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自由的保障及救济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论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保障及完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人身自由是公民全部权利中最基础的和前提性的部分。
在人身自由保护领域,近年来不断披露出的一些重大冤案向社会发出了警示,要求人们给予人身自由保护问题以足够关注。
对于人身自由,不同国家的人们和同一国家不同的人,往往看法不尽相同。
但是,中外对于人身自由的种种认识,虽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它们表述的人身自由概念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是相同的,即人身自主、人身免受非法侵犯,限制国家机关针对公民的人身滥用权力、滥施限制。
标签:人身自由权;保障;完善1 相关概念人身自由,也称身体自由权,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其人身活动不受非法限制和剥夺的权利。
这一权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民有人身自主权,不受他人的支配和控制;二是公民有举止行动的自由;三是公民有保护自己的身体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
人身自由权在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公民参加社会活动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2 我国保障公民人身自由权的现状《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根据这一规定,我国法律为公民的人身自由提供了以下具体的保障措施:(1)任何组织或个人,非经法律授权不得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只有法定的国家机关才能行使。
《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和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享有拘留的决定权,公安机关享有拘留的执行权。
此外,《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民法与人身权救济人身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与生命、身体、健康、姓名、荣誉、自由、隐私等密切相关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身权的保护成为了法律的重要课题。
民法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人身权的救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本文将从民法的角度探讨人身权的救济问题。
一、人身权的含义与保护人身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与生命、身体、健康、姓名、荣誉、自由、隐私等密切相关的权利。
在民法中,对人身权的保护主要通过侵权责任制度实现。
侵权责任制度是指当他人侵犯了个人的人身权时,他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种责任可以是民事责任,也可以是刑事责任。
二、人身权的民事救济1. 赔偿:当个人的人身权遭受侵害时,他有权要求侵权人进行赔偿。
赔偿包括经济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经济损失赔偿是指个人因为人身权受侵害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如医疗费用、抚养费用等。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个人因为人身权受侵害而产生的精神痛苦和心理伤害,如精神医疗费用、心理疏导费用等。
2. 制止侵权行为:个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制止侵权行为的继续进行。
法院可以根据情况,采取禁止行为、责令行为、强制行为等措施,保护个人的人身权。
3. 请求恢复名誉及赔礼道歉:当个人的姓名、荣誉受到侵犯时,他有权要求侵权人恢复名誉并赔礼道歉。
这种救济方式主要适用于名誉侵权的情况,如诽谤、诬告陷害等。
三、人身权的刑事救济在严重侵害人身权的情况下,人身权救济可以通过刑事手段来实现。
刑事救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资格追究: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侵害人身权的犯罪行为进行调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种方式适用于刑法明确规定的对人身权进行侵害的犯罪行为。
比如故意伤害、强奸等。
2. 保护令:法院可以根据证据情况,对侵害人身权的犯罪嫌疑人采取限制出境、限制住所和限制离开居住地等保护措施,确保被害人的人身权得到有效保护。
四、人身权救济的限制与改进在救济人身权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限制与不足之处。
比如救济程序复杂,时间长,并且救济结果往往无法满足受害人的实际需求。
民法管理办法解析人身权利的保护与救济机制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对于人身权利的保护和救济机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及其管理办法。
本文将重点解析民法管理办法对于人身权利的保护与救济机制。
一、人身权利的含义与保护范围民法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人身权利的具体含义和保护范围。
人身权利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与生命、身体、健康、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相关的权益。
这些权益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一切社会活动和法律关系的基础。
在保护人身权利方面,民法管理办法明确了各方的义务和责任。
例如,公民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基本人身权利,国家和社会应当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救助,禁止任何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
