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_大红灯笼高高挂_的女性主义批评_何璐
- 格式:pdf
- 大小:625.79 KB
- 文档页数:2
从电影《乱世佳人》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女性形象看中西女性文化差异摘要:女性文化主要是指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社会、精神活动方式,以及女性为这种独特的活动方式所创造衍生出来物质产品与精神财富。
女性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对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定义以及对男尊女卑思想的质疑与颠覆,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生存状况、心理情感与生命体验的表达。
本文从中西两部女性主义的电影《乱世佳人》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通过影片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不同命运来探究中西不同的女性文化。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中西女性文化;女性意识女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主要包括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自然、社会、精神活动方式,以及女性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与精神财富。
中西女性文化由于其历史文化背景和产生时间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影片《乱世佳人》以美国的南北战争为时代背景,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以民国时期为创作背景,两部影片看似时代背景不同,但都发生在女性主义萌芽时期,但两部影片中女性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电影《乱世佳人》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女主公斯嘉丽为了爱情、自由、生存,逐渐由一个叛逆的千金小姐最终成长为女强人的故事。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则讲述了一位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大学生颂莲被迫嫁到封建传统的陈家大院里,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与前几任姨太太明争暗斗,最终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的故事。
一、影片创作背景——女性主义启蒙运动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中国的男尊女卑传统思想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始于18世纪中期,当西方女性在受到“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后,女性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开始追求与男性在政治,社会、生活和教育上获得平等的权利。
女性主义也可以说是对于传统的父权制的一种挑战,他们不再去相信宗教和传统权威给她们下的定义,女性主义运动促进了对女性的思想解放,进而促进了社会体制的健全由于完善。
灯笼挂起女人的悲哀——评《大红灯笼高高挂》人物形象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导演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主要人物的悲惨命运,以此揭露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对人们尤其是女性身心的严重摧残。
本文主要从封建势力及被高高挂起的灯笼两个角度来分析影片带给人们强烈的思想震撼。
关键字悲哀封建势力红著名导演张艺谋的许多影片都以揭露封建势力对人们身心的恶劣摧残为主题,其中多以女性为主,深刻的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严重不满。
许多影片都以红色为主,无论是《菊豆》《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其中红色都是点睛之笔,“红”的“绽放”带给人们很强悍的震撼力。
红色本是喜庆欢快的代表,但出现在张导的影片里却成了悲哀的象征。
大家都说张艺谋偏爱红,更有甚者称张艺谋为十足的“纵火犯”他的每部影片差不多都有火的释放。
每当片中主人公抵抗不了外界的压迫,忍受不了来自内心的折磨,便会以一把火来“解放”自己,以寻求“解脱”。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的第四部作品,由巩俐主演,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
故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生在被封建势力浓浓包围的陈家大院。
其中主要以几位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对当时女性身心严重的摧残。
其中灯笼是片中的点睛之笔,几位女主人公的命运与灯笼息息相关,灯笼照亮哪个院子,哪个院子的主人便可享受锤脚点菜等一切特权,在陈家的地位就瞬间提高。
点灯、灭灯、封灯,几位年轻女性的一身就受制于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之上。
一封建势力之下的女性悲哀大太太,最封建最传统的女性,是几位女主人公里年龄最大的,受封建影响最深最麻木的女性,她对点灯对老爷已无所谓,她的主要依靠是她的儿子。
她已经成为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当三太太问她该怎么处置雁儿的时候,她面无表情的说:按老规矩处置。
可见大太太已经是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
二太太卓云,云本是纯洁美好之物,但是片中却要在前面加个“卓”字,单纯的从名字来看它便是被污浊之物的象征。
她表面对人面善,实际上却是个深谋远虑、笑里藏刀的小人,在本片中是被旧社会异化最严重最悲哀的女性,她本是纯洁的云但是为了生计,她表里不一,表面笑眯眯友好的对每一个人,心里却是邪恶的算计每一个人。
