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的应用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30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一、颌骨颌骨通常指上颌骨与下颌骨。
(一)上颌骨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是面中部最大的骨骼,左右各一,相互对称,其解剖形态极不规则,由一体 (上颌骨体)和四突(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构成。
上颌骨与鼻骨、额骨、筛骨、泪骨、犁骨等 邻近骨器官相连构成眼眶、鼻底和口腔顶部。
1. 上颌骨体 分为四面一腔即前、后、上、内四面和上颌窦腔。
(1)前外面:又称脸面。
上界与眶下缘相连,下界为牙槽突底部,内界为鼻切迹,外界为颧牙槽嵴。
在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 处有椭圆形的眶下孔,眶下神经、血管从此通过。
眶下孔的下方,尖牙与双 尖牙的上方骨面有一深窝,称为尖牙窝。
此处骨质菲薄,常经此凿骨进入上颌窦内施行手术。
图为上颌骨(左图为外侧面观,右图为内侧面观)(2) 后面:又称颞下面。
一般以颧牙槽嵴作为前壁与后壁的分界线, 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在其后方骨质微凸呈结节状,称上颌结节。
上颌结节上方有 2-3个小骨孔,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 通过。
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3) 上面:又称眶面,构成眼眶下壁,呈三角形。
眶下沟向下延伸成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
上牙槽前,中神经由眶下管内分出,经上颌窦前壁和外侧壁分布到前牙和前磨牙。
(4) 内面:又称鼻面,构成鼻腔外侧壁。
在中鼻道中上颌窦开口通向鼻腔。
施行上颌窦根治术和上颌窦囊肿摘除时,可在鼻道开窗引流。
(5) 上颌窦:呈锥形空腔,底向内,尖向外,伸入颧突,底部有上颌窦开口。
上颌窦壁即骨体的四壁的骨质皆薄,内面衬以上颌窦黏膜。
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紧密相连, 有时反隔以上颌窦黏膜,故当上颌前磨牙及磨牙根尖感染时, 易 于穿破上颌窦黏膜,导致牙源性上颌窦炎;在拨除上颌前磨牙和磨牙断根时, 应注意勿将根推入上颌窦 内。
2. 上颌骨突 包括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 额突:为一坚韧骨片,与额骨、鼻骨、泪骨相连。
位于上颌骨体的内上方。
■鼢园目围囤讲座5综述头面部主要血管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廖勇范松青(南华大学医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头面部主要血管区域皮肤及深层组织血供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为组织瓣移植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外科手术提供了解剖学的基础。
熟悉头面部血管区域皮肤、血管解剖位置,面神经的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于保护面神经及其分支免受损伤非常重要。
Whetzel和Mathles[-l的研究确定了头面11个主要动脉的皮肤血管区域,本文就近年来头面部11个主要血管区域的应用综述如下。
头部由颅与面两部分组成。
颅部包括颅顶、颅底、颅腔,颅腔容纳脑及其被膜;面部有视器、位听器等器官。
头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外动脉和椎动脉。
面部可划分为眶区、鼻区、口区和面侧区。
面侧区为介于颧弓、鼻唇沟、下颌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之间的区域,又可分为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1面横动脉血管区域面横动脉在腮腺内起于颞浅动脉,起始处外径为1.38mm回,面横动脉前行于颧弓腮腺导管之间,分出小支供应腮腺及嚼肌表面筋膜皮肤,并与面动脉及眶下动脉等相交通。
面横动脉多为一支,多数位于面神经及其分支的深面,少数位于其浅面或同一层面。
在颌面外科手术中,注意勿伤及面横动脉及与其伴行的面横静脉13I。
王昭领等在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治疗中见面横动脉走行于髁状突颈部。
由下颌骨内侧经下颌升支后缘向前进入腮腺,与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关系密切,尤其在下颌升支后缘切开时易损及。
可能由于面横动脉较为细小(外径仅为1.7mill),致使以往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中与其有关报道较为少见。
尽管面横动脉较为细小,术中不慎仍可造成严重后果。
因面横动脉主要走行于下颌升支外侧,一般易于止血,但是其离断后近心端回缩将使止血非常闲难,术中出现了4例由于面横动脉损伤导致的大量出血,说明而横动脉在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中不容忽视。
分析术中面横动脉损伤原因,除解剖凶素外,术者重视程度不够可能亦是重要凶素141。
临床解剖部位分类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研究人体内外部结构及其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解剖则是指将基础解剖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工作中,通过解剖部位的分类来加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根据解剖学的分类方法,临床解剖部位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骨盆、四肢等几个大类,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几个部位的分类。
1. 头部: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在临床上常见的解剖学分类包括:颅骨、面部、眼眶、口腔、鼻腔、颞颌关节、颌骨、耳部等。
这些部位的解剖结构与头部疾病密切相关,对于头部外伤、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2. 颈部:颈部连接头部和胸部,是许多重要结构的通道。
