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心理对演唱的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8.28 KB
- 文档页数:3
论歌唱心理的重要性摘要:本文分析了心理状态对声乐演唱的诸多影响,并就如何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和看法,以期对声乐教学有所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声乐歌唱心理重要性在声乐演唱和表演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很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心理状态对演唱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歌唱时的心理状态或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好坏,对其演唱和表演的效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研究声乐演唱心理状态,对演唱者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心理状态对声乐演唱的诸多影响1.声乐演唱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在声乐作品中,词、曲作者已经做到了“立辞为象”。
情感来自于形象,形象逼真,情感也就生动,形象不准确,情感表达就会产生失误。
歌曲中所描写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演唱时必须使主观与客观形象相吻合,否则,演唱者在塑造音乐形象时就会失去分寸,若过分夸张,就没有真实感,感染不了听众,所以,在唱情时必须注意感情是否真切,是否符合声乐作品的形象要求。
我们以歌曲《小二黑结婚》为例,第一乐段从首句“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到“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背着了我的娘,来洗衣衫”,不到30小节的音乐就把小芹等待二黑哥开会回来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演唱者若能把这种情绪和情境演唱出来,那么一个朴实、纯情的农家少女神采就形象地凸现出来了。
一个演唱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素养,必须深入生活,因为艺术创作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扩展视野,深化认知,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演唱者在舞台上一展歌喉之际,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具体地讲,演唱者在准备唱一首歌曲时,首先对音乐作品必须有个理性的认识,准确地理解、领会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细致地分析歌词和曲谱,剖析愈深刻细致,艺术构思就愈准确、愈丰满,头脑中的想象就愈丰富、愈鲜明,而通过歌声表现出来的情感就愈清晰,听众感受到的情感也就愈准确。
在剖析和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演唱者已下意识地开始了形象思维活动,随着歌曲优美的旋律,不知不觉地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浅谈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对演唱效果的影响歌唱发声是一门艺术,除了技巧和声音的训练之外,心理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心理活动对演唱效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自信心对于歌唱发声的影响非常大。
自信心是指对自己能力的信任和对成功的预期。
在演唱时,自信心会给予歌手充足的勇气和决心,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声音和情感。
相反,缺乏自信心的歌手可能因为对自己的怀疑和紧张而影响演唱状态,导致声音不流畅,情感不够真实。
第二,情绪状态对于演唱效果的影响也很大。
情绪是歌唱发声中的灵魂,能够直接影响到歌手的音色和表达力。
当歌手处于愉悦、激动或者伤心的情绪中时,会使得演唱更加真实和动人。
而当歌手处于焦虑、压抑或者紧张的情绪中时,可能会使得演唱过程中出现声音颤抖、嘶哑或者紧张的问题,影响演唱效果。
专注力对于演唱效果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专注力是指将全部意识集中在歌唱发声上,排除其他的干扰。
只有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歌手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且在演唱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相反,分散的注意力会导致歌声质量下降,技巧出现问题,也容易出现疲劳和紧张的状态。
第四,态度和意愿对于演唱效果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态度是指歌手对于演唱的认可程度和对于成长的积极态度。
只有积极的态度和对成功的渴望,歌手才会更加努力地去训练和表演,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相反,消极的态度会导致对于演唱的忽视和放弃,无法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对演唱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自信心、情绪状态、专注力、态度和意愿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歌唱发声的质量和表达力。
歌手在进行歌唱训练时,除了注重声音技巧的训练外,也应该关注和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声音和情感。
谈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作用发表时间:2013-07-15T16:54:56.20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侯朝阳[导读] 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对演唱和教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侯朝阳(新密市职教中心河南郑州452370)摘要:在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对演唱和教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作用下进行的,声乐同样也受心理的支配和影响,从而形成歌唱心理。
不同类型的人,心理因素也不同,其性格、气质、情绪分别会对歌唱产生不同的影响。
要培养正确的歌唱心理,就得从声乐教学及声乐艺术实践入手:第一,认真观察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第二,培养学生正确美好的歌唱状态、坚韧的歌唱毅力;第三,以情带声,进入角色,声情并茂,假戏真唱。
总之,歌唱心理决定了歌唱的效果,在演唱和声乐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正确、规范、完美的表现声乐艺术,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歌唱心理性格气质情绪二度创作在声乐教学中,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容易忽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即歌唱心理。