封建制度下女人的悲惨命运———评析《大红灯笼高高挂》【论文摘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以封建社会中的女人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因其画面构图的匀称,声音独特,到位,富有感染力而使得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人看完以后觉得可笑又可悲,为那些女人之间相互争斗而可笑,同时也为她们所处的封建社会下的悲惨命运而可悲。
【关键词】人物画面声音主题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
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小说原著和张艺谋邀请的一些理论界人事参与。
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
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
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
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如此强烈的震撼,至今,影片末颂莲迷茫的眼神、幽深封闭的灰色大宅院、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这一切的一切仍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一、画面1.“张艺谋”风格的画面特点由于张艺谋导演本身也是学美术出身,所以在其拍摄电影时对画面构图和颜色是十分考究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的画面基调主要是冷色调。
在一群阴暗色的四合院中,灯笼的大红色显得十分显眼,四合院也正是象征着当时不可反抗的封建制度,灯笼的出现有一点恐怖的感觉,由于整部影片基调都很暗,所以让人感觉很恐怖,这也是导演有意为之的,同时这也为后来三太太的鬼魂做了铺垫在拍摄四合院时导演也用了大全景的拍摄手法,其实这也是一种隐喻蒙太奇的使用,喻体是森严的封建制度,三太太家的装饰风格很奇特,因为三太太是个戏子,家里挂满了戏服,导演拍摄时给了很多特写,这也为最后为三太太的鬼魂做下了伏笔,而且点灯的老仆人的服装值得我们的注意,老仆人穿的紧腿裤,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穿着紧腿裤,在点灯时更是滑稽的迈着小碎步,这一切都显得很滑稽,因为所谓陈家传下来点灯规矩,只是一些封锁人们思想的把戏,是一件可笑又可悲的事情,这也提现了张艺谋导演对封建制度的态度,认为当时落后的制度很荒谬可笑。
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看封建礼教内容提要: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给我们过去乃至现的思想以及生活都产生了许多约束。
在那种礼教的影响下,中国社会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封建思想:如“封建的家长制度”、“男权主义思想下的男尊女卑”、“宗族法规”……封建社会中的家长、男人、统治者运用这些礼教来压迫着弱小者,因而造次了许许多多的社会悲剧。
我看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以下将从封建家长制度,男权主义以及封建时期的宗族法规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对封建礼教的看法。
关键词:家长制度、封建男权、男尊女卑、宗族法规正文:在老师的组织下,我看了由张艺谋改编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而成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里,我看到了很多封建时期的那些害人、吃人的礼教,也想到了很多封建制度,就像那时的家长制度,男权以及那时候所体现出来的男尊女卑,还有一些女性的悲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以一个传统的中国大宅院为载体,着力刻画了以四太太为代表的五个女人的形象,通过她们的生命际遇,对中国封建男权的专治及其对人性的异化进行了强力批判。
从“男权主义”这个意义上来说,陈家大院又好比是一个封建王朝,姨太太们成了王朝的皇宫佳丽?。
女人们都在里面争宠,《大红灯笼高高挂》可以说是一部女性的悲歌。
一、封建的家长制度电影的开头讲到大学生颂莲因为父亲去世,而被迫辍学,于时贪钱的继母便给她让“思想教育课”,要逼着她去嫁人。
“娘,你就别再说了,您已经说了三天了,我也想好了。
(那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呢,)嫁什么人,能由得了我吗,你那么喜欢钱,就嫁个有钱人吧?。
”电影开头的对白让我联想到,封建家长制度。
父为子纲,为人子者从小就被告之为唯家长之命是从。
颂莲假怀孕欺骗老爷,梅珊与外人私通,这些都是触怒了家长的尊严,所以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这些便是封建社会中家长制度的表现。
这使我想到汉乐赋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
故事中善良、聪明而勤劳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料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她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驱逐。
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女性主义批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导演于1991年拍摄的经典作品,以描写中国传统乡村家庭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地位为主要主题。
然而,尽管这部电影在剧情和表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也受到了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批评。
首先,电影中对女性的描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和母性形象上。
观众可以看到,在片中的家庭中,女性扮演着传统的角色,她们在家里做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家庭决策或社会事务。