同时,公民也有义务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
二、人身权利的救济机制人身权利的保护需要有相应的救济机制来实施。
民法管理办法明确了人身权利的救济途径和具体措施。
1. 诉讼救济民法管理办法规定,公民可以通过诉讼途径来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当自己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公民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保护和救济。
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判决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责任,补偿因侵权行为而导致的损失。
2. 行政救济在某些情况下,公民也可以通过行政途径来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例如,当个人的姓名、肖像等权益受到损害或侵犯时,可以向相关行政机关投诉,并要求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行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3. 调解与仲裁除了诉讼和行政救济外,民法管理办法还倡导采取调解和仲裁等方式解决人身权利纠纷。
调解和仲裁是一种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方式,可以帮助各方在实现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人身权利保护的挑战与完善尽管民法管理办法为人身权利的保护与救济机制提供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地区依法保护力度不够等。
⼈⾝⾃由权有哪些保护措施
本⽂介绍了我国法律对⼈⾝⾃由权的保护措施以及与其相关的内容。
下⾯店铺⼩编就告诉您。
我国法律对⼈⾝⾃由权的保护措施有以下⼏⽅⾯:
1﹒宪法的规定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它所规定的是⼀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民共和国公民的⼈⾝⾃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经⼈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者⼈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不受逮捕。
禁⽌⾮法拘禁和以其他⽅法⾮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由,禁⽌⾮法搜查公民的⾝体。
”这⼀条规定,体现了公民⼈⾝⾃由权的基本性和重要性,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由权保障的重视。
毕竟,宪法只规定基本问题,⼈⾝⾃由权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其他法律的具体规定。
2﹒刑法的规定
我国现⾏刑法分则第四章规定了⼀系列侵犯公民⼈⾝权利的犯罪类型。
刑法第238条规定:“⾮法拘禁他⼈或者以其他⽅法⾮法剥夺他⼈⼈⾝⾃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刑法第245条规定:“⾮法搜查他⼈⾝体、住宅,或者⾮法侵⼊他⼈住宅的,处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另外,刑法还对绑架、拐卖妇⼥、⼉童罪进⾏了详细的规定,并对这些⾮法侵害公民⼈⾝⾃由权的犯罪⾏为予以刑罚惩处,以保障公民的⼈⾝⾃由权。
人身自由的完善与保障人身自由的完善与保障摘要:我国现行羁押制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而造成羁押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具体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和体制上的原因。
而羁押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权力,直接涉及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本文论述了羁押制度的缺陷与不足,并就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完善措施,从而使公民人身自由权从法律和制度以及具体执行过程中更好的保障与完善。
关键词:羁押制度人身自由权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强调以法为本,法律至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从而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然而在法律设计以及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现象。
一.人身自由权的定义人身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其存在具有神圣性,是不容任意侵犯的。
作为个体中的人,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必要的行为自由,以显示其个性,实现其目的,履行其职责。
权利,正是对社会主体在一定限度内的行为自由的法律确认,是通过法律予以承认和保护的利益以及社会主体根据法律作出选择以实现其利益的一种能动手段[1]。
我国《宪法》第1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另外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以及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
审判由人民法负责。
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从以上法律可以看出我国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对保护公民人身自由权起了很大作用。
二.羁押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公民的人身自由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原始的要求。
因而作为法治国家,我国宪法和法律都对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作了详细的规定。
