大体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
预设:学生大体能从文当选出相关语句,师生相互补充。
三、想一想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物候知识的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积存。
设计目的:继续解决大体目标1及提升目标,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积存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预设:如文中一些表现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追问: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依照什么顺序排列的?预设:如找到第6段的过渡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然后引导学生在下文归纳提炼信息。
四、练一练古代诗词中常写到梅雨。
认真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刻的大体规律。
(1)《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2)《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小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南京,指那时的成都。
(3)《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一、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思考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2.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意义。
3. 举例说明气象物候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课时: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1.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和遥感观测。
2. 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3. 示例:让学生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记录数据并整理分析。
第三课时: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3. 示例:让学生探讨当地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课时: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1. 讲解保护气象物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包括政策法规、科技手段等。
3. 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气象物候的具体建议。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认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象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
六、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七、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九、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专题气象物候(二课时)
主备人:朱建梅
★目标预设:
思考与调整
1、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3、学会列表来整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
学会列表来整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
2、准备有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分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气象的谚语。
初步了解天气与气候,物
候的关系。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速读课文《看云识天气》,概括课文说明内容,说出课文
说明结构: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
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
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
和局限性。
2、再读课文,与同学讨论:课文抓住云的特点来说明云和天
气的关系,结合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填表比较各种形
态云的特征、所在位置及与之相应的天气情况。
3、看视频,巩固理解。
并思考:课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课文说明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思考;质疑: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的谚语,你能科学解释吗?
课本第45页“思考;质疑”问题一
4、阅读;参考《大自然的语言》
说一说你的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什么呢?
5、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
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大自然的语言》:1-3 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物候观测对农
业生产的重要性6-10 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
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
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 研究物
候学的意义
思考与调整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1、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
课本第45页“思考;质疑”问题二
2、总结与讨论:《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说
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相结合
的说明方式有什么好处?
四、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了解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意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
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
正好处
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动物冬眠结束;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
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五、布置作业
预习古诗词中的气象物候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