什么是歌唱心理?歌唱心理就是声乐学习与艺术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研究歌者在歌唱训练中、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以提高声乐艺术水平和声乐教学效果,这在声乐教学与艺术实践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
歌唱的心理是复杂的,它受性格、气质、情绪等方面的影响,下面分别叙述一下:一、性格对歌唱的影响性格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人的行为方式是千变万化的,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比如:有人在舞台上或课堂上演唱,放松自如,竞技状态很好,甚至会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水平;而有的人恰恰相反,演唱紧张、拘谨,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
这一切都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二、气质对歌唱的影响人的气质从心理学的概念来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主动积极的歌唱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歌唱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演唱会、电影、电视节目还是其他类型的活动,歌唱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对于职业歌手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有出色的歌唱技巧,还需要有恰当的心理素质,包括自信、积极、乐观、兴奋等等。
主动积极的歌唱是声乐演唱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主动积极的歌唱能够帮助歌手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才华。
当一个歌手感到自信和兴奋时,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歌曲背后的情感和主题,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另外,主动积极的歌唱也能够帮助歌手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歌曲技巧。
当他们对歌曲充满热情和积极性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地练习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表演质量。
其次,主动积极的歌唱能够带给歌手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当歌手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自信的气质时,观众们会更加喜欢他们的表演,也会更加愿意支持他们。
这会反过来给歌手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让他们更加热爱歌唱事业并持续不断地进步。
最后,主动积极的歌唱能够让歌手更好地与观众建立联系。
当歌手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时,观众们会更加愿意与他们互动和交流,这样就可以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关系。
这对于歌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观众的支持和鼓励对于他们的演唱事业来说至关重要。
总之,主动积极的歌唱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能够帮助歌手更好地表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和快乐,并让他们更好地与观众建立联系。
对于职业歌手来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和能力,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之一。
因此,无论是在职业表演还是在业余音乐活动中,主动积极的歌唱都是一个有力的武器,帮助歌手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
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要想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取得成功,给观众和听众留下美好和深刻的印象,必须具备很高的艺术造诣,尤其在演唱技巧等方面要有深厚的文艺功底、艺术修养以及对音符、音准和节拍、节奏把握的精准度。
但大家常常忽略了一点,就是心理因素在声乐演唱中起到的作用,尤其情绪、性格等方面对于演唱的影响可以说不容小视。
因此,本文共分两部分,一部分就心理因素会对声乐演唱造成哪些干扰进行分析,一部分就人们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演唱中易出现的心理困惑,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歌唱心理情绪性格意识自信心意志力1 第一部分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影响学习声乐演唱的人都知道,歌唱是受人的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听觉系统等多系统支配的一项运动,这些多系统生成的动作组合,都受大脑支配,除了嗓音及演唱技巧,还有智力因素和情感等心理因素的辅助,因此,一首歌曲是否演绎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的好坏,也从某种程度上,检验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1)情感和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一种是负面的情绪、情感。
当演唱者的情绪出现异常时,很容易让人从歌声中,体会到他内心的情感纠葛,一个人如果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他的歌声也常常带给人一种向上的感染力,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同一首歌曲,由心理状态不同的同一人演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而音乐的魅力在于抒发情感,使听者引起共鸣或引发美好的陶醉之感。
歌唱者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歌唱者对歌曲的处理,比如,在后台刚刚听到一个坏消息的演唱者,登上舞台后,是不会淋漓尽致地把歌曲演绎到最佳状态的,也许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走调、颤音不稳、甚至高音上不去的状况,就更谈不上美感了。
还有的演唱者由于休息欠佳、精神萎靡不振,唱出的歌曲,一听就是慵懒的,没有朝气的。
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音乐也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心理因素,比如,心情不好时,哼唱几首歌曲,情绪会有所好转。