这种描绘对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更多地强调了她们在婚姻中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表现方式对现代女性主义来说是极具问题的,因为它没有展现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没有提供女性自我价值和权益的掌控空间。
其次,电影中对妇女地位的呈现缺乏多样性。
虽然电影试图通过展现三个女主角的不同命运来探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这些命运仍然是传统和受限的。
无论是李宝秀、妹妹还是呼兰姑娘,都是通过婚姻这个传统制度来界定她们的身份和价值。
电影中没有呈现任何一位女性试图挑战传统婚姻观念或追求独立自主的故事线索。
相反,电影强调了“婚姻是女人一生的重要使命”,这种观点会进一步强化对女性在社会中的限制和约束。
此外,电影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尽管《大红灯笼高高挂》有一些反映女性聪明、勇敢和坚韧的瞬间,但这些形象仍然被置于传统家庭角色的背景下。
女性角色多为家庭的默默支持者,她们的决策和行动通常是以维护家庭利益、丈夫和子女为中心的。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使女性成为被动和依赖的一方,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最后,电影中对女性权益的呼吁缺乏积极性。
虽然电影中对部分女性面临的压迫和困境有所描绘,但它并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为女性争取权益的行动。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为女性角色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或对抗性的反击,而是将她们的希望和依赖都放在了男性身上。
这种态度表明女性在现实中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对于女性主义来说是相当消极和迷失的。
浅谈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作者:陈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20世纪中叶西方出现一种波及全球的文化思潮,它以批判传统的现代性为标志,因此时人称为后现代主义。
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既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又有电影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有特征。
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从叙事空间的转变、影像符号的设置、画外音独白的应用等方面完成了对小说文本的改编,带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叙事空间转变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39-0220世纪中叶西方出现一种波及全球的文化思潮,它以批判传统的现代性为标志,时人称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正式出现是20世纪50年代前期,其声势浩大并震撼思想界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全球性的“后现代主义论争”。
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传播,使后现代主义成为当今中国学界的热门现象。
现代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受后现代主义影响,既有后现代主义的一般特征又有电影这种特殊文艺形式的独有特征。
一、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电影(一)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各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的差异研究有各自的特色,他们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学术体系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方向。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中认为,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基础,是由许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浅析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女性悲剧命运浅析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女性悲剧命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于1991年拍摄的一部饱含中国传统文化与家庭伦理的电影。
该电影通过对家庭中不同角色的展现,深刻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下命运的悲剧性。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深受封建家庭观念的压迫和束缚,她们被迫忍受着痛苦和无奈。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三位主要女性角色入手,对她们的悲剧命运进行浅析。
首先,影片中的女主角嫂子是个充满悲剧命运的人物。
嫂子被迫与丈夫李仁友分居,并过着与恋人仓仓暗通款曲的生活。
她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被束缚于封建传统的婚姻观念之下。
她的命运就如同那挂在红灯笼上的灯笼,高高挂起,却无法自由地飞翔。
嫂子的人生旅程被限制于婚姻和家庭,她被迫忍受丈夫与婆婆的冷落与欺凌,心理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宽慰。
她在影片中的表现一再彰显出她内心的挣扎和苦楚,终究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被命运所压垮。
其次,电影中的杜氏是另一个深受悲剧命运折磨的女性。
杜春芳是李仁友的情人,两人因时代背景和家庭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在一起。
