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馆藏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勅封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银雀山汉墓竹简书法艺术研究作者:梁青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1期摘要: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出土了不同书体的先秦竹书,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为主要内容的竹、木简牍7500余枚,解决了关于西汉书体的种种猜测,填补了西汉时期在书法史上的空白。
银雀山汉简书体堪称竹简书体的精华,可谓秦汉时期隶书的典范,被书法家称为古今汉字分水岭,在古文字研究和书法艺术史上都占在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堪称竹简之珍宝。
关键词:西汉;竹简;书法艺术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出土了不同书体的先秦竹书,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为主要内容的竹、木简牍7500余枚,解决了关于西汉书体的种种猜测,填补了西汉时期在书法史上的空白。
并证实了《孙子兵法》与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千古之谜。
这批竹简代表了我国古代兵学的最高成就,被列为新中国建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建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大发现之一,20世纪(100年)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013年《国家人文历史》评选中国九大“镇国之宝”,文献书简、银雀山西汉《兵法》竹简成功入选,为孙武、孙膑正名。
专家汝企和点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他留下来的唯一著作——《孙子兵法》,不但成为其后中国历代研习兵法者必读之书,而且较早就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发行海外,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1号墓出土了三铢钱和半两钱而无五铢钱来判断,墓葬年代上限不会早于三铢钱始行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下限不会晚于五铢钱始行武帝元五年(前118)。
从2号墓出土竹简《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和半两钱来判断,墓葬年代上限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
根据以上分析,两座汉墓应为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西汉早期墓葬。
从一件王懿荣手札谈民间文献类文物的收集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9期摘要: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藏有一封王懿荣写给张允勷的草书信札,信札内容是王懿荣与张允勷初次见面后托张允勷代为购买书画。
王懿荣广为人知,张允勷是清代收藏名家,但其生平在文献中记录甚少。
文章从这封信札入手,尽可能搜集张允勷其人其事相关资料,向读者介绍王懿荣与张允勷这一段收藏界的佳话,并对民间文献类文物的收集进行探讨。
关键词:王懿荣;信札;张允勷;书信来往;民间文献类文物;收集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9.009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收藏了一封王懿荣写给清代登州收藏大家张允勷的草书信札。
这封信札是王懿荣收藏过程的见证,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1 王懿荣信札研究1.1 信札内容信札全文如下:允勷姻世,讲足下去年匆匆一谭,又荷雅贶多珍,感谢无似。
弟今年不及再请郡城话别,月底即北上再西行也。
埙拓本一卣,埙拓本一历代年表一本籍已寄赠。
外弟所著南北朝存石目二册寄来请略资繙览,览毕仍封交来人带回。
此书大旨具在后序,尚未脱稿,行走皆以自随,到川刻成即以寄呈也。
此后来往信件均请封固,幸勿致外人拆阅也。
登州金石志之议当与足下共成之,幸勿怠忽,登州桑梓之遗一说亦然。
外有单一纸开书画人名遇优请为弟购存也。
即请春安,弟懿荣顿首。
翻译为白话文,大意如下:允勷世兄(姻世,未查找到确切含义,但从书信大意,笔者认为应当是王懿荣称张允勷为“兄”,清代和民国诗词中多见“姻世兄”称呼,如陈望曾的《叔臧姻世兄四十双寿倩吴江周维屏画松石图寄祝》、方仁渊的《戏简周子标姻世兄六十寿辰》等,均是平辈间的称呼),去年你我匆匆见过一面,你慷慨地赠送给我许多古玩,实在是不知道怎样感谢才好。
我今年来不及再去找你见面了,月底我就要北上然后西行。
我做的一本陶埙拓本、一本年表已经寄送给你。
另外,我所著的《南北朝存石目》也已經寄给你,请翻阅指正,然后交给送书的人带回来。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观后感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观后感
最近,我参观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该博物馆以明末清初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竹简为主要展品,从不同方面对明末清初的文化、宗教、历史等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这次观展让我收获颇丰,了解到明末清初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表现在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节日庆祝、贵族教育、家庭仪式等等方面,这些文化有着千百年来的悠久传承,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今天许多文化细节仍可以从中发现,可以看出这些文化经历了多么漫长的转化。
此外,博物馆以动态、互动的方式展示展品,让参观者轻松理解明末清初的文化,使历史紧紧围绕着观众,让历史仿佛可以触摸到,让我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明末清初的文化精髓。
总之,这次参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使我对明末清初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悠久传承,希望在以后的参观中,我可以更深入的欣赏中国历史的精髓。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教育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教育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的一座专门收藏和展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文物的博物馆。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些竹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注重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讲座、研讨会、教育活动等,向公众传播有关银雀山汉墓和竹简的知识,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博物馆每年举办多次临时展览,展示不同主题的竹简文物,如《银雀山汉墓竹简与汉代社会生活》、《银雀山汉墓竹简与汉代文化艺术》等。
这些展览旨在通过展示竹简的实物和相关文献,向观众讲述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汉代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他们在竹简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到竹简的研究方法、技术和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以与专家学者进行互动和交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博物馆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亲子活动、学生参观、讲解解说等。