人身自由保护人身自由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它包括了个人的身体、行动、思想和言论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保护人身自由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宪法保障、法律制度、司法保护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保护人身自由。
一、宪法保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保护人身自由的重要基础。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自由,私人住宅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
这些规定为人身自由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法律制度为了更好地保护人身自由,我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
首先,刑法明确规定了侵犯人身自由的罪行,如拐卖妇女儿童罪、强迫卖淫罪等,为维护人身自由提供了法律武器。
其次,行政法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行政拘留的使用必须符合法定条件,不能滥用。
最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有效防范了个人隐私的泄露,保护了人身自由。
三、司法保护司法保护是保护人身自由的重要途径。
我国建立了独立的司法系统,通过审判和裁决,保障人身自由的实现。
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侵犯人身自由的案件,并对犯罪行为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
司法保护通过惩罚违法行为,起到了震慑和警示的作用,有力地维护了人身自由。
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人身自由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保护人身自由具有积极意义。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增强法律意识,使人身自由得到更好地保护。
五、国际合作人身自由保护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并遵守国际人权法律、公约等国际法规,共同推动人身自由保护的进步。
各国之间可以加强交流与学习,分享经验与成果,共同面对和解决人身自由的挑战。
结语人身自由保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通过宪法保障、法律制度、司法保护、加强宣传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多种手段,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人身自由,营造自由、平等、安全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人身自由的保护而奋斗。
民法典对人身自由的保护人身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利之一,在公民的生活和自由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而民法典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人身自由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就民法典对人身自由的保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身自由的含义和重要性人身自由是指个体在没有受到不必要的干涉和限制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意愿自由行动、选择和决策的权利。
它体现了个体的尊严,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尊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民法典对人身自由的规定(一)婚姻和家庭领域的保护民法典对于婚姻和家庭领域中的人身自由给予了重视和保护。
例如,婚姻自由作为我国法律的一项基本权利,个体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结婚对象。
同时,在家庭关系方面,婚姻法规定了配偶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忠诚等基本原则,保障了个体在婚姻关系中的人身自由权利。
(二)人身权利的保护民法典充分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确保其不受任意干涉和侵犯。
例如,在人身权利侵害方面,民法典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责任和赔偿方式,为受害者提供了维权的渠道和保障。
(三)个人信息保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
民法典通过规定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措施,对于个体的人身自由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例如,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的获取、使用、保护和处置的义务和责任,对滥用个人信息进行约束和惩罚。
(四)人身自由的限制人身自由并非是没有限制的,根据法律规定,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依法限制人身自由,如保护社会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
民法典对于人身自由的限制进行了具体规定,确保了限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三、民法典对人身自由保护的不足之处虽然民法典在人身自由保护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但在现实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意识和执行问题民法典的保护力度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对法律的意识和对法律的执行情况。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意识的缺失和执行力度不足,导致人身自由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人身权利保护保护个人自由的法律规范人身权利是指个人在社会中自由发展、享有尊严和保护的基本权利。