声乐演唱中歌唱心理的作用声乐演唱,是一种既艺术性又技术性很强的艺术表演形式,需要演唱者在掌握歌曲唱法基础上,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与唱歌技能和音乐知识同样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歌唱心理。
一、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歌唱心理是指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采取的大脑神经反应。
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歌唱心理直接影响演唱者的表现力和表演效果。
具体来说,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演唱者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演唱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在演唱时,自信是演唱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风采的重要保障。
倘若演唱者没有自信,就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最佳表现,就算技术和音乐素养再高,也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歌唱心理的作用就在于,它有助于演唱者制造出一种自信且富有感染力的气场,这样观众就能感受到演唱者的魅力,从而更加认可演唱者的表演。
2.帮助演唱者理解和表达歌曲的情感歌唱是一种情感表达,意味着演唱者需要理解歌曲的情感,并通过声音来诠释它。
歌唱心理在这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有助于演唱者理解歌曲的情感,并且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在演唱中,歌唱心理可以让演唱者感知到歌曲中的情感变化,让演唱者有情感共鸣,从而更加自然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3.提升演唱者的音乐表现力音乐表现力是声乐演唱的一大重点,它是通过声音把音乐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能力。
歌唱心理在这里也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可以让演唱者更好地把握音乐动态,在演唱中自然地表现音乐元素,比如音调、节奏、韵律等。
歌唱心理还能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更好地展现角色的特点,让观众更能体验到歌曲的魅力。
二、如何训练歌唱心理歌唱心理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个性化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情感体验都不尽相同,所以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参考:1.培养良好的心态一个健康的心态是歌唱心理最基本的条件。
心理素质在歌唱表演中的重要性作者:李宗泉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2期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巨大潜能,就能有效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水平。
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
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声乐表演和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歌唱的技巧,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在演唱过程中的影响。
歌唱属音乐表演艺术。
它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以动听的歌声来塑造歌曲的艺术形象,表达其思想感情。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歌咏之”。
唱歌是一项抒发感情,激励意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动作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
对于歌唱表演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
比如:一些歌手在台下唱得不错,上台后出现心跳加速,两腿打颤,气息上浮,甚至会出现跑调的现象。
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够好,上台表演机会少的缘故。
歌唱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它受每个人的情绪、性格、意识、气质等方面的影响。
一、性格和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性格作为一个人态度与行为方式的独特和稳定的表现,在个性中具有核心的意义。
一个人的性格规定了个性的其它方面,如能力、气质的发展方向,影响到能力、气质的表现。
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在歌唱表演中,良好的性格有利于歌唱的发挥。
作为教师来说,如果我们具有开朗、自信、宽容、真诚、热情、关心学生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一定会喜欢。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具有内向型性格的演唱者不太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
外向型性格的演唱者敢于表现,放得开。
声乐演唱中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结合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既需要学习歌唱的技巧,又需要理解歌唱的生理和心理。
歌唱不仅仅是声音的发出,还涉及到身体的协调和情感的表达。
声乐演唱中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声乐演唱中歌唱生理与歌唱心理的结合,并探讨如何在声乐演唱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来谈谈声乐演唱中歌唱生理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涉及到呼吸、发声器官的协调和控制,这些都是歌唱生理的一部分。
呼吸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声音的质量和音准。
正确的呼吸可以使声音更加稳定和持久,而错误的呼吸则会导致声音不稳定甚至失音。
声乐演唱者需要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并且经常进行呼吸训练,以保证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
除了呼吸之外,发声器官的协调和控制也是声乐演唱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喉咙、声带、口腔和舌头等发声器官的协调和配合,可以使声音更加清晰、柔和和富有表现力。
