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青岛版
- 格式:pptx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9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一、有余数除法1、意义:把物体平均分后,每份分得同样多,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部分不够再分,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3、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1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不大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上面;2乘,除数和商相乘,把结果写在被除数下面;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把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4比,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实际应用1进一法:余数不管是几都舍弃,舍弃后商加一,如租车、租船等问题2去尾法:余数不够1份,不能算作1份,舍弃后商不加1,如买东西、做衣服等问题。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1.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万以内数的读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继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2.万以内数的写法: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三、数位不同,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不异的数,先比力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不异,就比力下一位上的数,直到比力出大小4、近似数、估计与准确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整万数五、整百数的加法整百加整百,先把百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再在得数后添两个。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摆了三盘,最后还剩下一个。
7÷2=3(盘)······1(个)引入余数的概念。
这里的最后剩下的1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余数。
讲解:在计算平均分的除法算式时,计算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还有剩余,也就是剩余的不够再分,数学上把这种不够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余数的书写形式是在商的后面点6个点,再写上余数。
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四、巩固提升先画图分组即商,并引导乘法口诀。
剩下的就是余数,并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的数含义。
注意:辨别商和余数的单位,并引导乘法口诀。
注:利用乘法口诀快速找商,并比较两题平均给分2人和平均分给4人的相同点是?(都余1)五、课堂总结在计算平均分的除法算式时,计算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还有剩余,也就是剩余的不够再分,数学上把这种不够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教学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专项训练:54÷9= 48÷6= 42÷7= 8÷4=6÷2= 36÷6= 10÷5= 45÷9=40÷5= 9÷1= 35÷7= 30÷6=21÷7= □ 22÷7= □ ……□23÷7= □ ……□ 24÷7= □ ……□25÷7= □ ……□ 26÷7= □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用8根小棒摆。
8根8÷4=22. 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
9根师: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9÷4=2(个)……1(根)师: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10根10÷4=2(个)……2(根)师:谁猜一下11根时,余数是几?生:3师:若12根呢?生1:4生2:没余数师:请这两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信息窗1—分食品——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活动,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认识余数的过程中,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小磁球学生准备:20个小圆片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师: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请看今天的学习目标: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完成目标的请把手放下。
这节课咱们要进行男女生比赛,(板书:男女)比一比谁得的五角星最多。
现在进行第一场比赛:比一比看书时谁的坐姿最端正,谁思考问题最积极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现在请把课本打开,翻到第2页,手指第2页的信息窗,(表扬××已经指好了)仔细观察信息窗中的图片和文字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先学(看一看)(一)过渡:下面自学开始,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思考问题最积极。
(二)看一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看书,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
(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地看看、想想,如果学生看完,可以复看。
)(三)说一说师:同学们看完了么?看完的请举手?好,下面来考考大家。
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回答,老师板演有价值的问题)问题1、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呢?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①1个1个地分。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信息窗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3、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四、教后随感:
年级组:学科:教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1.余数比除数小。
2.综合、概括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算式正确表示有余数的除法;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板贴、分物品的信息及问题的板贴。
学具准备:小棒、题卡、课后自测题卡。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老师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我们班的同学到野外去郊游,老师在一所农村小学教学,那里有高高的大山、清清的小河、绿绿的小草,非常美丽。
你看,这是我和我的学生在郊游的情景,他们玩的多开心啊!(课件出示主题图)1.提问:认真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说出:有①9个面包②10碗方便面③11瓶矿泉水④12根香肠⑤13个香蕉⑥14个橘子⑦15个苹果⑧18瓶酸奶。
每4个小朋友一组。
师:你们发现的可真多啊!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生: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师:谁还能像他这样再来提出数学问题?(生1)11瓶矿泉水,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生2)14个橘子,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你说我讲1、动手操作分小棒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师:孩子们,刚才你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分面包的问题好吗?板书: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谁来把这个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怎样列算式?板书算式9÷4= 师:9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9÷4等于多少?咱们一起用小棒代替面包分分看好吗?那我们需要准备几根小棒?为什么?2、汇报交流,理解意义。
师:谁来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预设:①一个一个地分②两个两个地分。
生:将粘好的9根小棒板贴在黑板上,学生到黑板演示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