为了保障人身权利,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范。
本文将探讨人身权利保护的法律规范及其对个人自由的作用。
一、权利平等的法律规范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规定了每个人均有平等的权利,无论其种族、性别、宗教或其他身份特征。
这些法律规范保障了每个人在社会中受到公平对待,不受歧视。
例如,许多国家的宪法中都包含了反歧视的规定,禁止以种族、性别等为由歧视他人。
这种法律规范为每个人的个人自由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人身自由的法律规范人身自由是指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
法律对此提供了明确的规范,确保个人不会被非法拘禁、虐待或限制行动。
比如,各国刑法明确规定了拐卖人口、绑架、非法拘禁等行为的刑罚,以维护人身自由。
此外,宪法规定了个人的隐私权,禁止他人非法搜查、监听或侵犯个人的私密信息。
这些法律规范为个人自由提供了有效的保护,使每个人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生活。
三、言论自由的法律规范言论自由是人身权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思想。
为了保护言论自由,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
这些规范确立了每个人有权在适当的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受到滥用权力的限制。
例如,宪法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但同时也对恶意诽谤、威胁他人安全等言论行为进行了法律限制。
言论自由的法律规范保障了个人参与社会、表达意见的自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四、财产权的法律规范财产权是人身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社会的基石。
法律规范了每个人对私人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保护个人财产不受非法侵占。
这些法律规范同时也约束了个人对他人财产的侵权行为,保障了财产的安全和稳定。
例如,刑法规定了盗窃、抢劫等行为的刑罚,民事法律保护个人财产的所有权和合法权益。
财产权的法律规范为个人提供了安全和保障,鼓励个人的努力和创新。
五、司法保障的法律规范为了确保人身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各国建立了独立的司法系统,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
人身自由保护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也是一个社会发展良好的重要指标。
人身自由保护是保障个人在生活中的自由行动、自主选择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本文将从法律、教育和社会角度探讨人身自由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法律保障法律是保障人身自由的重要手段,它为个人赋予了合法权利,并规定了限制这些权利的条件和程序。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宪法和法律来明确保护人身自由的范围和内涵。
例如,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都明确规定了人们享有的基本人权,其中包括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结社等权利。
此外,国家还通过刑法、房屋法等一系列法律来保护人身自由免受非法侵犯。
二、教育培养人身自由保护需要从娃娃抓起,教育是培养人们自由意识和保护自由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使他们能够审议问题、做出自己的决策,不受他人干涉。
三、社会环境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人身自由保护至关重要。
社会应该营造一个尊重个人选择和多元观点的氛围,避免歧视和偏见的存在。
政府和公民团体应加强对个人权益的宣传和监督,及时制止侵犯自由的行为。
此外,公共场所应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防止人身自由受到干扰和侵害。
四、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人身自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处理侵犯自由的事件。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自由的范围和条件。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打击各种非法行为,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
同时,建立举报机制和司法救济渠道,让人们有机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慎用限制尽管保护人身自由是重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有必要对个人自由进行合理的限制。
限制个人自由的行为应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对于极端情况下的限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政府和执法机关在实施限制措施时,应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自由,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民法典对人身权利的保护与救济人身权利作为民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与救济作用。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民法典对人身权利的保护与救济,旨在深入了解人身权利的保护措施以及在侵权纠纷中的救济机制。
一、人身权利的保护范围和原则人身权利是指个人在身体、生命、健康、名誉、荣誉、声誉以及姓名等方面享有的权利。
民法典明确了人身权利的保护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原则。