亲子活动旨在通过游戏和互动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竹简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参观活动则为学校组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汉代历史和文化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博物馆的讲解解说服务也非常重要,博物馆的讲解员会通过解说和讲解竹简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向观众传递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讲解员经过专业培训,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讲解能力,能够向观众提供深入而生动的解说服务。
除了向公众提供教育服务,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博物馆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共同开展竹简的研究工作,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
这些合作和交流活动有助于促进竹简研究的发展,推动汉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进程。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以教育为重点,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和教育活动等,向公众传播有关竹简的知识,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博物馆的特色和展品,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一座专门收藏和展示汉代竹简的博物馆,馆内珍藏了大量的汉代竹简,这些竹简是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馆藏展品馆内的展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竹简的材质、竹简的内容和竹简的制作工艺。
1.竹简的材质竹简是汉代文人常用的书写材料,它以竹子为原料制作而成。
竹简的特点是质轻、坚硬、便于书写,非常适合保存文字资料。
我们在展厅中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竹简,包括纵横简、榫卯简、扁简等,这些竹简都是根据其形状和用途进行分类展示的。
2.竹简的内容竹简上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在博物馆中,我们特别展示了一些重要的竹简,例如《孝经》、《论语》等经典著作的竹简,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和文学作品的竹简。
这些竹简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汉代社会的风貌。
3.竹简的制作工艺在馆内,我们还展示了竹简的制作工艺。
竹简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竹材的挑选、切割、破孔、修整和磨光等。
我们特别设置了制作竹简的模拟展示,让游客朋友们能够亲自体验一下竹简的制作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二、展览特色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独特的展览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
馆内的展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还能让游客朋友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1.独特的文化遗产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所展示的竹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汉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面貌。
通过观赏这些竹简,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2.亲身体验的机会除了观赏展品,我们还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在博物馆中,游客朋友们可以亲自参与竹简的制作过程,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能够增加游客的参与感,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兰山古迹——竹简汉墓
银雀山汉墓竹简,公元前140~前118年墓葬中出土的竹简。
分别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县(1994年为临沂市)银雀山1号和2号汉墓中。
临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北屏沂蒙山区,以东临沂水得名。
古属鄅国,西汉时属东海郡。
在临沂城南有两座隆起的小山岗,东西对峙,东岗名为金雀山,西岗名为银雀山。
1972年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发掘了银雀山两座汉墓。
两墓都是长方形竖穴,均为一棺一椁。
椁室分成棺室和边箱两部分。
大部分随葬品放置在边箱内,出土陶器、漆器及铜镜、钱币等。
1号墓的竹简出土于边箱的北部,与竹简同出的还有半两钱和1枚三铢钱。
2号墓的竹简出土于边箱南部靠近东壁处。
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
银雀山竹简的长度有3种:
1、长69厘米,约合汉尺三尺,经缀联共32简。
2、长27.6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二寸,约5000简。
3、复原长度为18厘米,约合汉尺八寸,此类简仅10简。
-----------------------
大家好
这些都是精心创作的内容
如果你喜欢我,喜欢历史故事,欢迎留言和私信。
临沂汉墓竹简博物馆作文纪晓岚打马从临沂走过,赞了一声沂水,说道:饮马临沂水,沂水流不息。
沂水多情,一流许多岁月。
五千年前,人们在这里烧制黑陶,东夷文明于此眺望远方。
春秋时,曾参于此从师孔子,有宗圣之名流传。
诸葛亮在此耕读,后来避乱南下去了荆州。
兰陵萧氏、琅琊颜氏、东海郯徐氏、蒙阴公氏……人物更迭,不胜枚举,时光流转间,文字也褪色,所幸总有文明的痕迹横渡岁月,为我们带来古早的气息——走进博物馆,来一场温柔的千年之恋。
傍溪鸥鸟忆临沂1963年,临沂市成立文物收集组,负责文物收集工作,并于1979年设置文物陈列室,也就是临沂市博物馆的前身。
有学者曾说,文物由封闭走向开放,是一场文明的考验。
在临沂市博物馆,这句话的内涵也变得愈发真切。
2011年,竣工的北城新区馆区对外开放,馆藏藏品包括汉代画像石、陶瓷器、铜器、玉器、钱币、绘画、玺印等二十四个门类全部展示于公众面前。
在众多馆藏藏品中,汉画像石、陶瓷器、玉器、钱币为馆藏特色。
馆藏汉画像石丰富且独具特色,尤其是吴白庄汉代画像石,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我国东汉时期画像石的翘楚之作。
“石上史诗”临沂汉画像石专题展厅--吴白庄画像石墓除了北城新区馆区,临沂市博物馆还拥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和孔庙两个馆区,各具特色,底蕴深厚。
1972年银雀山一、二号西汉墓发掘出土的7500余枚以先秦兵书为主要内容的竹简,特别是《孙子兵法》与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其人有无、其书真伪”的千古之谜。