杜氏深爱着李仁友,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宠爱和自由。
她没有婚姻的名分,和李仁友只能暗中交往,这使得她处于一个被隐藏和压抑的状态。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本就低下,而杜氏更是身不由己地陷入自己和家族的无尽困境。
她终身以农村医生的身份默默工作,但内心始终渴望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她悲剧命运的一部分,她无法逃离封建家族的观念,最终孤独地生活在红色灯笼的世界里。
最后,九妹是电影中另一个令人心痛的女性角色。
九妹是李仁友和杜春芳所生的女儿,她从小就被迫经历着痛苦和不公平的待遇。
从她的出生开始,九妹就背负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重重束缚和压迫。
她从小就被寄养在舅舅家,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分离。
在九妹的成长过程中,她饱受家庭与亲情之间的矛盾折磨,在母亲杜春芳的默默关怀下,她逐渐懂得了母爱的意义。
然而,自小受到冷淡和刁难的九妹没有得到尊重和关心的机会,她的命运就像是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置于外人和社会舆论的边缘。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浅评色彩与隐喻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运用色彩对比和隐喻设置表题达意,非常精准。
色彩对比凸显女性角色的畸形心理。
院子里灯笼的冷色和暖色对比明显,红就红得烈,黑就黑得惨。
灯笼挂得越高,照得越亮,女人们的心就越黑暗,灯笼成为女人飞蛾扑火的诱饵,这种大红色的热情和喜庆,变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
庭院就像一个深渊,正如片中陈老爷的面目身影般难见其形。
但是红色的灯笼里面承载了四个女人的梦想,确切地说还有一个丫鬟的白日梦。
可是,这种红色的梦只能是暂时的,留给她们的没有红灯笼的黑夜之梦却是永久的。
实际上黑暗的势力在操控着这一群人的命运。
在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中,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她们无处躲藏。
这里的红灯笼不单纯是为了追求造型感和视觉元素,确切来说它更是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就算是捶脚、捏肩、点菜这样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也是与点灯息息相关的,谁能争取到点灯谁就有权利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与快感。
因此,在陈家大院里,几个活在绝对封闭空间里的女人为灯而疯狂。
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位于老爷之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老爷,争相为老爷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灯笼之下的她们生活的核心内容。
对点灯的渴望其实就是对生存的渴望,但男人并不这么想,老爷不可侵犯的权威已在太太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她们愿意沦为礼教的被指使者,乐意接受老爷的肆意摆布和蹂躏。
封建礼教压迫下女性的生存之“道”。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也可以解读为“性”或者是女性的生存状态。
“性”在她们的生存过程中以一种手段的形势出现,她们最终想要得到的绝不是一场男欢女爱,而是渴求欢爱之后的身孕。
她们想要的是男孩,有孩子才能保证自己以后的生存。
红灯笼的挂起正表现了这种依附关系的存在与成立。
太太们自己无法生存,全部依附于老爷的宠幸和关注,老爷的到来、性事的发生才是生存的资本。
封建统治下的女性呼声———观《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由倪震编剧,张艺谋执导,谋女郎巩俐领衔主演的影片,于一九九一年上映。
影片以局外人的视角展现了封建社会大户人家中女眷们的生存状态。
影片的主要特色在于使用的色彩、镜头运用和配乐三方面。
张导的影片的用色一直是被圈内人所称道的,独特大胆的色彩安排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尤其是对瑰丽的大红色的运用。
在张导其他的许多影片中也高频率的出现红色,比如《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等。
尤其是《红高粱》中的色彩运用,可以说是跟《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如出一辙,当然,跟两个片子的拍摄年份也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是,此片中大面积的红色体现的却反衬出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大红灯笼高高挂不是因为有多喜庆,而是“按照陈家的老规矩”。
导演不仅注重整个画面的色调,对主角“颂莲”的服饰颜色也十分注重。
例如影片开头部分中颂莲独自走到陈宅时穿的白上衣蓝裙子,一副学生打扮不难看出人物的清纯;新婚夜的红衣自是不必说,在第二次被“点灯”后的早晨和假怀孕是颂莲穿着的红旗袍可以看出她的得意;在受到老爷的冷落后,她的旗袍色彩也不如之前那么鲜艳靓丽了;在自己的女侍雁儿死后,其着装更是暗淡;影片尾声中,颂莲又复穿上白衣蓝裙,想要回到那青葱时代,天真的想法与受人冷落的现实状况形成巨大对比,也突出了封建女性的无可奈何。
在镜头运用上,影片中推拉镜头、摇镜头和对院落的俯拍大概是给人印象最深的了。
对颂莲新婚夜在幔帐里更衣的场景使用拉镜头;在快结尾时,对颂莲播放着死去的三太太梅珊唱的小曲,坐在点满红灯笼的房间的场景使用推镜头。
拉、推镜头遥相呼应,好似戏剧的开头和剧终收场。
在一行仆人将三太太绑进死人屋的过程中,影片对颂莲的行动进行摇拍以及以颂莲的角度使用主观摇镜头,给以观者一种剧中人的感受,也加深了当时的场景的紧张感。
影片曾在院落的正上方进行高机位俯拍院落全景十四次,其中俯拍点红灯的院子六次,对四院的俯拍有十二次。
呐喊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为苏童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导演改变的电影。