首先,人身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其次,个人在行使人身权利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不能滥用权利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最后,个人应当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
二、人身权利的保护措施为了有效保护人身权利,民法典提供了多种保护措施。
首先,个人可以通过与他人达成合同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合同是法律关系的重要形式,当他人侵犯个人的人身权利时,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履行合同或者进行相应的赔偿。
其次,个人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订立协议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协议是个人自由意志的表达,通过协议,个人可以规定自己的人身权利的行使方式,一旦他人侵犯了这些权利,受害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予以保护。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法律行为来保护人身权利,如生命权的保护、健康权的保护等。
三、侵权纠纷中的救济机制在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或者侵权纠纷发生时,受害人可以依法寻求救济。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依法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
比如,法院可以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行为,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判决精神损害赔偿。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了其他救济措施,如请求撤销权,请求恢复名誉等。
这些救济机制,有效地保护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并给予受害人相应的赔偿。
四、完善人身权利保护与救济机制的建议尽管民法典在人身权利的保护与救济方面已经做出了较为完善的规定,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人身自由的保障與救濟人身自由,亦稱人身不可侵犯權(Inviolability of the person),包括不受國家權力的非法侵犯。
壹、保障人身自由的原則與制度保障人身自由表現在罪刑法定主義、司法一元主義、提審制度及冤獄賠償制度。
分別說明如下:一、罪刑法定主義:即人民何種行為始屬犯罪,犯何種罪刑應處何種刑罰,均應以明文為之規定。
換言之,行為之處罰,必須「人」在當時有犯罪之事實,「法」在當時有處罰之明文,兩者缺一,國家均不得執行其刑罰權。
其具體內涵包括:(一)刑法不得溯及既往(二)刑法應以成文法為法源(三)刑法不得適用類推解釋(四)刑法不得有絕對不定期刑。
二、司法一元主義:即只有普通法院,依刑事訴訟之程式,始能審問或處罰犯罪。
三、提審制度:提審制度,淵源於英美之「人身保護令狀」(Write of Habeas Corpus),凡有被法院以外之機關或個人禁錮者,其本人或親友,均可請求法院對實施禁錮者,發出命令狀,命令於一定時間內,將被禁錮者,完好無恙,交出於法院,由法院依法審理。
審理結果,如屬有罪,依法判處,如無犯罪情事,當即釋放。
四、冤獄賠償制度:刑事被告人,若審判結果,認定為冤獄,得向國家請求賠償。
此一制度起源於英國,其一六七九年的人身保護法(Habeas Corpus Act)第四條對此即有詳細的規定。
貳、我國憲法對於人身自由保障的規定一、憲法第八條:第八條規定:(1)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員警機關依法定程式,不得逮捕拘禁。
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式,不得審問處罰。
非依法定程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
(2)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
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
(3) 法院對於前項聲請,不得拒絕,並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機關查覆。
逮捕拘禁之機關,對於法院之提審,不得拒絕或遲延。
(4) 人民遭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
(一) 條文之構造:本條規定文字甚詳,且分列四項之多,將其簡化為:1.第一項為一般原則之宣示;2.第二項前段為有關刑事程式之特別規定;3.第二項後段與第三項為提審制度之規定;4.第四項為法院追究責任之規定。
將其構造以圖表示如下:【憲法第八條構造示意圖】資料來源:湯德宗,<具體違憲審查與正當程序保障-大法官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的續構與改造>,《憲政時代》,第29卷第4期,93年4月,頁474。
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得拒絕之,並追究逮捕拘禁機關責任「逮捕」 司法或警察機關 典型逮捕 (刑事逮捕) 「逮捕」:現行犯(刑訴§88);通緝犯(刑訴§§84~87) 「拘提」(刑訴§75) 「逕行拘提」(刑訴§76) 非典型逮捕 (行政逮捕) 檢查、盤查、攔停、查證(≒「扣押」(seizure)) 拍觸、搜身(≒「搜索」(search )) 典型拘禁 (刑事拘禁) : 「羈押」(刑訴§§101~121) 「拘禁」 非典型拘禁 (行政拘禁) 「留置」(含「帶往勤務處所查證」) 「管束」 抗SARS 集中治療、集中隔離 「審問」 法院 押票(刑訴§102)/釋放(刑訴§107) 「處罰」 徒刑、拘役(二)條文之分析:1.憲法第八條第一項:(1)首先揭示「人民身體自由,應予保障」之原則,因人身自由為一切自由之基礎,無身體自由,則其他一切自由權將會落空。
(2)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即刑事訴訟第八八條所規定:「現行犯,不問何人得逕行逮捕之。
」所謂「現行犯」即犯罪在實施中或實施後即時發覺者。
又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以現行犯論:一為被追呼為犯罪人者,二為因持有兇器、贓物或其他物件、或於身體、衣服等處露有犯罪痕跡,顯可疑為犯罪人者。
(3)「非經司法或員警機關依法定程式,不得逮捕拘禁」。
對於人民倘有犯罪嫌疑或犯罪行為,限由司法或員警機關為之,並限定必「依法定程序」。
「依法定程序」就實體法而言,須遵守刑法規定,例如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第一條)。