1989年,在原址建设“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是我国第一座以汉墓竹简为主题的遗址性博物馆,2021年9月改造提升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以崭新的姿态再次面向游客开放。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的室内陈列突出汉墓、竹简、兵法三大主题,收藏展示了金雀山、银雀山百余座墓葬中出土的珍贵文物。
临沂孔庙又称文庙,始建于金代,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明代、清代均重修并增建,旧时一直是州学、府学所在地,已有近千年历史。
· 117 ·杨 玲43年前,在临沂城东南一座小山上的基建施工中,偶然成就了一个震惊中外的重大考古发现,这就是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出土。
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银雀山兵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遗址上建立起来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则是我国第一座专题性汉墓竹简博物馆。
如今,那里已经成为承载兵学文化的圣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
兵学文化极大地增强了临沂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提升了大临沂、新临沂的文化品位。
“位居世间最小名山 馆藏天下第一兵书”凡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参观游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门两侧的一副楹联:上联是“位居世间最小名山”,下联是“馆藏天下第一兵书”。
楹联正中悬挂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馆时题写的馆名“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这副楹联是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35周年前,特请时任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首席专家吳如嵩将军撰写的三副楹联中的第一副,并集竹简上的汉隶文字,刻于红木牌上的。
楹联中的“最小名山”即指银雀山。
这座小山距临沂古城东南1公里(现为老城中心),海拔仅76.69米,与东面的金雀山相对。
银雀山和金雀山的地下有规模较大的汉代墓群,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
1964年被发现,自1972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了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现已被划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发掘出土,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蜚声海内外,成为“世间最小名山”。
银雀山汉墓考古发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两部竹简兵书同时在1号墓中Talk from Three Antithetical Couplets in Mount Yinque从银雀山三副楹联说起收稿日期:2014-10-27作者简介:杨玲,女,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研究员。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馆藏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勅封
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件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勅封,这类封赠是褒扬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及妇女的相夫教子、贤淑等,引导子女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以父母作榜样,以对长辈的孝顺作为对皇帝(国家)的忠诚,是对“孝”和“忠”的一种宣扬,这些内容在现在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标签: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勅封;积极意义
2015年初,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件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勅封。
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驱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而李宗蒲,乃山东武定府蒲台县训导李浵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于庭训,箕裘丕裕夫家声。
兹以覃恩,貤赠尔为修职左郎、山东武定府蒲台县训导,锡之敕命。
于戏!笔显扬之盛世,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
尔朱氏乃武定府蒲台县训导李浵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
兹以覃恩,貤赠尔为八品孺人,于戏!賁象服以端严,诞膺巨典;锡龙章之涣汗,永播徽音。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初一日。
李浵。
全篇勅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加盖“敕命之宝”。
据《辞海》解释:“封典”是指皇帝给予官员本身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
一品官,曾祖父母以下均有封典;三品以上,封(赠)其祖父母以下;七品以上,封(赠)其父母以下;九品以上,仅给予其本身。
六品以下的官用皇帝的“勅命”授予,称“勅封”;五品以上的官用“诰命”授予,称“诰封”。
但据《清史稿·志八十五》中记载:“雍正三年,定四品至七品官,愿将本身妻室封典,封祖父母者,八、九品官愿封父母者,皆许封。
”训导为学官名,是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縣,教谕一人,训导二人。
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清史稿·职官志三》:“儒学:府教授、训导,州学正、训导,县教谕、训导,俱各一人。
”训导在清朝之位阶约为正八品。
本文所举之“勅命”,就是正八品官享受了“封父母”的待遇。
“敕曰”是古代圣旨中措辞的一种,通常是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该勅封是授以朱氏八品孺人,正是表达皇恩之意。
武定府,公元前2世纪设厌次县(属齐郡),明洪武元年(1368年)地入棣州,永乐元年(1403 年)改棣州为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 年)因明宣宗在此平定了欲在棣州起兵谋反的汉王朱高煦而改为武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43 年)升为武定府,今为山东惠民县。
而蒲台县的前身为汉武帝时期的湿沃县。
《蒲台县志》载:“邑境汉武帝间置湿沃县;新莽时改延亭县,后复名;随改蒲台县。
”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武定府。
这件“勅封”以缣帛做载体,将文字直书其上,书制作精良,书写考究,是珍贵的历史档案。
关于李浵,或许由于属低级官吏,史籍中未见记载。
而这件勅封是如何从几百里之外的惠民县流传到临沂,也就无从查阅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类封赠是褒扬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及妇女的相夫教子、贤淑等,引导子女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以父母作榜样,以对长辈的孝顺作为对皇帝(国家)的忠诚,是对“孝”和“忠”的一种宣扬,这些内容在现在也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