影片对东方专制主义的嘲讽入木三分,是张艺谋一次大胆尝试的实验之作,该影片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师奖,并创下另年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
影片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因为各种礼教束缚或风俗观念下产生的一出当时社会女性的悲剧人生,抨击了旧社会家庭抹杀人心与生命的行为。
影片开头以一组有组织的、传统性民族性的音乐来创造整部影片的人物形象与基调,从点灯、灭灯、封灯来构成影片预示剧情的元素。
通过长镜头与近景的表述形式,对颂莲面目表情的神态与衣着进行了细致地刻画与细腻的表现。
她的身上有着叛逆与反抗的性格,从她与被财迷所困的继母的对白可以看出颂莲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反映出她无奈及悲惨命运。
此时的她身穿旗袍也可表现民国时期女人的命运,暗喻极强的男权主义的观念体系。
这种观念体系与所有别的的观念体系最大的不同就是,这种观念体系特别关心“性别”的平等性问题。
从原则上讲,对任何影片都可以从男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
因为文艺作品是要来表现情感的,为情感肯定是有倾向性的,此时就表现出有一种“无形的手”在操控她——颂莲及女人的命运。
四太太看到深锁大院的女佣人雁儿,主动去帮她洗衣服,表现了四太太的善良与对雁儿的同情。
当女仆人知道颂莲是四太太时激烈的行动表现出大院里勾心斗角和冲突的开始,颂莲也很快转变承认自己是四太太并让仆人把箱子拎进去,突出了主人公颂莲的人性转变,从开始的叛逆带入现实中的接受。
影片中陈老爷把颂莲的笛子烧了,笛子对颂莲来说是对家乡的思恋和对过去美好向往的一个寄托品,是精神的寄托。
老爷把颂莲唯一的精神寄托给烧了,表现封建家族势力不可侵犯,此时响起笛子声,吹出的是一种凄凉与无奈。
影片有一组近景描写颂莲,此时光线正好打在脸的一侧,双眼上没有一丝光线,在阴影中,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说明此时颂莲身出大院的处境,被封建家族的阴暗所吞噬;一侧有光线则代表了过去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封建束缚深宫缩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内容摘要】虽说《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人们的生活与古代后宫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差距,但是,电影里面的人物为了生存与地位,他们之间相互直接的,间接的相互斗争却与后宫的争斗不相上下。
最后在深深地院墙内,人性扭曲变形,封面思想余毒侵蚀人性,死去的人是封建思想的冤魂;活着的人,不是依附了封建势力,变成了权利的爪牙,便是疯癫痴傻,受尽人情冷漠。
【关键词】封建思想斗争人性灯笼权势1.内容评价1.1主题1.1.1影片讲述了颂莲在嫁入陈家豪门之后,人性扭曲变形的过程,影片表达了封面思想余毒对人性的囚禁于毒蚀。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良心是路人”,此话形容颂莲,最恰当不过,颂莲人性的扭曲,得于两个人,两个理应与她关系亲昵的人,两人分别是,颂莲的继母,还有颂莲的男人,陈老爷。
这两个人是封建余毒的代表,颂莲的继母把她推入封建的深渊,而陈老爷将颂莲的个性一点一点腐蚀。
颂莲在经历一系列的陈家规矩:挂灯,点灯,灭灯,封灯,点菜,捶脚,请安后,颂莲从排斥,习惯,陶醉到向往,追逐,到弄权。
个性在深墙大院内一步一步丧失。
颂莲在得宠时,对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奴才的麻木。
颂莲在陈宅的生活,遇到了一个又一个“中了封建礼教毒”的人,比如;“中毒”不深却身陷囹圄的梅珊,想飞上枝头的雁儿,善玩手段的卓云,古板守旧的大太太,依附封建权利的管家,得过且过的二婶和曹妈。
每个人都在封建束缚的环境中,苟延残喘。
每个人的身上都散发着权势对人性的压抑。
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主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些人的麻木说明颂莲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当时那时候中国普遍的现象。
还有,我们还可以从管家陈百顺和二婶的的口中反复听到一句话,“按照祖上的规矩!”规矩,规矩!到底什么事规矩?在陈家,点灯、挂灯、封灯是规矩,陈老爷的话就是规矩!陈家的高墙大院就是规矩!在陈家,规矩是不能违背的,违背规矩的,都被吊死在那屋顶的小石屋里面,这是唯一可以逾越陈家高墙大院的存在。
凄婉的女性悲歌———《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从苏童的《妻妾成群》到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创作者关切的题旨也从讲述一个女性遭受的婚姻悲剧的故事转而探讨一群女性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空间内疯狂的生存状态。
这样一来,孤独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疯狂也不再是一个人的疯狂,牺牲更不再是一个人的牺牲。
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
显然,这个女性拥有与她的背景不相称的过多的女人味,她谙熟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和勾心斗角,甚至以“床上的机敏”博取陈佐千的欢心。
然而,她清纯的气质和直率的品性终究挽救不了一个小妾的命运。
与此构成同位关系的是有“倾国倾城”之貌的三太太梅珊和“明媒正娶”的大太太毓如。
梅珊是个“高兴了就唱,不高兴了就笑”的“狗娘养的”,而毓如则是未老而色衰,色衰则爱弛。
虽然无论苏童还是张艺谋都没有明文表现过毓如的痛苦,但是可以想象,当她被迫和那个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卓云一同分享自己的丈夫,当她被迫在中年之前就完全禁欲,被迫接受和面对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新鲜的女性进入陈家大门来和她还有她的的儿子争夺财产权势斗智斗勇,她除了躲进宗教的虚无中去寻找慰藉和慈悲,难道还能有任何其他的逃避和选择吗?电影中几乎完全没有关于陈佐千的详尽描写,这个热衷于纳妾的旧式男人,看上去有点像西门庆,他以对床弟的热情来掩盖已经颓败和虚空的生活。
在整个故事中,他是一个至高无上而又苍白空洞的背景,以至于在张艺谋改编的影片中,陈佐千只剩下一个凝重而模糊的背影。
飞浦似乎带来某种生机,在他英俊潇洒的外表掩盖下,却是对女人的惧怕,对于这个家族的人来说,对于这种旧式腐朽的生活来说,飞浦又是一个断然的否定。