声乐演唱者需要通过练习和训练,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使各个发声器官能够协调配合,以发出更加出色的声音。
在歌唱生理方面,身体的协调和放松也是非常重要的。
声乐演唱需要整个身体的参与,包括身体的姿势、肌肉的放松和腹部的运动等。
良好的身体协调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和流畅,而身体的放松可以减轻声乐演唱者的紧张感,对于声音的发出和情感的表达都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歌唱生理,歌唱心理的角色同样重要。
声乐演唱中的歌唱心理指的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情感和心态。
一首歌曲的演绎不仅仅是声音的发出,更是情感的表达。
声乐演唱者需要学会如何在演唱中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并引起听众的共鸣。
演唱者需要对歌曲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只有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才能在演唱中更好地表现出来。
声乐演唱者需要通过仔细研读歌词和音乐,找到歌曲中的情感要点,然后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演唱之中。
演唱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演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如音乐节奏、情绪控制、舞台表现等。
歌唱心理对演唱的意义2012-05-30 10:35:19 字体:大中小打印收藏摘要: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够极大的增强表演者的音乐素养水平,反之,就会对表演者造成负面的影响。
作为人类艺术的瑰宝,歌唱艺术在音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歌唱心理便悄然走近了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歌唱心理;歌唱意识;感知和表象心理学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实践证明它已广泛的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
音乐则又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艺术品之一,音乐用美妙多变的声音讲述表达着人类多种不同的情感世界。
20世纪初,利用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理论体系来研究人与音乐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试图找出其科学的规律,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便逐步产生了。
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和调控,所以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表演者的实践能力。
一、歌唱心理的产生歌唱心理早在300年前的意大利教学中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共鸣。
1855年以前为世界声乐艺术“凭感官的直观教学”的时代;1855年西班牙的加尔西亚发明喉境,声乐艺术进入“技能训练与生理学相结合”的时代;1932年西肖尔发表《微颤》,世界声乐艺术进入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声乐领域里萌发了一门新科学——声乐心理学。
第一个在我国提出建立声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来源于声乐艺术实践,又为声乐艺术实践服务。
从声乐艺术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声乐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
二、歌唱心理的感知和表象首先,在声乐教与学中,各种领域声乐理论知识、技术动作的掌握、各种声乐技术技巧的练习活动都是通过感知来完成的。
其中包括空间感知、时间感知、运动感知。
空间感知是物体空间性的反映,歌唱者的空间知觉越敏锐、精细,越能较快的掌握;时间知觉要求在教学中保持平稳的速度,不因歌唱者情绪高涨时越唱越快,调性越唱越高,情绪不好时越来越慢,调性越唱越低;运动知觉是控制呼吸、发声、咬字、吐字以及形体等自身运动,是保证声乐技术的关键所在。
其次,表象对声乐教学没有直接但有间接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能直接从感知开始,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肢体进行指导示范,引导学生恢复必要的表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当表象直接依赖于知觉的时候,表象最容易出现。
表象既有直观的形象性,又有高度的概括性。
因此,发展表象的自然途径,应该尽可能的,让视、听、嗅、触等多种感觉参加活动。
例如,在讲解声音训练时,如何尽量使声音保持高位置,可以想象声音不在腔体内,而是额头前约十厘米的地方歌唱,或讲解吸气时,想象“闻花”、“打哈欠”来引导学生,从而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二)声乐听觉表象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完成,如果没有声乐听觉表象歌唱就不能实现。
比如,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连唱时,首先应该用二、三度音程距离较进的模进,小跳进旋律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唱跳音时,则应该用音程距离较大的四、五、八度进行练习,这种旋律结合与技术要求一致性容易形成清晰的知觉表象。
三、歌唱心理的记忆与思维在此基础,记忆是巩固所学声乐理论知识、技术技巧的唯一心理因素。
记忆储存了多种的歌唱运动模式,为进一步加强练习,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没有记忆的作用声乐演唱无法完成。
记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没有感知、表象、和思维等。
例如男高音换声区训练时,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技术动作上,充分说明换声区的内在联系及每个人不同的换声点,阐述换声区的规律,换声区由哪些音组成,演唱不同音时有何差异,声音是怎样由“开放”到“掩盖”,由“掩盖”到“开放”的逐渐变化的全过程。
我国声乐大师沈湘曾经对他的学生梁宁说过“你长大了,身体、嗓音、思想感情都有了变化,再按过去的方法唱当然撑得慌,你必须依你现在的条件唱,才能达到平衡。
而且以后你再成熟了,还得调整。
思维是在大脑皮层内发生的一种中枢神经运动,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
”大师的话就集中地表现出了思维的独立性、反判性、灵活性、广阔性。
在进行声乐学习中通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久思不得其解,但隔一段时间后,接触某些事物受到启发,再思考时则会豁然开朗,这种情况叫顿悟。
顿悟是歌唱者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遇到问题久思不得其解,或出现牛角尖,不要急于解决,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稍微转变思维方式或休息一下,能帮助克服这种消极的慢性而实现顿悟。