临床上常见的解剖学分类有:颈椎、肌肉、血管、神经、喉部、甲状腺、颈部淋巴结等。
颈部的解剖结构与呼吸道、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重要器官密切相关,对于颈部的损伤、肿瘤和吞咽困难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 胸部:胸部是人体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重要部位,包括胸骨、胸椎、肺、心脏、食管、气管、纵隔等。
这些部位的解剖结构对于心脏病、肺部疾病、纵隔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4. 腹部:腹部是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腹肌、腹腔、胰腺、胃、肠道、肾脏、膀胱、子宫等。
这些部位的解剖结构对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如胃癌、肠梗阻、尿路结石等。
5. 骨盆:骨盆是下半身的核心部位,包括髂骨、耻骨、坐骨、尾骨等。
骨盆的解剖结构对于盆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盆腔炎症、子宫肌瘤、骨盆骨折等。
6. 四肢:四肢是人体活动的重要部位,包括上肢和下肢。
上肢包括肩关节、臂、前臂、手部等,下肢包括髋关节、大腿、小腿、足部等。
四肢的解剖结构对于肌肉损伤、关节疾病、骨折等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临床解剖部位的分类,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疾病发生的位置,有利于医生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临床解剖学分类只是一个基础,临床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美容面部解剖及临床应用面部美容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整形手术方式,通过对面部肌肉、皮肤以及软组织的调整来达到塑造容貌、改善外表的目的。
在进行面部美容手术之前,医生通常会对面部进行解剖学分析,以确定手术的具体方案和操作部位。
本文将介绍面部解剖学知识及其在临床美容手术中的应用。
一、面部解剖学知识1. 面部肌肉面部肌肉是面部表情的主要动力来源,主要包括表情肌、咬肌、颞肌等。
表情肌位于面部肌肉最表层,负责面部表情的展现,如笑、皱眉等;咬肌则位于颧骨和下颌角之间,负责咀嚼功能;颞肌则位于太阳穴处,负责颞颌关节的运动。
在面部美容手术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这些肌肉的位置和形态,以达到改善面部外观的目的。
2. 面部皮肤面部皮肤是整个面部结构的最外层,负责保护面部组织并起到美观的作用。
面部皮肤的厚度、弹性、脂肪含量等因素会影响面部的外表和质感。
在面部美容手术中,医生通常会对面部皮肤进行调整,如去除皱纹、提升下垂的皮肤等,以达到年轻化、美化的效果。
3. 面部软组织面部软组织包括脂肪、纤维组织等,是面部肌肉和皮肤的基础支撑。
面部软组织的分布和数量会影响面部的轮廓和线条,如丰满的脸颊、下巴尖细等。
在面部美容手术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面部特点来选择调整软组织的位置和量,以达到面部塑形的效果。
二、临床应用1. 面部年轻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皮肤会出现皱纹、下垂等现象,影响外表的美观。
面部年轻化手术通常包括提升眉部、拉紧下巴等操作,通过调整面部肌肉和皮肤的位置来达到年轻化的效果。
2. 面部塑形有些人天生面部线条不够清晰或对自己的面部轮廓不满意,可以通过面部塑形手术来调整。
面部塑形手术通常包括隆鼻、丰太阳穴、缩颧骨等操作,通过调整面部软组织的位置和量来改善面部的轮廓和线条。
3. 面部矫正有些人因为意外、疾病等原因导致面部畸形,影响外表的美观和生活的质量。
面部矫正手术可以通过调整面部肌肉、皮肤等组织的位置和形态来矫正面部的畸形,帮助患者恢复自信和美丽。
第三章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教程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学是口腔医学领域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口腔颌面结构的解剖,掌握相关解剖学知识,并且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应用。
本章主要介绍口腔颌面应用解剖实验的相关内容和操作步骤。
一、实验材料准备1.解剖工具:解剖刀、解剖剪、骨髓钳等。
2.解剖材料:尸体标本、人工骨骼模型等。
3.解剖辅助工具:解剖镜、解剖针、手套等。
二、步骤1.准备工作: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需要穿戴好实验服,并戴上手套。
实验室中应保持整洁,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工具和材料。
2.解剖准备:选择一具完整的颌面头颅标本,并清洗干净。
将头颅标本放置在解剖台上,并用解剖针固定。
3.头面解剖:从头部正中线开始,用解剖刀逐层切开面部皮肤和软组织。
切开后,将软组织剥离,暴露出颅骨。
4.颅骨解剖:从颞骨上部开始,用解剖刀或解剖剪沿骨缝或骨切割线逐层解剖。
注意保护眼睛和手指,避免切割过深。
切割到硬膜外,然后用骨髓钳剪断骨骼。
5.面部解剖:从面部的一个切口开始,用解剖刀逐层解剖面部结构,如眼眶、鼻腔、口腔等。
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结构,如神经血管。
6.颌骨解剖:通过颌骨的解剖,可以了解牙齿的位置、根部和关系,以及颌骨的特点。
首先,解剖上颌骨,然后解剖下颌骨。
7.其他解剖: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可以进行其他相关解剖,如颌关节、颊部等解剖。
8.结束工作:实验结束后,将解剖台和工具清洗干净,并安排好标本和模型的保存和管理。
三、实验注意事项1.安全措施: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创伤。
戴好手套,保护眼睛和手指,注意解剖刀和解剖剪的使用,避免意外伤害。
2.解剖位置:解剖时要准确切割和剥离相应的组织,避免误伤关键结构。
掌握解剖位置和手法,注意颌面部的解剖特点。
3.操作规范:解剖操作要规范、细致,避免疏忽和马虎。
注意解剖顺序,从表浅到深,从一侧到另一侧。
保持专注和耐心,不要急躁和粗心大意。
4.清洁卫生: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工具和解剖台,保持实验室整洁和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