在这一层面上,《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表现了出父权制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命运,而且表现出了父权制历史必然崩溃的劫难。
也许正因如此,张艺谋毅然将苏童原著中阴冷颓败的“井”的意象改成了现在影片中的“黑屋子”,尽管这一象征意义始终没有脱离从鲁迅《狂人日记》、《呐喊》以来对“吃人的礼教”、“没有窗的铁屋子”的线形思维,然而,毕竟将“那种阴郁的背景无声无息吞噬鲜亮的生活希望,陈旧的生活气数已尽”的概念符号化到使观众最容易明白和接受的范畴上,这同样也是张艺谋从《红高粱》里一路走来的线形思维,即拒绝将事件和情节复杂化,希望观众能够仅从表面就十分顺畅的解读其作品的信息编码;拒绝“严格写实”,而希望自己的电影从构思到影像都是意象的、象征的、符号的。
展现人性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展现人性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1991年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希望对你有帮助哦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一:在全世界都在谈论女性主义的情况下,中国近期的电影却鲜少涉及这一主题。
中国没有女性主义吗?《七月与安生》还有目前没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甚至《大鱼海棠》都有涉及到女性主义,但是无一例外,这些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并不突出。
所以,今晚,我们来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谈部老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
“红灯笼”这一意向贯穿整部电影的始终,可见,其象征意义绝不简单。
影片中,每当红灯笼被点亮,被挂起的时候,就意味着有新人要进入这个院子了,意味着有人要得宠了,有人可以点一份自己喜欢的菜了,同时也意味着有人要失宠了。
仅仅一个红灯笼,却几乎牵扯了这个死气沉沉的大院中所有女性的神经,此时的它代表着权利,代表着地位,就是不像红灯笼。
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热烈,是激情,是情欲。
影片中,只有被陈老爷点中的院子才可以点红灯笼,陈老爷的到来意味着性,而红灯笼就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性暗示。
在这种暗示下,女人不得不顺从男人,因为男人决定着女人什么时间可以有性,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有性,女人在这种压抑下渐渐沦为男性的玩物,而在以陈老爷为代表的男性眼中,院中女人确实只是性玩物而已,因此,雁儿活着陈老爷可以明目张胆的占她便宜,雁儿死了陈老爷连见都没见一面。
对于男性来讲,薄情是生理决定的。
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就是高高挂起的性,大家心照不宣,却又无人不心知肚明。
在这种直指女性的暗示下,女人在这个红灯笼下变得一丝不挂,其自尊也被一点一点燃烧殆尽。
红灯笼凭借着男人的特权愈加鲜红,在这种情况下,女人只能“以色事人”,只能“你算计我,我算计你”。
性压抑压抑的绝不仅仅是女人的本性,还有女人的尊严、善良。
从这个角度看《甄嬛传》,后宫的争斗就更好理解了。
基于女权主义理论分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作者:申娜来源:《名家名作》2018年第06期[摘要]很多女性在接受教育和文化洗礼后,不甘做男人的第二性,奋起反抗,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获得社会地位,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角色。
结合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驴得水》《沙鸥》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女权主义;电影;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08-02五四运动以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形象在全国流行甚至风靡开来。
易卜生激励妻子们逃离合法但自私的丈夫,同时还创造出一个公然反抗整个城镇一致同意的裁决的医生作为英雄。
这个事件当时激励了很多女性去斗争,塑造了女性向往的生活。
当时中国女人最大的病根是不肯睁眼来看世间的真实情况,“娜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象。
面对家庭、宗教、法律的压制,娜拉果断离开,宣示对依附性婚姻的抛弃和对男权社会的反叛。
受此影响的中国女性面对父母包办婚姻、裹小脚、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传统生活模式,开始反抗礼教,重估传统,自由恋爱,重建伦理。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都认为,女性解放是民族希望的象征,因此主张废除缠足、开放女子教育、改变女性生活状态。
与此同时,女权主义萌芽,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出许多关于女性崛起的口号,例如男女平等、女人撑起半边天等,都是对女权的争夺和对女性的肯定。
随着女权主义的出现,许多电影导演开始用优美且富有诗情寓意的镜头来表现女性的美。
著名艺术家朗索瓦·特吕弗曾说过:“电影就是女性艺术。
”一、笼中女结合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来看,封建时期的女人不仅喜欢依附于男权社会,而且享受男人给予的权力。
这种社会制度下存在很多针对女性的规矩和礼节,女人们在这种规矩和礼节下斗智斗勇,只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
在男权的统治下女人们享受这种“馈赠”。
摘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于1991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封建家族内多房妻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与人性挣扎的故事。