思维的基本功能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记忆的基本功能是保持过去经验,想象是对这种经验的改造。
在歌唱者演唱时,对声音的想象作用是一项最基本的心理因素,歌唱者在发音之前,就必须在思想上对声音的质地和音高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布罗赖特说“音响的想象在指导歌曲的歌唱中十分重要”。
歌唱者在演唱前头脑中构成了“唱什么,怎么唱”的表象,根据歌词的描述和旋律的音高变化,转化为生动音响过程的想象。
例如《啊!中国的土地》中“你属于我,我属于你,朝朝暮暮在一起,走千里,走万里,还在你的怀抱里,做一粒种子,泥土里埋,开花结果为了你,做一棵杨柳路边上长,年年报告那春消息?????”歌曲抒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歌唱者在演唱的同时就可以想象出种子开花结果,蓝天下杨柳成行等等各种歌词中出现的景象,用来创造景象,辅助歌唱。
再造想象过程中事物的形象,都是重现自己想象过的事物,都是再造出的新形象。
再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每个歌唱者再造出来的“他”的形象各不同,都按照自己的经历理解、创造新形象,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而又独具韵味的感觉。
四、歌唱心理对歌唱的影响歌唱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被每个人心理因素中的意识、情绪、性格,动机等所制约着,受着它们的影响。
(一)、意识对歌唱的影响在心理学中,弗洛依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无意识层三种。
其中意识层又分为“有意识”和“下意识”两种。
“有意识”层主要是通过思维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控制歌唱者在演唱时处理作品的速度、力度、音准、音量等问题,反应比较缓慢。
而“潜意识”就是习惯成自然,这就是因为平时我们身体的各器官和肌肉都按着一定的规律进行声乐训练,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定的运动轨迹,形成了“潜意识”。
但是由于有意识只负责主要的动作,所以其他的动作就由“下意识”完成。
比如,有的人在舞台上演唱时不能发挥或超长发挥平时所应有的水平,而有的人却正好相反,这种现象的出现于人的意识强调有关。
由于临场前思想高度集中过分紧张,必然造成大脑思维的慎重指令而削弱了“下意识”的动作,事实上歌唱时声带紧张程度的变化不是完全靠“有意识”所能控制的了的,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有思想负担,否则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
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要适度紧张,在自然、轻松中进行,不要太刻意的去演唱,而要养成“有意识”和“下意识”结合的歌唱动作,在反复的练习后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条件反射,演唱也就形成了自觉的“无意识”的过程,不良的心理因素也就克服了。
(二)、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歌唱者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方面,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歌唱者的表现能力,即使正常的发声器官,当它遇到异常的情绪时完整的演唱好一首作品是很困难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情绪一般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对立的极端。
积极地情绪能够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能更投入到歌曲的意境当中,很好的控制技术来服务歌唱;而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活动质量,不想唱歌,没有歌唱状态。
人的内心情绪都是靠面部表情来表现出来的。
现代声乐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
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
因此,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感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等问题。
因此可以看出,情绪对歌唱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三)性格对歌唱的影响性格就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有的人属于内倾型,从现代心理学中人的气质类型上来看,又属于粘液质与抑郁质。
具有这种性格的演唱者沉默寡言,不善于表演,缺乏自信,甚至唱一首歌都会害羞的脸红,以至于在演唱时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该有的水平。
有的人属于外倾型,在现代心理学中人的气质类型上来看,又属于多血质与胆汁质。
具有这种性格的演唱者活泼开朗,善于表演,不拘谨,不太容易有怯场的心理,无论是在舞台还是课堂上演唱时都很放松、自如,歌唱状态良好,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水平。
而还有很多的一部分人属于综合型的,也就是说两种类型兼有。
具有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在有些环境会很放松,而有些场合却很紧张。
比如,在课堂上练习的非常好,很自然、很放松,可到了舞台上却很紧张,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
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考试、比赛或演出的演唱者,也难免会有怯场的心理。
这一切都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掌握歌唱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产生、发展规律,科学的对待歌唱心理时所发生的问题能帮助声乐工作者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发挥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因素,有助于歌唱心理对演唱作科学合理的解释,辩证统一的态度来对待声乐艺术。
对教师来说,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有易于激发外向型的学生随时保持平稳心态。
对内向型的学生多鼓励,放开心态。
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掌握歌唱技术技巧是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练习,但懂得心理因素对歌唱的意义,就能更好的为歌唱服务,才能有的放矢,保证比赛或演出时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参考文献:[1]汤雪根.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3]林俊卿.歌唱发言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4]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30。