就程序法而言,須遵守刑事訴訟法所規定之程序,例如:傳喚被告,應用傳票(第七一條);拘提被告,應用拘票(第七十七條);通緝被告,應用通緝書(第八五條),羈押被告,應用押票(第一0二條);搜索,應用搜索票(第一二八條);被告自白須出於自由意志(第一五六條)等是。
(4)「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
即有權審問處罰之機關,以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為限,且依據法定程序為之。
(5)「非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
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者,人民有權拒絕之,以保障人身自由。
2.憲法第八條第二項(1)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補拘禁時,其逮補拘禁機關應將逮補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指定之親友。
(2)「應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
「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之時限」,不包括因交通障礙,或其他不可抗力事由所生不得已之遲滯,以及在途解送等時間在內。
惟其間不得有不必要之遲延,亦不適用訴訟法上關於扣除在途期間之規定。
(釋字第一三0號解釋)(3)「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提審」。
此為人民遭受國家機關非法侵害人身自由的救濟規定。
即人民因犯罪疑而被法院以外的機關或個人逮捕拘禁,其本人或親友均可請求適當管轄之法院發出命令狀(提審票),令其將被拘禁者於二十四小時內交由法院審理。
審理結束,如屬有罪,依法判處,如無犯罪情事,當即釋放。
3.憲法第八條第三項本項明文規定:「法院對於提審之聲請,逮捕拘禁機關,對於法院之提審,均不得拒絕或延遲」,以杜流弊,而達徹底保護人身自由的目的。
4.憲法第八條第四項本項為關於追究逮捕拘禁責任之規定。
如司法或警察機關之逮捕拘禁並非合法,或其他機關擅為逮捕拘禁時,則除適用提審之規定外,並應由法院追究責任,依法處理。
參、大法官關於人身自由保障的解釋大法官對憲法的解釋,具有補充憲法的內容或要求行政立法機關修訂相關法令,以落實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功能。
大法官關於人身自由保障的解釋,有釋字第90、130、166、233、249、251、271、300、384、392、436、443、471、476、523、528、535、551、582、588號等。
茲舉其中幾號解釋,將其解釋要旨整理如下:一、釋字第251號解釋-違警罰法1.違警罰法規定由警察官署裁決之拘留、罰役,係關於人民身體自由所為之處罰,應迅改由法院依法定程序為之,以符憲法第八條第一項之本旨。
(釋字第166號解釋在案)2.依違警罰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所為「送交相當處所,施以矯正或令其學習生活技能」之處分,同屬限制人民之身體自由,其裁決由警察官署為之,亦與憲法第八條第一項之本旨不符,應與拘留、罰役之裁決程序,一併改由法院依決定程序為之。
二、釋字第384號解釋-檢肅流氓條例1.憲法第八條第一項規定所稱「依法定程序」,係指凡限制人民身體自由之處置,不問其是否屬於刑事被告之身分,國家機關所依據之程序,須以法律規定,其內容更須實質正當,並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所定相關之條件。
2.檢肅流氓條例部分條文違憲(1)警察機關得逕行強制人民到案(第6、7條)(2)秘密證人制度(第12條)(3)使受刑之宣告及執行者,無論有無特別預防之必要,有再受感訓處分而喪失身體自由之虞(第21條)(4)關於警察機關認定為流氓並予告誡之處分,人民除向內政部警政署聲明異議外,不得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第5條)三、釋字第392號解釋-司法機關、法院、羈押權、聲請提審之前提要件1.憲法第八條第一項所規定之「司法機關」指包括檢察官在內之廣義司法機關。
2.憲法第八條第一項、第二項所規定之「審問」,係指法院審理之訊問。
此兩項所稱之「法院」,當指有審判權之法官所構成之獨任或合議之法院之謂。
3.檢察官行使羈押權違憲,並將之回歸法院之法官。
4.未以「非法逮捕拘禁」為聲請提審之前提要件。
5.「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之二十四小時,係指其客觀上確得為偵查之進行而言。
(釋字第一三○號解釋謂:不包括因交通障礙,或其他不可抗力之事由所生不得已之遲滯,以及在途解送等時間在內。
惟其間不得有不必要之遲延,亦不適用訴訟上關於扣除在途期間之規定。
四、釋字第436號解釋-軍事審判1.現役軍人亦為人民,應同受憲法第八條第一項及憲法第十六條規定之保障。
2.軍事審判機關所行使者,亦屬國家刑罰權之一種,其發動與運作,必須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之最低要求。
3.在平時經終審軍事審判機關宣告有期徒刑以上之案件,應許被告直接向普通法院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請求救濟。
五、釋字第535號解釋-臨檢1.臨檢屬警察勤務條例規定警察執行勤務方式之一種,不問其實施之手段名稱為何,均屬對人或對物之查驗、干預,影響人民行動自由、財產權及隱私權等甚鉅,應恪遵法治國家警察執勤之原則。
2.實施臨檢之要件、程序及對違法臨檢行為之救濟,均應有法律之明確規範,方符憲法保障人民自由權利之意旨。
六、釋字第588號解釋(其要旨如下:1.立法機關基於重大之公益目的,藉由限制人民自由之強制措施,以貫徹其法定義務,於符合憲法上比例原則之範圍內,應為憲法所許。
2.行政執行法第十七條第二項第四、五、六款事由:「四、五、六款事由『於調查執行標的物時,對於執行人員拒絕陳述者』、『經命其報告財產狀況,不為報告或為虛偽之報告者』、『經合法通知,無正常理由而不到場者』,顯已逾越必要程度,與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之意旨不能為無違背。
」3.行政執行法第十七條第二項第一款、第三款、第五款:「『顯有履行義務之可能,故不履行者』、『就應供強制執行之財產有隱匿或處分之情事者』、『於調查執行標的物時,對執行人員拒絕陳述者』、『經命其報告財產狀況,不為報告或為虛偽之報告者』規定,顯已逾越必要程度,與前揭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意指亦有未符。
」4.依行政執行法第十七條第二項及同條第一項第六款:「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而不到場」之規定聲請管收者,該義務人既猶未到場,法院自亦不可能踐行審問程序,乃竟得為管收之裁定,亦有悖於前述正當法律程序之憲法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