通过鲜明的视觉风格和深度的社会批判,《大红灯笼高高挂》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问题,同时探讨了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阶层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电影以细腻的人物塑造、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浓厚的时代背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深刻的历史画卷。
摘要与大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和文化反思的影片,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赞誉。
通过细致入微的情节描绘,张艺谋成功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问题、权力斗争以及人性的本质,从而引发观众对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深刻思考。
一、背景与情节概述剧情介绍:影片讲述了民国时期北方一个大家族内多房妻子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女主角颂莲(巩俐饰演)作为新婚女子嫁入家庭,并迅速卷入了家族内部的残酷竞争中,最终在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陷入了绝望。
角色刻画与人物关系:通过细腻的人物性格描写,展现了颂莲、玉姐以及梅姐等女性角色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转变。
她们之间的相互对立、争斗乃至人性中的阴暗面被电影细致地刻画出来。
二、主题探讨权力斗争与性别地位:影片深入剖析了封建家庭中男权至上的社会结构,突出表现了女性在这一环境下的无助与痛苦。
婚姻制度的反思:通过颂莲与其他妻子之间的互动和矛盾冲突,反映了传统婚姻观念对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电影分析视觉风格与美学特征:张艺谋运用独特的色彩搭配(如红灯笼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来象征女性角色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叙事技巧与结构安排:影片采用了多线索并进的方式,通过插叙等手法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深度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是一部关于婚姻制度的作品,更是一个全面探讨人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影响的电影。
它以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并借此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深刻的社会问题。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观后感受(原创版2篇)目录(篇1)1.引言:介绍《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的背景和主题2.电影的情节概述3.主题分析:探讨电影中的封建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和婚姻观4.结论:总结电影的价值观和启示正文(篇1)《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电影,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发生在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悲剧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中,三妻四妾的生活和争斗,以及在其中受尽压迫的女性形象。
电影的情节围绕着地主家庭的家长和其三个妻子展开。
在这个家庭中,男性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女性则只能依附于男性,没有独立的地位。
三个妻子之间的争斗和勾心斗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家庭关系的虚伪和腐朽。
电影中的女主角,颂莲,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她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备受压迫,最终被迫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电影的主题是封建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和婚姻观。
在封建社会中,男性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存在。
女性的价值取决于她们能否为男性生下儿子,因此,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只是她们获取地位和保障的一种手段。
电影通过颂莲这个角色,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压迫和无奈。
总的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家庭观念和女性地位的电影。
通过其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深入的主题分析,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让我们深感震撼和反思。
目录(篇2)1.引言:介绍《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的基本情况2.主题:探讨电影中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3.情节:分析电影的主要情节和角色关系4.视听效果:评价电影的视觉和听觉表现5.结论:总结电影的价值观和启示正文(篇2)《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改编自苏童小说《妻妾成群》的电影,导演是张艺谋。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家庭伦理故事,通过描绘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的生活,展示了那个时代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扭曲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